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附高僧神僧傳)
關燈
小
中
大
望祥雲紫氣。
盤結空界。
問左右曰。
此是何處。
對曰。
乃石城山。
遂悟山神扈衛之意。
遂改雲頂為慈雲寺。
師後卒于此寺。
惟忠 出家于[郫-卑+((白-日+田)/廾)]縣法定寺。
乃後漢永平中。
佛法始流中國。
便有置德淨伽藍。
神光屢現。
至宋釋惠持。
自廬阜辭遠公法兄。
誓化岷蜀。
屬谯縱不道。
令數輩操刃欲屠持。
持乃彈指。
其衆驚奔僵仆。
隋開皇四年。
改名法定寺。
有彌勒聖像。
唐武德中。
忽有枯渣。
沿江而至。
夜發光明。
因雕作像首。
貞觀中。
窦軌為長史。
劍門佛首光見。
引達于府。
窦公令人迎取。
數百人亦不能勝。
乃令祝之。
可就法定寺否。
乃一人能舉。
窦遂造佛身。
長史高士廉。
蓋殿以安之。
後有僧泛愛。
樹其浮圖。
而獲一巨蟹。
身足二足餘。
是塔頗多靈異。
人或将酒肉乘醉詣佛前。
立見災禍。
師于天寶中。
于寺愈加精苦。
無何塔為霆震。
拔其塔心柱出外。
忽有小木承代。
衆鹹怪之。
罔測厥由。
師乃叩搕于聖彌勒像。
告訴天龍。
合加畏重。
何辄震擊奪塔心柱邪。
是知庶女叫。
而雷擊景公台。
誠有所感。
一日迅雷烈風。
還同前震。
覆睹之。
乃龍神送舊柱安置如故。
當其易柱。
陰雲四合。
有四神人。
以身扶翼。
立與塔齊。
其感物若此。
會昌坼寺之前。
舍利七粒。
出相輪上。
白光滿空。
向西飛去。
蜀皆所睹。
将倒之時。
赤光見于半天。
再置其棗重榮也。
師後終寺焉。
處寂 蜀西周氏子。
師事寶修禅師。
服勤寡欲。
與物無競。
雅通玄奧。
居山北。
行杜多行。
天後聞名。
诏入内。
賜摩納僧伽黎。
辭乞歸山。
涉四十年。
足不蹈聚落。
常坐宴默不寐。
有虎伏座下。
資民所重。
學其道者臻萃。
由是頗形奇異。
如無相大師。
自新羅國。
将來谒诜禅師。
師預誡衆曰。
外來之賓。
明日當見。
宜灑掃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東賓。
至開元初。
新除太守王晔。
本黃冠也。
景雲中。
曾立少功刺。
于是郡終。
于釋子苞藏禍心。
上任處分。
令境内應是沙門追集。
唯師不下山。
或勸師往參。
免為厲階。
師謂弟子曰。
汝雖出家。
猶未識業。
吾之未死。
王晔其如吾何。
迨乎王公上官。
三日缁徒畢至。
或曰唯處寂蔑視藩侯。
弗來緻賀。
晔微怒。
屈諸僧升廳坐已。
将啟怒端。
問師違拒之由。
愠色悖興。
僧皆股栗。
晔俄然仆地。
左右扶掖歸宅。
至廳後屏樹。
如被掴頰之聲。
禺中氣絕。
自此佥謂。
罪加無辜之道人。
而至于此。
師于開元二十二年正月示滅。
享年八十七。
資中至今崇仰焉。
大川 不知何許人。
沉默自居。
節操彌厲。
戒無竁穴。
言不浪施。
于漢州栖賢寺。
行四聖種法。
克苦既增。
綿竹之人皆宗奉之。
及乎終也。
卧于寺外。
白衣具床榻相率。
舁歸寺中。
務營喪禮。
方當屍舉。
無何雙鹿引前。
若驺導焉。
始履門阈。
寺額奮然隕地。
遠近驚歎。
又此山靈異。
不容粗鄙。
有僧法藏。
不謹戒行。
多所違犯。
神人擲于山下七裡許。
