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附高僧神僧傳)
關燈
小
中
大
右。
内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撰塔銘。
命弟子善運豎碑于塔所。
享壽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
神會 本西域石氏子。
祖父徙居于岐之鳳翔。
師至性玄解。
明智内發。
大璞不耀。
時人未知。
年三十。
方入蜀。
谒無相大師。
利根頓悟。
冥契心印。
無相歎曰。
吾道在汝矣。
後德充慧廣。
郁為禅宗。
寂照滅境。
超證離念。
即心是佛。
不見有身。
當其凝閉。
則土木其質。
及夫妙用默濟。
雲行雨施。
蚩蚩群甿。
陶然知化。
睹貌遷善。
聞言革非。
至于廓蕩昭洗執縛。
上中下性随分令入。
以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
俨然加趺坐滅。
春秋七十五。
法臘三十六。
沙門那提。
得師之道。
傳授将來。
時南康王韋公臯。
歸心于師。
得其禅要。
為立碑自撰文并書。
禅宗榮之。
南印 姓張氏。
明寤之性。
得曹溪深旨。
無以為證。
見淨衆寺神會禅師。
始契心焉。
所謂落機之錦。
濯以增妍。
銜燭之龍。
行而破暗。
師遂出峽徧參。
自江陵入蜀。
于蜀南江堧。
剃艹結茆。
衆皆歸仰。
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
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
後改此寺為聖壽。
初名寶應。
師化緣将畢。
于長慶初示寂入滅。
營塔葬于寺右。
會昌中毀塔。
大中複于江北寶應舊基。
仍建此寺。
還名聖壽。
師有弟子義俛。
複興禅法焉。
有緣 東川梓潼馮氏子。
至學之年。
往成都福感寺。
事定蘭開士。
即宣宗師也。
一日帝以筆書其衫雲。
此童子與朕有緣。
由茲得名。
大中九年。
遇白公敏中出鎮益部。
請師開戒壇于淨衆寺。
應召京辇。
講傳經律。
五臘後海内遊行。
參見小馬神照禅師。
開悟契機。
後居滁州華山數夏。
複遊武夷山。
時廉使李誨。
為築禅室。
乾符三年。
至缙雲龍泉大賽山立院。
因奏祠部給額。
号龍安。
住十八載。
後遷連雲院。
太守盧約。
請入州開元寺别院。
四事供施。
天佑丁卯歲四月八日。
示疾而終于廨署。
報齡七十三。
臘五十二。
宣宗遺旨。
囑制置揚習司空主喪。
于寺南園茶毗。
拾舍利數百粒。
後收四十九粒。
并遺骨一瓶。
瘗于石塔。
晉開運三年乙巳歲。
文泰律師。
撰塔銘焉。
鑒源 不知何許人。
素行甄明。
範圍律道。
苾刍表率。
形直影端。
後講華嚴經。
号為勝集。
日供千人。
其米粟常盈倉庫。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
未嘗告匮。
其冥感如此。
其山寺越多征應。
有慧觀禅師。
見三百餘僧。
持蓮燈淩空而去。
曆如流星。
開元中。
崔冀公甯。
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
預禁山四方各三十裡。
不得燃火。
至第三夜。
有百餘支燈現。
兼紅光千尺。
冀公蹶然作禮。
歎未曾有。
時松間出金色手。
長六七尺許。
有二菩薩。
黃白二色閃爍。
然複庭前柏樹梢。
晝現一燈。
其明如日。
橫布玻璃山三裡許。
有寶珠一顆。
約有丈餘。
熠爚可愛。
西嶺懸大虹橋。
橋上梵僧老幼間出。
有二炬爛然空中。
如相迎送。
下有四菩薩。
兩兩偶立。
俱放身光。
高六七丈。
複見前松林間。
忽現梵宇。
額篆書三學二字。
下垂繡帶二條。
東林之間。
夜出金山。
月當于午。
金銀二燈。
列于知铉法師墳側。
韋南康臯。
