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寸草。
許你參見洞山。
若道出門便是草。
許你參見石霜。
若道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許你參見太陽。
若總道不得。
許你參見延聖。
何故。
唯有好風來席上。
更無閑話落人間。
示衆。
舉雲門觀音買糊餅話。
師曰。
韶陽老人。
可謂唱彌高和彌寡。
如今卻向延聖拂子頭上。
入方網三昧。
東方入定四方起。
乃至。
男身入定女身起。
還會麼。
野色更無山間斷。
天光直與水相連。
順天府慶壽寺玄悟玉禅師(雲門宗。
嗣圓通) 金顯宗。
遣中使。
持紙一張。
書心佛二字。
問師。
者是甚麼字。
師曰。
不是心不是佛。
稱旨。
次日。
賜十一字句詩曰。
但能了淨萬法因緣何足問。
日用無為十二時中更勿疑。
常須自在識取從來無挂礙。
佛佛心心心若依佛也是塵。
師答曰。
無為無作認作無為還是縛。
照用同時電卷星流已是遲。
非心非佛喚作非心猶是物。
人境俱空萬象森羅一鏡中。
揚州府高郵州定禅師(雲門宗。
嗣玄悟) 初參玄悟。
悟室中舉僧問玄沙。
如何是清淨法身。
沙曰。
膿滴滴地。
師于是有省。
僧問。
透網金鱗以何為食。
師曰。
乾屎橛。
老素首座 生平一關深隐。
罕有識之者。
元明宗天曆問。
有僧得其與居述懷三偈手迹。
詣紫箨。
求竺元道着語。
竺元曰。
諸方。
皆以其不出世不說法為恨。
今讀此三偈。
如金鐘一擊。
衆響俱廢。
謂之不說法可乎。
其偈曰。
傳燈讀罷鬓先華。
功業猶争幾洛叉。
午睡起來塵滿案。
半檐斜日落庭花。
尖頭屋子不教低。
上有長林下有池。
夜久驚飙掠黃葉。
卻疑蓬底雨來時。
浮世光陰日已斜。
題詩聊複答年華。
今朝我在長松下。
背立西風數亂鴉。
溫州府雁山羅漢寺證首座 見道明白。
晨朝躬自汛掃。
或問。
者片田地。
掃得乾淨也未。
座豎起苕帚示之。
又問。
真淨界中。
本無一塵。
掃個甚麼。
座亦豎起苕帚示之。
嘗題九牛山偈曰。
四五成群知幾年。
春來秋去飽風煙。
清溪有水無心飲。
綠野不耕長自眠。
個個腳跟皆點地。
腰頭鼻孔盡撩天。
尋常隻在千峰頂。
大地人來不敢牽。
甯波府雪窦常藏主 橫山之高弟也。
不谙文字。
專習禅定。
侪輩呼為常達磨。
所作偈頌。
事理圓融。
音律調暢。
其頌鐵牛曰。
紅爐百煉出将來。
頭角峥嵘體絕埃。
打又不行牽不動。
者回端不入胞胎。
海門偈曰。
猛風吹起浪如山。
多少漁翁着腳難。
拌命舍身挨得入。
方知玉戶不曾關。
苦筍偈曰。
紫衣脫盡白如銀。
百沸鍋中轉得身。
自是苦心人不信。
等閑嚼着味全真。
息庵偈曰。
百尺竿頭罷問津。
孤峰絕頂養閑身。
雖然破屋無遮蓋。
難把家私說向人。
松江府清谷禅師 曰坱北子。
姓蔣。
生不委處。
通經史。
言簡辭邃。
至正初。
抵松江。
坐太古圓室。
已則入市廛。
沈蒲團。
施地為庵。
融然一室。
足不踰阃。
有問曰。
近思錄定。
然後有光明。
是金丹否。
師曰。
賢且去味中庸。
嘗示沈以偈曰。
萬紫千紅總是春。
何須饒舌問東君。
