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燈正統目錄
關燈
小
中
大
清性統編集
續燈正統序
蓋聞。
普陀之勝無窮也。
去四明雖雲才數百裡。
然大洋當其前。
西望外國。
三韓諸山若在杳冥。
北接蓬萊。
其東則高麗日本。
蒼茫雲霭間。
當海濤盛壯排空觸岸之時。
風與水相搏。
咫尺不能辨。
而魚龍變怪。
俄頃百出。
及天地開陰夜。
起踞高頂。
視日初出。
滉漾巨浸。
中海盡赤。
已而跳踴出天。
末光射水。
猶吞吐久之。
餘素疑所聞。
亟欲往一觀其奇。
意名山大海。
靈異所出沒。
必有恢奇之人深潛。
好學之士出乎其間。
而往來禱祈者。
率商賈豎子。
無文士可與語。
即求諸方外禅栖釋衲之倫。
亦絕不可得。
餘益疑之。
别庵禅師。
本蜀人。
故高峰法嗣。
自蜀來浙。
禮徑山。
訪天童。
遂住錫普陀。
今年谒餘武林。
出其所着續燈正統。
問序於餘。
餘觀其條析世系。
南能北秀。
派别宗分。
殆合五燈為一。
豈維摩法所謂無盡燈者耶。
雖然薪盡則火傳。
然必有最初之一薪。
今自别公溯大慧。
得十有七世。
大慧至達磨。
當得幾世耶。
由達磨以上至於釋迦。
為二十八祖。
乃釋迦未生前一劫。
必有一佛。
凡更七劫。
而得七佛。
即又當幾何世耶。
别公深潛好學。
必能為餘述之。
餘又聞。
達磨自西浮海。
至金陵。
倡其教於中國。
今别公乃複從中國。
振宗風於海外。
豈恢奇之至。
将偕普陀大士。
隐現山海。
俾人世終莫可得見耶。
他日登四明山。
望洛伽。
數百裡外。
有光氣燭天。
與日光争輝耀者。
必是書所在也。
于是乎序。
康熙丁醜秋七月。
賜進士第。
诰授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前巡撫貴州兼理湖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加四級法末海甯楊雍建拜撰。
序 先聖有雲。
西方有大聖人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化。
自達磨傳其道入東土。
其為道也。
不立文字。
教外别傳。
明心見性。
了生脫死。
予初探其門庭。
竟無所得。
且于履踐。
毫不相應。
然遇出世弘道之士。
擎拳豎指。
棒喝交馳。
一語一默間。
俨若過屠門。
不能禁其大嚼也。
壬申春。
泛南海。
登普陀。
得晤别庵和尚。
與語連日。
知為大慧十七世孫也。
贈額而還。
次年和尚以所集續燈正統。
征序于予。
予既不能窺其門庭。
又安敢于和尚前作诳語哉。
然細詳是編。
以南宋為始。
要歸于今日。
補集五燈之未備。
是之謂續燈也。
以濟洞分列。
各清其授受。
表彰二桂之昌榮。
是之謂正統也。
燈續而統正。
将見燈燈不滅。
千載流光。
直使人人明心見性。
了生脫死。
所謂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化。
其在斯欤。
其在斯欤。
時。
康熙癸酉春二月慈溪法弟姜宸英拜撰。
序 瞿昙老子。
受然燈記莂。
為禅燈之始祖。
厥後祖祖相傳。
燈燈相續。
其統不亂。
雖其間有垂手入廛者。
有孤峰獨宿者。
有兼擅化權者。
有單提正令者。
其報緣不同。
其正統則一也。
或有化行於東南。
而不行於西北。
或有化行於西北。
而不行於東南。
皆本於報緣耳。
鹹出自正統也。
徑山之下。
有聚雲慶忠高峰諸和尚。
相繼重振臨濟之道於西蜀。
别庵和尚嗣高峰老人。
西來江浙。
掃祖塔於徑山。
據師位於普陀。
而於鉗錘獅象之餘。
志存表彰世系。
将濟宗。
先自曹溪十六世徑山編起。
至曹溪三十一世止。
