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寶鑒
關燈
小
中
大
明八字打開,與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以此而觀,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也。
昔張商英丞相雲:唯吾學佛,然後能知儒。
”上曰:“朕意亦謂如此。
”上又問曰:“莊老何如人?”印雲:“隻作得佛門中,小乘聲聞人。
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
正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槁木,心固可如死灰。
”於是稱旨。
《奏對錄》 可久高僧,錢塘人。
徧遊講肆,深得天台旨趣。
後居祥符,喜為古律,造於平惔清苦。
東坡以詩老呼之。
坡因元宵同僚屬觀燈,坡獨往谒之,見其寂然宴坐,作絕句雲:“門前歌鼓鬧紛崩,一室蕭然冷欲冰。
不把琉璃閑照物,始知無盡本非燈。
”久律己甚嚴,長坐一食。
四威儀中,法眼未嘗去體。
儉約自持,一布衲終身不易。
或絕糧辟谷,宴坐而已。
晚居西湖之濱,修然一榻不留餘物。
窗外唯紅蕉數本,翠竹數百竿,自号蕭蕭堂。
将卒語人曰:“吾死,蕉竹亦死。
”後如其言。
《怡雲集》 楊次公雲:“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從淨土去,去實無去。
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
彌陀光明如大圓月,徧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諸佛心内衆生塵塵極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若能發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
河沙諸佛有同舌之贊,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
自棄己靈,是誰之咎?”公臨終時,見金台從空而至。
即說偈而逝,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
太虛空中。
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輔道集等》 玄沙備禅師,福州人,姓謝。
少漁於南台江上,忽棄舟從釋。
芒鞋布衲,食才接氣宴坐終日。
雪峰呼為“備頭陀,再來人也。
何不偏參去?”備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備縛屋玄沙,衆相尋而至,遂成叢林。
說法與契經合,諸方有要義未明者皆從決之。
示衆曰:“佛道閑曠,無有途程,不在三際,豈有升沉。
建立乖張,不屬造作。
動即涉塵勞之境,靜即沉昏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即漫汗佛性。
何必對其塵境,如枯木寒灰?但臨機應用,不失其宜,如鏡照像不亂光輝,如鳥飛空不雜空色。
所以道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
不堕往來機,不住中間相。
譬由壯士展臂不由他力,師子遊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
到者裡,體寂寂,常皎皎,赤赫爓無邊表。
圓覺光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傳燈》 文潞公,居洛陽嘗緻齋往龍安寺,瞻禮聖像。
一日像忽朽堕,公見之略不加敬,但瞪視而出。
傍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吾将何禮?”僧曰:“先聖道:譬如官路土。
私人掘為像。
智者知路土,凡愚謂像生。
後時官欲行,還将像填路。
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
”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
年九十餘,晨香夜坐未嘗少廢。
每日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
”《梅溪雜錄》 普首坐,自号性空,得旨於死心。
久居華亭,好吹鐵笛,放曠自樂人莫測之。
喜為偈句,開導於世,偈曰:“學道尤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醒醒。
将軍主将能行令,不動幹戈緻太平。
”又曰:“不耕而食不蠶衣,物外清閑過聖時。
未透祖師關棙子,也須存意着便宜。
”一日告衆曰:“坐脫立亡,不如水葬。
一省柴燒,二免開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舡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
”遂向青龍江上,乘木盆,張布帆,泛遠而沒。
《普燈》 愚法師,嘉禾人。
棄儒從釋。
精苦自勵凡三十年。
加功進行未嘗一日輙廢。
嘗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
潛能詩近名。
而章與師韬光鏟彩不求人知。
唯務己行。
而章先卒。
及愚将順世。
告衆曰。
吾夢神人告雲。
汝同學僧則章得普賢願行三昧已生淨土。
彼待汝久。
曷可遲留。
於是淨土聖相及諸花樂悉見在前。
愚即說偈而逝。
偈曰。
空裡千花羅網。
夢中七寶蓮池。
踏得西歸路穩。
更無一點狐疑。
《行業記》 東坡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
