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見者老漢。

    共伊理會一上。

    明日祖往舒城。

    師與悟繼往。

    适會于興化。

    祖問師。

    記得曾在郡裡相見來。

    師曰。

    全火祇候。

    祖顧悟曰。

    者漢饒舌。

    自是機緣相契。

    遊廬阜回。

    師以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所得之語告五祖。

    祖曰。

    吾嘗以此事诘先師。

    先師雲。

    我曾問遠和尚。

    遠曰。

    貓有歃血之功。

    虎有起屍之德。

    非素達本源。

    不能到也。

    師給侍之久。

    祖锺愛之。

    後辭西歸。

    為小參。

    複以頌送曰。

    離鄉四十餘年。

    一時忘卻蜀語。

    禅人回到成都。

    切須記取魯語。

    時覺尚無恙。

    師再侍之。

    名聲藹着。

    遂出住長松。

    遷保福信相。

    僧問。

    三世諸佛六代祖師。

    總出者圈缋不得。

    如何是者圈缋。

    師曰。

    井欄唇。

    上堂。

    舉仰山問中邑。

    如何是佛性義。

    邑曰。

    我與你說個譬喻。

    汝便會也。

    譬如一室有六窗。

    内有一猕猴。

    外有猕猴。

    從東邊喚猩猩。

    猕猴即應。

    如是六窗俱喚俱應。

    仰乃禮拜。

    适蒙和尚指示。

    某有個疑處。

    邑曰。

    你有甚麼疑。

    仰曰。

    祇如内猕猴睡着時。

    外猕猴欲與相見。

    又作麼生。

    邑下禅床執仰山手曰。

    猩猩與你相見了。

    師曰。

    諸人要見二老麼。

    我也與你說個譬喻。

    中邑大似個金師。

    仰山将一塊金來。

    使金師酬價。

    金師亦盡價相酬。

    臨成交易。

    賣金底更與貼秤。

    金師雖然暗喜。

    心中未免偷疑。

    何故。

    若非細作。

    定是賊贓。

    便下座。

     俨首座法嗣 潼川天甯則禅師 早業儒。

    詞章婉缛。

    既從釋。

    得法于俨首座。

    而為黃檗勝之孫。

    有牧牛頌。

    寄以滿庭芳調曰。

    咄者牛兒。

    身強力健。

    幾人能解牽騎。

    為貪原上綠艹嫩離離。

    隻管尋芳逐翠奔馳。

    後不顧傾危。

    争知道山遙水遠。

    回首到家遲。

    牧童今有智。

    長繩牢把。

    短杖高提。

    入泥入水。

    終是不生疲。

    直待心調步穩。

    青松下孤笛橫吹當歸去。

    人牛不見。

    正是月明時。

    世以禅語為詞。

    意句圓美。

    無出此右。

    或譏其徒以不正之聲。

    混傷宗教。

    然有樂于讴吟。

    則因而見道。

    亦不失為善巧方便随機設化之一端耳。

     浮山真法嗣 峨眉靈岩徽禅師 僧問。

    文殊是七佛之師。

    未審誰是文殊之師。

    師曰。

    金沙灘頭馬郎婦。

     信相顯法嗣 成都府金純文禅師 僧問。

    如何是大道之源。

    師曰。

    黃河九曲。

    曰如何是不犯之令。

    師曰。

    鐵蛇鑽不入。

    僧拟議。

    師便打。

     五祖演法嗣 成都府昭覺寺克勤佛果禅師 彭州駱氏子。

    世宗儒。

    師兒時。

    日記千言。

    偶遊妙寂寺。

    見佛書三複。

    怅然如獲舊物。

    即去家。

    依自省祝發。

    從文照通講訓。

    又從敏行授楞嚴。

    俄得病瀕死。

    歎曰。

    諸佛涅盤正路。

    不在文句中。

    吾欲以聲求色見。

    宜其無以死也。

    遂棄去。

    至真覺勝禅師之席。

    勝方創臂出血指示師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師矍然良久曰。

    道固如是乎。

    即徙步出蜀。

    首谒玉泉皓。

    次依金銮信。

    大沩喆。

    黃龍心。

    東林度。

    佥指為法器。

    而晦堂稱。

    他日臨濟一脈屬子矣。

    最後見五祖。

    盡其機用。

    祖皆不諾。

    乃謂祖強移換人。

    出不遜語。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你着一頓熱病打時。

    方思量我在。

    師到金山。

    染傷寒困極。

    以平日見處試之。

    無得力者。

    追繹五祖之言。

    乃自誓曰。

    我病稍間。

    即歸五祖。

    病痊尋歸。

    祖一見而喜。

    令即參堂。

    便入侍者寮。

    方半月。

    會部使解印還蜀。

    詣祖問道。

    祖曰。

    提刑少年曾讀小豔詩否。

    有兩句頗相近。

    頻呼小玉元無事。

    祇要檀那認得聲。

    提刑應喏喏。

    祖曰。

    且子細。

    師适歸侍立次。

    問曰。

    聞和尚舉小豔詩。

    提刑會否。

    祖曰。

    他祇認得聲。

    師曰。

    祇要檀郎認得聲。

    他既認得聲。

    為甚麼卻不是。

    祖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聻。

    師忽有省。

    遽出見雞飛上闌幹鼓翅而鳴。

    複自謂曰。

    此豈不是聲。

    遂袖香入室通所得。

    呈偈曰。

    金鴨香銷錦繡帏。

    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祇許佳人獨自知。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

    吾助汝喜。

    祖徧謂山中耆舊曰。

    我侍者參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為上首。

    崇甯中。

    還裡省親。

    四衆迓拜。

    成都帥翰林郭公之章。

    請開法六祖。

    更昭覺。

    政和間。

    謝事複出峽南遊。

    時張無盡寓荊南。

    以道學自居。

    少見推許。

    師舣舟谒之。

    劇談華嚴旨要曰。

    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公于是不覺促榻。

    師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别。

    公曰同矣。

    師曰。

    且得沒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