唯傷足指。
從此無不悛革守戒。
大曆初。
北山變成黃金色。
上有樓閣。
菩薩行道。
斯須之間乘雲遠舉。
師素居此寺。
與地俱靈。
留影供養。
如事靈祠焉。
梵僧難陀 華言曰喜。
未詳種姓。
其為人詭異不倫恭。
慢無定。
當建中年間。
至于岷蜀。
時張魏公延賞之任成都。
師自言我得如幻三昧。
嘗入水不濡。
投火無灼。
能變金石。
化現無窮。
初入蜀。
與三少尼俱行或。
大醉狂歌。
或聚衆說法。
戍将惡之令擒捉。
師被捉随至。
乃曰。
貧道寄迹僧門。
别有藥術。
因指三尼曰。
此皆妙于歌舞。
戍将乃重之。
遂留為置酒肉夜宴。
與之飲唱。
乃假襦袴巾栉。
三尼各施粉黛。
并皆列坐。
含睇調笑。
逸态絕世。
飲欲半酣。
師謂尼曰。
可為押衙蹋舞。
因徐進對舞。
曳練回雪。
迅起摩趺。
伎亦絕倫。
及至曲終。
而舞不已。
師乃咄曰。
婦女風邪。
師忽起取戍将刀。
衆謂酒狂。
悉皆驚走。
遂斫三尼頭。
皆踣于地。
血及數丈。
戍将大驚。
呼左右縛師。
師笑曰。
無艹艹也。
徐舉三尼。
乃筇竹杖也。
血乃所飲之酒耳。
師仍坐飲宴。
使人斷其頭。
釘兩耳于柱上。
皆無血。
身坐于席上。
酒巡到。
即瀉入斷處。
面色亦赤。
而口能歌。
手能擊掌應節。
及宴散。
其身自起。
就柱取頭安之。
辄無瘢痕。
或言人吉兇事。
多是謎語。
過後方悟。
成都有人。
供養數日。
師忽不欲住。
乃閉關留之。
師即入壁縫中。
及牽之漸入。
唯餘袈裟角。
逡巡不見。
來日見壁畫僧影。
其狀如師。
隔日漸落。
經七日。
空有墨迹。
至八日墨迹已滅。
有人早見師已在彭州界。
後不知所之。
懷空
盤結空界。
問左右曰。
此是何處。
對曰。
乃石城山。
遂悟山神扈衛之意。
遂改雲頂為慈雲寺。
師後卒于此寺。
惟忠 出家于[郫-卑+((白-日+田)/廾)]縣法定寺。
乃後漢永平中。
佛法始流中國。
便有置德淨伽藍。
神光屢現。
至宋釋惠持。
自廬阜辭遠公法兄。
誓化岷蜀。
屬谯縱不道。
令數輩操刃欲屠持。
持乃彈指。
其衆驚奔僵仆。
隋開皇四年。
改名法定寺。
有彌勒聖像。
唐武德中。
忽有枯渣。
沿江而至。
夜發光明。
因雕作像首。
貞觀中。
窦軌為長史。
劍門佛首光見。
引達于府。
窦公令人迎取。
數百人亦不能勝。
乃令祝之。
可就法定寺否。
乃一人能舉。
窦遂造佛身。
長史高士廉。
蓋殿以安之。
後有僧泛愛。
樹其浮圖。
而獲一巨蟹。
身足二足餘。
是塔頗多靈異。
人或将酒肉乘醉詣佛前。
立見災禍。
師于天寶中。
于寺愈加精苦。
無何塔為霆震。
拔其塔心柱出外。
忽有小木承代。
衆鹹怪之。
罔測厥由。
師乃叩搕于聖彌勒像。
告訴天龍。
合加畏重。
何辄震擊奪塔心柱邪。
是知庶女叫。
而雷擊景公台。
誠有所感。
一日迅雷烈風。
還同前震。
覆睹之。
乃龍神送舊柱安置如故。
當其易柱。
陰雲四合。
有四神人。
以身扶翼。
立與塔齊。
其感物若此。
會昌坼寺之前。
舍利七粒。
出相輪上。
白光滿空。
向西飛去。
蜀皆所睹。
将倒之時。
赤光見于半天。
再置其棗重榮也。
師後終寺焉。
處寂 蜀西周氏子。
師事寶修禅師。
服勤寡欲。
與物無競。
雅通玄奧。
居山北。
行杜多行。
天後聞名。
诏入内。
