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
於諸榮辱何憂喜。
且道。
如何是無生底句。
寶山一寶親披露。
徧界騰輝不染塵。
上堂。
今朝臘月十五。
屋角梅花正吐。
長連床上衲僧。
承當切忌莽鹵。
不莽鹵。
焦尾大蟲原是虎。
喝一喝。
小參。
若論此事。
譬如野火燒山。
一般星星之火。
順風一吹。
縱使萬壑千峰枯枝腐艹。
一時鞠為灰燼。
且道。
燒盡後如何。
青山依舊白雲中。
小參。
一期曾未竟。
心識已紛飛。
壁角抄方語。
閑房話别離。
曲談猶夢夢。
直指謾孜孜。
珍重參玄客。
精神莫浪施。
問。
如何是死句。
師曰。
嘉州大象。
陝府鐵牛。
如何是活句。
師曰。
陝府鐵牛能哮诟。
嘉州大象念摩诃。
問。
如何是藏身處沒蹤迹。
師曰。
月落潭無影。
如何是沒蹤迹處莫藏身。
師曰。
雲生山有衣。
問。
趙州道。
佛之一字。
吾不喜聞。
是如何。
師曰。
一翳在眼。
空花亂墜。
問。
丹霞燒木佛。
意旨如何。
師曰。
因風吹火。
用力不多。
院主眉須堕落又作麼生。
師曰。
不因夜來雁。
争見海門秋(密雲悟嗣。
大鑒下第三十五世)。
王臣(附) 宋太宗帝 一日幸相國寺。
見僧看經。
問曰。
是甚麼經。
僧曰。
仁王經。
帝曰。
既是寡人經。
因甚卻在卿手裡。
僧無對(雪窦代雲。
皇天無親。
唯德是輔)。
幸開寶塔問僧。
卿是甚人。
對曰。
塔主。
帝曰。
朕之塔。
為甚麼卿作主。
僧無對(雪窦代曰。
合國鹹知)。
一日因僧朝見。
帝問。
甚處來。
對曰。
廬山卧雲庵。
帝曰。
朕聞。
卧雲深處不朝天。
為甚到此。
僧無對(雪窦代雲難逃至化)。
僧入對次。
奏曰。
陛下還記得麼。
帝曰。
甚處相見來。
奏曰。
靈山一别。
直至如今。
帝曰。
卿以何為驗。
僧無對(雪窦代曰。
貧道得得而來)。
京寺回祿。
藏經悉為煨燼。
僧欲乞宣賜。
召問。
昔日摩騰不燒。
如今為甚卻燒。
僧無對。
(雪窦代曰。
陛下不忘付囑) 帝嘗夢神人報曰。
請陛下發菩提心。
因早朝宣問左右街。
菩提心作麼生發。
街無對(雪窦代曰實謂今古罕聞)。
智寂大師。
進三界圖。
帝問朕在那一界中。
寂無對(保甯勇代曰。
陛下何處不稱尊)。
一日朝罷。
帝擎缽。
問丞相王随曰。
既是大庾嶺頭提不起。
為甚麼卻在朕手裡。
随無對。
宋徽宗帝 政和三年。
嘉州巡補官奏。
本部路傍。
有大古樹。
因風摧折。
中有一僧禅定。
須發披體。
指爪繞身。
帝降旨。
令肩輿入京。
命西天總持三藏。
以金罄出其定。
遂問何代。
僧曰。
我乃東林遠法師之弟。
名慧持。
因遊峨嵋。
入定於樹。
遠法師無恙否。
藏曰。
遠法師晉人也。
化去七百年矣。
持不複語。
藏問。
師既至此。
欲歸何所。
持曰。
陳留縣。
複入定。
帝制三偈。
令繪像頒行。
偈曰。
七百年來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争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何勞木作皮。
藏山於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拟議。
樹中不是負趨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
彼此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
有官人。
入鎮州天王院睹神像。
因問院主曰。
此是甚麼功德。
曰護國天王。
曰祇護此國。
徧護餘國。
曰在秦為秦。
在楚為楚。
曰臘月二十九日。
