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錦江禅燈卷第十七
永安
嘉州洪雅人。
身裁麼麼。
面色黧皯。
言音鄙惡。
而識量寬舒。
大抵不可赀也。
大中八年間詣成都。
造谒府帥。
白公敏中。
請奏寺額。
以其足跋。
肩輿而至。
人皆未嘗見其登圊而旋溺也。
故時呼為無漏師。
安置聖壽寺且十日。
白中。
令僧五六。
晝夜互守。
而伺察之。
内外飲食。
亦略同常人。
而無解衣去二行之意。
詳其十辰之積。
便旋何所。
畢不可知。
司徒白公奏額。
到日便辭歸。
眉郡判官盧求見之。
謂為小沙彌耳。
人雲。
此師年已八十餘矣。
亡名者 不知何許人。
居褒城西數十裡中梁山。
數峰回負。
翠碧凝空。
處于厥中。
行事詭異。
言語不常。
恒見者弗驚。
乍親者可怪。
平常酷嗜酒肉。
粗重公行。
又綱任衆事。
且多折中。
号師上座。
時群缁伍一皆仿習。
師知而歎曰。
未淨心地。
何敢逆行。
逆行非諸人境界。
諺雲。
金以火試。
待吾試過。
開成中。
忽作大餅。
招集徒衆曰。
與汝曹遊屍陀林去。
蓋城外山野多墳冢。
人所棄屍于此。
師踞地舒餅。
裹腐爛死屍。
向口便啖。
俊快之極。
同遊諸僧。
皆掩鼻唾地而走。
師大叫曰。
汝等能喂此肉。
方可喂他肉也。
自此缁徒警悟。
化成精苦。
遠近歸信。
時右仆射柳仲郢。
任梁府。
親往禮重。
終時。
年可八九十。
真影存于山寺。
至今梁益三輔間。
止呼為興元上座。
奇蹤異迹。
未及詳也。
法江 江東人。
遊岷蜀。
居于法聚寺。
即隋蜀王秀所造也。
内有仁壽中文帝樹舍利塔。
師以慈憫為懷。
多逆知其來。
言無少悞。
嘗在房中謂門人曰。
外有萬餘人。
盡載帽。
形且攣蜷。
從吾乞救。
汝速出寺外求之。
不見人物。
弟子怪師之言。
何其倒亂。
徙倚之間。
有數十人。
荷擔竹器中螺子至。
師曰。
此之是欤。
命取錢贖之。
投于水中矣。
羅僧 蜀聖壽寺得果位人也。
嘗寝疾于五台山。
同會僧俱不可測。
而瞻視之。
曾無怠慢。
将及九旬而病愈。
臨訣之際曰。
深感所苦。
而煩看視。
今遂平複。
由師之力。
我住在劍外九隴郡之茶籠山爾。
異日遊方。
無忘相訪也。
暮歲而至蜀。
曆訪群峰。
徧詢老樵輩。
且曰。
未嘗聞茲山名。
乃歎曰。
噫病禅之妄也。
将回。
遇山童曰。
某是彼岩之聚沙者。
即前導而去。
俄睹殿塔俨空。
房廊環肅。
果值昔之卧病者。
迎門叙故。
日将暮矣。
而謂之曰。
茲寺非得漏盡通。
不能至此。
以我宿緣。
一諧遘止。
曰可寄一宵乎。
答曰。
為未可爾。
其克勤修證。
至此何難。
乃命舊童送師歸去。
其僧回望。
但見岩壁峭峻。
杉桧莽蒼而已。
則開成中也。
時悟達國師知玄。
着傳之次。
得僧可思。
尤閑地理。
命為玄作他日安茔兆之地。
得丹景前峰。
其山若雉堞狀。
雖高低起伏。
而中砥平。
俄有裡人耆老曰。
古相傳雲。
茶籠山矣。
行遵 福州閩王王氏之仲子。
後唐莊宗即位。
入洛進方物。
因留京邸。
同光末。
會明宗将入。
兵亂相仍。
乃自翦飾。
變服為僧。
竄身巴蜀。
逮晉開運中。
狀貌若七十餘。
然壯力不衰。
或詢其年臘。
則必杜默。
于阆中寓光國禅院。
徒以律法住持。
人不知之師之能否。
有李氏子家命齋。
飲啖之次。
歘起出門叫噪。
若有所責。
謂李曰。
