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實疑。

    師曰。

    一堵牆百堵調。

    曰如何是真實見。

    師曰。

    一點瞞不得。

    曰如何是真實用。

    師曰。

    鈎錐都放下。

    呼遣聽臨時。

     師鶴立牛行。

    賦性寬厚。

    色莊容敬。

    望者意消。

    說法不假思議。

    落筆無半點塵。

    故士大夫。

    樂與之遊。

    所着。

    有摘燈錄。

    炊香堂詩文書。

    複語錄若幹卷。

    行世。

    丁醜。

    浙歸抵瀛山。

    示微恙。

    阒然谧公。

    問和尚安否。

    師彈指一下。

    谧曰。

    末後句也須分付。

    師曰。

    你道。

    我生耶死耶。

    谧顧視間。

    則師已逝矣。

    壽五十三。

    臘三十七。

    建塔於博山蓮華峰之西原。

     淮安府檀度嵩乳道密禅師 泗州唐氏子。

    生而胎素。

    幼歲便有出塵志。

    事親以孝聞。

    年十四。

    投景會驅烏。

    二十事包笠。

    初曆講肆。

    閱楞嚴。

    至雖得多聞不成聖果句。

    歎曰。

    不耽幻身世。

    而反耽此幻學耶。

    遂棄之。

    首參壽昌基隆。

    次參博山。

    山門庭嚴重。

    師為心死焉。

    久之。

    仿三登九上意。

    徧參雲門金粟。

    罷。

    複還博山。

    明年。

    随衆采茶次。

    忽白雲從澗底起。

    師睹之有省。

    歸以偈呈山。

    山曰。

    者且置。

    祇如一口氣不來。

    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師曰。

    不向和尚通去處在。

    山曰。

    莫便是你安身立命處麼。

    師曰。

    道密終不作此見解。

    山曰。

    好與三十痛棒。

    嗣是。

    山與命名授戒。

    且贈以偈曰。

    新豐一曲傳來遠。

    鳳嶺煙霞猶冉冉。

    裂石穿雲和不齊。

    一毫端上乾坤轉。

    潛行密運貴深藏。

    古殿含春待晚香。

    萬裡海天能獨笑。

    金針繡出玉鴛鴦。

    於是辭山。

    縛茅郁洲山數年。

    始開法淮安檀度。

    次住安東能仁。

    徐州雲龍。

    乃若青峰菩提法起等處。

    皆随機随時。

    初無作意。

     上堂。

    恁麼也得。

    落花有意随流水。

    不恁麼也得。

    流水無心送落花。

    恁麼不恁麼總得。

    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上堂。

    拈拄杖曰。

    識得一萬事畢。

    設若一亦不立。

    又作麼生。

    擲下拄杖曰。

    門簾乍被風吹去。

    明月光赢四壁生。

     小參。

    五九四十五。

    木馬嘶風舞。

    海底泥牛驚。

    翻浪乘風鼓。

    [跳-兆+孛]跳上梵天。

    摩酰目撞瞽。

    萬象沒逃生。

    千賢叫冤苦。

    忽然燕谷一聲雷。

    依舊泥牛還複土。

    喝一喝。

     小參。

    藥山久不升座。

    依俙似曲。

    院主曰。

    大衆久思法誨。

    請和尚說法。

    好肉剜瘡。

    山令打鐘。

    卻被風吹。

    大衆方集。

    錯過也不知。

    山升座。

    良久。

    便下座。

    疑殺天下人。

    院曰。

    許為說法。

    何得不垂一言。

    姹女已歸霄漢去。

    呆郎猶向火邊蹲。

    山曰。

    經有經師。

    論有論師。

    争怪得老僧。

    老老大大。

    是何心行。

    大衆。

    還委悉麼。

    山僧與你旁通一線。

    乃頌曰。

    杲日麗中天。

    高低靡不照。

    争奈無眼人。

    反怪光不到。

    徒禱告含元殿問長安道。

     僧問。

    了即業障。

    本來空未了。

    應須還宿債。

    祇如師子二祖。

    是了未了。

    師曰。

    兩彩一賽。

     問。

    如何是無佛無衆生者。

    師曰。

    幾乎恁麼答汝。

    曰是非不到處。

    是甚麼人分上事。

    師曰。

    汝要棒吃那。

     問。

    如何是兼帶一路。

    師曰。

    蝶穿芳草雙眉濕。

    蜂撩殘花兩股肥。

     問。

    如何是類堕。

    師曰。

    靈犀玩月。

    曰如何是随堕。

    師曰。

    木馬遊春。

    曰如何是尊貴堕。

    師曰。

    坐不當堂。

     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師曰。

    雲籠嶽頂。

    曰意旨如何。

    師曰。

    月照波心。

     問。

    如何是君。

    師曰。

    天然貴異。

    曰如何是臣。

    師曰。

    武緯文經。

    曰如何是君視臣。

    師曰。

    天覆於下。

    曰如何是臣向君。

    師曰。

    地載於上。

    曰如何是君臣道合。

    師曰。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僧問。

    如何是金針雙鎖備。

    師曰。

    石女繡雙鳳。

    沖開碧落天。

    曰如何是交互明中暗。

    師曰。

    蘆花兩岸雪。

    煙水一江秋。

    曰如何是理事俱不涉。

    師曰。

    前村煙浪裡。

    别有好思量。

     示雪照座主偈。

    非風非幡。

    澄潭不許蒼龍蟠。

    是标是月。

    打刀須用邠州鐵。

    言外旨句中玄。

    石虎雙翎頭戴雪。

    拏咤八臂手擎煙。

    見即便見。

    傳無可傳。

    拟議雲飛萬裡。

    眨眼鹞過三千。

    海月雲山抛教盡。

    男兒鼻孔自撩天。

     師德重感人。

    杖頭到處。

    缁素雲委。

    性喜誦說。

    諸方間。

    有妄為雌黃者。

    即厲色叱止之。

    故及門之士。

    皆厚重。

    明年七十。

    與答之間。

    皆寓訣别意。

    旋取道漣水。

    登青峰度夏。

    法起歸休菩提。

    順治戊戌三月五日。

    遂絕食。

    示誨諄諄。

    書偈。

    有石火電光平田荊棘之語。

    十一日。

    沐浴端坐而逝。

    壽七十一。

    臘五十八。

    塔全身於菩提社之右。

     福州府長慶宗寶道獨禅師 廣州陸氏子。

    六歲。

    聞鄰妪發願來生童真出家見性成佛語。

    遂觸宿因。

    堅出世志。

    乃披剃。

    唯事苦參。

    年十四有省。

    三十出嶺。

    參博山。

    山與語器之。

    一日呈偈曰。

    貪程不覺曉。

    愈求愈轉渺。

    相逢不是渠。

    才是卻颠倒。

    蟻子牽大磨。

    石人撫掌笑。

    别有活生機。

    不落宮商調。

    山見以為深入堂奧。

    乃謂人曰。

    山僧開三十年飯店。

    從無一個還飯錢者。

    獨子其庶幾乎。

    初住廬山。

    次開法廣州羅浮。

    後主福州長慶。

     僧問。

    一切諸佛。

    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

    師震聲一喝。

     舉六祖風旛話。

    頌曰。

    不是風兮不是旛。

    關山把住路行難。

    愚人隻管貪程去。

    那想全身在此間。

     舉高峰無夢無想話。

    頌曰。

    無夢無想上在麼。

    相随來也沒如何。

    誰家門首無明月。

    頗奈夜行人更多。

     江甯府獨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