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入靜室。
端坐默念,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數至數百。
此身兀然,此心寂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
如是久之,一息自住。
不出不入時,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烝霧起,無始已來諸病自除,諸障消滅,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爾時不用尋人指路也。
”《大全》 靈芝照律師,錢塘人。
幼有夙成,年十八以通經得度。
在沙彌中,已為衆講解習毗尼。
每怅然興恨,無所師承。
時處謙法師深得天台之道,師見之曰:“真吾師矣。
”請居坐下,風雨寒暑日行數裡,謙每講必待師至。
或少後衆以過時為請,謙必曰,:“聽講人未至。
”其愛之若此。
師欲棄所習而從之,謙曰:“近世律教中微,汝他日必為宗匠。
當明《法華》以弘四分,吾道不在茲乎。
”師乃慱究群宗,以律為本,非苟言之實允蹈之。
嘗依南山,六時緻禮,晝夜行道。
持盂乞食,衣唯大布;食不過中,一缽三衣;囊無長物。
凡有祈禬誠達穹昊,祈蝗而蝗出境,祈雨而雨成霖。
述古龐公命師禱雨,忏未絕口震雷大澍。
公曰:“吾家數世不事佛矣,今遇吾師不得不歸向也。
”太師史越王題其碑陰曰:“儒以儒縛,律以律縛,學者之大病。
唯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無玷。
而每蟬蛻於定慧之表,毗尼藏中真法主子,故能奮數百歲後直與南山比肩。
功實倍之。
向使師身不披缁,必為儒宗特立超詣,惜哉!師沒後二十六年,遺馨不泯。
朝廷錫号“大智律師”,塔曰“戒光”,以賜谥之寵不及載劉公之文,因書于後。
”《塔銘》 大慧禅師,谒湛堂準和尚指以入道捷徑,慧橫機無讓。
準诃之曰:“汝不悟者,病在意識領會,是為所知障矣。
”時逸士李商老,參道於準,适有言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
體之不假於聰明,得之頓超於聞見。
”李擊節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後為學哉。
”以故結為方外友。
準示寂,慧谒丞相無盡居士請準塔銘。
公雅以禅學自許,非具大知見無敢登其門。
慧承顔接詞綽有餘裕,公稱之曰:“子禅逸格矣。
”慧曰:“奈自未肯邪。
”公曰:“若爾見川勤可也。
”於是谒圓悟京之天甯。
因升坐次,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雲東山水上行。
”“若有人問天甯,即向他道:熏鳳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慧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在淨顆顆處。
每入室,悟曰:“也不易,爾得到者個田地。
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語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末後再蘇欺君不得,須信有者個道理始得。
”悟室中嘗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開口便道不是。
”慧一日同客藥石,把筯在手忘了吃食。
悟笑謂客曰:“者漢參得黃楊木禅也。
”慧憤然問曰:“和尚嘗問五祖和尚——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祖如何答?”悟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祖曰:相随來也。
”慧抗聲曰:“我會也。
”從是豁然,無有凝礙。
未幾取道江西,邂逅待制韓子蒼劇談儒釋,深歎服之,館于書齋半年,晨興相揖外,非時不許講,行不讓先後,坐不問賓主,相忘爾,汝傾倒緒餘,無日無法喜樂也。
後以丞相張魏公,挽住徑山。
天下衲子靡然景從,衆将二萬指,慧不不繩以清規,容其自律。
每有禅者征诘要義,或氣論不合诤於大慧之前,慧不決巨細,例送堂司趁出。
時維那紹真,蜀之義士,大慧凡有令下寝而不行,甚則令遊山。
後聞于慧,慧大稱之曰:“非妙喜龍象窟中,安得有此悅衆。
”瑩仲溫曰:“蓋師倜傥好義,趣識高明。
性雖急,量實寬,雖怒罵中實慈。
衆中有不徇律者,一時據令而行,未嘗有傷人害物之意。
師所以稱之者,深有旨矣,後人可不為鑒。
”《正續傳》 冶父川禅師,蘇之弓級也。
以宿種故喜聽禅法,常參景德謙禅師,謙示以“趙州狗子無佛性”因緣。
早夜參究,從爾廢職,尉怒笞之,忽於杖下大悟玄要。
謙為改名曰:“汝舊呼狄三,爾名道川。
此去能豎起脊梁。
益加奮勵,則其道如川之增苟。
其放怠無足言矣。
”川佩服其訓,志願弗移,嘗頌《金剛經》。
今行於世,開法冶父。
冬至示衆曰:“群陰銷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舟峰集》 德山密禅師會下有一禅者,用工甚銳,看“狗子無佛性”話久無所入。
一日,忽見狗頭如日輪之大,張口欲食之,禅者畏避席而走。
鄰人問其故,禅者具陳,遂白德山。
山曰:“不必怖矣。
但痛加精彩,待渠開口,撞入裡許便了。
”禅者依教坐至中夜,狗複見前。
禅者以頭極力一撞,則在函櫃中。
於是霍然契悟,後出世文殊,道法大振,即真禅師也。
《梅溪筆錄》 神照如法師,問法智尊者曰:“如何是經王?”尊者曰:“汝為我主三年庫事,卻向汝道。
”如敬承其命,三年畢如再請曰:“今當說矣。
”尊者大喚“本如”一聲。
忽然契悟。
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是故鄉。
本來成見事,何必待思量。
”《教行錄》 楂庵嚴法師,試經得度,依東山神照。
