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師曰。
石頭路滑。
曰竿木随身。
逢場作戲。
便去。
才到石頭。
即繞禅床一匝。
振錫一聲。
問是何宗旨。
石頭曰。
蒼天蒼天。
峰無語。
卻回舉似師。
師曰。
汝更去問。
待他有答。
汝便噓兩聲。
峰又去依前問。
石頭乃噓兩聲。
峰又無語。
回舉似師。
師曰。
向汝道石頭路滑。
有僧於師前作四畫。
上一畫長。
下三畫短。
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
離此四字外。
請和尚答。
師乃畫地一畫曰。
不得道長短。
答汝了也。
有講僧來問曰。
未審禅宗傳持何法。
師卻問曰。
座主傳持何法。
主曰。
霟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曰。
莫是師子兒否。
主曰不敢。
師作噓噓聲。
主曰。
此是法。
師曰。
是甚麼法。
主曰。
師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主曰。
此亦是法。
師曰。
是甚麼法。
主曰。
師子在窟法。
師曰。
不出不入。
是甚麼法。
主無對。
遂辭出門。
師召曰座主。
主回首。
師曰。
是甚麼。
主亦無對。
師曰。
者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為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
師於真元四年正月中。
登建昌石門山。
於林中經行。
見洞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於來月歸茲地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
沐浴跏趺入滅。
元和中谥大寂禅師。
塔曰大莊嚴。
荷澤神會法嗣 西隐進平禅師 京兆吳氏子。
出家於永安山明福院。
風表端雅。
諸經大論皆所研尋。
銷文煉注令人樂聞。
末思禅觀。
於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
且曰。
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
後至唐州。
遂居西隐山。
刺史鄭文簡。
請入城闡揚宗旨。
示滅年八十一。
大曆十四年三月。
塔於雲頂。
大鑒下第三世 馬祖一法嗣 西山亮座主 蜀人也。
頗講經論。
因參馬祖。
祖問。
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
是否。
師曰不敢。
祖曰。
将甚麼講。
師曰。
将心講。
祖曰。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争解講得。
師抗聲曰。
心既講不得。
虛空莫講得麼。
祖曰。
卻是虛空講得。
師不肯便出。
将下階。
祖召曰座主。
師回首。
祖曰。
是甚麼。
師豁然大悟。
便禮拜。
祖曰。
者鈍根阿師。
禮拜作麼。
師曰。
某甲所講經論。
将謂無人及得。
今日被大師一問。
平生功業一時冰釋。
禮謝而退。
乃隐于洪州西山。
更無消息。
則川和尚 蜀人也。
龐居士相看次。
師曰。
還記得見石頭時道理否。
士曰。
猶得阿師重舉在。
師曰。
情知久參事慢。
士曰。
阿師老耄。
不啻龐公。
師曰。
二彼同時。
又争幾許。
士曰。
龐公鮮健。
且勝阿師。
師曰。
不是勝我。
祇欠汝個幞頭。
士拈下幞頭曰。
恰與師相似。
師大笑而已。
師摘茶次。
士曰。
法界不容身。
師還見我否。
師曰。
不是老師。
洎答公話。
士曰。
有問有答蓋是尋常。
師乃摘茶不聽。
士曰。
莫怪适來容易借問。
師亦不顧。
士喝曰。
者無禮儀老漢。
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
師乃抛卻茶籃。
便歸方丈。
大鑒下第四世 歸宗常法嗣 漢南高亭和尚 有僧自夾山來禮拜。
師便打。
僧曰。
特來禮拜。
何得打某甲。
僧再禮拜。
師又打趂。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
汝會也無。
曰不會。
山曰。
賴汝不會。
若會。
即夾山口痖。
章敬腪法嗣 金州操禅師 請米和尚齋。
不排坐位。
米到展坐具禮拜。
師下禅床。
米乃坐師位。
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
米便去。
侍者曰。
和尚受一切人欽仰。
今日坐位被人奪卻。
師曰。
三日後若來。
即受救在。
米三日後果來。
曰前日遭賊。
南泉普願法嗣 雲頂日子和尚 亞溪來參。
師作起勢。
溪曰。
者老山鬼。
猶見某甲在。
師曰。
罪過罪過。
适來失祇對。
溪欲進語。
師乃叱之。
溪曰。
大陣前不妨難禦。
師曰是是。
溪曰。
不是不是。
趙州雲。
可憐兩個漢。
不識轉身句。
大鑒下第五世(旁出) 遂州圓法嗣 終南山圭峰宗密禅師 果州西充何氏子。
家本豪盛。
髫齓通儒書。
冠歲探釋典。
唐元和二年。
将赴貢舉。
偶造圓和尚法席。
欣然契會。
遂求披剃。
當年進具。
一日随衆僧。
齋于府吏任灌家。
居下位。
以次受經。
得圓覺十二章。
覽未終軸。
感悟流涕。
歸以所悟之旨告于圓。
圓撫之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此諸佛授汝耳。
行矣。
無自滞于一隅也。
師涕泣奉命禮辭而去。
因谒荊南忠禅師。
忠曰。
傳教人也。
當宣導於帝都。
複見洛陽照禅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尋抵襄漢。
因病僧付華嚴疏。
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
師未嘗聽習。
一覽而講。
自欣所遇曰。
向者諸師述作。
罕窮厥旨。
未若此疏辭源流暢。
幽[(廠-一)*臣*責]煥然。
吾禅遇南宗。
教逢圓覺。
一言之下心地開
