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寶鑒
關燈
小
中
大
禅以自饫,弄雲泉以自娛。
仍制一棺,夜則偃卧其中。
才至分夜,令二三童子擊棺而呼曰:“吳子才,歸去來。
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
”吳聞即起禅誦,如是精進者數年。
及終命家人曰:“汝聞乎?”家人曰:“不聞。
”吳曰:“汝當斂念而聽。
”悉聞空中,隐然有天樂之音。
吳曰:“清淨界中失念來此,金台既至則予行矣。
”言訖而逝。
《雪窗記》。
寂室光禅師住靈隐日:“兄往訪之,茶湯而退。
”兄意不悅。
知事延至庫堂,備食待之。
光聞曰:“無故受食,他日累我在。
”令兄填還而去。
《汀江筆語》 長靈卓禅師命無示立僧,法席嚴肅不事堂廚,唯安禅以當佳供,夜參以當藥石。
其間衲子有不任者,無示告卓曰:“人以食為先,若是則衆将安乎?”卓愠之曰:“表率安可為此。
”無示雲:“某不争堂廚。
教誰争邪。
”《慈航小參》 孝宗賜佛照禅師手诏曰:“禅師所奏菩薩十地,乃是修行漸次。
從凡入聖,夫複何疑。
方知腳踏實處,十二時中曾無間斷,以至圓熟。
雜染純淨俱成障礙。
作止任滅,脫此禅病當如禅師之言。
常揮劍刃卓起脊梁,發心精進猶恐退堕。
每思到此,兢兢業業未嘗敢忽。
今俗人乃以禅為虛空,以語為戲論,其不知道也。
如此茲事至大,豈在筆下可窮聊叙所得爾。
” 慈航樸禅師,福州人。
生于世家,忽厭浮幻,脫身從釋。
師納戒時身心輕安,如在空際。
戒師曰:“子真得上品妙戒矣。
”由是終身持戒嚴甚。
主天童二十年,未有一日辄背衆食,雖病不違。
奉己甚約,待衆至豐。
有小師知庫畢,歸拜師曰:“某竭力營轉,增一倍赢。
不敢自與,納之常住。
”師怒曰:“汝所赢者,從巧取不義得之。
常住物,乃淨财也。
豈容汝不義物乎?”終不納,其僧逐之。
師凡童行剃染,令入沙彌寮,習登壇受戒儀軌,及誦遺教經。
方令受具戒。
受具畢,入新戒寮,受持三衣一缽,夜則展坐具披五條而睡。
複請一精誦戒經者,與之教授,誦至通利方許參堂。
越二三夏,山門方督掌務。
願遊方者,師必欣然動于眉睫,贈道具促其行。
嘗誡其徒曰:“古者為僧,朝廷以試經得度。
故發心從釋者,皆英特上行,誓求佛果之士也。
爾時佛法淡薄,名存實忘。
多資者服方袍,資不贍者裨販為利,貪僞捷出無所不至,一朝得預缁流,自謂畢生了辦,更不克己進修,便乃撥無因果,虛喪光陰,徒消信施,皆由不知出家正因,不明佛法罪淨,不解三乘十二分教,不達一切諸法本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謟奉貴權幹求應世,且無為法身心一味,貪嗔造過。
如斯之徒入我法内,傷敗壞亂為害滋多。
佛言譬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外道天魔能破汝。
既正因出家,正因為僧,須當遠離魔道,遵持佛戒。
若是達道人,總不消恁麼,奈汝積劫至今,心識昏倒。
為僧之初,不以三衣一缽種種禁戒制禦其心,安可入道。
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方乃調伏。
若不如是,異時三塗苦重悔将無及。
我在無示會中,凡遇五夜必參誡行者,我須往聽。
聞他苦口為人,不覺涕淚俱下。
凡登無示之門,聽其舉揚觀其行事。
雖老於叢林者,亦皆汗下心死。
蓋者老和尚生平真實行說俱到,四十餘年不食非時,不畜衣缽,至於持己細行悉徇律制,以故所至住山不動聲氣,自然法席雍肅,諸方目曰鐵面。
汝為釋子,當抗志慕古,依言立行,毋堕庸俗。
無示嘗曰:我為主法者,若不方便教汝攝心為道,汝他日無知造罪,老僧未免同汝受苦。
今不可使汝無聞,聞而不行非我之咎。
不見良禅師,靖州人,楊岐會下尊宿,有小師犯戒律,臨終入惡道。
其母夢其子銜恨於師曰:“皆父師不能導我為善,緻受是苦。
”其母以是夢告於良,良未之信。
龍圖徐禧德占是時為布衣,嘗參扣於良,德占俄夢入一官府兵吏斧钺森列左右,熟視之乃良禅師坐於庭下,鬼卒以杵撞其背,号叫震裂,複見其小師枷鎖杻械蹲踞其側。
德占問守阍吏曰:“二僧何罪?”。
吏曰:“老者乃少之師。
以其師平時不能訓導,縱令破戒,故師之罪特重爾,此猶生報。
後七日,與子同墜無間,斯為大苦。
”德占夢覺遂詢良之所以,乃雲:“數日來背痛如擊撞,藥不可療。
”七日果卒。
德占嘗擘窠大書于分甯諸剎之壁。
《紹熙間光孝超禅師榜于天童行堂壁》 法智尊者,學行高妙。
凡所着作,莫不立宗旨辟邪說,開獎人心到真實地。
指要書成,雪窦顯禅師持出山,羞齋為慶,仍有茶榜具美其事,則知在昔禅教一體氣味相尚,至有如此。
與今暗禅奪教者,非同日語也。
《草庵錄》 黃龍心禅師,南雄人。
為儒生有聲,年十九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複見物。
遊方,谒南禅師,雖深信此事而不大發明。
辭往雲峰,會峰謝世,就止石霜。
因閱《傳燈》,至僧問多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雲“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見二師。
歸禮南公,方展坐具,南曰:“汝入吾室矣”。
師亦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南曰:“若不令汝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則埋沒汝也。