照器之曰:“吾宗得人益不墜矣。
”擢居上首。
師不特以講說為尚,凡出處語默必與其法相應而後已。
時法真問止觀不思議境,師曰:“萬法唯一心,心外無别法。
心法不可得,是名妙三千。
”未幾法真移東掖,及謝事,命師繼踵。
師曰:“昔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衆。
四明,年至四十長坐不卧。
吾老矣。
又何人,讵暇住山乎?”竟不受。
隐居靈鹫之東峰,有楂木一本,結庵於傍,名曰“楂庵”。
其文曰:“予年六十歸蔔草庵,庵成養病其中,且不以矯激流俗為意。
庵之左,有楂一樹,因名焉。
夫楂,非名果珍也。
比之于梨栗豈無愧色,然梨以爽故緻刻,栗以甘故見啖。
傥使梨栗有識性,而自求於無用之地,且不可得。
彼楂者,與桲為類,雖香而澀。
強啖之,香不可使腹實,澀不可使口爽,縱三尺豎子亦希采焉。
磊磊在枝,有自得之狀,是可佳爾。
於戲,人以智故勞其骨,楂以澀故安其身。
智乎?澀乎?何者為真?予之不智,得與楂鄰。
”師奉身之具,止一小缽,晨晝之餐唯三白。
如是獨居二十年,閉門宴坐世不可親。
毗尼條章輕重等,護便用之物細至於扊扅悉有潔觸,寂寥自得,專以安養為所期。
一夕夢池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師曰:“此吾淨土相也。
”七日果逝。
《行業等記》 昔有一尊宿,以道學為宗教所重。
晚年被旨住山,雅為聖君賞遇。
臨終上震悼,诏令宣葬。
侍臣奏曰:“此僧衣缽太富,見訟有司。
”上不悅,眷禮遂衰。
少雲曰:“惜哉,世利能蔽名喪德,今豐儲厚斂者烏可不戒。
”《少雲雜編》 古德浴室示衆偈曰:“從本腥臊假合成,皮毛津膩逐時生。
直饒傾海終朝洗,洗到驢年不解清。
身惹塵埃沽尚淺,心随欲境染尤深。
堪憐舉世忘源者,隻洗皮膚不洗心。
滿斛盛湯大杓澆,檀那更望利相饒。
後生若不知來處,福似須彌立見銷。
”《湖心石刻》 分庵主,為道猛裂,無食息暇。
一日倚石闌看狗子話,雨來不覺,良久衣濕,知是雨爾。
後因行江幹,聞階司喝侍郎來,忽然大悟。
偈雲:“幾年個事挂胸懷,問盡諸方眼不開。
肝膽此時俱裂破,一聲江上侍郎來。
”從是不規所寓,庵居劍門,化被嶺表。
偈語走筆而成,自題像曰:“面目兜搜,語言薄惡。
癡癡酣酣,磊磊落落。
罵風罵雨當慈悲,是聖是凡難摸索。
每日橋頭橋尾等個人,世無王良,伯樂一生空過卻。
”《隐山》 靈源清禅師,南州武甯人。
風神瑩徹,好學不倦。
黃太史曰:“清兄好學,若饑渴者之嗜飲食。
”依晦堂,晝夜參決至忘寝膳。
一日晦堂與客語話次,清侍立。
客去久之,清隻在舊處立。
堂呼之曰:“清兄死了也。
”於是有省。
清與佛鑒書曰:“某兩處住持。
凡接東山師兄書,未嘗有一句言及世谛。
其叮咛委囑,在忘軀弘示此道而已。
”到黃龍得書雲:“今年諸莊皆旱損,我總不憂,隻憂禅家無眼。
一夏百餘人入室,舉個趙州狗子話,無一人透得,此為可憂。
”至哉斯言!與憂院門不辦怕官人嫌責,慮聲名不揚恐徒屬不盛者,實相遠矣。
《汀江筆語等》 佛燈珣禅師,霅川人。
久依佛鑒和尚,随衆咨請邈無所入,俄歎曰:“此生若不徹證,誓不展被。
”於是四十九日隻靠露柱立地,如喪考妣相似。
偶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珣即頓悟,往見佛鑒。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者風颠漢拾得。
”圓悟聞得,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
”悟令人召至,因遊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狼忙應曰:“潭深魚聚。
”又問:“見後如何?”“樹高招風。
”又問:“見與未見時如何?”曰:“伸腳在縮腳裡。
”悟大稱之。
《舟峰語錄等》 秀州暹禅師,方五歲,秀氣藹然,母異之,令往資聖出家,徧曆禅會乃還。
而秀郡未有禅居待來者,亦有所阙,師乃一更其院,如十方禅規主之。
時吳中僧坐法失序,辄以勢高,下不複以戒德論。
師慨然嘗以書求理於官,得正其事。
師語明教嵩曰:“吾不能以道大惠於物,德行複不足觀,以媿於先聖人。
苟忍視其亂法,是益媿也。
”明教曰:“不必謙也。
宗門道妙罕至,十二頭陀出世至行也。
吾徒之所難,能為法而奮不顧身亦人之難能。
師皆得而行之,又何愧乎?”《影堂記》 圓照本禅師,常州人。
天質粹美,不事緣飾,依天衣懷和尚。
弊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禅達旦,精勤苦到略不少怠。
或謂之曰:“頭陀荷衆良勞?”本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
菩提決欲此生身證,敢言勞乎。
”瑞光虛席,命師主之。
既至,擊鼓集衆,鼓忽堕地,圓轉震響。
有僧呼之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從是法席大盛,後以諸剎争迎之。
晚主淨慈與靈芝照律師友善,照授師法衣。
師終身升坐必為衣之。
東都曦法師,定中見淨土蓮華大書金字雲“杭州永明寺比丘宗本坐。
”曦異其事,特往瞻禮而問曰:“師是别傳之宗,何得淨土有位邪?”曰:“雖在禅門,常以淨土兼修爾。
”《行業等記》 仰山圓禅師,籲江人。
禀戒後,為道勇決。
聞妙喜居梅陽往依之,服勤炊爨精苦自勵。
妙喜見其器識精敏,嘗異之。
因小參聞舉“修山主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聖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忽然有契。
後主衢之祥符,遷袁之仰山,視事閱七日,講禅門告香之禮。
首坐領衆羅拜,咨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伏望慈悲開示因緣。
圓徐曰:“若欲究明生死事,直須於行住坐卧處,觑看生從何來死從何處,畢竟生死作何面目?”良久不起于坐,泊然蟬蛻。