次自曹溪十六世虎丘編起。
至曹溪三十五世止。
複将洞宗。
自曹溪十六世雪窦編起。
至曹溪三十七世止。
又收未詳法嗣及補遺。
共四十二卷。
名之曰續燈正統。
其心公。
其識遠。
其才全。
真可與傳燈會元諸錄。
并行於天下後世矣。
後之讀斯編者。
忽然築着磕着。
洞見古人心肝五髒。
未必無其人也。
餘與和尚。
忝屬同門。
頹齡之際。
獲見是書。
喜不自勝。
而為之序。
時。
康熙壬申夏五上澣奉直大夫商州牧前知新甯栾城兩縣事同門法弟嘉禾沈廷劢克齋氏拜撰。
續燈正統序 釋氏之有燈錄。
亦猶儒家之有通鑒也。
自堯舜禹湯文武。
以至曆代人君經國治民之政事。
皆載於通鑒之中。
自釋迦東西諸祖。
以至曆代禅師明心悟道之機緣。
皆載於燈錄之内。
然精一執中。
建中建極。
帝王之所相傳也。
是經國治民。
何嘗不本於心哉。
未出母胎。
度人已畢。
經論之所稱贊也。
是明心悟道。
何嘗不利於生哉。
别庵和尚承嗣高峰。
乃大慧十七世孫也。
丙寅歲。
自西蜀來江浙。
掃祖塔於徑山。
寄杖錫於天童。
餘與提台陳公。
暨合郡諸先生。
同請主持普陀鎮海禅寺。
宗風丕振。
道譽遍聞。
名山藉以益着矣。
壬申秋。
以所編續燈正統。
索序於餘。
其曰正統。
可知其所編不苟也。
餘展閱數四。
方識徑山虎丘之下諸禅師。
如是明心。
如是悟道。
如是接物利生。
與吾儒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何以異哉。
蓋和尚妙齡開法。
乃有餘力。
編集續燈。
表揚正統。
豈非再來人乎。
雖然如是。
中峰禅師有雲。
未生佛祖。
早傳此燈。
又作麼生。
請和尚下一轉語時。
康熙壬申桂月。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
予告養親兵科給事中加七級法弟屠粹忠頓首撰。
自序 世尊
普陀之勝無窮也。
去四明雖雲才數百裡。
然大洋當其前。
西望外國。
三韓諸山若在杳冥。
北接蓬萊。
其東則高麗日本。
蒼茫雲霭間。
當海濤盛壯排空觸岸之時。
風與水相搏。
咫尺不能辨。
而魚龍變怪。
俄頃百出。
及天地開陰夜。
起踞高頂。
視日初出。
滉漾巨浸。
中海盡赤。
已而跳踴出天。
末光射水。
猶吞吐久之。
餘素疑所聞。
亟欲往一觀其奇。
意名山大海。
靈異所出沒。
必有恢奇之人深潛。
好學之士出乎其間。
而往來禱祈者。
率商賈豎子。
無文士可與語。
即求諸方外禅栖釋衲之倫。
亦絕不可得。
餘益疑之。
别庵禅師。
本蜀人。
故高峰法嗣。
自蜀來浙。
禮徑山。
訪天童。
遂住錫普陀。
今年谒餘武林。
出其所着續燈正統。
問序於餘。
餘觀其條析世系。
南能北秀。
派别宗分。
殆合五燈為一。
豈維摩法所謂無盡燈者耶。
雖然薪盡則火傳。
然必有最初之一薪。
今自别公溯大慧。
得十有七世。
大慧至達磨。
當得幾世耶。
由達磨以上至於釋迦。
為二十八祖。
乃釋迦未生前一劫。
必有一佛。
凡更七劫。
而得七佛。
即又當幾何世耶。
别公深潛好學。
必能為餘述之。
餘又聞。
達磨自西浮海。
至金陵。
倡其教於中國。
今别公乃複從中國。
振宗風於海外。
豈恢奇之至。
将偕普陀大士。
隐現山海。
俾人世終莫可得見耶。
他日登四明山。
望洛伽。
數百裡外。
有光氣燭天。
與日光争輝耀者。
必是書所在也。
于是乎序。
康熙丁醜秋七月。
賜進士第。
诰授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前巡撫貴州兼理湖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加四級法末海甯楊雍建拜撰。
序 先聖有雲。