”會南入滅,道俗請師繼踵。
四方歸仰,不減南公時。
然師雅尚真率,不樂從務,五求解去乃得謝事。
未幾謝師直守潭州,虛大沩以緻師,三辭不往。
又屬江西轉運彭器資請,所以不應長沙之意,師曰:“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於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後雖有住持,而王臣尊禮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挂名官府,直遣伍伯追呼,此豈可複為也。
”器資以斯言,及命師直複緻書曰:“願得一見,不敢以住持相屈。
”師與四方公卿,意合千裡應之,不合雖數舍不往。
師以内外書征诘開示,使人因所服習,克己自觀,悟則同歸,歸則無教。
諸方訾師不當,以外書糅佛說。
師曰:“若不見性,則祖佛密語盡成外書。
若見性,則魔說狐禅皆成密語。
”故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者衆矣。
庭堅,宿承記莂堪任大法,道眼未圓,來瞻宰堵,實深安仰之歎,乃勒堅珉敬頌遺美。
《塔銘》 宏智覺禅師,隰州人。
未遊方時,預夢天童之境。
嘗紀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
建炎間謝事長,訪真歇寶陀岩。
”及到天童宛如昔夢。
尋為州府敦請住山,師固辭。
後為衲子肩至法坐,由是黾勉而受。
居山三十年,傳法之外百具鼎新。
常安千餘衆,而齋廚豐衍甲於諸剎,衲子得以安然辦道。
師嘗為衆行乞,吳越人笃信其化,金帛之施不求而至。
師謂諸檀曰:“化汝布施,令破悭心,毋專施於我。
”後有小寺僧來,卻願施之,或見廢寺窘乏及窮民老弱輩,即出衣資施令歡喜。
師未嘗儲積,用盡為度。
爾有隰州僧哲魁者,孤硬人也。
潛迹坐下,不言鄉所,經十餘載始知宏智鄉人。
宏智聞欣然訪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
”智欲招至方丈,魁謝曰:“己事尚未辦,豈暇講鄉禮邪。
”即曳杖而去,人莫能挽,徑往寶陀真歇故居,禅宴月餘日,臨終召衆說法而逝,阇維舍利無數。
《雪窗志其事》 驅陽文忠公,遊嵩山,放意而往。
至一古寺,風物蕭然,有老僧閱經自若。
公與語,不甚顧。
公問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緻之?”僧曰:“定慧力。
”公曰:“今寂寞無有何哉?”僧曰:“古人念念在定,臨終那得散。
今人念念在散,臨終安得定。
”文忠歎服之。
《林間錄》 馮濟川居士,施藏經願文,其略曰:“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
何故?以财贖經是謂财施,以經傳法是謂法施。
按佛所說,财施後世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衆之報。
當知此二報皆是輪回之因,苦報之本。
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極樂世界,蓮華為胎,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
還來十方界内,五濁世中,普見其身而作佛事。
以今日财法二施之因,如觀音大士具大慈悲,遊戲五道,随類化形,說諸妙法,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衆生,悉得成佛。
乃予施經之願也。
”《舍經碑》 北峰印法師,戒睡曰:“佛法欲滅而調養幻身,然此臭身終為灰土。
苟因樹立以緻死,不亦大丈夫。
”又曰:“說得過人,不濟得事,須是行得過人。
若自己分上一點用不着,雖記得千經萬論如阿難,亦何足貴。
”又曰:“嘗與見識人,論住持興顯寺門法,曰:‘不出勤奉香火,常住潔白,将衆人事。
’”予深喜此說盡理。
若無識人論,則污下趨俗,失本色人體矣。
《自行錄》 資壽總禅師,蘇氏,元佑間丞相孫女。
年十五懵不知禅之所謂,唯疑人之處世,生則不知來處,死則不知去相,於是斂念。
忽有所省,自不以為異,意其為最靈者靡不如是,亦未嘗以語人。
及勉從庭闱之命,歸西徐許壽源。
無幾何而深厭世相,齋潔自如,且欲高蹈方外,抗志慕古。
遂谒薦嚴圓禅師。
圓曰:“閨門淑質,何預大丈夫事邪?” 總曰:“佛法分男女等相乎?” 圓诘之曰:“如何是佛?” “即心是佛。
” “汝作麼生?” 總曰:“久響老師,猶作者個語話。
” 圓曰:“德山入門便棒聻。
” 總曰:“老師若行此令,不虛受人天供養。
” 圓曰:“未在。
” 總以手拍香台一下。
圓曰:“有香台,從汝拍。
無則如何?” 總便出。
圓呼曰:“汝見甚麼道理,便與麼?” 總回首曰:“了了見無一物。
” 圓曰:“者個是永嘉底。
” 總曰:“借他出氣又何不可?” 圓曰:“真師子兒。
” 時真歇禅師,庵於宜興,師徑造焉。
真歇端坐繩床,總才入門,真歇曰:“是凡是聖?” 總曰:“頂門眼何在?” 曰:“觌面相呈事若何?” 總提起坐具。
歇曰:“不問者個?” 總曰:“蹉過了也。
” 歇便喝。
總亦喝。
總於江淅諸名宿參扣殆徧,從壽源守官嘉禾,唯未見妙喜為念。
适妙喜,俱馮濟川舟禦氐城,總聞之往禮敬而已。
妙喜謂濟川曰:“适來道人,卻曾見神見鬼來。
但未遇爐鞴煅煉,恰如萬斛舟,在絕潢斷港中,未能轉動爾。
”馮軒渠曰:“談何容易邪。
”妙喜曰:“他若回頭,定須别。
