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燈正統目錄
關燈
小
中
大
說法四十九年。
末為迦葉看破。
達磨西來十萬餘裡。
終被神光得髓。
三傳而信心銘出。
六傳而壇經行。
皆以闡發三藏十二部之幽微。
人以法顯。
法以人傳。
雖曰不立文字。
究亦何嘗離文字哉。
繼後二桂騰芳。
五燈續焰。
殺活齊施。
縱擒并用。
有權有實。
雙放雙收。
立賓立主。
行棒行喝。
所謂痛快謹嚴高古細密簡明。
發於開示。
則有上堂小參。
形於煅煉。
則有示衆普說。
見諸着述。
則有偈頌着拈别代征評。
曲盡旨趣。
顯者微之。
幽者闡之。
即半言隻字。
具大關鍵。
積卷浩繁。
汗牛充棟。
欹欤盛矣。
運會相繼。
隆替不常。
曆宋季元明四五百年間。
或時際迍邅。
或地阻南北。
行道之士。
囿於偏都小邑。
經世之言。
沒於荒煙蔓草。
人幾淪喪。
法亦式微。
猶幸道不終泯。
理有來複。
山邊水邊。
尚有一個半個。
絲系九鼎。
任荷千鈞。
宗風賴以不墜也。
延至明季隆慶萬曆間。
如虎丘十八世。
有龍池。
得法於善果。
維時正統尚絲懸也。
後得天童磬山。
其道大振。
又十八世。
有南明。
得法於車溪。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鴛湖。
其道大振。
如雪窦十九世。
有廪山。
得法於宗鏡。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壽昌。
其道大振。
又二十世。
有大覺。
得法於少室。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雲門。
其道大振。
如大慧十三世。
有朝陽。
得法於秦嶺。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聚雲。
其道大振。
一時法社。
星列雲布。
互相激揚。
不但荷包衲子。
專趨向上。
即朝臣碩士。
亦知問道征心。
況值昭代鼎興。
世祖章皇帝。
征書四出。
崇重法門。
當今聖主。
巡幸通都。
大旌名剎。
賜雲林額於靈隐。
問栢樹話於夾山。
信宿玄墓。
再遊虎丘。
登報恩之塔。
步昭慶之壇。
賜帑勅建金山普陀之梵宇。
華宮沙門诏見。
征問玄旨。
單傳之道。
於茲益着。
荷擔斯道者。
無時不以提持後學。
開鑿人天為己任。
廣行着述。
積卷浩繁。
又不啻汗牛充棟矣。
但前輩錄多單本。
或塔銘傳記。
殘碑斷簡中。
存十一幹千百。
諸方各闡己宗為急務。
或揀收失於刻。
或博采流於濫。
予因不辭固陋。
會輯是編。
惟冀後之來者。
覽是編而有補焉。
試觀南宋大慧虎丘定庵諸祖。
大振臨濟曹洞。
凡子若孫。
以一傳百。
類皆奉诏說法。
承旨開堂。
生有封。
死有谥。
帝王重法。
何其隆也。
然盛極而衰。
其弊至於市源流。
賣虛聲。
倚權附勢。
稱楊稱鄭。
勢固然也。
實人緻之。
迨明季乘願扶危者。
若龍池南明大覺廪山朝陽諸師出。
參尋諸方。
退守林泉。
不務衒鬻。
不博名高。
輙計數十年。
不輕見人。
所接類皆銅頭鐵額。
克振家聲。
若天童磬山鴛湖雲門壽昌聚雲諸師。
地隔千裡。
實同一心。
名山大剎。
豎幟相望。
衰極而盛。
時固然也。
亦人為之。
然今盛矣。
予於此又不無履霜之懼。
妄操着述之權。
非得已也。
其庶幾藉法以顯人。
因人以傳法耳。
康熙辛未歲夏五月下浣西蜀高梁嗣祖沙門性統題於普陀之正續堂。
凡例 傳燈錄。
始於宋景德道原禅師。
繼則李遵勖居士集廣燈。
佛國白禅師成續燈。
晦翁明禅師作聯燈。
雷庵受禅師着普燈。
五燈盛行。
其考詳。
其詞博矣。
