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圓悟歸昭覺。

    印遣師往省。

    因随衆入室。

    悟問。

    從上諸聖以何接人。

    師豎拳。

    悟曰。

    此是老僧用底。

    作麼生是從上諸聖用底。

    師以拳揮之。

    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止。

    後至徑山谒大慧。

    慧問甚處來。

    師曰西川。

    慧曰。

    未出劍門關。

    與汝三十棒了也。

    師曰。

    不合起動和尚。

    慧忻然掃室延之。

    慧南遷。

    師乃西還。

    連主數剎。

    後再出峽。

    住保甯金山雪窦徑山。

    開堂升座曰。

    世尊初成正覺。

    於鹿野苑中。

    轉四谛法輪。

    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

    後來真淨禅師。

    初住洞山。

    拈雲。

    今日新豐洞裡。

    祇轉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着左邊雲。

    還有最初悟道者麼。

    若無。

    丈夫自有沖天志。

    莫向如來行處行。

    遂喝一喝下座。

    若是印上座則不然。

    今日向鳳凰山裡。

    初無工夫轉四谛法輪。

    亦無氣力轉拄杖子。

    祇教諸人行須緩步。

    語要低聲。

    何故。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可宣禅師 嘉定許氏子。

    出家受具。

    參安民悟旨訣。

    嘉定庚午。

    诏住徑山。

    遠近輻辏。

    宣悲夫重趼而來者。

    窮其日力。

    食息無所。

    又於雙溪之上。

    築室百間。

    為接待庵。

    濟其所不及。

    宋甯宗嘗錫化城二大字。

    賜号佛日。

     泐潭明法嗣 漢州無為随庵守緣禅師 本郡史氏子。

    年十三病目。

    去依栖禅慧目能禅師圓具。

    出峽至寶峰。

    值峰上堂。

    舉永嘉曰。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師聞釋然領悟。

    住後上堂曰。

    以一統萬。

    一月普現一切水。

    會萬歸一。

    一切水月一月攝。

    展則彌綸法界。

    收則毫發不存。

    雖然收展殊途。

    此事本無異緻。

    但能於根本上。

    着得一隻眼去。

    方見三世諸佛曆代祖師。

    盡從此中示現。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盡從此中流出。

    天地日月萬象森羅。

    盡從此中建立。

    三界九地七趣四生。

    盡從此中出沒。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乃至世間工巧伎藝。

    盡現行此事。

    所以世尊拈華。

    迦葉便乃微笑。

    達磨面壁。

    二祖於是安心。

    桃花盛開。

    靈雲疑情盡淨。

    擊竹作響。

    香嚴頓忘所知。

    以至盤山於肉案頭悟道。

    彌勒向魚市裡接人。

    誠謂造次颠沛必於是。

    經行坐卧在其中。

    既有如是奇特。

    更有如是光輝。

    既有如是廣大。

    又有如是周徧。

    你輩諸人。

    因甚麼卻有迷有悟。

    要知麼。

    幸無偏照處。

    剛有不明時。

     龍翔珪法嗣 南康軍雲居頑庵德升禅師 漢州何氏子。

    二十得度。

    習講。

    久而棄之。

    谒文殊道禅師。

    問佛法省要。

    殊示偈曰。

    契丹打破波斯寨。

    奪得寶珠村裡賣。

    十字街頭窮乞兒。

    腰間挂個風流袋。

    師拟對。

    殊曰莫錯。

    師退參三年。

    方得旨趣。

    往見佛性。

    機不投。

    入閩至鼓山禮觐。

    便問。

    國師不跨石門句。

    意旨如何。

    竹庵應聲喝曰。

    閑言語。

    師即領悟。

    住後僧問。

    應真不借。

    三界高超即不問。

    如何是無位真人。

    師曰。

    聞時富貴。

    見後貧窮。

    曰擡頭須掩耳。

    側掌便翻身。

    師曰。

    無位真人在甚麼處。

    曰老大宗師。

    話頭也不識。

    師曰。

    放你三十棒。

     雲居悟法嗣 南康軍雲居普雲自圓禅師 綿州雍氏子。

    年十九。

    試經得度。

    留教苑五祀。

    出關南下。

    曆扣諸大尊宿。

    始詣龍門。

    一日於廊庑間。

    睹繪胡人有省。

    夜白高庵。

    庵舉法眼偈曰。

    頭戴貂鼠帽。

    腰懸羊角錐。

    語不令人會。

    須得人譯之。

    複策火示之曰。

    我為汝譯了也。

    於是大法明了。

    呈偈曰。

    外國言音不可窮。

    起雲亭下一時通。

    口門廣大無邊際。

    吞盡楊岐栗棘蓬。

    庵遣師依佛眼。

    眼謂曰。

    吾道東矣。

    上堂。

    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透法身句。

    門曰北鬥裡藏身。

    師曰。

    南北東西萬萬千。

    乾坤上下兩無邊。

    相逢相見呵呵笑。

    屈指擡頭月半天。

     黃龍忠法嗣 成都府信相戒修禅師 上堂。

    舉馬祖不安公案。

    乃曰。

    兩輪舉處煙塵起。

    電急星馳拟何止。

    目前不礙往來機。

    正令全旋無表裡。

    丈夫意氣自沖天。

    我是我兮你是你。

     西禅琏法嗣 遂甯府西禅第二代希秀禅師 上堂曰。

    秋光将半。

    暑氣漸消。

    鴻雁橫空點破。

    碧天似水。

    猿猱挂樹撼翻。

    玉露如珠。

    直饒對此明機。

    未免認龜作鼈。

    且道應時應節一句。

    作麼生道。

    野色并來三島月。

    溪光分破五湖秋。

     大沩果法嗣 荊門軍玉泉窮谷宗琏禅師 合州董氏子。

    開堂曰。

    問答已乃曰。

    衲僧向人天衆前。

    一問一答。

    一擒一縱。

    一卷一舒。

    一挨一拶。

    須是具金剛眼睛始得。

    若是念話之流。

    君向西秦。

    我之東魯。

    於宗門中殊無所益。

    者一段事。

    不在有言。

    不在無言。

    不礙有言。

    不礙無言。

    古人垂一言半句。

    正知國家兵器。

    不得已而用之。

    橫說豎說。

    祇要控人入處。

    其實不在言句上。

    今時人不能一徑徹證根源。

    祇以語言文字而為至道。

    一句來一句去。

    喚作禅道。

    喚作向上向下。

    謂之菩提涅盤。

    謂之祖師巴鼻。

    正似鄭州出曹門。

    從上宗師會中。

    往往真個以行腳為事底。

    才有疑處。

    便對衆決擇。

    祇一句下見谛明白。

    造佛祖直指不傳之宗。

    與諸有情。

    盡未來際同得同證。

    猶未是泊頭處。

    豈是空開唇皮。

    胡言漢語。

     石頭回法嗣 南康軍雲居蓬庵德會禅師 重慶府何氏子。

    上堂。

    舉教中道。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作麼生是非相底道理。

    佯走詐羞偷眼觑。

    竹門斜掩半枝花。

     錦江禅燈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