”翌日壽源命喜說法,喜顧衆曰:“今此間,卻有個有見處人。
山僧驗人如掌關吏,才見其來,便知有無稅物。
”及下坐,總遂求道号,喜以“無着”名之。
明年,聞徑山法席盛,即往度夏。
一夕宴坐忽有契悟,頌曰:“蓦然撞着鼻頭,伎倆冰消瓦解。
達磨何必西來,二祖枉施三拜。
更問如何若何,一隊草賊大敗。
”喜複之曰:“汝既悟活祖師意,一刀兩斷直下了。
臨機一一任天真,世出世間無剩少。
我作此偈為證明,四聖六凡盡驚擾。
休驚擾,碧眼胡兒猶未曉。
” 總因入室,喜問曰:“适來者僧祇對,汝且道老僧何故不肯他?” 曰:“争怪得妙總。
” 喜舉竹篦雲:“汝喚者個作甚麼?” 總曰:“蒼天,蒼天。
” 喜便打。
總曰:“和尚他後錯打人去在。
” 喜曰:“打得着便休,管甚錯不錯。
” 總曰:“專為流通。
” 總一日禮辭旋裡,喜曰:“汝下山去,有人問此間法道,如何祇對?” 總曰:“未到徑山不妨疑着。
” 喜曰:“到後如何?” 總曰:“依舊孟春猶寒。
” 喜曰:“恁麼祇對,豈不鈍置徑山。
” 總掩耳而出。
由是一衆歆豔,無着之名,大着于世。
晦藏既久,遂服方袍。
師年德雖重,持律甚嚴,苦節自砺,有前輩典刑。
太守張安國,以師道望,命出世資壽,未幾求謝,事歸老家墅焉。
《投機傳》 道昙法師,常州人。
於禅定中,得慈忍三昧。
有猿鳥常供花果,乃為受戒說法而去。
至夜,施鬼神食時祝之曰:“食吾食,受吾法,同為法侶。
”年九十餘而四方師事,受法者皆新學少年。
師凡閱經,炷香九禮,趺坐良久,然後開帙。
常訓諸徒曰:“夫窺聖教,意在明宗。
若不端己虛心,争到如來境界,誠匪小緣,莫生容易。
”《孫仲益碑》 郭道人,世為鐵工。
常參景德忠禅師,忠曰:“汝但去其所重,扣己而參,無有不辦。
”忠一日上堂,舉“善惡如浮雲,起滅俱無處”,郭於言下,忽然心開,自是出語異常。
及卒别親故,趺坐說偈曰:“六十三年打鐵,日夜扇[打-丁+彭]不歇。
今朝放下鐵錘,紅爐變成白雪。
”《類說》 伊庵權禅師,臨安昌化祁氏子。
幼莊重嶷然如成人,十四得度,通内外學。
依無庵全禅師,用工甚銳,至晚必垂淚曰:“今日又隻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衆不與人交一詞,毅然自處,人莫能親踈之,嘗夜坐達旦。
行粥者至忘展缽,鄰人以手觸之,師感悟。
為偈曰:“黑漆昆侖把釣竿,古帆高挂下驚湍。
蘆花影裡弄明月,引得盲龜上釣舡。
無庵喜以為類己,乾道間出應萬年。
”宿學老師見其威儀,聽其舉揚,皆拱手心醉。
内外萬指井井然,如入官府。
師所至行道,與衆同其勞。
尚書尤公袤曰:“住持者安坐演法,何至躬頭陁行邪?”師曰:“不然。
末法比丘,增上驕慢。
未得謂得,便欲自恣。
我以身帥尚恐不從,況敢自逸乎?近世言禅林标準者,必以師為稱首也。
”《行狀》 東山淵禅師,業履端潔,聞于叢林。
自東山遷至五峰,見火箸與東山所用者無異,遂诘其奴曰:“莫是東山方丈物乎?”奴曰:“然。
彼此常住,無利害,故将至之.”淵誡之曰:“汝輩無知,安識因果,有互用之罪。
”急令送還。
《怡雲錄》 别峰印禅師,住雪窦日,有小師訴頭首之過。
峰厲聲怒曰:“汝是我小師,包含上下則可,反來說人過惡邪,置之左右必敗吾事。
”遂杖逐之,聞者歎曰:“何其明也!”《少雲雜記》 淳禅師,劍州人。
出世丹霞,宏智為侍者。
在寮中與僧征诘公案,宏智不覺大笑。
适丹霞過門,至夜參問雲:“汝早來大笑何謂?”答曰:“因诘僧話,渠答太粗生,所以發笑。
”淳曰:“是即是。
汝笑者一聲,失了多少好事。
不見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
”宏智敬拜服膺,後雖在暗室,未嘗敢忽。
《雪窗記》 成都昭覺祖首坐,久參圓悟。
因入室問“即心是佛”,從此有省,圓悟命分坐。
一日為衆入室問:“禅者曰: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僧無對,祖擲下拂子,奄然而逝,衆皆愕眙。
亟以聞悟。
”悟至呼曰:“祖首坐。
”祖複開目。
悟曰:“抖擻精神透關去。
”祖複點頭,竟爾長寝。
《東林顔屯庵記其事》 韓退之曰:“且愈不助釋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說。
至於歐陽永叔曰:佛法為中國患千餘歲。
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已嘗去矣而複大集,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於無可奈何。
二皆欲壯其儒道,雖排之破之,實激揚吾釋氏之道,何害之有。
”《公論》 舒王,問佛慧泉禅師曰:“禅家所謂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雲:“藏經所不載。
”王雲:“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中所載甚詳。
梵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坐,請佛為群生說法。
世尊登坐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分付摩诃迦葉。
”泉歎其博究。
《梅溪集》 秦國夫人計氏法真,因寡處,屏去紛華,蔬食弊衣,習有為法,於禅宗未有趨向。
因徑山大慧遣謙禅者,緻問其子魏公浚公,留謙以祖道誘其母。
真一日問謙曰:“徑山和尚,尋常如何為人?”謙曰:“和尚隻教人看——狗子無佛性。