大川濟禅師。
乃輯之為五燈會元。
上自迦文。
下及大鑒十八世。
考精論确。
無遺議者。
慨自明中葉。
法運中衰。
語多遺失。
雖大報恩刻有續傳燈。
南石秀禅師有增集。
奈考世不廣。
近代燈錄疊出。
曰補燈。
曰續略。
曰缵續。
曰存稿。
曰大統。
曰寶積。
缵述去取。
各有所尚。
是編特搜群集。
會為大成。
與廣潤僧寶傳。
互相發明。
曰續燈。
仍舊名也。
曰正統。
昭法系也。
派别支殊。
淵源則一。
紀世總标大鑒。
千百世分門之漸。
自可永杜。
大鑒十六世。
至十八世。
已載會元。
茲複從十六世起者。
以濟下兒孫。
俱出大慧虎丘。
亦猶上之南嶽青原也。
表其所自。
且以補會元之未備。
大慧虎丘。
同出臨濟。
從而分列。
蓋依平陽弘覺禅師禅燈世譜。
且二師傳嗣。
延促不同。
不能齊於一世而止也。
至於昭穆。
并如會元世譜。
不敢涉私。
源流各有嫡出。
惟嫡子孫。
奉嫡宗祖。
非他人可以妄冒者。
如虎丘源流中。
海舟普慈永慈之悞。
已考定於存稿寶積僧寶諸集中。
茲仍其舊。
曹洞丹霞下五代。
大統删出。
以鹿門覺。
即淨因覺。
直接芙蓉楷。
常考南石秀禅師增集續傳燈。
與大統無異。
編稿已定。
适得鼓山為霖沛禅師源流辨謬。
甚言大統并增集之悞。
因列如遠門。
續略亦曰。
他家自有兒孫在。
宗師語句。
法眼所存。
即一言半句。
可續正宗。
其上堂小參。
偈頌機語。
悉采諸家成集。
述而不作。
着述固為流通宗眼。
然存人為最。
其有未得語句者。
亦載於目錄中。
俟後有志搜羅之士。
庶得因名增補也。
有嗣無錄者。
注曰不列章次。
嗣不可考者。
注曰無傳。
凡郡縣山寺稱呼。
俱遵近代。
免翻閱者猶豫。
濟宗自大鑒十六世大慧起。
至大鑒三十一世止。
大鑒十六世虎丘起。
至大鑒三十五世止。
洞宗自大鑒十六世起。
至大鑒三十七世止。
計卷四十二。
計冊十。
未詳法嗣。
附於卷末。
續燈正統目錄 續燈正統目錄(終)
末為迦葉看破。
達磨西來十萬餘裡。
終被神光得髓。
三傳而信心銘出。
六傳而壇經行。
皆以闡發三藏十二部之幽微。
人以法顯。
法以人傳。
雖曰不立文字。
究亦何嘗離文字哉。
繼後二桂騰芳。
五燈續焰。
殺活齊施。
縱擒并用。
有權有實。
雙放雙收。
立賓立主。
行棒行喝。
所謂痛快謹嚴高古細密簡明。
發於開示。
則有上堂小參。
形於煅煉。
則有示衆普說。
見諸着述。
則有偈頌着拈别代征評。
曲盡旨趣。
顯者微之。
幽者闡之。
即半言隻字。
具大關鍵。
積卷浩繁。
汗牛充棟。
欹欤盛矣。
運會相繼。
隆替不常。
曆宋季元明四五百年間。
或時際迍邅。
或地阻南北。
行道之士。
囿於偏都小邑。
經世之言。
沒於荒煙蔓草。
人幾淪喪。
法亦式微。
猶幸道不終泯。
理有來複。
山邊水邊。
尚有一個半個。
絲系九鼎。
任荷千鈞。
宗風賴以不墜也。
延至明季隆慶萬曆間。
如虎丘十八世。
有龍池。
得法於善果。
維時正統尚絲懸也。
後得天童磬山。
其道大振。
又十八世。
有南明。
得法於車溪。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鴛湖。
其道大振。
如雪窦十九世。
有廪山。
得法於宗鏡。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壽昌。
其道大振。
又二十世。
有大覺。
得法於少室。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雲門。
其道大振。
如大慧十三世。
有朝陽。
得法於秦嶺。
維時正統亦絲懸也。
後得聚雲。
其道大振。
一時法社。
星列雲布。
互相激揚。
不但荷包衲子。
專趨向上。