西方有大聖人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化。
自達磨傳其道入東土。
其為道也。
不立文字。
教外别傳。
明心見性。
了生脫死。
予初探其門庭。
竟無所得。
且于履踐。
毫不相應。
然遇出世弘道之士。
擎拳豎指。
棒喝交馳。
一語一默間。
俨若過屠門。
不能禁其大嚼也。
壬申春。
泛南海。
登普陀。
得晤别庵和尚。
與語連日。
知為大慧十七世孫也。
贈額而還。
次年和尚以所集續燈正統。
征序于予。
予既不能窺其門庭。
又安敢于和尚前作诳語哉。
然細詳是編。
以南宋為始。
要歸于今日。
補集五燈之未備。
是之謂續燈也。
以濟洞分列。
各清其授受。
表彰二桂之昌榮。
是之謂正統也。
燈續而統正。
将見燈燈不滅。
千載流光。
直使人人明心見性。
了生脫死。
所謂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化。
其在斯欤。
其在斯欤。
時。
康熙癸酉春二月慈溪法弟姜宸英拜撰。
序 瞿昙老子。
受然燈記莂。
為禅燈之始祖。
厥後祖祖相傳。
燈燈相續。
其統不亂。
雖其間有垂手入廛者。
有孤峰獨宿者。
有兼擅化權者。
有單提正令者。
其報緣不同。
其正統則一也。
或有化行於東南。
而不行於西北。
或有化行於西北。
而不行於東南。
皆本於報緣耳。
鹹出自正統也。
徑山之下。
有聚雲慶忠高峰諸和尚。
相繼重振臨濟之道於西蜀。
别庵和尚嗣高峰老人。
西來江浙。
掃祖塔於徑山。
據師位於普陀。
而於鉗錘獅象之餘。
志存表彰世系。
将濟宗。
先自曹溪十六世徑山編起。
至曹溪三十一世止。
次自曹溪十六世虎丘編起。
至曹溪三十五世止。
複将洞宗。
自曹溪十六世雪窦編起。
至曹溪三十七世止。
又收未詳法嗣及補遺。
共四十二卷。
名之曰續燈正統。
其心公。
其識遠。
其才全。
真可與傳燈會元諸錄。
并行於天下後世矣。
後之讀斯編者。
忽然築着磕着。
洞見古人心肝五髒。
未必無其人也。
餘與和尚。
忝屬同門。
頹齡之際。
獲見是書。
喜不自勝。
而為之序。
時。
康熙壬申夏五上澣奉直大夫商州牧前知新甯栾城兩縣事同門法弟嘉禾沈廷劢克齋氏拜撰。
續燈正統序 釋氏之有燈錄。
亦猶儒家之有通鑒也。
自堯舜禹湯文武。
以至曆代人君經國治民之政事。
皆載於通鑒之中。
自釋迦東西諸祖。
以至曆代禅師明心悟道之機緣。
皆載於燈錄之内。
然精一執中。
建中建極。
帝王之所相傳也。
是經國治民。
何嘗不本於心哉。
未出母胎。
度人已畢。
經論之所稱贊也。
是明心悟道。
何嘗不利於生哉。
别庵和尚承嗣高峰。
乃大慧十七世孫也。
丙寅歲。
自西蜀來江浙。
掃祖塔於徑山。
寄杖錫於天童。
餘與提台陳公。
暨合郡諸先生。
同請主持普陀鎮海禅寺。
宗風丕振。
道譽遍聞。
名山藉以益着矣。
壬申秋。
以所編續燈正統。
索序於餘。
其曰正統。
可知其所編不苟也。
餘展閱數四。
方識徑山虎丘之下諸禅師。
如是明心。
如是悟道。
如是接物利生。
與吾儒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何以異哉。
蓋和尚妙齡開法。
乃有餘力。
編集續燈。
表揚正統。
豈非再來人乎。
雖然如是。
中峰禅師有雲。
未生佛祖。
早傳此燈。
又作麼生。
請和尚下一轉語時。
康熙壬申桂月。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
予告養親兵科給事中加七級法弟屠粹忠頓首撰。
自序 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