隻是不得下語,不得思量蔔度。
隻舉——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隻恁麼教人看。
”真遂谛信,以狗子話晝夜參究,坐至中夜,俄有契。
連作數偈,呈於大慧。
其後雲:“終日看經文,如逢舊識人。
莫言頻有礙,一舉一回新。
”《語錄》 神光者,磁州人,曠達之士也。
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經論之诠,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光乃往彼,晨夕參承。
大士唯端坐面牆,莫聞師誨。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舍身求偈。
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光立于庭中,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積劫勤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汝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觊真乘乎?”光聞師誨,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軀。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師曰:“将心來,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光即契悟。
《傳燈》 永明壽禅師,先丹陽人。
父王氏,因縻兵宼歸吳越為先鋒,遂居錢塘。
師生有異才,及周,父母有诤,人谏不從,辄於高榻奮身于地,二親驚懼抱泣而息诤。
長為儒生,年三十四往龍冊寺出家受具。
後苦行自砺,唯一食,朝供衆僧夜習禅法。
尋往台之天柱峰,九旬習定,有尺鴳巢于衣裓。
暨谒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師有緣,他日大興佛事。
”初住明之資聖,至建隆元年忠懿王請居靈隐新寺,為第一世。
明年請居永明道場,衆盈二千,皆頭陁上行,願為僧者。
師即奏王,與度牒剃染。
因僧問:“如何是永明旨?”師示偈曰:“欲識永明旨,西湖一湖水。
日出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又僧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
”僧雲:“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開寶七年,謝事歸華頂峰。
頌曰:“渴飲半掬水,饑餐一口松。
胸中無一事,高卧白雲峰。
”偶讀《華嚴》至“若諸菩薩,不發大願是菩薩魔事”,遂撰《大乘悲智願文》。
代為群迷日發一徧。
在國清修忏,至中夜旋繞次,見普賢像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
從是一生散華供養,感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着《宗鏡》一百卷。
寂音曰:“切嘗深觀之,其出入馳骛於方等契經者,六十本;參錯通貫此方異域聖賢之論者,三百家。
領略天台賢首,而深談唯識。
率折三宗之異義,而要歸於一源。
故其橫生疑難,則釣深赜遠;剖發幽翳,則揮掃偏邪。
其文光明玲珑,縱橫放肆。
所以開曉自心,成佛之宗,而明告西來無傳之的意也。
”禅師既寂,叢林多不知名。
熙甯中圓照禅師始出之,普告大衆曰:“昔菩薩晦無師智自然智,而專用衆智。
命諸宗講師自相攻難,獨持心宗之權衡以準平其義,使之折中。
精妙之至,可以鏡心。
”於是衲子争傳誦之。
元佑間,寶覺禅師年臘雖高,猶手不釋卷,曰:“吾恨見此書晚矣。
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
”因撮其要處,為三卷,謂之《冥樞會要》,世盛傳焉。
後世無是二大老,叢林無所宗尚,舊學者日以慵墯,絕口不言,晚至者日以窒塞,遊談無根而已。
何從知其書,講味其義哉?脫有知之者,亦不以為意。
不過以謂祖師“教外别傳不立文字”之法,豈當複刺首文字中耶。
彼獨不思,達磨已前,馬鳴龍樹亦祖師也,而造論則兼百本契經之義,泛觀則借讀龍宮之書。
後達磨而興者,觀音大寂百丈黃檗亦祖師也。
然皆三藏精微,該練諸宗。
今其語具在,可取而觀之。
何獨達磨之言乎?聖世逾遠,衆生根劣,趣慮褊短,道學苟簡。
其所從事,欲安坐而成,譬如農夫墯於耕耘,垂涎仰食,為可笑也。
師嘗願曰:“普願十方學士,一切後賢,道富身貧,情踈智密,闡揚佛祖心宗,開鑿人天眼目。
”《實錄等》 人天寶鑒《終》 古之人,以修心為要。
心之正,行毋越思。
言斯鳴道,使夫後進其可師模,有何禅、教、律、儒、釋、道之異也。
蓋至公,則天下共之。
四明禅者秀公,笃志于此。
履曆叢林,玄機綜覽,随所聞見集成此書,辟人天眼目,因以《寶監》名焉。
走大圓覺,求之刊行。
非獨發明先輩幽德潛光,将與同志力追此道。
予嘉其說,遂跋其後雲。
時紹定庚寅自恣前一日古岑比丘師贊書于萬壽歸雲堂 秀書記集古成書,曰《人天寶鑒》。
請着語,遂下一轉雲:先德情知已厚顔,那堪落井更攀欄。
本來一點明如日,胡漢何曾自照看。