即朝臣碩士。
亦知問道征心。
況值昭代鼎興。
世祖章皇帝。
征書四出。
崇重法門。
當今聖主。
巡幸通都。
大旌名剎。
賜雲林額於靈隐。
問栢樹話於夾山。
信宿玄墓。
再遊虎丘。
登報恩之塔。
步昭慶之壇。
賜帑勅建金山普陀之梵宇。
華宮沙門诏見。
征問玄旨。
單傳之道。
於茲益着。
荷擔斯道者。
無時不以提持後學。
開鑿人天為己任。
廣行着述。
積卷浩繁。
又不啻汗牛充棟矣。
但前輩錄多單本。
或塔銘傳記。
殘碑斷簡中。
存十一幹千百。
諸方各闡己宗為急務。
或揀收失於刻。
或博采流於濫。
予因不辭固陋。
會輯是編。
惟冀後之來者。
覽是編而有補焉。
試觀南宋大慧虎丘定庵諸祖。
大振臨濟曹洞。
凡子若孫。
以一傳百。
類皆奉诏說法。
承旨開堂。
生有封。
死有谥。
帝王重法。
何其隆也。
然盛極而衰。
其弊至於市源流。
賣虛聲。
倚權附勢。
稱楊稱鄭。
勢固然也。
實人緻之。
迨明季乘願扶危者。
若龍池南明大覺廪山朝陽諸師出。
參尋諸方。
退守林泉。
不務衒鬻。
不博名高。
輙計數十年。
不輕見人。
所接類皆銅頭鐵額。
克振家聲。
若天童磬山鴛湖雲門壽昌聚雲諸師。
地隔千裡。
實同一心。
名山大剎。
豎幟相望。
衰極而盛。
時固然也。
亦人為之。
然今盛矣。
予於此又不無履霜之懼。
妄操着述之權。
非得已也。
其庶幾藉法以顯人。
因人以傳法耳。
康熙辛未歲夏五月下浣西蜀高梁嗣祖沙門性統題於普陀之正續堂。
凡例 傳燈錄。
始於宋景德道原禅師。
繼則李遵勖居士集廣燈。
佛國白禅師成續燈。
晦翁明禅師作聯燈。
雷庵受禅師着普燈。
五燈盛行。
其考詳。
其詞博矣。
大川濟禅師。
乃輯之為五燈會元。
上自迦文。
下及大鑒十八世。
考精論确。
無遺議者。
慨自明中葉。
法運中衰。
語多遺失。
雖大報恩刻有續傳燈。
南石秀禅師有增集。
奈考世不廣。
近代燈錄疊出。
曰補燈。
曰續略。
曰缵續。
曰存稿。
曰大統。
曰寶積。
缵述去取。
各有所尚。
是編特搜群集。
會為大成。
與廣潤僧寶傳。
互相發明。
曰續燈。
仍舊名也。
曰正統。
昭法系也。
派别支殊。
淵源則一。
紀世總标大鑒。
千百世分門之漸。
自可永杜。
大鑒十六世。
至十八世。
已載會元。
茲複從十六世起者。
以濟下兒孫。
俱出大慧虎丘。
亦猶上之南嶽青原也。
表其所自。
且以補會元之未備。
大慧虎丘。
同出臨濟。
從而分列。
蓋依平陽弘覺禅師禅燈世譜。
且二師傳嗣。
延促不同。
不能齊於一世而止也。
至於昭穆。
并如會元世譜。
不敢涉私。
源流各有嫡出。
惟嫡子孫。
奉嫡宗祖。
非他人可以妄冒者。
如虎丘源流中。
海舟普慈永慈之悞。
已考定於存稿寶積僧寶諸集中。
茲仍其舊。
曹洞丹霞下五代。
大統删出。
以鹿門覺。
即淨因覺。
直接芙蓉楷。
常考南石秀禅師增集續傳燈。
與大統無異。
編稿已定。
适得鼓山為霖沛禅師源流辨謬。
甚言大統并增集之悞。
因列如遠門。
續略亦曰。
他家自有兒孫在。
宗師語句。
法眼所存。
即一言半句。
可續正宗。
其上堂小參。
偈頌機語。
悉采諸家成集。
述而不作。
着述固為流通宗眼。
然存人為最。
其有未得語句者。
亦載於目錄中。
俟後有志搜羅之士。
庶得因名增補也。
有嗣無錄者。
注曰不列章次。
嗣不可考者。
注曰無傳。
凡郡縣山寺稱呼。
俱遵近代。
免翻閱者猶豫。
濟宗自大鑒十六世大慧起。
至大鑒三十一世止。
大鑒十六世虎丘起。
至大鑒三十五世止。
洞宗自大鑒十六世起。
至大鑒三十七世止。
計卷四十二。
計冊十。
未詳法嗣。
附於卷末。
續燈正統目錄 續燈正統目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