《行狀》 大慧曰:“近代主法者,莫若真如喆。
善輔叢林者,莫若楊岐會。
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無避忌。
楊岐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慮不辦,雖沖寒冒暑未嘗急己。
惰容自南源終于興化三十年,總柄綱律。
盡慈明一世而後已。
真如者,始自束包行腳,逮于應世領徒,為法忘軀不啻饑渴,造次颠沛,無遽色無疾言,一室翛然安靜自怡。
嘗曰:“衲子内無高明遠見,外乏嚴師良友,鮮克有成器者。
”嗟于二老,實千載後昆之美範也。
”《與西善書》 石窗恭禅師,道行孤峻才刃有餘。
久依天童宏智禅師,細大職務靡不曆試。
一日歸省母,母曰:“汝行腳,本為了死生度父母,而長為人主事。
苟不明因果,将累我於地下。
”恭曰:“某於常住毫發不欺,雖一炬之燈亦分彼此之用,無足慮我。
”母曰:“然過水得不腳濕。
”《怡雲錄》 泰華可夷也,飲食可無也,而孝不可忘也。
故大孝,同天地,并日月而健行不息。
大戒曰:“孝順父母師僧,孝名為戒,則孝可忘乎。
吾侪祝發預三寶數者,無問貧富貴賤。
唯尚以道,唯尚以孝。
間有父母無親屬共億者,佛許減衣缽一分以奉之。
若不躬父母之養者,非吾釋之子也。
《叢林分論》 牧庵朋法師,婺之金華人。
見車溪卿公發明大事,累屍大剎,學徒奔萃惟恐其後。
師臨講不預看讀疏文,俾侍者簽出起止,以樂說辯流瀉不竭。
嘗謂衆曰:“自領徒已來,七番講《摩诃止觀》。
於正修中,未嘗舉口道着一字。
”又曰:“我於大部中,欲作個小難如片紙大亦作不成,所謂文字性離皆解脫也。
”晚主明之延慶。
一日登坐講調禦丈夫次,忽數士夫至,聽師舉唱。
師曰:“若在儒教論丈夫事,如忠臣不畏死,勇士不頋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成億代之顯名,乃至不為名利聲色所惑溺者,皆名丈夫。
若在吾教,則以一心三觀為舟航,六時五悔為橹棹,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是名大丈夫爾。
”士夫歎美而去。
《行業》 無畏久法師,餘姚人。
依慧覺璧公得旨,後徧曆禅會。
嘗入徑山佛日之室,佛日夜坐必召師至,命說天台旨趣及《楞嚴》大意。
深遇之,出世清修,學者雲集。
師患後生單寮縱恣,辟屋為衆堂,淨幾明窗蒲褥禅闆,灑然有古叢社之風。
講次,見學者膠文相鼓異說,歎曰:“天台之道,由四明而興,亦由四明而廢。
非聖人複生,孰能扶持哉。
”識者謂師知言。
師天資慧利,辯說如流,舉止委蛇,與物無忤。
終身與之遊處者,未嘗見有喜愠之色。
日課七經,夜則宴坐,率以為常,創無畏庵歸老焉。
《塔銘》 紹興癸亥冬,大慧禅師蒙恩北還。
時育王虛席,宏智和尚舉大慧主之。
宏智前知其來,多衆必匮食。
智預告知事曰:“汝急為我多辦歲計,應香積合用者悉倍置之。
”知事如所誡。
明年大慧果至,衆盈萬餘指,未幾香積告匮,衆皆皇皇。
大慧莫能錯,宏智遂以所積之物盡發助之,由是一衆鹹受其濟。
慧詣謝曰:“非古佛安能有此力量。
”慧一日執智手曰:“吾二人偕老矣。
爾唱我和,我唱爾和。
一旦有先溘然者,則存者為主其事。
”越歲宏智告寂,大慧竟為主喪,不逾盟也。
《雪窗雜記》 圓覺慈法師,解行兼備,學者宗之。
東掖虛席,能文二師然指請師主之。
慈至,法席鼎盛。
盛暑講罷,歸方丈偃息,而文适至,謂師曰:“東掖道場,世世皆有道者主之。
講罷不在忏室,即在禅堂,未有偃卧自恣者也。
”慈聞曰:“敢不敬命,自後祁寒溽暑殊不少怠。
”《草庵錄》 南嶽讓和尚參六祖,有般若多羅谶雲:“汝一枝佛法,從汝邊去。
向後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在。
”即馬祖是也。
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世人謂之觀音應化。
凡住持皆王臣供給,有院主二十年管執常住,不置文曆。
一日有司磨勘,囚禁在獄,乃自惟曰:“我此和尚,不知是凡是聖,二十年佐助伊,今日得此苦毒之報。
”馬祖於寺中覺知,令侍者裝香,端然入定。
院主於獄中,忽爾心開,二十年用過錢物一時記得,令書司口授筆寫計算無遺。
《通明集》 雪堂行和尚雲:“高庵為人端勁,動靜有法。
處己雖儉,與人甚豐。
聞人有疾,如出諸己。
至於蒼頭厮役,躬往候問,聽其所須,及死不問囊箧有無,盡禮津送。
其深慈愛物,真末世之良軌。
《怡雲錄》 黃太史與胡少汲書曰:“公學道頗得力。
治病之方,當深求禅悅,照破生死之根,則喜怒憂患無處安腳。
疾既無根,枝葉無能為害。
投子聰,海會演皆道行高重,不愧古人。
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绮語,隻增長知見,何益於己事。
”《梅溪集》 簡堂機禅師,台之仙居楊氏子。
風姿挺異,才壓儒林。
年二十五棄妻拏,學出世法。
晚見此庵元禅師,密有契證。
出應莞山,刀耕火種,單丁者一十七年。
偈雲:“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謂人曰:“某猶未穩在,豈以住山落吾事邪。
”而念道不減,在衆之日晝夜參究,殊不少廢。
一日偶看斫樹倒地,忽然大悟。
平昔礙膺之物,泮然氷釋,未幾有江州圓通之命。
師曰:“吾道将行。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坐說法雲:“圓通不開生藥鋪,單單隻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算,吃着通身冷汗流。
”《大同拾遺》 隐山與靈空書曰:“沙門高尚大聖慈蔭之力,後世紛紛者自卑賤之。
三三兩兩出沒於泉石間,其氣象與天台岩洞無異。
頻頻伛偻王公之前,得不為識者掩口,年來糞火煨芋,不起謝恩之風,固不複見覓一人。
如政黃牛志庵主,大似掘地覓天。
紹興十三年,左修職郎詹叔義上财賦表,乞住賣度牒。
朝廷依至三十二年。
侍郎吳子才上表陳請,仍許頒賣,尋被論以為佞佛邀福。
罷歸岩谷,宴坐一榻。
味經