啞人得夢向誰說。
豎起空拳指白雲。
又曰。
不偏不倚立于中。
不着西兮不着東。
超出古今情量外。
一毫頭上釣蒼龍。
一日進沈曰。
吾乘化盡矣。
若等勉之。
言訖。
泊然蛻去。
太原府五台鐵勒院子範慧洪大師 因閱楞嚴。
至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處。
忽大悟。
遂造河朔汶處。
陳所見。
汶可之。
臨終說偈曰。
六十春光又八年。
浮雲收盡露青天。
臨行踢倒須彌去。
後夜山頭月正圓。
更衣坐脫。
建甯府蔣山慧空元模禅師 古田蘇氏子。
元成宗大德庚子。
定中遊蔣山。
山為昔玄獎禅師道場。
有老人迎谒曰。
吾為師守此山。
五百年矣。
言畢。
化黑龍而去。
既寤乃曰。
吾常還此山也。
遂往卓庵。
一日謂衆曰。
吾昔於佛所。
号慧空菩薩。
今化緣既畢。
即當入滅。
因為衆說偈曰。
四十餘年寄俗塵。
如今卻顯個中尊。
岩頭一夜東風起。
吹得華開滿樹春。
鐵船無柁亦無蓬。
撐入金蓮性海中。
末後一機今說破。
白雲元不離長空。
大地山河無處覓。
虛空撞破見端的。
縱使鐵輪頂上旋。
本性靈明原不失。
複曰。
西天第三代商那和修尊者。
隐象白山。
現龍奮迅三昧。
說法調伏諸外道。
然後化火自焚。
吾今象鼻岩前。
亦當如是。
言畢。
雲霧四起。
雷雨大作。
化火自焚。
塔於庵之西。
開封府鄭州普照寺佛光道悟禅師 臨洮蘭州宼氏子。
偶宿灣子店。
聞馬嘶。
豁然大悟。
歸告母曰。
某於途中。
拾得一物。
母曰。
何物。
師曰。
無始來不見了底。
母掌曰。
何喜之有。
遂辭母參方。
母曰。
将何之。
師曰。
水流須到海。
鶴出白雲頭。
遂往參白雲海。
海為印記。
金大定甲辰。
出主普照。
久之。
退居竹閣庵。
晚年。
浮沉洛川。
人莫之測。
嘗曰。
道我凡耶。
曾向聖位中來。
道我聖耶。
又向凡位中去。
道我非凡非聖耶。
我卻向你眼睛鼻孔裡。
七颠八倒去。
金泰和乙醜五月十三。
無疾而逝。
壽五十五。
臘三十九。
真定府嘉山來禅師 僧問。
鐵牛和尚塔何在。
師以手指之。
僧忽省發。
乃示頌曰。
鐵牛鐵牛。
更莫别求。
有人問我。
豎起指頭。
杭州府天目一山魁庵主 蘇州人。
天資敏捷。
通内外典。
與平石砥友善。
栖遲岩谷。
不與世接。
僅有山麓洪氏子往來送供。
一夕。
洪氏婦。
夢魁乘肩輿而至。
覺而産一子。
翌旦登山候之。
魁化去矣。
因名應魁。
字士元。
幼讀書。
補邑庠。
至年三十。
一旦忽自猛省。
棄家縛茅於東峰絕頂。
晝夜精勤行道。
一日。
空室因避宼。
自徑山過其廬。
見其舉止閑雅。
應對從容。
叩其所以。
乃知其為一山後身也。
因謂之曰。
你前身。
與平石翁。
為莫逆交。
翁今年垂九十。
尚耳目聰明。
何不通個信息。
亦見一夢兩覺。
而夢覺一如乎。
魁欣然。
揮毫作偈。
寄之曰。
寄語天童老平石。
一念非今亦非昔。
欲聽寒山夜半鐘。
吳江依舊連天碧。
溫州府靈雲省庵思禅師 性方介。
台之甯海人。
兄弟四人。
師居長。
同時發心出家。
徧叩諸方。
後出世靈雲。
次遷靈岩。
結夏上堂。
以大圓覺牛角馬角。
為我伽藍瓜籃菜籃。
