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通。

    一軸之中義天朗耀。

    今複偶茲絕筆。

    罄竭于懷。

    暨講終思見疏主。

    時屬門人泰恭斷臂酬恩。

    師先赍書上疏主。

    遙叙師資。

    往複慶慰。

    尋泰恭痊損。

    方随侍至上都。

    執弟子之禮。

    觀曰。

    毗盧華藏。

    能随我遊者。

    其汝乎。

    師預觀之室。

    惟日新其德。

    而認筌執象之患永亡矣。

    北遊清涼山。

    四住鄠縣草堂寺。

    未幾複入終南圭峰蘭若。

    大和中。

    征入内賜紫衣。

    帝累問法要。

    朝士歸慕。

    唯相國裴公休。

    深入堂奧。

    受教為外護。

    師以禅教學者。

    互相非毀。

    遂着禅源諸诠。

    為錄諸家所述。

    诠表禅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

    集為一藏。

    以贻後代。

    其都序略雲。

    禅是天竺之語。

    具雲禅那。

    此雲思惟修。

    亦雲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定慧通名為禅。

    此性是禅之本源。

    故雲禅源。

    亦名禅那。

    理行者。

    此之本源是禅理。

    忘情契之是禅行。

    故雲理行。

    然今所集諸家述作。

    多譚禅理。

    少說禅行。

    故且以禅源題之。

    今時有人。

    但目真性為禅者。

    是不達理行之旨。

    又不辨華竺之音也。

    然非離真性别有禅體。

    但衆生迷真合塵。

    即名散亂。

    背塵合真。

    方名禅定。

    若直論本性。

    即非真非妄。

    無背無合。

    無定無亂。

    誰言禅乎。

    況此真性。

    非唯是禅門之源。

    亦是萬法之源。

    故名法性。

    亦是衆生迷悟之源。

    故名如來藏藏識。

    亦是諸佛萬德之源。

    故名佛性。

    亦是菩薩萬行之源。

    故名心地。

    萬行不出六波羅蜜。

    禅者但是六中之一。

    當其第五。

    豈可都目真性。

    為一禅行哉。

     長慶安法嗣 益州大随法真禅師 梓州王氏子。

    妙齡夙悟。

    決志尋師。

    於慧義寺出家。

    圓具後南遊。

    初見藥山道吾雲岩洞山。

    次至嶺外。

    大沩會下數載。

    食不至充。

    卧不求暖。

    清苦煉行。

    操履不群。

    沩深器之。

    一日問曰。

    阇黎在老僧此間。

    不曾問一轉話。

    師曰。

    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

    沩曰。

    何不道如何是佛。

    師便作手勢掩沩口。

    沩歎曰。

    子真得其髓。

    從此名傳四海。

    爾後還蜀。

    寄錫天彭堋口山龍懷寺。

    於路旁煎茶。

    普施三年。

    因往後山。

    見一古院号大随。

    群峰矗秀。

    澗水清冷。

    中有一樹圍四丈餘。

    南開一門。

    中空無礙。

    不假斧斤。

    自然一庵。

    顔曰木禅。

    師乃居之。

    十餘載影不出山。

    聲聞于外。

    四方玄學千裡趨風。

    蜀主欽尚。

    遣使屢征。

    師皆辭以老病。

    署神照大師。

    上堂。

    此性本來清淨。

    具足萬德。

    但以染淨二緣。

    而有差别。

    故諸聖悟之。

    一向淨用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

    一向染用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

    故般若雲。

    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僧問。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者個壞不壞。

    師曰壞。

    曰恁麼則随他去也。

    師曰。

    随他去。

    僧不肯。

    後到投子舉前話。

    子遂裝香遙禮曰。

    西川古佛出世。

    謂其僧曰。

    汝速回去忏悔。

    僧回大随。

    師已殁。

    僧再至投子。

    子亦遷化。

    問如何是大人相。

    師曰。

    肚上不貼榜。

    問僧。

    甚處去。

    曰西山住庵去。

    師曰。

    我向東山頭喚汝。

    汝便來得麼。

    曰不然。

    師曰。

    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

    師曰。

    遇茶吃茶。

    遇飯吃飯。

    曰誰受供養。

    師曰。

    合取缽盂。

    庵側有一龜。

    僧問。

    一切衆生皮裹骨。

    者個衆生為甚骨裹皮。

    師拈草履覆龜背上。

    僧無語。

    問如何是諸佛法要。

    師舉拂子曰會麼。

    曰不會。

    師曰。

    塵尾拂子。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師曰。

    是我自己。

    曰為甚麼卻是和尚自己。

    師曰。

    是汝自己。

    問如何是大随一面事。

    師曰。

    東西南北。

    問佛法徧在一切處。

    教學人向甚麼處駐足。

    師曰。

    大海從魚躍。

    長空任鳥飛。

    問父子至親。

    岐路各别時如何。

    師曰。

    為有父子。

    問如何是無縫塔。

    師曰。

    高五尺。

    曰學人不會。

    師曰。

    鹘侖磚。

    問和尚百年後。

    法付何人。

    師曰。

    露柱火爐。

    曰還受也無。

    師曰。

    火爐露柱。

    問僧。

    甚處去。

    曰峨眉禮普賢去。

    師舉拂子曰。

    文殊普賢總在者裡。

    僧作圓相抛向後乃禮拜。

    師喚侍者。

    取一貼茶與者僧。

    衆僧參次。

    師以口作患風勢曰。

    還有人醫得吾口麼。

    衆僧競送藥以至。

    俗士聞之。

    亦多送藥。

    師并不受。

    七日後師自掴口令正。

    乃曰。

    如許多時鼓者兩片皮。

    至今無人醫得。

    即端坐而逝。

     趙州谂法嗣 益州西睦和尚 上堂。

    有俗士舉手曰。

    和尚便是一頭驢。

    師曰。

    老僧被汝騎。

    士無語。

    去後三日再來白言。

    某甲三日前着賊。

    師拈杖趂出。

    師有時蓦喚侍者。

    者應諾。

    師曰。

    更深夜靜。

    共伊商量。

     龍潭信法嗣 鼎州德山宣鑒禅師 簡州周氏子。

    廿歲出家依年受具。

    精究律藏。

    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

    時謂之周金剛。

    忽謂同學曰。

    一毛吞海。

    海性無虧。

    纖芥投鋒。

    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

    唯我知焉。

    後聞南方禅席頗盛。

    師氣不平。

    乃曰。

    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

    萬劫學佛細行。

    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