”以此而觀,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也。
昔張商英丞相雲:唯吾學佛,然後能知儒。
”上曰:“朕意亦謂如此。
”上又問曰:“莊老何如人?”印雲:“隻作得佛門中,小乘聲聞人。
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
正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槁木,心固可如死灰。
”於是稱旨。
《奏對錄》 可久高僧,錢塘人。
徧遊講肆,深得天台旨趣。
後居祥符,喜為古律,造於平惔清苦。
東坡以詩老呼之。
坡因元宵同僚屬觀燈,坡獨往谒之,見其寂然宴坐,作絕句雲:“門前歌鼓鬧紛崩,一室蕭然冷欲冰。
不把琉璃閑照物,始知無盡本非燈。
”久律己甚嚴,長坐一食。
四威儀中,法眼未嘗去體。
儉約自持,一布衲終身不易。
或絕糧辟谷,宴坐而已。
晚居西湖之濱,修然一榻不留餘物。
窗外唯紅蕉數本,翠竹數百竿,自号蕭蕭堂。
将卒語人曰:“吾死,蕉竹亦死。
”後如其言。
《怡雲集》 楊次公雲:“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從淨土去,去實無去。
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
彌陀光明如大圓月,徧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諸佛心内衆生塵塵極樂,衆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若能發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
河沙諸佛有同舌之贊,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
自棄己靈,是誰之咎?”公臨終時,見金台從空而至。
即說偈而逝,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
太虛空中。
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西方極樂。
”《輔道集等》 玄沙備禅師,福州人,姓謝。
少漁於南台江上,忽棄舟從釋。
芒鞋布衲,食才接氣宴坐終日。
雪峰呼為“備頭陀,再來人也。
何不偏參去?”備曰:“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備縛屋玄沙,衆相尋而至,遂成叢林。
說法與契經合,諸方有要義未明者皆從決之。
示衆曰:“佛道閑曠,無有途程,不在三際,豈有升沉。
建立乖張,不屬造作。
動即涉塵勞之境,靜即沉昏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即漫汗佛性。
何必對其塵境,如枯木寒灰?但臨機應用,不失其宜,如鏡照像不亂光輝,如鳥飛空不雜空色。
所以道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
不堕往來機,不住中間相。
譬由壯士展臂不由他力,師子遊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
到者裡,體寂寂,常皎皎,赤赫爓無邊表。
圓覺光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傳燈》 文潞公,居洛陽嘗緻齋往龍安寺,瞻禮聖像。
一日像忽朽堕,公見之略不加敬,但瞪視而出。
傍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吾将何禮?”僧曰:“先聖道:譬如官路土。
私人掘為像。
智者知路土,凡愚謂像生。
後時官欲行,還将像填路。
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
”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
年九十餘,晨香夜坐未嘗少廢。
每日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
”《梅溪雜錄》 普首坐,自号性空,得旨於死心。
久居華亭,好吹鐵笛,放曠自樂人莫測之。
喜為偈句,開導於世,偈曰:“學道尤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醒醒。
将軍主将能行令,不動幹戈緻太平。
”又曰:“不耕而食不蠶衣,物外清閑過聖時。
未透祖師關棙子,也須存意着便宜。
”一日告衆曰:“坐脫立亡,不如水葬。
一省柴燒,二免開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舡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
”遂向青龍江上,乘木盆,張布帆,泛遠而沒。
《普燈》 愚法師,嘉禾人。
棄儒從釋。
精苦自勵凡三十年。
加功進行未嘗一日輙廢。
嘗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
潛能詩近名。
而章與師韬光鏟彩不求人知。
唯務己行。
而章先卒。
及愚将順世。
告衆曰。
吾夢神人告雲。
汝同學僧則章得普賢願行三昧已生淨土。
彼待汝久。
曷可遲留。
於是淨土聖相及諸花樂悉見在前。
愚即說偈而逝。
偈曰。
空裡千花羅網。
夢中七寶蓮池。
踏得西歸路穩。
更無一點狐疑。
《行業記》 東坡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
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入靜室。
端坐默念,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數至數百。