紹定庚寅中秋住靈隐妙堪書
仍制一棺,夜則偃卧其中。
才至分夜,令二三童子擊棺而呼曰:“吳子才,歸去來。
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
”吳聞即起禅誦,如是精進者數年。
及終命家人曰:“汝聞乎?”家人曰:“不聞。
”吳曰:“汝當斂念而聽。
”悉聞空中,隐然有天樂之音。
吳曰:“清淨界中失念來此,金台既至則予行矣。
”言訖而逝。
《雪窗記》。
寂室光禅師住靈隐日:“兄往訪之,茶湯而退。
”兄意不悅。
知事延至庫堂,備食待之。
光聞曰:“無故受食,他日累我在。
”令兄填還而去。
《汀江筆語》 長靈卓禅師命無示立僧,法席嚴肅不事堂廚,唯安禅以當佳供,夜參以當藥石。
其間衲子有不任者,無示告卓曰:“人以食為先,若是則衆将安乎?”卓愠之曰:“表率安可為此。
”無示雲:“某不争堂廚。
教誰争邪。
”《慈航小參》 孝宗賜佛照禅師手诏曰:“禅師所奏菩薩十地,乃是修行漸次。
從凡入聖,夫複何疑。
方知腳踏實處,十二時中曾無間斷,以至圓熟。
雜染純淨俱成障礙。
作止任滅,脫此禅病當如禅師之言。
常揮劍刃卓起脊梁,發心精進猶恐退堕。
每思到此,兢兢業業未嘗敢忽。
今俗人乃以禅為虛空,以語為戲論,其不知道也。
如此茲事至大,豈在筆下可窮聊叙所得爾。
” 慈航樸禅師,福州人。
生于世家,忽厭浮幻,脫身從釋。
師納戒時身心輕安,如在空際。
戒師曰:“子真得上品妙戒矣。
”由是終身持戒嚴甚。
主天童二十年,未有一日辄背衆食,雖病不違。
奉己甚約,待衆至豐。
有小師知庫畢,歸拜師曰:“某竭力營轉,增一倍赢。
不敢自與,納之常住。
”師怒曰:“汝所赢者,從巧取不義得之。
常住物,乃淨财也。
豈容汝不義物乎?”終不納,其僧逐之。
師凡童行剃染,令入沙彌寮,習登壇受戒儀軌,及誦遺教經。
方令受具戒。
受具畢,入新戒寮,受持三衣一缽,夜則展坐具披五條而睡。
複請一精誦戒經者,與之教授,誦至通利方許參堂。
越二三夏,山門方督掌務。
願遊方者,師必欣然動于眉睫,贈道具促其行。
嘗誡其徒曰:“古者為僧,朝廷以試經得度。
故發心從釋者,皆英特上行,誓求佛果之士也。
爾時佛法淡薄,名存實忘。
多資者服方袍,資不贍者裨販為利,貪僞捷出無所不至,一朝得預缁流,自謂畢生了辦,更不克己進修,便乃撥無因果,虛喪光陰,徒消信施,皆由不知出家正因,不明佛法罪淨,不解三乘十二分教,不達一切諸法本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謟奉貴權幹求應世,且無為法身心一味,貪嗔造過。
如斯之徒入我法内,傷敗壞亂為害滋多。
佛言譬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外道天魔能破汝。
既正因出家,正因為僧,須當遠離魔道,遵持佛戒。
若是達道人,總不消恁麼,奈汝積劫至今,心識昏倒。
為僧之初,不以三衣一缽種種禁戒制禦其心,安可入道。
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方乃調伏。
若不如是,異時三塗苦重悔将無及。
我在無示會中,凡遇五夜必參誡行者,我須往聽。
聞他苦口為人,不覺涕淚俱下。
凡登無示之門,聽其舉揚觀其行事。
雖老於叢林者,亦皆汗下心死。
蓋者老和尚生平真實行說俱到,四十餘年不食非時,不畜衣缽,至於持己細行悉徇律制,以故所至住山不動聲氣,自然法席雍肅,諸方目曰鐵面。
汝為釋子,當抗志慕古,依言立行,毋堕庸俗。
無示嘗曰:我為主法者,若不方便教汝攝心為道,汝他日無知造罪,老僧未免同汝受苦。
今不可使汝無聞,聞而不行非我之咎。
不見良禅師,靖州人,楊岐會下尊宿,有小師犯戒律,臨終入惡道。
其母夢其子銜恨於師曰:“皆父師不能導我為善,緻受是苦。
”其母以是夢告於良,良未之信。
龍圖徐禧德占是時為布衣,嘗參扣於良,德占俄夢入一官府兵吏斧钺森列左右,熟視之乃良禅師坐於庭下,鬼卒以杵撞其背,号叫震裂,複見其小師枷鎖杻械蹲踞其側。
德占問守阍吏曰:“二僧何罪?”。
吏曰:“老者乃少之師。
以其師平時不能訓導,縱令破戒,故師之罪特重爾,此猶生報。
後七日,與子同墜無間,斯為大苦。
”德占夢覺遂詢良之所以,乃雲:“數日來背痛如擊撞,藥不可療。
”七日果卒。
德占嘗擘窠大書于分甯諸剎之壁。
《紹熙間光孝超禅師榜于天童行堂壁》 法智尊者,學行高妙。
凡所着作,莫不立宗旨辟邪說,開獎人心到真實地。
指要書成,雪窦顯禅師持出山,羞齋為慶,仍有茶榜具美其事,則知在昔禅教一體氣味相尚,至有如此。
與今暗禅奪教者,非同日語也。
《草庵錄》 黃龍心禅師,南雄人。
為儒生有聲,年十九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複見物。
遊方,谒南禅師,雖深信此事而不大發明。
辭往雲峰,會峰謝世,就止石霜。
因閱《傳燈》,至僧問多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雲“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見二師。
歸禮南公,方展坐具,南曰:“汝入吾室矣”。
師亦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南曰:“若不令汝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則埋沒汝也。
”會南入滅,道俗請師繼踵。
四方歸仰,不減南公時。
然師雅尚真率,不樂從務,五求解去乃得謝事。