許你參見洞山。
若道出門便是草。
許你參見石霜。
若道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許你參見太陽。
若總道不得。
許你參見延聖。
何故。
唯有好風來席上。
更無閑話落人間。
示衆。
舉雲門觀音買糊餅話。
師曰。
韶陽老人。
可謂唱彌高和彌寡。
如今卻向延聖拂子頭上。
入方網三昧。
東方入定四方起。
乃至。
男身入定女身起。
還會麼。
野色更無山間斷。
天光直與水相連。
順天府慶壽寺玄悟玉禅師(雲門宗。
嗣圓通) 金顯宗。
遣中使。
持紙一張。
書心佛二字。
問師。
者是甚麼字。
師曰。
不是心不是佛。
稱旨。
次日。
賜十一字句詩曰。
但能了淨萬法因緣何足問。
日用無為十二時中更勿疑。
常須自在識取從來無挂礙。
佛佛心心心若依佛也是塵。
師答曰。
無為無作認作無為還是縛。
照用同時電卷星流已是遲。
非心非佛喚作非心猶是物。
人境俱空萬象森羅一鏡中。
揚州府高郵州定禅師(雲門宗。
嗣玄悟) 初參玄悟。
悟室中舉僧問玄沙。
如何是清淨法身。
沙曰。
膿滴滴地。
師于是有省。
僧問。
透網金鱗以何為食。
師曰。
乾屎橛。
老素首座 生平一關深隐。
罕有識之者。
元明宗天曆問。
有僧得其與居述懷三偈手迹。
詣紫箨。
求竺元道着語。
竺元曰。
諸方。
皆以其不出世不說法為恨。
今讀此三偈。
如金鐘一擊。
衆響俱廢。
謂之不說法可乎。
其偈曰。
傳燈讀罷鬓先華。
功業猶争幾洛叉。
午睡起來塵滿案。
半檐斜日落庭花。
尖頭屋子不教低。
上有長林下有池。
夜久驚飙掠黃葉。
卻疑蓬底雨來時。
浮世光陰日已斜。
題詩聊複答年華。
今朝我在長松下。
背立西風數亂鴉。
溫州府雁山羅漢寺證首座 見道明白。
晨朝躬自汛掃。
或問。
者片田地。
掃得乾淨也未。
座豎起苕帚示之。
又問。
真淨界中。
本無一塵。
掃個甚麼。
座亦豎起苕帚示之。
嘗題九牛山偈曰。
四五成群知幾年。
春來秋去飽風煙。
清溪有水無心飲。
綠野不耕長自眠。
個個腳跟皆點地。
腰頭鼻孔盡撩天。
尋常隻在千峰頂。
大地人來不敢牽。
甯波府雪窦常藏主 橫山之高弟也。
不谙文字。
專習禅定。
侪輩呼為常達磨。
所作偈頌。
事理圓融。
音律調暢。
其頌鐵牛曰。
紅爐百煉出将來。
頭角峥嵘體絕埃。
打又不行牽不動。
者回端不入胞胎。
海門偈曰。
猛風吹起浪如山。
多少漁翁着腳難。
拌命舍身挨得入。
方知玉戶不曾關。
苦筍偈曰。
紫衣脫盡白如銀。
百沸鍋中轉得身。
自是苦心人不信。
等閑嚼着味全真。
息庵偈曰。
百尺竿頭罷問津。
孤峰絕頂養閑身。
雖然破屋無遮蓋。
難把家私說向人。
松江府清谷禅師 曰坱北子。
姓蔣。
生不委處。
通經史。
言簡辭邃。
至正初。
抵松江。
坐太古圓室。
已則入市廛。
沈蒲團。
施地為庵。
融然一室。
足不踰阃。
有問曰。
近思錄定。
然後有光明。
是金丹否。
師曰。
賢且去味中庸。
嘗示沈以偈曰。
萬紫千紅總是春。
何須饒舌問東君。
啞人得夢向誰說。
豎起空拳指白雲。
又曰。
不偏不倚立于中。
不着西兮不着東。
超出古今情量外。