此身兀然,此心寂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
如是久之,一息自住。
不出不入時,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烝霧起,無始已來諸病自除,諸障消滅,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爾時不用尋人指路也。
”《大全》 靈芝照律師,錢塘人。
幼有夙成,年十八以通經得度。
在沙彌中,已為衆講解習毗尼。
每怅然興恨,無所師承。
時處謙法師深得天台之道,師見之曰:“真吾師矣。
”請居坐下,風雨寒暑日行數裡,謙每講必待師至。
或少後衆以過時為請,謙必曰,:“聽講人未至。
”其愛之若此。
師欲棄所習而從之,謙曰:“近世律教中微,汝他日必為宗匠。
當明《法華》以弘四分,吾道不在茲乎。
”師乃慱究群宗,以律為本,非苟言之實允蹈之。
嘗依南山,六時緻禮,晝夜行道。
持盂乞食,衣唯大布;食不過中,一缽三衣;囊無長物。
凡有祈禬誠達穹昊,祈蝗而蝗出境,祈雨而雨成霖。
述古龐公命師禱雨,忏未絕口震雷大澍。
公曰:“吾家數世不事佛矣,今遇吾師不得不歸向也。
”太師史越王題其碑陰曰:“儒以儒縛,律以律縛,學者之大病。
唯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無玷。
而每蟬蛻於定慧之表,毗尼藏中真法主子,故能奮數百歲後直與南山比肩。
功實倍之。
向使師身不披缁,必為儒宗特立超詣,惜哉!師沒後二十六年,遺馨不泯。
朝廷錫号“大智律師”,塔曰“戒光”,以賜谥之寵不及載劉公之文,因書于後。
”《塔銘》 大慧禅師,谒湛堂準和尚指以入道捷徑,慧橫機無讓。
準诃之曰:“汝不悟者,病在意識領會,是為所知障矣。
”時逸士李商老,參道於準,适有言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
體之不假於聰明,得之頓超於聞見。
”李擊節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後為學哉。
”以故結為方外友。
準示寂,慧谒丞相無盡居士請準塔銘。
公雅以禅學自許,非具大知見無敢登其門。
慧承顔接詞綽有餘裕,公稱之曰:“子禅逸格矣。
”慧曰:“奈自未肯邪。
”公曰:“若爾見川勤可也。
”於是谒圓悟京之天甯。
因升坐次,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雲東山水上行。
”“若有人問天甯,即向他道:熏鳳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慧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在淨顆顆處。
每入室,悟曰:“也不易,爾得到者個田地。
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語句是為大病。
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末後再蘇欺君不得,須信有者個道理始得。
”悟室中嘗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開口便道不是。
”慧一日同客藥石,把筯在手忘了吃食。
悟笑謂客曰:“者漢參得黃楊木禅也。
”慧憤然問曰:“和尚嘗問五祖和尚——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祖如何答?”悟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祖曰:相随來也。
”慧抗聲曰:“我會也。
”從是豁然,無有凝礙。
未幾取道江西,邂逅待制韓子蒼劇談儒釋,深歎服之,館于書齋半年,晨興相揖外,非時不許講,行不讓先後,坐不問賓主,相忘爾,汝傾倒緒餘,無日無法喜樂也。
後以丞相張魏公,挽住徑山。
天下衲子靡然景從,衆将二萬指,慧不不繩以清規,容其自律。
每有禅者征诘要義,或氣論不合诤於大慧之前,慧不決巨細,例送堂司趁出。
時維那紹真,蜀之義士,大慧凡有令下寝而不行,甚則令遊山。
後聞于慧,慧大稱之曰:“非妙喜龍象窟中,安得有此悅衆。
”瑩仲溫曰:“蓋師倜傥好義,趣識高明。
性雖急,量實寬,雖怒罵中實慈。
衆中有不徇律者,一時據令而行,未嘗有傷人害物之意。
師所以稱之者,深有旨矣,後人可不為鑒。
”《正續傳》 冶父川禅師,蘇之弓級也。
以宿種故喜聽禅法,常參景德謙禅師,謙示以“趙州狗子無佛性”因緣。
早夜參究,從爾廢職,尉怒笞之,忽於杖下大悟玄要。
謙為改名曰:“汝舊呼狄三,爾名道川。
此去能豎起脊梁。
益加奮勵,則其道如川之增苟。
其放怠無足言矣。
”川佩服其訓,志願弗移,嘗頌《金剛經》。
今行於世,開法冶父。
冬至示衆曰:“群陰銷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
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舟峰集》 德山密禅師會下有一禅者,用工甚銳,看“狗子無佛性”話久無所入。
一日,忽見狗頭如日輪之大,張口欲食之,禅者畏避席而走。
鄰人問其故,禅者具陳,遂白德山。
山曰:“不必怖矣。
但痛加精彩,待渠開口,撞入裡許便了。
”禅者依教坐至中夜,狗複見前。
禅者以頭極力一撞,則在函櫃中。
於是霍然契悟,後出世文殊,道法大振,即真禅師也。
《梅溪筆錄》 神照如法師,問法智尊者曰:“如何是經王?”尊者曰:“汝為我主三年庫事,卻向汝道。
”如敬承其命,三年畢如再請曰:“今當說矣。
”尊者大喚“本如”一聲。
忽然契悟。
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是故鄉。
本來成見事,何必待思量。
”《教行錄》 楂庵嚴法師,試經得度,依東山神照。
照器之曰:“吾宗得人益不墜矣。
”擢居上首。
師不特以講說為尚,凡出處語默必與其法相應而後已。