今夜有火。
自東南至于西北。
街坊鄰居鹹令備之。
是夕果然煨燼無遺。
衆聚問其故。
曰昨一婦女。
衣紅秉炬而過。
老僧恨追不及耳。
僧緘者 姓王氏。
京兆人。
少而察慧。
辭氣絕群。
大中十一年。
杜審權下對策成事。
秘書監馮涓。
即同年也。
乾符中。
巢宼充斥。
随流避亂。
至渚宮投中。
今成汭汭。
攻淮海不利。
遂削發出家。
屬雷滿據荊襄。
趙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誅滅也。
江陵遂屬高氏。
師避地夔峽間。
後唐同光三年。
入蜀尋訪馮涓。
已死矣。
遂居淨衆寺。
而髭發皓然。
且面色紅潤。
逍遙然。
人不測其情僞焉。
點點師 不知何許人也。
孟氏。
廣政中。
隐邛南大邑山寺。
多遊廛肆中。
雖事削染。
恒若風狂。
或與人接。
必指黠而言。
故目是稱焉。
有命齋食者。
酒肉不間。
率以為常。
俚人亦不厭也。
日之夕矣。
乃市黃白麻紙筆墨。
置懷袖以歸。
行數裡。
沈酣而至瞑矣。
所居之室。
雖有外戶。
且無四壁。
入後阖扉。
人不得造。
初鄰僧小童。
蹑足伺之。
見秉燭箕踞。
陳紙筆于前。
诃責大書。
莫曉其文字。
往往咄嗟。
如決斷處置。
久之明暗間熟視。
閃爍若有人森列。
狀如曹吏。
則襦裳非世之服飾。
觀者怖懼而退。
诘旦微詢其事。
怒而弗答。
居數載。
邛笮之人鹹神異之。
後不知其終。
定蘭 成都楊氏子。
本阛阓間兇惡屠沽類。
天與厥性。
悔往前非。
誓預六和。
化行三蜀。
當爾時鹹歸信焉。
造伽藍一。
号聖壽。
與其緣未發。
乃藏于傭保中。
而父母早亡。
無資可以追往。
每遇諱辰。
師悲哭咽絕。
辄裸露入
身裁麼麼。
面色黧皯。
言音鄙惡。
而識量寬舒。
大抵不可赀也。
大中八年間詣成都。
造谒府帥。
白公敏中。
請奏寺額。
以其足跋。
肩輿而至。
人皆未嘗見其登圊而旋溺也。
故時呼為無漏師。
安置聖壽寺且十日。
白中。
令僧五六。
晝夜互守。
而伺察之。
内外飲食。
亦略同常人。
而無解衣去二行之意。
詳其十辰之積。
便旋何所。
畢不可知。
司徒白公奏額。
到日便辭歸。
眉郡判官盧求見之。
謂為小沙彌耳。
人雲。
此師年已八十餘矣。
亡名者 不知何許人。
居褒城西數十裡中梁山。
數峰回負。
翠碧凝空。
處于厥中。
行事詭異。
言語不常。
恒見者弗驚。
乍親者可怪。
平常酷嗜酒肉。
粗重公行。
又綱任衆事。
且多折中。
号師上座。
時群缁伍一皆仿習。
師知而歎曰。
未淨心地。
何敢逆行。
逆行非諸人境界。
諺雲。
金以火試。
待吾試過。
開成中。
忽作大餅。
招集徒衆曰。
與汝曹遊屍陀林去。
蓋城外山野多墳冢。
人所棄屍于此。
師踞地舒餅。
裹腐爛死屍。
向口便啖。
俊快之極。
同遊諸僧。
皆掩鼻唾地而走。
師大叫曰。
汝等能喂此肉。
方可喂他肉也。
自此缁徒警悟。
化成精苦。
遠近歸信。
時右仆射柳仲郢。
任梁府。
親往禮重。
終時。
年可八九十。
真影存于山寺。
至今梁益三輔間。
止呼為興元上座。
奇蹤異迹。
未及詳也。
法江 江東人。
遊岷蜀。
居于法聚寺。
即隋蜀王秀所造也。
内有仁壽中文帝樹舍利塔。
師以慈憫為懷。
多逆知其來。
言無少悞。
嘗在房中謂門人曰。
外有萬餘人。
盡載帽。
形且攣蜷。
從吾乞救。
汝速出寺外求之。
不見人物。