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齋。
菩薩現形捧燈持香。
引挹插于山門爐中。
白中敏中皆睹其瑞。
重興此寺。
大中八年。
改額開照。
其源律師道化。
與地俱靈。
弟子傳講。
東川所宗也。
知玄 字後覺。
嘉州洪雅陳氏子。
曾祖圖南。
任梓州射洪縣令。
母魏氏。
夢月入懷。
因而載誕。
乳哺時。
凡見佛像僧形。
必含喜色。
五歲。
祖令詠花。
便雲。
花開滿樹紅。
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朵在。
明日定随風。
祖吟歎不怿。
曰。
吾育此孫。
望其登第。
以雪二代之恥。
今見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必從空門。
乖所望也。
七歲。
果遇法泰法師。
在甯夷寺講涅盤經。
寺與居鄰。
師日就講肆。
一聆法語。
若睹前因。
是夕夢佛手摩頂。
寤啟祖父。
乞為出家。
親黨觀其志必不可奪。
故聽許之。
年十一削發。
乃随師詣唐興邑四安寺。
授大經四十二卷。
遠公義疏。
辯空師圓旨。
共一百二十五萬言。
皆囊括深奧。
方年十三。
指撾缁徒。
露老成之氣。
時丞相杜公元颕。
作鎮西蜀。
聞師名。
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
黑白二衆日記數萬指。
注聽傾心。
駭歎無已。
自此蜀人弗斥其名。
号陳菩薩耳。
傳雲。
師前身名知铉。
漢州三學山講十地經。
感地變瑠璃。
師于淨衆寺辯貞律師處圓具。
才聽毗尼。
續通俱舍。
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
複從本師下三峽。
曆荊襄。
抵神京資聖寺。
乃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
師敷演經論。
僧俗仰觀。
戶外之屦。
日其骈填。
文宗皇帝聞之。
宣入顧問
内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撰塔銘。
命弟子善運豎碑于塔所。
享壽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
神會 本西域石氏子。
祖父徙居于岐之鳳翔。
師至性玄解。
明智内發。
大璞不耀。
時人未知。
年三十。
方入蜀。
谒無相大師。
利根頓悟。
冥契心印。
無相歎曰。
吾道在汝矣。
後德充慧廣。
郁為禅宗。
寂照滅境。
超證離念。
即心是佛。
不見有身。
當其凝閉。
則土木其質。
及夫妙用默濟。
雲行雨施。
蚩蚩群甿。
陶然知化。
睹貌遷善。
聞言革非。
至于廓蕩昭洗執縛。
上中下性随分令入。
以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
俨然加趺坐滅。
春秋七十五。
法臘三十六。
沙門那提。
得師之道。
傳授将來。
時南康王韋公臯。
歸心于師。
得其禅要。
為立碑自撰文并書。
禅宗榮之。
南印 姓張氏。
明寤之性。
得曹溪深旨。
無以為證。
見淨衆寺神會禅師。
始契心焉。
所謂落機之錦。
濯以增妍。
銜燭之龍。
行而破暗。
師遂出峽徧參。
自江陵入蜀。
于蜀南江堧。
剃艹結茆。
衆皆歸仰。
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
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
後改此寺為聖壽。
初名寶應。
師化緣将畢。
于長慶初示寂入滅。
營塔葬于寺右。
會昌中毀塔。
大中複于江北寶應舊基。
仍建此寺。
還名聖壽。
師有弟子義俛。
複興禅法焉。
有緣 東川梓潼馮氏子。
至學之年。