時法真問止觀不思議境,師曰:“萬法唯一心,心外無别法。
心法不可得,是名妙三千。
”未幾法真移東掖,及謝事,命師繼踵。
師曰:“昔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衆。
四明,年至四十長坐不卧。
吾老矣。
又何人,讵暇住山乎?”竟不受。
隐居靈鹫之東峰,有楂木一本,結庵於傍,名曰“楂庵”。
其文曰:“予年六十歸蔔草庵,庵成養病其中,且不以矯激流俗為意。
庵之左,有楂一樹,因名焉。
夫楂,非名果珍也。
比之于梨栗豈無愧色,然梨以爽故緻刻,栗以甘故見啖。
傥使梨栗有識性,而自求於無用之地,且不可得。
彼楂者,與桲為類,雖香而澀。
強啖之,香不可使腹實,澀不可使口爽,縱三尺豎子亦希采焉。
磊磊在枝,有自得之狀,是可佳爾。
於戲,人以智故勞其骨,楂以澀故安其身。
智乎?澀乎?何者為真?予之不智,得與楂鄰。
”師奉身之具,止一小缽,晨晝之餐唯三白。
如是獨居二十年,閉門宴坐世不可親。
毗尼條章輕重等,護便用之物細至於扊扅悉有潔觸,寂寥自得,專以安養為所期。
一夕夢池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師曰:“此吾淨土相也。
”七日果逝。
《行業等記》 昔有一尊宿,以道學為宗教所重。
晚年被旨住山,雅為聖君賞遇。
臨終上震悼,诏令宣葬。
侍臣奏曰:“此僧衣缽太富,見訟有司。
”上不悅,眷禮遂衰。
少雲曰:“惜哉,世利能蔽名喪德,今豐儲厚斂者烏可不戒。
”《少雲雜編》 古德浴室示衆偈曰:“從本腥臊假合成,皮毛津膩逐時生。
直饒傾海終朝洗,洗到驢年不解清。
身惹塵埃沽尚淺,心随欲境染尤深。
堪憐舉世忘源者,隻洗皮膚不洗心。
滿斛盛湯大杓澆,檀那更望利相饒。
後生若不知來處,福似須彌立見銷。
”《湖心石刻》 分庵主,為道猛裂,無食息暇。
一日倚石闌看狗子話,雨來不覺,良久衣濕,知是雨爾。
後因行江幹,聞階司喝侍郎來,忽然大悟。
偈雲:“幾年個事挂胸懷,問盡諸方眼不開。
肝膽此時俱裂破,一聲江上侍郎來。
”從是不規所寓,庵居劍門,化被嶺表。
偈語走筆而成,自題像曰:“面目兜搜,語言薄惡。
癡癡酣酣,磊磊落落。
罵風罵雨當慈悲,是聖是凡難摸索。
每日橋頭橋尾等個人,世無王良,伯樂一生空過卻。
”《隐山》 靈源清禅師,南州武甯人。
風神瑩徹,好學不倦。
黃太史曰:“清兄好學,若饑渴者之嗜飲食。
”依晦堂,晝夜參決至忘寝膳。
一日晦堂與客語話次,清侍立。
客去久之,清隻在舊處立。
堂呼之曰:“清兄死了也。
”於是有省。
清與佛鑒書曰:“某兩處住持。
凡接東山師兄書,未嘗有一句言及世谛。
其叮咛委囑,在忘軀弘示此道而已。
”到黃龍得書雲:“今年諸莊皆旱損,我總不憂,隻憂禅家無眼。
一夏百餘人入室,舉個趙州狗子話,無一人透得,此為可憂。
”至哉斯言!與憂院門不辦怕官人嫌責,慮聲名不揚恐徒屬不盛者,實相遠矣。
《汀江筆語等》 佛燈珣禅師,霅川人。
久依佛鑒和尚,随衆咨請邈無所入,俄歎曰:“此生若不徹證,誓不展被。
”於是四十九日隻靠露柱立地,如喪考妣相似。
偶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珣即頓悟,往見佛鑒。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者風颠漢拾得。
”圓悟聞得,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
”悟令人召至,因遊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狼忙應曰:“潭深魚聚。
”又問:“見後如何?”“樹高招風。
”又問:“見與未見時如何?”曰:“伸腳在縮腳裡。
”悟大稱之。
《舟峰語錄等》 秀州暹禅師,方五歲,秀氣藹然,母異之,令往資聖出家,徧曆禅會乃還。
而秀郡未有禅居待來者,亦有所阙,師乃一更其院,如十方禅規主之。
時吳中僧坐法失序,辄以勢高,下不複以戒德論。
師慨然嘗以書求理於官,得正其事。
師語明教嵩曰:“吾不能以道大惠於物,德行複不足觀,以媿於先聖人。
苟忍視其亂法,是益媿也。
”明教曰:“不必謙也。
宗門道妙罕至,十二頭陀出世至行也。
吾徒之所難,能為法而奮不顧身亦人之難能。
師皆得而行之,又何愧乎?”《影堂記》 圓照本禅師,常州人。
天質粹美,不事緣飾,依天衣懷和尚。
弊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禅達旦,精勤苦到略不少怠。
或謂之曰:“頭陀荷衆良勞?”本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
菩提決欲此生身證,敢言勞乎。
”瑞光虛席,命師主之。
既至,擊鼓集衆,鼓忽堕地,圓轉震響。
有僧呼之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從是法席大盛,後以諸剎争迎之。
晚主淨慈與靈芝照律師友善,照授師法衣。
師終身升坐必為衣之。
東都曦法師,定中見淨土蓮華大書金字雲“杭州永明寺比丘宗本坐。
”曦異其事,特往瞻禮而問曰:“師是别傳之宗,何得淨土有位邪?”曰:“雖在禅門,常以淨土兼修爾。
”《行業等記》 仰山圓禅師,籲江人。
禀戒後,為道勇決。
聞妙喜居梅陽往依之,服勤炊爨精苦自勵。
妙喜見其器識精敏,嘗異之。
因小參聞舉“修山主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聖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忽然有契。
後主衢之祥符,遷袁之仰山,視事閱七日,講禅門告香之禮。
首坐領衆羅拜,咨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伏望慈悲開示因緣。
圓徐曰:“若欲究明生死事,直須於行住坐卧處,觑看生從何來死從何處,畢竟生死作何面目?”良久不起于坐,泊然蟬蛻。
《行狀》 大慧曰:“近代主法者,莫若真如喆。
善輔叢林者,莫若楊岐會。