賜摩納僧伽黎。
辭乞歸山。
涉四十年。
足不蹈聚落。
常坐宴默不寐。
有虎伏座下。
資民所重。
學其道者臻萃。
由是頗形奇異。
如無相大師。
自新羅國。
将來谒诜禅師。
師預誡衆曰。
外來之賓。
明日當見。
宜灑掃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東賓。
至開元初。
新除太守王晔。
本黃冠也。
景雲中。
曾立少功刺。
于是郡終。
于釋子苞藏禍心。
上任處分。
令境内應是沙門追集。
唯師不下山。
或勸師往參。
免為厲階。
師謂弟子曰。
汝雖出家。
猶未識業。
吾之未死。
王晔其如吾何。
迨乎王公上官。
三日缁徒畢至。
或曰唯處寂蔑視藩侯。
弗來緻賀。
晔微怒。
屈諸僧升廳坐已。
将啟怒端。
問師違拒之由。
愠色悖興。
僧皆股栗。
晔俄然仆地。
左右扶掖歸宅。
至廳後屏樹。
如被掴頰之聲。
禺中氣絕。
自此佥謂。
罪加無辜之道人。
而至于此。
師于開元二十二年正月示滅。
享年八十七。
資中至今崇仰焉。
大川 不知何許人。
沉默自居。
節操彌厲。
戒無竁穴。
言不浪施。
于漢州栖賢寺。
行四聖種法。
克苦既增。
綿竹之人皆宗奉之。
及乎終也。
卧于寺外。
白衣具床榻相率。
舁歸寺中。
務營喪禮。
方當屍舉。
無何雙鹿引前。
若驺導焉。
始履門阈。
寺額奮然隕地。
遠近驚歎。
又此山靈異。
不容粗鄙。
有僧法藏。
不謹戒行。
多所違犯。
神人擲于山下七裡許。
唯傷足指。
從此無不悛革守戒。
大曆初。
北山變成黃金色。
上有樓閣。
菩薩行道。
斯須之間乘雲遠舉。
師素居此寺。
與地俱靈。
留影供養。
如事靈祠焉。
梵僧難陀 華言曰喜。
未詳種姓。
其為人詭異不倫恭。
慢無定。
當建中年間。
至于岷蜀。
時張魏公延賞之任成都。
師自言我得如幻三昧。
嘗入水不濡。
投火無灼。
能變金石。
化現無窮。
初入蜀。
與三少尼俱行或。
大醉狂歌。
或聚衆說法。
戍将惡之令擒捉。
師被捉随至。
乃曰。
貧道寄迹僧門。
别有藥術。
因指三尼曰。
此皆妙于歌舞。
戍将乃重之。
遂留為置酒肉夜宴。
與之飲唱。
乃假襦袴巾栉。
三尼各施粉黛。
并皆列坐。
含睇調笑。
逸态絕世。
飲欲半酣。
師謂尼曰。
可為押衙蹋舞。
因徐進對舞。
曳練回雪。
迅起摩趺。
伎亦絕倫。
及至曲終。
而舞不已。
師乃咄曰。
婦女風邪。
師忽起取戍将刀。
衆謂酒狂。
悉皆驚走。
遂斫三尼頭。
皆踣于地。
血及數丈。
戍将大驚。
呼左右縛師。
師笑曰。
無艹艹也。
徐舉三尼。
乃筇竹杖也。
血乃所飲之酒耳。
師仍坐飲宴。
使人斷其頭。
釘兩耳于柱上。
皆無血。
身坐于席上。
酒巡到。
即瀉入斷處。
面色亦赤。
而口能歌。
手能擊掌應節。
及宴散。
其身自起。
就柱取頭安之。
辄無瘢痕。
或言人吉兇事。
多是謎語。
過後方悟。
成都有人。
供養數日。
師忽不欲住。
乃閉關留之。
師即入壁縫中。
及牽之漸入。
唯餘袈裟角。
逡巡不見。
來日見壁畫僧影。
其狀如師。
隔日漸落。
經七日。
空有墨迹。
至八日墨迹已滅。
有人早見師已在彭州界。
後不知所之。
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