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其指歸。

    誠所謂窮心性之原。

    入至善之地者也。

    又非但文字而已。

    至如日月雲霞。

    飛潛動植。

    色聲香味。

    而鹹臻妙理。

    此教之體也。

    得失違順。

    生死苦樂。

    事物遷流。

    而常住真性。

    此教之相也。

    文音語默。

    食作動息。

    威儀典章。

    而随機普應。

    此教之用也。

    具是三者。

    其道大行矣。

    孰能排而毀之。

    拒而絕之乎。

    智者。

    體吾佛之理。

    觀孔聖之道。

    性理之學。

    益加詳焉。

    而勸善戒惡之文。

    尤為緊切。

    大有功於名教。

    豈可自生違背。

    蔽吾心之良知也哉。

     其觀心解略曰。

    心該萬法。

    法徹心源。

    至理難知。

    觀心斯得。

    故。

    世尊初成正覺。

    歎曰。

    奇哉我今普見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而不能證得。

    蓋。

    人由迷此心體。

    不知反求。

    外為六塵所惑。

    内生沉掉二病。

    是以。

    局促無知。

    偏僻異見。

    唯佛如來。

    返觀此心。

    頓悟本性。

    成等正覺。

    故。

    於世間無量百千法門。

    出世間無量百千法門。

    莫不洞明無礙。

    廓徹無違。

    故号三界大師十方慈父。

    今儒者。

    尚不自識本心。

    豈能以心觀物哉。

    又曰。

    蓋不識自心。

    則其本已失。

    安能觀物明理哉。

    又曰。

    虞書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者。

    此心學之源也。

    人心妄想也。

    由執着颠倒故危。

    道心天理也。

    非思議之所能及故微。

    精者不昧。

    一者不雜。

    由無思故不昧。

    無為故不雜。

    乃能盡其至誠。

    固守此中道也。

    中者。

    即中庸之中。

    在心而不在物。

    在内而不在外。

    子思所謂喜怒哀樂未發者是也。

    子思但以情識未動。

    即是中義。

    與吾佛一念無生之理相近。

    止欠悟耳。

    儒者釋中曰。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

    乃已發中節之和也。

    便違子思之意矣。

    蓋喜怒哀樂未發之時。

    無有形相可見。

    豈有偏倚過與不及之事乎。

    又曰。

    彼既不知觀心之妙。

    徒欲以徧計之妄心。

    觀物以窮理。

    譬如塵鏡未磨。

    水漩未止。

    拟求鑒物。

    未之有也。

    自不知此理在内。

    惟務外求。

    故。

    學解益多。

    去道愈遠矣。

    又曰。

    一日觀心證理。

    則天下萬物萬事之理。

    皆貫通焉。

    夫子亦曰。

    一日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焉。

    則亦求其在内者矣。

     其内教外教辯略曰。

    教有内外不同故。

    造理有淺深之異。

    求之於内。

    心性是也。

    求之於外。

    學解是也。

    故心通則萬法皆融。

    着相則目前自昧。

    嗚呼。

    外求之失。

    斯為甚矣。

    今儒學之弊。

    浮華者。

    固以辭章為事。

    純實者。

    亦不過以文義為宗。

    其視心學。

    則皆罔然也。

    宋之大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上工夫為有本。

    是當敦本抑末。

    以斥其言語文字之非。

    可也。

    何自為矛盾欤。

    又曰。

    昔者聖人。

    皆以内學為本。

    而推其用於外。

    後世文儒務外。

    遂不知有心學之源。

    乃以學解為事。

    惟宋河南之學。

    始言性理。

    而有實踐之迹。

    然但知心之用。

    而不究心之體。

    遂不知養未發之中。

    又昧太極之理。

    在兩儀未判之先。

    或以物理為性理故。

    本末體用。

    於是乎不明。

    而堯舜周孔之道微矣。

    又曰。

    悟則謂之内。

    解則謂之外。

    此内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

    專用力於外。

    凡知解所不能及者。

    不複窮究故。

    不知允執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處。

    皆在思慮不起。

    物欲淨盡之時。

    履踐雖專。

    終不入聖人之域矣。

     其作用是性解略曰。

    大覺無思。

    乃徧知於世界。

    識情有着。

    徒妄起於塵勞。

    佛與衆生。

    本同一體。

    但因迷悟。

    見有殊途。

    佛性隻在眼耳鼻舌之間。

    妙用不離見聞覺知之際。

    直是一塵不受。

    一法不舍。

    名為直至道場。

    頓見本來面目。

    又曰。

    經雲。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若無心體會。

    則森羅萬象。

    一鑒昭然。

    此按指發光。

    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也。

    若說是性。

    即是認着影子。

    使毫厘系念。

    瞥爾情生。

    業相宛然。

    仍前迷倒。

    此舉心塵起。

    所謂六根才動。

    被雲遮也。

    到此着力不得。

    又曰。

    三代而上。

    未有佛可名。

    惟聖帝繼天立極。

    推本於天。

    言人得此明覺知理。

    於天故曰。

    天命之謂性。

    性者。

    言人皆以此明覺為體也。

    率依此覺性。

    而常不昧。

    謂之道。

    修者。

    即養其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

    中者。

    私欲未起之時。

    純乎天理者也。

    私欲未起。

    則無思無為。

    寂然不動。

    寂者。

    誠也。

    至誠無思。

    故曰。

    道不可須臾離也。

    繼之以戒謹恐懼。

    不睹不聞之際。

    不使隐微之或動。

    皆是養此未發之中。

    常覺不昧故。

    發為中節之和。

    則仁義禮智。

    不待思而中矣。

    斯所以為教後章。

    言誠者寂也。

    明者覺也。

    寂而覺。

    曰天之道。

    覺而寂。

    曰人之道。

    皆修道之義也。

    又曰。

    聖人得此理。

    乃立世間治教之法。

    吾佛得此理。

    乃立世間出世間解脫之法。

    儒門但明天人之道。

    吾佛則明四聖六凡之道。

    若盡天人之道。

    則可以趨佛道矣。

    其於性理不明。

    則天人之理。

    有所不明。

    又安能究佛氏之理乎。

    士。

    識遠材全。

    深達法相。

    議論縱橫無礙。

    剖發幽覗直明心宗。

    而辭旨尤善巧精妙。

    其曰續原教。

    亦可謂克缵镡津之緒者哉。

     鑷工張生 諱德。

    鄞之下水人。

    世為大慈供堂。

    随衆聽法有省。

    值大雪。

    有團雪作佛形像。

    衆皆述偈。

    生亦随占一偈曰。

    一華擎出一如來。

    六出團團笑臉開。

    識得髑髅元是水。

    摩尼宮裡不投胎。

     續燈正統卷四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