未幾謝師直守潭州,虛大沩以緻師,三辭不往。
又屬江西轉運彭器資請,所以不應長沙之意,師曰:“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於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後雖有住持,而王臣尊禮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挂名官府,直遣伍伯追呼,此豈可複為也。
”器資以斯言,及命師直複緻書曰:“願得一見,不敢以住持相屈。
”師與四方公卿,意合千裡應之,不合雖數舍不往。
師以内外書征诘開示,使人因所服習,克己自觀,悟則同歸,歸則無教。
諸方訾師不當,以外書糅佛說。
師曰:“若不見性,則祖佛密語盡成外書。
若見性,則魔說狐禅皆成密語。
”故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者衆矣。
庭堅,宿承記莂堪任大法,道眼未圓,來瞻宰堵,實深安仰之歎,乃勒堅珉敬頌遺美。
《塔銘》 宏智覺禅師,隰州人。
未遊方時,預夢天童之境。
嘗紀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
建炎間謝事長,訪真歇寶陀岩。
”及到天童宛如昔夢。
尋為州府敦請住山,師固辭。
後為衲子肩至法坐,由是黾勉而受。
居山三十年,傳法之外百具鼎新。
常安千餘衆,而齋廚豐衍甲於諸剎,衲子得以安然辦道。
師嘗為衆行乞,吳越人笃信其化,金帛之施不求而至。
師謂諸檀曰:“化汝布施,令破悭心,毋專施於我。
”後有小寺僧來,卻願施之,或見廢寺窘乏及窮民老弱輩,即出衣資施令歡喜。
師未嘗儲積,用盡為度。
爾有隰州僧哲魁者,孤硬人也。
潛迹坐下,不言鄉所,經十餘載始知宏智鄉人。
宏智聞欣然訪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
”智欲招至方丈,魁謝曰:“己事尚未辦,豈暇講鄉禮邪。
”即曳杖而去,人莫能挽,徑往寶陀真歇故居,禅宴月餘日,臨終召衆說法而逝,阇維舍利無數。
《雪窗志其事》 驅陽文忠公,遊嵩山,放意而往。
至一古寺,風物蕭然,有老僧閱經自若。
公與語,不甚顧。
公問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緻之?”僧曰:“定慧力。
”公曰:“今寂寞無有何哉?”僧曰:“古人念念在定,臨終那得散。
今人念念在散,臨終安得定。
”文忠歎服之。
《林間錄》 馮濟川居士,施藏經願文,其略曰:“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
何故?以财贖經是謂财施,以經傳法是謂法施。
按佛所說,财施後世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衆之報。
當知此二報皆是輪回之因,苦報之本。
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極樂世界,蓮華為胎,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
還來十方界内,五濁世中,普見其身而作佛事。
以今日财法二施之因,如觀音大士具大慈悲,遊戲五道,随類化形,說諸妙法,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衆生,悉得成佛。
乃予施經之願也。
”《舍經碑》 北峰印法師,戒睡曰:“佛法欲滅而調養幻身,然此臭身終為灰土。
苟因樹立以緻死,不亦大丈夫。
”又曰:“說得過人,不濟得事,須是行得過人。
若自己分上一點用不着,雖記得千經萬論如阿難,亦何足貴。
”又曰:“嘗與見識人,論住持興顯寺門法,曰:‘不出勤奉香火,常住潔白,将衆人事。
’”予深喜此說盡理。
若無識人論,則污下趨俗,失本色人體矣。
《自行錄》 資壽總禅師,蘇氏,元佑間丞相孫女。
年十五懵不知禅之所謂,唯疑人之處世,生則不知來處,死則不知去相,於是斂念。
忽有所省,自不以為異,意其為最靈者靡不如是,亦未嘗以語人。
及勉從庭闱之命,歸西徐許壽源。
無幾何而深厭世相,齋潔自如,且欲高蹈方外,抗志慕古。
遂谒薦嚴圓禅師。
圓曰:“閨門淑質,何預大丈夫事邪?” 總曰:“佛法分男女等相乎?” 圓诘之曰:“如何是佛?” “即心是佛。
” “汝作麼生?” 總曰:“久響老師,猶作者個語話。
” 圓曰:“德山入門便棒聻。
” 總曰:“老師若行此令,不虛受人天供養。
” 圓曰:“未在。
” 總以手拍香台一下。
圓曰:“有香台,從汝拍。
無則如何?” 總便出。
圓呼曰:“汝見甚麼道理,便與麼?” 總回首曰:“了了見無一物。
” 圓曰:“者個是永嘉底。
” 總曰:“借他出氣又何不可?” 圓曰:“真師子兒。
” 時真歇禅師,庵於宜興,師徑造焉。
真歇端坐繩床,總才入門,真歇曰:“是凡是聖?” 總曰:“頂門眼何在?” 曰:“觌面相呈事若何?” 總提起坐具。
歇曰:“不問者個?” 總曰:“蹉過了也。
” 歇便喝。
總亦喝。
總於江淅諸名宿參扣殆徧,從壽源守官嘉禾,唯未見妙喜為念。
适妙喜,俱馮濟川舟禦氐城,總聞之往禮敬而已。
妙喜謂濟川曰:“适來道人,卻曾見神見鬼來。
但未遇爐鞴煅煉,恰如萬斛舟,在絕潢斷港中,未能轉動爾。
”馮軒渠曰:“談何容易邪。
”妙喜曰:“他若回頭,定須别。
”翌日壽源命喜說法,喜顧衆曰:“今此間,卻有個有見處人。
山僧驗人如掌關吏,才見其來,便知有無稅物。
”及下坐,總遂求道号,喜以“無着”名之。