弟子怪師之言。
何其倒亂。
徙倚之間。
有數十人。
荷擔竹器中螺子至。
師曰。
此之是欤。
命取錢贖之。
投于水中矣。
羅僧 蜀聖壽寺得果位人也。
嘗寝疾于五台山。
同會僧俱不可測。
而瞻視之。
曾無怠慢。
将及九旬而病愈。
臨訣之際曰。
深感所苦。
而煩看視。
今遂平複。
由師之力。
我住在劍外九隴郡之茶籠山爾。
異日遊方。
無忘相訪也。
暮歲而至蜀。
曆訪群峰。
徧詢老樵輩。
且曰。
未嘗聞茲山名。
乃歎曰。
噫病禅之妄也。
将回。
遇山童曰。
某是彼岩之聚沙者。
即前導而去。
俄睹殿塔俨空。
房廊環肅。
果值昔之卧病者。
迎門叙故。
日将暮矣。
而謂之曰。
茲寺非得漏盡通。
不能至此。
以我宿緣。
一諧遘止。
曰可寄一宵乎。
答曰。
為未可爾。
其克勤修證。
至此何難。
乃命舊童送師歸去。
其僧回望。
但見岩壁峭峻。
杉桧莽蒼而已。
則開成中也。
時悟達國師知玄。
着傳之次。
得僧可思。
尤閑地理。
命為玄作他日安茔兆之地。
得丹景前峰。
其山若雉堞狀。
雖高低起伏。
而中砥平。
俄有裡人耆老曰。
古相傳雲。
茶籠山矣。
行遵 福州閩王王氏之仲子。
後唐莊宗即位。
入洛進方物。
因留京邸。
同光末。
會明宗将入。
兵亂相仍。
乃自翦飾。
變服為僧。
竄身巴蜀。
逮晉開運中。
狀貌若七十餘。
然壯力不衰。
或詢其年臘。
則必杜默。
于阆中寓光國禅院。
徒以律法住持。
人不知之師之能否。
有李氏子家命齋。
飲啖之次。
歘起出門叫噪。
若有所責。
謂李曰。
今夜有火。
自東南至于西北。
街坊鄰居鹹令備之。
是夕果然煨燼無遺。
衆聚問其故。
曰昨一婦女。
衣紅秉炬而過。
老僧恨追不及耳。
僧緘者 姓王氏。
京兆人。
少而察慧。
辭氣絕群。
大中十一年。
杜審權下對策成事。
秘書監馮涓。
即同年也。
乾符中。
巢宼充斥。
随流避亂。
至渚宮投中。
今成汭汭。
攻淮海不利。
遂削發出家。
屬雷滿據荊襄。
趙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誅滅也。
江陵遂屬高氏。
師避地夔峽間。
後唐同光三年。
入蜀尋訪馮涓。
已死矣。
遂居淨衆寺。
而髭發皓然。
且面色紅潤。
逍遙然。
人不測其情僞焉。
點點師 不知何許人也。
孟氏。
廣政中。
隐邛南大邑山寺。
多遊廛肆中。
雖事削染。
恒若風狂。
或與人接。
必指黠而言。
故目是稱焉。
有命齋食者。
酒肉不間。
率以為常。
俚人亦不厭也。
日之夕矣。
乃市黃白麻紙筆墨。
置懷袖以歸。
行數裡。
沈酣而至瞑矣。
所居之室。
雖有外戶。
且無四壁。
入後阖扉。
人不得造。
初鄰僧小童。
蹑足伺之。
見秉燭箕踞。
陳紙筆于前。
诃責大書。
莫曉其文字。
往往咄嗟。
如決斷處置。
久之明暗間熟視。
閃爍若有人森列。
狀如曹吏。
則襦裳非世之服飾。
觀者怖懼而退。
诘旦微詢其事。
怒而弗答。
居數載。
邛笮之人鹹神異之。
後不知其終。
定蘭 成都楊氏子。
本阛阓間兇惡屠沽類。
天與厥性。
悔往前非。
誓預六和。
化行三蜀。
當爾時鹹歸信焉。
造伽藍一。
号聖壽。
與其緣未發。
乃藏于傭保中。
而父母早亡。
無資可以追往。
每遇諱辰。
師悲哭咽絕。
辄裸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