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附高僧神僧傳)
關燈
小
中
大
。
甚惬皇情。
複習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
又研習外典經籍。
百家之言無不該綜。
師每恨鄉音不堪講貫。
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
夢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俄變秦語矣。
有楊茂孝。
乃鴻儒也。
就師尋究内典。
直欲效謝康樂。
注涅盤經。
多執卷質疑。
随為剖判。
緻書雲。
方今海内龍象。
非師而誰。
次楊刑部汝士高。
左丞元裕。
長安揚魯士。
鹹造門拟結蓮社。
嘗一日師宴坐。
見茂孝披紫服戴碧冠。
三禮畢乘空而去。
玄令人偵問茂孝。
其夕誡其子曰。
吾常欲落發披缁。
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蓋棺時。
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驗先見矣。
武宗禦宇。
初尚欽釋氏。
後納蠱惑者議。
望祀蓬萊山。
築高台以祈羽化。
雖谏官抗疏。
宰臣屢言。
終不回上意。
因德陽節。
缁黃會麟德殿。
獨诏師與道門敵言。
神仙為可學不可學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
若烹小鮮。
義共黃冠往複。
師陳。
帝王理道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術。
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
而又必資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辭河下傾。
辯海橫注。
凡數千言。
聞者為之股栗。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護軍仇士良。
内樞密楊欽義。
惜其才辯。
恐将有斥逐之命。
乃密諷貢祝堯詩。
師立成五篇。
末章雲。
生天本自生天業。
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脊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谏。
而嘉其識見口給也。
師即歸巴岷舊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檢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間。
時楊給事漢公。
廉問桂嶺。
延止開元佛寺。
屬宣宗龍飛。
楊公自内樞。
統左禁軍。
以冊定功高。
請複興天竺教。
奏乞訪師聲迹。
師複挂壞衣。
歸上國寶應寺。
屬壽昌節講贊。
賜紫袈裟。
署為三教首座。
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
诏師居寺之玉虛亭。
大中三年誕節。
诏谏議李贻孫。
給事楊漢公。
缁黃鼎列論義。
大悅帝情。
因奏天下廢寺。
各勅重建。
大興梵剎。
師有力焉。
命畫工圖形于禁中。
其優重如是。
與相國裴公休友善。
同激揚中興佛教。
大行利濟。
廣明二年春。
僖宗違難西蜀。
後遣郭遵泰。
赍玺書。
肩輿诏赴行在。
帝接談論。
頗解上心。
左軍容田令孜。
與諸達官問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諸學士撰師号。
皆未惬旨。
乃揮禦翰雲。
朕蒙師以開示悟入法華之旨。
悟者覺也明也。
悟達大道。
悟佛知見。
又雲悟者一剎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
真乘了然成佛之義。
今賜悟達國師為号。
用表朕意。
師陳讓不遂。
乃乞歸九龍舊廬。
無相大師 乃新羅國王第三子。
于本國郡南寺。
落發登戒。
以開元十六年。
泛東溟至于中國。
唐玄宗召見。
隸于禅定寺。
後入蜀資中。
谒智诜禅師。
有處寂異人。
武則天曾召入宮。
賜磨納九條衣。
事必懸知。
且無差跌。
師未至之前。
寂曰。
外來之賓。
明當相見。
師一日至。
寂公問曰何号。
師曰無相。
是夜授與摩納衣。
師遂入深溪岩谷坐禅。
有黑犢二頭。
交角盤礴。
近身甚急。
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氷。
扪摸至腹。
師殊不傾動。
每入定五日為度。
忽雪深丈餘。
有二猛獸來。
師自洗拭裸卧其前。
願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
嗅匝而去。
山居稍久。
衣破發長。
獵者疑是異獸。
将射之。
師曰。
吾乃修道人也。
獵者遂止。
後入城市。
晝在冢間。
夜坐樹下。
行杜多行。
人漸見重。
為構精舍于墓前。
長史章仇兼瓊俱來禮谒。
屬明皇違難入蜀。
迎師入内殿供養。
時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出境外。
仍命二十餘人曳之。
及近師身。
一皆戰栗。
頃刻大風卒起。
沙石飛揚。
直入廳内。
飄簾卷幕。
楊翌拜伏。
忏畢風止。
奉送舊所。
由是遂勸檀越。
造淨衆大慈菩提甯國等寺。
外邑蘭若鐘塔不可悉數。
先居淨衆本院。
有一力士。
稱舍力。
伐柴供僧廚用。
不知何許人也。
忽一日至夜。
持刀挾席。
于禅座之側逡巡。
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以刀一揮。
巨猢身首分于地矣。
乃曳去[療-(日/小)+土]之。
複以土拌滅其迹而去。
質明師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樹曰。
此樹與塔齊。
寺當毀矣。
至會昌廢毀。
樹正與塔等。
又言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若少。
則令淘浚自足。
果孚其言。
而神異多如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
無疾示滅。
春秋七十七。
待駕 金水縣王氏子。
沖孺出家。
常作詭異。
其父立名待駕。
當天寶末年。
練行精進。
自号頭陀。
及玄宗巡幸。
削發為僧。
去縣二十裡。
開徑芟茅。
獨居山澤。
後成梵宇。
此山靈迹頗多。
初名石城山。
迨明皇至劍門。
山神見形迎駕。
稱姓李氏。
勅賜與玄孫之稱。