打破鎮州城。
天王向甚處去。
主無對。
黃山趙文孺居士 有偈曰。
妄想元來本自真。
除時又起一重塵。
言思動靜承誰力。
仔細看來無二人。
金華府義烏文獻黃潛居士 字晉卿。
元天曆年。
诏天下僧儒善書者。
集杭州淨慈。
泥金書大藏經。
士亦預焉。
每食必與衆僧共。
有别為治具則不樂。
不食而去。
嘗題懸崖墨蘭曰。
袅袅春風一樣吹。
托身高處拟何為。
從他自作颠倒想。
要見懸崖撒手時。
又題東坡像曰。
五祖禅師世外人。
娑婆久已斷生因。
誰将描邈虛空手。
去覓當年身外身。
題山谷像曰。
笑殺當牛老晦堂。
相逢剛道桂花香。
披圖面目渾依舊。
鼻孔何曾有短長。
士以文章名世。
蔚為一代儒宗。
以其造詣入微。
不覺冥符聖意。
況與僧雜處。
不肯自異。
亦可尚矣。
建康府待诏沈士榮居士。
洪武中。
為翰林院待诏。
嘗着續原教論辯解一十四篇。
其論略曰。
人之為類不同。
故聖人之教不一。
此教之迹所以異也。
然。
為善不同。
同歸於治。
窮其至妙。
不出一心。
此教之理所以同也。
此心也。
此理也。
天下未嘗有異也。
迹之雖異。
若推而極之。
必當緻其同也。
又曰。
若得本忘末。
不為迹之所惑。
研窮心性之原。
直趨至善之地。
則殊途同歸。
無有彼此之間矣。
又曰。
是心也。
變而不動。
死而不滅。
斯理之明。
昭如皎日。
且安得而自蔽欤。
若人識此心悟此理。
在儒為真儒。
在僧為聖僧矣。
心昏理迷。
莫知所往。
本之既失。
诤論複何益哉。
又曰。
儒者。
志在排佛。
故作人死斷滅之說。
以破生死論回之論。
不知反違周孔聖人之意。
甚則撥無因果。
廢滅天理。
以造物歸於無知。
善惡皆無果報。
至仁夭暴壽。
敬慎蒙禍。
淫佚獲福。
小人儌幸。
君子無辜。
不明前因。
曲為之說。
理則不通。
障正知見。
惑亦甚焉。
又曰。
自漢以來。
經書疊至究
自從頓悟了無生。
於諸榮辱何憂喜。
且道。
如何是無生底句。
寶山一寶親披露。
徧界騰輝不染塵。
上堂。
今朝臘月十五。
屋角梅花正吐。
長連床上衲僧。
承當切忌莽鹵。
不莽鹵。
焦尾大蟲原是虎。
喝一喝。
小參。
若論此事。
譬如野火燒山。
一般星星之火。
順風一吹。
縱使萬壑千峰枯枝腐艹。
一時鞠為灰燼。
且道。
燒盡後如何。
青山依舊白雲中。
小參。
一期曾未竟。
心識已紛飛。
壁角抄方語。
閑房話别離。
曲談猶夢夢。
直指謾孜孜。
珍重參玄客。
精神莫浪施。
問。
如何是死句。
師曰。
嘉州大象。
陝府鐵牛。
如何是活句。
師曰。
陝府鐵牛能哮诟。
嘉州大象念摩诃。
問。
如何是藏身處沒蹤迹。
師曰。
月落潭無影。
如何是沒蹤迹處莫藏身。
師曰。
雲生山有衣。
問。
趙州道。
佛之一字。
吾不喜聞。
是如何。
師曰。
一翳在眼。
空花亂墜。
問。
丹霞燒木佛。
意旨如何。
師曰。
因風吹火。
用力不多。
院主眉須堕落又作麼生。
師曰。
不因夜來雁。
争見海門秋(密雲悟嗣。
大鑒下第三十五世)。
王臣(附) 宋太宗帝 一日幸相國寺。
見僧看經。
問曰。
是甚麼經。
僧曰。
仁王經。
帝曰。
既是寡人經。
因甚卻在卿手裡。
僧無對(雪窦代雲。
皇天無親。
唯德是輔)。
幸開寶塔問僧。
卿是甚人。
對曰。
塔主。
帝曰。
朕之塔。
為甚麼卿作主。
僧無對(雪窦代曰。
合國鹹知)。
一日因僧朝見。
帝問。
甚處來。
對曰。
廬山卧雲庵。
帝曰。
朕聞。
卧雲深處不朝天。
為甚到此。
僧無對(雪窦代雲難逃至化)。
僧入對次。
奏曰。
陛下還記得麼。
帝曰。
甚處相見來。
奏曰。
靈山一别。
直至如今。
帝曰。
卿以何為驗。
僧無對(雪窦代曰。
貧道得得而來)。
京寺回祿。
藏經悉為煨燼。
僧欲乞宣賜。
召問。
昔日摩騰不燒。
如今為甚卻燒。
