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山道嚴禅師 順慶大竹縣沈氏子。

    總角染衣南遊。

    初預講肆。

    一日走京口。

    登淩雲亭。

    忽身心世界。

    頓然一空。

    遂罷講。

    往參博山於天界。

    乃問。

    和尚離博山來天界。

    為人事作麼生。

    山曰。

    今日特為先君設奠。

    師曰。

    還有向上事也無。

    山曰。

    有。

    師曰。

    如何是向上事。

    山曰。

    請坐吃茶。

    於是。

    命典第二座。

    其領衆入室。

    當機應對。

    動合宗旨。

    山喜之。

    嘗曰。

    博山一枝橫出。

    秘在汝躬。

    乃授名道嚴。

    且囑曰。

    汝當以道法嚴持也。

    時年三十有四。

    當崇祯己巳也。

    自是。

    韬迹承恩閱四年。

    開極樂祇園兩剎於滁上。

    又五年。

    住錫金陵獨峰。

    入院時。

    恍然如舊。

    師於是作投老計。

    嘗榜三問語。

    勘驗方來。

    一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畢竟是個甚麼。

    二曰。

    此經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且道。

    喚甚麼作此經。

    三曰。

    獨峰路險。

    把關令嚴。

    欲到者。

    試借公驗看。

    師嘗應請姑孰之興國正覺萬壽三院。

    晚仍歸獨峰。

    順治壬辰。

    師五十初度。

    忽寺門菩提樹。

    傾折一株。

    三月四日。

    集衆垂誡諄諄。

    六日午刻。

    浴畢長逝。

    壽五十九。

    臘四十。

    說法二十一載。

    計坐道場。

    凡五。

    塔全身於本山龍山之陽。

     建甯府回龍古航道舟禅師 泉州晉江鄭氏子。

    生萬曆乙酉。

    幼失父。

    事母有孝聲。

    母逝。

    乃棄家寓承天寺。

    閱壽昌錄。

    至問僧死了燒了作麼生是你本性處。

    有疑。

    往參博山。

    山為剃染圓具。

    嘗坐不語堂。

    目不交睫者三月。

    參究益切。

    适餘集生至。

    與語有契。

    延師閉關金陵。

    一日洗面。

    脫然有省。

    自謂。

    吾於無可奈何處。

    得個巴鼻。

    會博山說法天界。

    上堂。

    師出問。

    鐘未鳴鼓未響。

    還有佛法也無。

    山曰。

    木人井底吹。

    師曰。

    石女溪邊舞。

    山曰。

    祇如語中帶玄一句。

    又如何道。

    師曰。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山便下座。

    山回博山。

    乃以如意付之曰。

    當慎重。

    勿負老僧。

    師複掩關。

    明年。

    奔訃博山。

    乃入閩主法回龍。

    複隐裡之戴雲山。

    丙子。

    林宗伯季翀。

    請結制承天。

    丁醜。

    繼席雪峰。

    結冬長慶。

    戊寅。

    還回龍。

    己卯住博山。

    辛巳。

    庵建陽。

    祀二親木主。

    所住之處。

    不循開堂請。

    唯有示衆而已。

    故有示衆曰。

    老僧不上堂。

    蓋因無法說。

    性不近人情。

    恰似個鐵橛。

    一味放癡憨。

    任人道朽拙。

    雖然。

    稱住持直是口。

    無舌之句。

    蓋實錄也。

     示衆。

    拈華示衆。

    有口難開。

    斷臂歸來。

    無法可得。

    四七祖師。

    無非望空啟告。

    遞代兒孫。

    總是掘地讨天。

    老僧當年不識好惡。

    悞入博山社。

    火被伊熱瞞。

    至今有屈難伸。

    雖領衆住持。

    三緘其口。

    蓋不敢鈍置諸人。

    亦恐有玷法門。

    大衆且道。

    恁麼住院。

    是為人。

    不是為人。

    不見道。

    啼得血流無用處。

    不如緘口過殘春。

     示衆。

    夜夜抱佛眠。

    情真罪當。

    朝朝還共起。

    死欵親招。

    起坐鎮相随。

    刀斧斫不開。

    如形影相似。

    去離亦不可。

    欲識佛去處。

    未敢相許。

    祇者語聲。

    是切忌錯認。

    諸昆仲。

    還識傅大士麼。

    隻知開口易。

    不顧舌頭長。

     僧問。

    真覺有言。

    石卵爆盡。

    柽枝掃地。

    吾當再來。

    師今繼席。

    莫非再來麼。

    師曰。

    誣人之罪。

    以罪加之。

    曰恁麼則據欵結案了也。

    師曰。

    一狀領過。

     師病次。

    僧問。

    和尚何病。

    師曰。

    針灸不得的病。

    曰與麼則神醫拱手也。

    師曰。

    須知有不病者。

    曰如何是不病者。

    師拈如意便打。

     示荊州親藩惠王法語。

    宗門無語句。

    實無一法與人。

    隻要人自參自悟。

    自證自修。

    以見自己本來面目而已。

    非有他術。

    蓋此本來面目。

    不以聖賢而莊嚴。

    不以庸愚而醜陋。

    王公與士庶同。

    士庶與含生等。

    凡囑有情。

    體元無二。

    特以迷而不參。

    昧卻自己精光。

    謂之衆生。

    若參究一明。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則謂之佛祖矣。

    佛祖衆生隻一迷悟間。

    參究不參究。

    斯有天地之殊耳。

    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靈俐漢一觑便了。

    更無許多周折。

    所以寶志雲。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者裡無疑。

    說個見性。

    說個成佛。

    早成剩語也。

    如未然者。

    必須猛着精彩。

    二六時中看。

    是誰見誰聞。

    誰為覺知。

    是誰穿衣禦[貝*善]。

    是誰起居動作。

    看到無可看處。

    自然大悟。

    徹底洞明。

    迷雲破散。

    智日高升。

    始知大地衆生。

    由來一體。

    森羅萬象。

    共貫同條。

    且無情與非情之異。

    又何有貴賤凡聖之殊哉。

     師骨鲠性成。

    於衲子中即英靈。

    絕無肯諾語。

    故於壁立萬仞無愧也。

    順治乙未。

    示微疾。

    視事如常。

    八月二十五酉刻。

    趺坐而逝壽七十一。

    臘三十三。

    塔全身於建陽鳳山之陽。

     廣信府博山雪磵道奉禅師 建陽龔氏子。

    夙根敏異。

    幼不茹葷。

    十七。

    聽楞嚴有感。

    遂投支提剃染。

    廿六。

    随杖人於鳳山羅山玄沙間。

    僅二載。

    知有己躬下事。

    乃抵浙參真寂。

    有年。

    次參博山。

    山問。

    甚處來。

    師曰。

    窯中。

    山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因甚卻埋在窯中。

    師曰。

    今朝且喜。

    得見和尚。

    山曰。

    向來作何所務。

    師曰。

    看一歸何處。

    山曰。

    即今看者何在。

    師曰。

    伸手。

    隻在縮手裡。

    山曰。

    甚處學得者虛頭來。

    師曰。

    某甲終不敢自瞞。

    後於勺庵。

    聞雞鼓翅大叫。

    乃頓悟。

    述偈曰。

    栢子焚殘焰欲無。

    鄰雞忽聽一聲呼。

    昔年錯認驢窺井。

    今日方知井觑驢。

    走呈山。

    山颔之。

    順治丙戌。

    開法瀛山。

    丙申。

    繼席博山。

    高泉普甯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