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無避忌。
楊岐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慮不辦,雖沖寒冒暑未嘗急己。
惰容自南源終于興化三十年,總柄綱律。
盡慈明一世而後已。
真如者,始自束包行腳,逮于應世領徒,為法忘軀不啻饑渴,造次颠沛,無遽色無疾言,一室翛然安靜自怡。
嘗曰:“衲子内無高明遠見,外乏嚴師良友,鮮克有成器者。
”嗟于二老,實千載後昆之美範也。
”《與西善書》 石窗恭禅師,道行孤峻才刃有餘。
久依天童宏智禅師,細大職務靡不曆試。
一日歸省母,母曰:“汝行腳,本為了死生度父母,而長為人主事。
苟不明因果,将累我於地下。
”恭曰:“某於常住毫發不欺,雖一炬之燈亦分彼此之用,無足慮我。
”母曰:“然過水得不腳濕。
”《怡雲錄》 泰華可夷也,飲食可無也,而孝不可忘也。
故大孝,同天地,并日月而健行不息。
大戒曰:“孝順父母師僧,孝名為戒,則孝可忘乎。
吾侪祝發預三寶數者,無問貧富貴賤。
唯尚以道,唯尚以孝。
間有父母無親屬共億者,佛許減衣缽一分以奉之。
若不躬父母之養者,非吾釋之子也。
《叢林分論》 牧庵朋法師,婺之金華人。
見車溪卿公發明大事,累屍大剎,學徒奔萃惟恐其後。
師臨講不預看讀疏文,俾侍者簽出起止,以樂說辯流瀉不竭。
嘗謂衆曰:“自領徒已來,七番講《摩诃止觀》。
於正修中,未嘗舉口道着一字。
”又曰:“我於大部中,欲作個小難如片紙大亦作不成,所謂文字性離皆解脫也。
”晚主明之延慶。
一日登坐講調禦丈夫次,忽數士夫至,聽師舉唱。
師曰:“若在儒教論丈夫事,如忠臣不畏死,勇士不頋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成億代之顯名,乃至不為名利聲色所惑溺者,皆名丈夫。
若在吾教,則以一心三觀為舟航,六時五悔為橹棹,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是名大丈夫爾。
”士夫歎美而去。
《行業》 無畏久法師,餘姚人。
依慧覺璧公得旨,後徧曆禅會。
嘗入徑山佛日之室,佛日夜坐必召師至,命說天台旨趣及《楞嚴》大意。
深遇之,出世清修,學者雲集。
師患後生單寮縱恣,辟屋為衆堂,淨幾明窗蒲褥禅闆,灑然有古叢社之風。
講次,見學者膠文相鼓異說,歎曰:“天台之道,由四明而興,亦由四明而廢。
非聖人複生,孰能扶持哉。
”識者謂師知言。
師天資慧利,辯說如流,舉止委蛇,與物無忤。
終身與之遊處者,未嘗見有喜愠之色。
日課七經,夜則宴坐,率以為常,創無畏庵歸老焉。
《塔銘》 紹興癸亥冬,大慧禅師蒙恩北還。
時育王虛席,宏智和尚舉大慧主之。
宏智前知其來,多衆必匮食。
智預告知事曰:“汝急為我多辦歲計,應香積合用者悉倍置之。
”知事如所誡。
明年大慧果至,衆盈萬餘指,未幾香積告匮,衆皆皇皇。
大慧莫能錯,宏智遂以所積之物盡發助之,由是一衆鹹受其濟。
慧詣謝曰:“非古佛安能有此力量。
”慧一日執智手曰:“吾二人偕老矣。
爾唱我和,我唱爾和。
一旦有先溘然者,則存者為主其事。
”越歲宏智告寂,大慧竟為主喪,不逾盟也。
《雪窗雜記》 圓覺慈法師,解行兼備,學者宗之。
東掖虛席,能文二師然指請師主之。
慈至,法席鼎盛。
盛暑講罷,歸方丈偃息,而文适至,謂師曰:“東掖道場,世世皆有道者主之。
講罷不在忏室,即在禅堂,未有偃卧自恣者也。
”慈聞曰:“敢不敬命,自後祁寒溽暑殊不少怠。
”《草庵錄》 南嶽讓和尚參六祖,有般若多羅谶雲:“汝一枝佛法,從汝邊去。
向後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在。
”即馬祖是也。
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世人謂之觀音應化。
凡住持皆王臣供給,有院主二十年管執常住,不置文曆。
一日有司磨勘,囚禁在獄,乃自惟曰:“我此和尚,不知是凡是聖,二十年佐助伊,今日得此苦毒之報。
”馬祖於寺中覺知,令侍者裝香,端然入定。
院主於獄中,忽爾心開,二十年用過錢物一時記得,令書司口授筆寫計算無遺。
《通明集》 雪堂行和尚雲:“高庵為人端勁,動靜有法。
處己雖儉,與人甚豐。
聞人有疾,如出諸己。
至於蒼頭厮役,躬往候問,聽其所須,及死不問囊箧有無,盡禮津送。
其深慈愛物,真末世之良軌。
《怡雲錄》 黃太史與胡少汲書曰:“公學道頗得力。
治病之方,當深求禅悅,照破生死之根,則喜怒憂患無處安腳。
疾既無根,枝葉無能為害。
投子聰,海會演皆道行高重,不愧古人。
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绮語,隻增長知見,何益於己事。
”《梅溪集》 簡堂機禅師,台之仙居楊氏子。
風姿挺異,才壓儒林。
年二十五棄妻拏,學出世法。
晚見此庵元禅師,密有契證。
出應莞山,刀耕火種,單丁者一十七年。
偈雲:“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謂人曰:“某猶未穩在,豈以住山落吾事邪。
”而念道不減,在衆之日晝夜參究,殊不少廢。
一日偶看斫樹倒地,忽然大悟。
平昔礙膺之物,泮然氷釋,未幾有江州圓通之命。
師曰:“吾道将行。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坐說法雲:“圓通不開生藥鋪,單單隻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算,吃着通身冷汗流。
”《大同拾遺》 隐山與靈空書曰:“沙門高尚大聖慈蔭之力,後世紛紛者自卑賤之。
三三兩兩出沒於泉石間,其氣象與天台岩洞無異。
頻頻伛偻王公之前,得不為識者掩口,年來糞火煨芋,不起謝恩之風,固不複見覓一人。
如政黃牛志庵主,大似掘地覓天。
紹興十三年,左修職郎詹叔義上财賦表,乞住賣度牒。
朝廷依至三十二年。
侍郎吳子才上表陳請,仍許頒賣,尋被論以為佞佛邀福。
罷歸岩谷,宴坐一榻。
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