明年,聞徑山法席盛,即往度夏。
一夕宴坐忽有契悟,頌曰:“蓦然撞着鼻頭,伎倆冰消瓦解。
達磨何必西來,二祖枉施三拜。
更問如何若何,一隊草賊大敗。
”喜複之曰:“汝既悟活祖師意,一刀兩斷直下了。
臨機一一任天真,世出世間無剩少。
我作此偈為證明,四聖六凡盡驚擾。
休驚擾,碧眼胡兒猶未曉。
” 總因入室,喜問曰:“适來者僧祇對,汝且道老僧何故不肯他?” 曰:“争怪得妙總。
” 喜舉竹篦雲:“汝喚者個作甚麼?” 總曰:“蒼天,蒼天。
” 喜便打。
總曰:“和尚他後錯打人去在。
” 喜曰:“打得着便休,管甚錯不錯。
” 總曰:“專為流通。
” 總一日禮辭旋裡,喜曰:“汝下山去,有人問此間法道,如何祇對?” 總曰:“未到徑山不妨疑着。
” 喜曰:“到後如何?” 總曰:“依舊孟春猶寒。
” 喜曰:“恁麼祇對,豈不鈍置徑山。
” 總掩耳而出。
由是一衆歆豔,無着之名,大着于世。
晦藏既久,遂服方袍。
師年德雖重,持律甚嚴,苦節自砺,有前輩典刑。
太守張安國,以師道望,命出世資壽,未幾求謝,事歸老家墅焉。
《投機傳》 道昙法師,常州人。
於禅定中,得慈忍三昧。
有猿鳥常供花果,乃為受戒說法而去。
至夜,施鬼神食時祝之曰:“食吾食,受吾法,同為法侶。
”年九十餘而四方師事,受法者皆新學少年。
師凡閱經,炷香九禮,趺坐良久,然後開帙。
常訓諸徒曰:“夫窺聖教,意在明宗。
若不端己虛心,争到如來境界,誠匪小緣,莫生容易。
”《孫仲益碑》 郭道人,世為鐵工。
常參景德忠禅師,忠曰:“汝但去其所重,扣己而參,無有不辦。
”忠一日上堂,舉“善惡如浮雲,起滅俱無處”,郭於言下,忽然心開,自是出語異常。
及卒别親故,趺坐說偈曰:“六十三年打鐵,日夜扇[打-丁+彭]不歇。
今朝放下鐵錘,紅爐變成白雪。
”《類說》 伊庵權禅師,臨安昌化祁氏子。
幼莊重嶷然如成人,十四得度,通内外學。
依無庵全禅師,用工甚銳,至晚必垂淚曰:“今日又隻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衆不與人交一詞,毅然自處,人莫能親踈之,嘗夜坐達旦。
行粥者至忘展缽,鄰人以手觸之,師感悟。
為偈曰:“黑漆昆侖把釣竿,古帆高挂下驚湍。
蘆花影裡弄明月,引得盲龜上釣舡。
無庵喜以為類己,乾道間出應萬年。
”宿學老師見其威儀,聽其舉揚,皆拱手心醉。
内外萬指井井然,如入官府。
師所至行道,與衆同其勞。
尚書尤公袤曰:“住持者安坐演法,何至躬頭陁行邪?”師曰:“不然。
末法比丘,增上驕慢。
未得謂得,便欲自恣。
我以身帥尚恐不從,況敢自逸乎?近世言禅林标準者,必以師為稱首也。
”《行狀》 東山淵禅師,業履端潔,聞于叢林。
自東山遷至五峰,見火箸與東山所用者無異,遂诘其奴曰:“莫是東山方丈物乎?”奴曰:“然。
彼此常住,無利害,故将至之.”淵誡之曰:“汝輩無知,安識因果,有互用之罪。
”急令送還。
《怡雲錄》 别峰印禅師,住雪窦日,有小師訴頭首之過。
峰厲聲怒曰:“汝是我小師,包含上下則可,反來說人過惡邪,置之左右必敗吾事。
”遂杖逐之,聞者歎曰:“何其明也!”《少雲雜記》 淳禅師,劍州人。
出世丹霞,宏智為侍者。
在寮中與僧征诘公案,宏智不覺大笑。
适丹霞過門,至夜參問雲:“汝早來大笑何謂?”答曰:“因诘僧話,渠答太粗生,所以發笑。
”淳曰:“是即是。
汝笑者一聲,失了多少好事。
不見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
”宏智敬拜服膺,後雖在暗室,未嘗敢忽。
《雪窗記》 成都昭覺祖首坐,久參圓悟。
因入室問“即心是佛”,從此有省,圓悟命分坐。
一日為衆入室問:“禅者曰: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僧無對,祖擲下拂子,奄然而逝,衆皆愕眙。
亟以聞悟。
”悟至呼曰:“祖首坐。
”祖複開目。
悟曰:“抖擻精神透關去。
”祖複點頭,竟爾長寝。
《東林顔屯庵記其事》 韓退之曰:“且愈不助釋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說。
至於歐陽永叔曰:佛法為中國患千餘歲。
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已嘗去矣而複大集,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於無可奈何。
二皆欲壯其儒道,雖排之破之,實激揚吾釋氏之道,何害之有。
”《公論》 舒王,問佛慧泉禅師曰:“禅家所謂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雲:“藏經所不載。
”王雲:“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中所載甚詳。
梵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坐,請佛為群生說法。
世尊登坐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分付摩诃迦葉。
”泉歎其博究。
《梅溪集》 秦國夫人計氏法真,因寡處,屏去紛華,蔬食弊衣,習有為法,於禅宗未有趨向。
因徑山大慧遣謙禅者,緻問其子魏公浚公,留謙以祖道誘其母。
真一日問謙曰:“徑山和尚,尋常如何為人?”謙曰:“和尚隻教人看——狗子無佛性。
隻是不得下語,不得思量蔔度。
隻舉——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隻恁麼教人看。