僧無對。
(雪窦代曰。
陛下不忘付囑) 帝嘗夢神人報曰。
請陛下發菩提心。
因早朝宣問左右街。
菩提心作麼生發。
街無對(雪窦代曰實謂今古罕聞)。
智寂大師。
進三界圖。
帝問朕在那一界中。
寂無對(保甯勇代曰。
陛下何處不稱尊)。
一日朝罷。
帝擎缽。
問丞相王随曰。
既是大庾嶺頭提不起。
為甚麼卻在朕手裡。
随無對。
宋徽宗帝 政和三年。
嘉州巡補官奏。
本部路傍。
有大古樹。
因風摧折。
中有一僧禅定。
須發披體。
指爪繞身。
帝降旨。
令肩輿入京。
命西天總持三藏。
以金罄出其定。
遂問何代。
僧曰。
我乃東林遠法師之弟。
名慧持。
因遊峨嵋。
入定於樹。
遠法師無恙否。
藏曰。
遠法師晉人也。
化去七百年矣。
持不複語。
藏問。
師既至此。
欲歸何所。
持曰。
陳留縣。
複入定。
帝制三偈。
令繪像頒行。
偈曰。
七百年來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争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何勞木作皮。
藏山於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拟議。
樹中不是負趨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
彼此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
有官人。
入鎮州天王院睹神像。
因問院主曰。
此是甚麼功德。
曰護國天王。
曰祇護此國。
徧護餘國。
曰在秦為秦。
在楚為楚。
曰臘月二十九日。
打破鎮州城。
天王向甚處去。
主無對。
黃山趙文孺居士 有偈曰。
妄想元來本自真。
除時又起一重塵。
言思動靜承誰力。
仔細看來無二人。
金華府義烏文獻黃潛居士 字晉卿。
元天曆年。
诏天下僧儒善書者。
集杭州淨慈。
泥金書大藏經。
士亦預焉。
每食必與衆僧共。
有别為治具則不樂。
不食而去。
嘗題懸崖墨蘭曰。
袅袅春風一樣吹。
托身高處拟何為。
從他自作颠倒想。
要見懸崖撒手時。
又題東坡像曰。
五祖禅師世外人。
娑婆久已斷生因。
誰将描邈虛空手。
去覓當年身外身。
題山谷像曰。
笑殺當牛老晦堂。
相逢剛道桂花香。
披圖面目渾依舊。
鼻孔何曾有短長。
士以文章名世。
蔚為一代儒宗。
以其造詣入微。
不覺冥符聖意。
況與僧雜處。
不肯自異。
亦可尚矣。
建康府待诏沈士榮居士。
洪武中。
為翰林院待诏。
嘗着續原教論辯解一十四篇。
其論略曰。
人之為類不同。
故聖人之教不一。
此教之迹所以異也。
然。
為善不同。
同歸於治。
窮其至妙。
不出一心。
此教之理所以同也。
此心也。
此理也。
天下未嘗有異也。
迹之雖異。
若推而極之。
必當緻其同也。
又曰。
若得本忘末。
不為迹之所惑。
研窮心性之原。
直趨至善之地。
則殊途同歸。
無有彼此之間矣。
又曰。
是心也。
變而不動。
死而不滅。
斯理之明。
昭如皎日。
且安得而自蔽欤。
若人識此心悟此理。
在儒為真儒。
在僧為聖僧矣。
心昏理迷。
莫知所往。
本之既失。
诤論複何益哉。
又曰。
儒者。
志在排佛。
故作人死斷滅之說。
以破生死論回之論。
不知反違周孔聖人之意。
甚則撥無因果。
廢滅天理。
以造物歸於無知。
善惡皆無果報。
至仁夭暴壽。
敬慎蒙禍。
淫佚獲福。
小人儌幸。
君子無辜。
不明前因。
曲為之說。
理則不通。
障正知見。
惑亦甚焉。
又曰。
自漢以來。
經書疊至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