後陟武擔東台。
遠
甚惬皇情。
複習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
又研習外典經籍。
百家之言無不該綜。
師每恨鄉音不堪講貫。
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
夢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俄變秦語矣。
有楊茂孝。
乃鴻儒也。
就師尋究内典。
直欲效謝康樂。
注涅盤經。
多執卷質疑。
随為剖判。
緻書雲。
方今海内龍象。
非師而誰。
次楊刑部汝士高。
左丞元裕。
長安揚魯士。
鹹造門拟結蓮社。
嘗一日師宴坐。
見茂孝披紫服戴碧冠。
三禮畢乘空而去。
玄令人偵問茂孝。
其夕誡其子曰。
吾常欲落發披缁。
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蓋棺時。
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驗先見矣。
武宗禦宇。
初尚欽釋氏。
後納蠱惑者議。
望祀蓬萊山。
築高台以祈羽化。
雖谏官抗疏。
宰臣屢言。
終不回上意。
因德陽節。
缁黃會麟德殿。
獨诏師與道門敵言。
神仙為可學不可學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
若烹小鮮。
義共黃冠往複。
師陳。
帝王理道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術。
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
而又必資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辭河下傾。
辯海橫注。
凡數千言。
聞者為之股栗。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護軍仇士良。
内樞密楊欽義。
惜其才辯。
恐将有斥逐之命。
乃密諷貢祝堯詩。
師立成五篇。
末章雲。
生天本自生天業。
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脊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谏。
而嘉其識見口給也。
師即歸巴岷舊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檢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間。
時楊給事漢公。
廉問桂嶺。
延止開元佛寺。
屬宣宗龍飛。
楊公自内樞。
統左禁軍。
以冊定功高。
請複興天竺教。
奏乞訪師聲迹。
師複挂壞衣。
歸上國寶應寺。
屬壽昌節講贊。
賜紫袈裟。
署為三教首座。
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
诏師居寺之玉虛亭。
大中三年誕節。
诏谏議李贻孫。
給事楊漢公。
缁黃鼎列論義。
大悅帝情。
因奏天下廢寺。
各勅重建。
大興梵剎。
師有力焉。
命畫工圖形于禁中。
其優重如是。
與相國裴公休友善。
同激揚中興佛教。
大行利濟。
廣明二年春。
僖宗違難西蜀。
後遣郭遵泰。
赍玺書。
肩輿诏赴行在。
帝接談論。
頗解上心。
左軍容田令孜。
與諸達官問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諸學士撰師号。
皆未惬旨。
乃揮禦翰雲。
朕蒙師以開示悟入法華之旨。
悟者覺也明也。
悟達大道。
悟佛知見。
又雲悟者一剎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
真乘了然成佛之義。
今賜悟達國師為号。
用表朕意。
師陳讓不遂。
乃乞歸九龍舊廬。
無相大師 乃新羅國王第三子。
于本國郡南寺。
落發登戒。
以開元十六年。
泛東溟至于中國。
唐玄宗召見。
隸于禅定寺。
後入蜀資中。
谒智诜禅師。
有處寂異人。
武則天曾召入宮。
賜磨納九條衣。
事必懸知。
且無差跌。
師未至之前。
寂曰。
外來之賓。
明當相見。
師一日至。
寂公問曰何号。
師曰無相。
是夜授與摩納衣。
師遂入深溪岩谷坐禅。
有黑犢二頭。
交角盤礴。
近身甚急。
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氷。
扪摸至腹。
師殊不傾動。
每入定五日為度。
忽雪深丈餘。
有二猛獸來。
師自洗拭裸卧其前。
願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
嗅匝而去。
山居稍久。
衣破發長。
獵者疑是異獸。
将射之。
師曰。
吾乃修道人也。
獵者遂止。
後入城市。
晝在冢間。
夜坐樹下。
行杜多行。
人漸見重。
為構精舍于墓前。
長史章仇兼瓊俱來禮谒。
屬明皇違難入蜀。
迎師入内殿供養。
時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出境外。
仍命二十餘人曳之。
及近師身。
一皆戰栗。
頃刻大風卒起。
沙石飛揚。
直入廳内。
飄簾卷幕。
楊翌拜伏。
忏畢風止。
奉送舊所。
由是遂勸檀越。
造淨衆大慈菩提甯國等寺。
外邑蘭若鐘塔不可悉數。
先居淨衆本院。
有一力士。
稱舍力。
伐柴供僧廚用。
不知何許人也。
忽一日至夜。
持刀挾席。
于禅座之側逡巡。
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以刀一揮。
巨猢身首分于地矣。
乃曳去[療-(日/小)+土]之。
複以土拌滅其迹而去。
質明師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樹曰。
此樹與塔齊。
寺當毀矣。
至會昌廢毀。
樹正與塔等。
又言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若少。
則令淘浚自足。
果孚其言。
而神異多如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
無疾示滅。
春秋七十七。
待駕 金水縣王氏子。
沖孺出家。
常作詭異。
其父立名待駕。
當天寶末年。
練行精進。
自号頭陀。
及玄宗巡幸。
削發為僧。
去縣二十裡。
開徑芟茅。
獨居山澤。
後成梵宇。
此山靈迹頗多。
初名石城山。
迨明皇至劍門。
山神見形迎駕。
稱姓李氏。
勅賜與玄孫之稱。
後陟武擔東台。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