師曰。
石頭路滑。
曰竿木随身。
逢場作戲。
便去。
才到石頭。
即繞禅床一匝。
振錫一聲。
問是何宗旨。
石頭曰。
蒼天蒼天。
峰無語。
卻回舉似師。
師曰。
汝更去問。
待他有答。
汝便噓兩聲。
峰又去依前問。
石頭乃噓兩聲。
峰又無語。
回舉似師。
師曰。
向汝道石頭路滑。
有僧於師前作四畫。
上一畫長。
下三畫短。
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
離此四字外。
請和尚答。
師乃畫地一畫曰。
不得道長短。
答汝了也。
有講僧來問曰。
未審禅宗傳持何法。
師卻問曰。
座主傳持何法。
主曰。
霟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曰。
莫是師子兒否。
主曰不敢。
師作噓噓聲。
主曰。
此是法。
師曰。
是甚麼法。
主曰。
師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主曰。
此亦是法。
師曰。
是甚麼法。
主曰。
師子在窟法。
師曰。
不出不入。
是甚麼法。
主無對。
遂辭出門。
師召曰座主。
主回首。
師曰。
是甚麼。
主亦無對。
師曰。
者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為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
師於真元四年正月中。
登建昌石門山。
於林中經行。
見洞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於來月歸茲地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
沐浴跏趺入滅。
元和中谥大寂禅師。
塔曰大莊嚴。
荷澤神會法嗣 西隐進平禅師 京兆吳氏子。
出家於永安山明福院。
風表端雅。
諸經大論皆所研尋。
銷文煉注令人樂聞。
末思禅觀。
於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
且曰。
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
後至唐州。
遂居西隐山。
刺史鄭文簡。
請入城闡揚宗旨。
示滅年八十一。
大曆十四年三月。
塔於雲頂。
大鑒下第三世 馬祖一法嗣 西山亮座主 蜀人也。
頗講經論。
因參馬祖。
祖問。
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
是否。
師曰不敢。
祖曰。
将甚麼講。
師曰。
将心講。
祖曰。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争解講得。
師抗聲曰。
心既講不得。
虛空莫講得麼。
祖曰。
卻是虛空講得。
師不肯便出。
将下階。
祖召曰座主。
師回首。
祖曰。
是甚麼。
師豁然大悟。
便禮拜。
祖曰。
者鈍根阿師。
禮拜作麼。
師曰。
某甲所講經論。
将謂無人及得。
今日被大師一問。
平生功業一時冰釋。
禮謝而退。
乃隐于洪州西山。
更無消息。
則川和尚 蜀人也。
龐居士相看次。
師曰。
還記得見石頭時道理否。
士曰。
猶得阿師重舉在。
師曰。
情知久參事慢。
士曰。
阿師老耄。
不啻龐公。
師曰。
二彼同時。
又争幾許。
士曰。
龐公鮮健。
且勝阿師。
師曰。
不是勝我。
祇欠汝個幞頭。
士拈下幞頭曰。
恰與師相似。
師大笑而已。
師摘茶次。
士曰。
法界不容身。
師還見我否。
師曰。
不是老師。
洎答公話。
士曰。
有問有答蓋是尋常。
師乃摘茶不聽。
士曰。
莫怪适來容易借問。
師亦不顧。
士喝曰。
者無禮儀老漢。
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
師乃抛卻茶籃。
便歸方丈。
大鑒下第四世 歸宗常法嗣 漢南高亭和尚 有僧自夾山來禮拜。
師便打。
僧曰。
特來禮拜。
何得打某甲。
僧再禮拜。
師又打趂。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
汝會也無。
曰不會。
山曰。
賴汝不會。
若會。
即夾山口痖。
章敬腪法嗣 金州操禅師 請米和尚齋。
不排坐位。
米到展坐具禮拜。
師下禅床。
米乃坐師位。
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
米便去。
侍者曰。
和尚受一切人欽仰。
今日坐位被人奪卻。
師曰。
三日後若來。
即受救在。
米三日後果來。
曰前日遭賊。
南泉普願法嗣 雲頂日子和尚 亞溪來參。
師作起勢。
溪曰。
者老山鬼。
猶見某甲在。
師曰。
罪過罪過。
适來失祇對。
溪欲進語。
師乃叱之。
溪曰。
大陣前不妨難禦。
師曰是是。
溪曰。
不是不是。
趙州雲。
可憐兩個漢。
不識轉身句。
大鑒下第五世(旁出) 遂州圓法嗣 終南山圭峰宗密禅師 果州西充何氏子。
家本豪盛。
髫齓通儒書。
冠歲探釋典。
唐元和二年。
将赴貢舉。
偶造圓和尚法席。
欣然契會。
遂求披剃。
當年進具。
一日随衆僧。
齋于府吏任灌家。
居下位。
以次受經。
得圓覺十二章。
覽未終軸。
感悟流涕。
歸以所悟之旨告于圓。
圓撫之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此諸佛授汝耳。
行矣。
無自滞于一隅也。
師涕泣奉命禮辭而去。
因谒荊南忠禅師。
忠曰。
傳教人也。
當宣導於帝都。
複見洛陽照禅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尋抵襄漢。
因病僧付華嚴疏。
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
師未嘗聽習。
一覽而講。
自欣所遇曰。
向者諸師述作。
罕窮厥旨。
未若此疏辭源流暢。
幽[(廠-一)*臣*責]煥然。
吾禅遇南宗。
教逢圓覺。
一言之下心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