”真遂谛信,以狗子話晝夜參究,坐至中夜,俄有契。
連作數偈,呈於大慧。
其後雲:“終日看經文,如逢舊識人。
莫言頻有礙,一舉一回新。
”《語錄》 神光者,磁州人,曠達之士也。
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經論之诠,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光乃往彼,晨夕參承。
大士唯端坐面牆,莫聞師誨。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舍身求偈。
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光立于庭中,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積劫勤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汝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觊真乘乎?”光聞師誨,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軀。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師曰:“将心來,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光即契悟。
《傳燈》 永明壽禅師,先丹陽人。
父王氏,因縻兵宼歸吳越為先鋒,遂居錢塘。
師生有異才,及周,父母有诤,人谏不從,辄於高榻奮身于地,二親驚懼抱泣而息诤。
長為儒生,年三十四往龍冊寺出家受具。
後苦行自砺,唯一食,朝供衆僧夜習禅法。
尋往台之天柱峰,九旬習定,有尺鴳巢于衣裓。
暨谒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師曰:“汝與元師有緣,他日大興佛事。
”初住明之資聖,至建隆元年忠懿王請居靈隐新寺,為第一世。
明年請居永明道場,衆盈二千,皆頭陁上行,願為僧者。
師即奏王,與度牒剃染。
因僧問:“如何是永明旨?”師示偈曰:“欲識永明旨,西湖一湖水。
日出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又僧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
”僧雲:“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開寶七年,謝事歸華頂峰。
頌曰:“渴飲半掬水,饑餐一口松。
胸中無一事,高卧白雲峰。
”偶讀《華嚴》至“若諸菩薩,不發大願是菩薩魔事”,遂撰《大乘悲智願文》。
代為群迷日發一徧。
在國清修忏,至中夜旋繞次,見普賢像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
從是一生散華供養,感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着《宗鏡》一百卷。
寂音曰:“切嘗深觀之,其出入馳骛於方等契經者,六十本;參錯通貫此方異域聖賢之論者,三百家。
領略天台賢首,而深談唯識。
率折三宗之異義,而要歸於一源。
故其橫生疑難,則釣深赜遠;剖發幽翳,則揮掃偏邪。
其文光明玲珑,縱橫放肆。
所以開曉自心,成佛之宗,而明告西來無傳之的意也。
”禅師既寂,叢林多不知名。
熙甯中圓照禅師始出之,普告大衆曰:“昔菩薩晦無師智自然智,而專用衆智。
命諸宗講師自相攻難,獨持心宗之權衡以準平其義,使之折中。
精妙之至,可以鏡心。
”於是衲子争傳誦之。
元佑間,寶覺禅師年臘雖高,猶手不釋卷,曰:“吾恨見此書晚矣。
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
”因撮其要處,為三卷,謂之《冥樞會要》,世盛傳焉。
後世無是二大老,叢林無所宗尚,舊學者日以慵墯,絕口不言,晚至者日以窒塞,遊談無根而已。
何從知其書,講味其義哉?脫有知之者,亦不以為意。
不過以謂祖師“教外别傳不立文字”之法,豈當複刺首文字中耶。
彼獨不思,達磨已前,馬鳴龍樹亦祖師也,而造論則兼百本契經之義,泛觀則借讀龍宮之書。
後達磨而興者,觀音大寂百丈黃檗亦祖師也。
然皆三藏精微,該練諸宗。
今其語具在,可取而觀之。
何獨達磨之言乎?聖世逾遠,衆生根劣,趣慮褊短,道學苟簡。
其所從事,欲安坐而成,譬如農夫墯於耕耘,垂涎仰食,為可笑也。
師嘗願曰:“普願十方學士,一切後賢,道富身貧,情踈智密,闡揚佛祖心宗,開鑿人天眼目。
”《實錄等》 人天寶鑒《終》 古之人,以修心為要。
心之正,行毋越思。
言斯鳴道,使夫後進其可師模,有何禅、教、律、儒、釋、道之異也。
蓋至公,則天下共之。
四明禅者秀公,笃志于此。
履曆叢林,玄機綜覽,随所聞見集成此書,辟人天眼目,因以《寶監》名焉。
走大圓覺,求之刊行。
非獨發明先輩幽德潛光,将與同志力追此道。
予嘉其說,遂跋其後雲。
時紹定庚寅自恣前一日古岑比丘師贊書于萬壽歸雲堂 秀書記集古成書,曰《人天寶鑒》。
請着語,遂下一轉雲:先德情知已厚顔,那堪落井更攀欄。
本來一點明如日,胡漢何曾自照看。
紹定庚寅中秋住靈隐妙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