往成都福感寺。
事定蘭開士。
即宣宗師也。
一日帝以筆書其衫雲。
此童子與朕有緣。
由茲得名。
大中九年。
遇白公敏中出鎮益部。
請師開戒壇于淨衆寺。
應召京辇。
講傳經律。
五臘後海内遊行。
參見小馬神照禅師。
開悟契機。
後居滁州華山數夏。
複遊武夷山。
時廉使李誨。
為築禅室。
乾符三年。
至缙雲龍泉大賽山立院。
因奏祠部給額。
号龍安。
住十八載。
後遷連雲院。
太守盧約。
請入州開元寺别院。
四事供施。
天佑丁卯歲四月八日。
示疾而終于廨署。
報齡七十三。
臘五十二。
宣宗遺旨。
囑制置揚習司空主喪。
于寺南園茶毗。
拾舍利數百粒。
後收四十九粒。
并遺骨一瓶。
瘗于石塔。
晉開運三年乙巳歲。
文泰律師。
撰塔銘焉。
鑒源 不知何許人。
素行甄明。
範圍律道。
苾刍表率。
形直影端。
後講華嚴經。
号為勝集。
日供千人。
其米粟常盈倉庫。
取之不竭。
沿夏涉秋。
未嘗告匮。
其冥感如此。
其山寺越多征應。
有慧觀禅師。
見三百餘僧。
持蓮燈淩空而去。
曆如流星。
開元中。
崔冀公甯。
疑其妖妄。
躬自入山。
預禁山四方各三十裡。
不得燃火。
至第三夜。
有百餘支燈現。
兼紅光千尺。
冀公蹶然作禮。
歎未曾有。
時松間出金色手。
長六七尺許。
有二菩薩。
黃白二色閃爍。
然複庭前柏樹梢。
晝現一燈。
其明如日。
橫布玻璃山三裡許。
有寶珠一顆。
約有丈餘。
熠爚可愛。
西嶺懸大虹橋。
橋上梵僧老幼間出。
有二炬爛然空中。
如相迎送。
下有四菩薩。
兩兩偶立。
俱放身光。
高六七丈。
複見前松林間。
忽現梵宇。
額篆書三學二字。
下垂繡帶二條。
東林之間。
夜出金山。
月當于午。
金銀二燈。
列于知铉法師墳側。
韋南康臯。
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齋。
菩薩現形捧燈持香。
引挹插于山門爐中。
白中敏中皆睹其瑞。
重興此寺。
大中八年。
改額開照。
其源律師道化。
與地俱靈。
弟子傳講。
東川所宗也。
知玄 字後覺。
嘉州洪雅陳氏子。
曾祖圖南。
任梓州射洪縣令。
母魏氏。
夢月入懷。
因而載誕。
乳哺時。
凡見佛像僧形。
必含喜色。
五歲。
祖令詠花。
便雲。
花開滿樹紅。
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朵在。
明日定随風。
祖吟歎不怿。
曰。
吾育此孫。
望其登第。
以雪二代之恥。
今見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必從空門。
乖所望也。
七歲。
果遇法泰法師。
在甯夷寺講涅盤經。
寺與居鄰。
師日就講肆。
一聆法語。
若睹前因。
是夕夢佛手摩頂。
寤啟祖父。
乞為出家。
親黨觀其志必不可奪。
故聽許之。
年十一削發。
乃随師詣唐興邑四安寺。
授大經四十二卷。
遠公義疏。
辯空師圓旨。
共一百二十五萬言。
皆囊括深奧。
方年十三。
指撾缁徒。
露老成之氣。
時丞相杜公元颕。
作鎮西蜀。
聞師名。
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
黑白二衆日記數萬指。
注聽傾心。
駭歎無已。
自此蜀人弗斥其名。
号陳菩薩耳。
傳雲。
師前身名知铉。
漢州三學山講十地經。
感地變瑠璃。
師于淨衆寺辯貞律師處圓具。
才聽毗尼。
續通俱舍。
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
複從本師下三峽。
曆荊襄。
抵神京資聖寺。
乃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
師敷演經論。
僧俗仰觀。
戶外之屦。
日其骈填。
文宗皇帝聞之。
宣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