一毫頭上釣蒼龍。
一日進沈曰。
吾乘化盡矣。
若等勉之。
言訖。
泊然蛻去。
太原府五台鐵勒院子範慧洪大師 因閱楞嚴。
至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處。
忽大悟。
遂造河朔汶處。
陳所見。
汶可之。
臨終說偈曰。
六十春光又八年。
浮雲收盡露青天。
臨行踢倒須彌去。
後夜山頭月正圓。
更衣坐脫。
建甯府蔣山慧空元模禅師 古田蘇氏子。
元成宗大德庚子。
定中遊蔣山。
山為昔玄獎禅師道場。
有老人迎谒曰。
吾為師守此山。
五百年矣。
言畢。
化黑龍而去。
既寤乃曰。
吾常還此山也。
遂往卓庵。
一日謂衆曰。
吾昔於佛所。
号慧空菩薩。
今化緣既畢。
即當入滅。
因為衆說偈曰。
四十餘年寄俗塵。
如今卻顯個中尊。
岩頭一夜東風起。
吹得華開滿樹春。
鐵船無柁亦無蓬。
撐入金蓮性海中。
末後一機今說破。
白雲元不離長空。
大地山河無處覓。
虛空撞破見端的。
縱使鐵輪頂上旋。
本性靈明原不失。
複曰。
西天第三代商那和修尊者。
隐象白山。
現龍奮迅三昧。
說法調伏諸外道。
然後化火自焚。
吾今象鼻岩前。
亦當如是。
言畢。
雲霧四起。
雷雨大作。
化火自焚。
塔於庵之西。
開封府鄭州普照寺佛光道悟禅師 臨洮蘭州宼氏子。
偶宿灣子店。
聞馬嘶。
豁然大悟。
歸告母曰。
某於途中。
拾得一物。
母曰。
何物。
師曰。
無始來不見了底。
母掌曰。
何喜之有。
遂辭母參方。
母曰。
将何之。
師曰。
水流須到海。
鶴出白雲頭。
遂往參白雲海。
海為印記。
金大定甲辰。
出主普照。
久之。
退居竹閣庵。
晚年。
浮沉洛川。
人莫之測。
嘗曰。
道我凡耶。
曾向聖位中來。
道我聖耶。
又向凡位中去。
道我非凡非聖耶。
我卻向你眼睛鼻孔裡。
七颠八倒去。
金泰和乙醜五月十三。
無疾而逝。
壽五十五。
臘三十九。
真定府嘉山來禅師 僧問。
鐵牛和尚塔何在。
師以手指之。
僧忽省發。
乃示頌曰。
鐵牛鐵牛。
更莫别求。
有人問我。
豎起指頭。
杭州府天目一山魁庵主 蘇州人。
天資敏捷。
通内外典。
與平石砥友善。
栖遲岩谷。
不與世接。
僅有山麓洪氏子往來送供。
一夕。
洪氏婦。
夢魁乘肩輿而至。
覺而産一子。
翌旦登山候之。
魁化去矣。
因名應魁。
字士元。
幼讀書。
補邑庠。
至年三十。
一旦忽自猛省。
棄家縛茅於東峰絕頂。
晝夜精勤行道。
一日。
空室因避宼。
自徑山過其廬。
見其舉止閑雅。
應對從容。
叩其所以。
乃知其為一山後身也。
因謂之曰。
你前身。
與平石翁。
為莫逆交。
翁今年垂九十。
尚耳目聰明。
何不通個信息。
亦見一夢兩覺。
而夢覺一如乎。
魁欣然。
揮毫作偈。
寄之曰。
寄語天童老平石。
一念非今亦非昔。
欲聽寒山夜半鐘。
吳江依舊連天碧。
溫州府靈雲省庵思禅師 性方介。
台之甯海人。
兄弟四人。
師居長。
同時發心出家。
徧叩諸方。
後出世靈雲。
次遷靈岩。
結夏上堂。
以大圓覺牛角馬角。
為我伽藍瓜籃菜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