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嘗應之。
上堂。
水之濱。
山之麓。
是處是桃花。
是處是修竹。
紅者紅兮綠者綠。
一般性質出天然。
直者直兮曲者曲。
知歸謾謂許靈雲。
善用休誇隻多福。
究竟其中委宛情。
總是畫蛇重添足。
不添足。
六六誰雲三十六。
拈頭作尾尾為頭。
饑吃飯兮困就宿。
咄。
小參。
今朝九月初五。
天氣半晴半雨。
最好時節因緣。
一衆耳聞目睹。
且道。
睹聞的是個甚麼。
南山老大蟲。
咬殺重牙虎。
萬象森羅。
一齊起舞。
大衆。
虎咬大蟲。
則且置。
萬象因甚麼起舞。
不見道。
甜瓜徹蒂甜。
苦瓠連根苦。
康熙己酉春。
以院事托座元。
明年六月二十日示寂。
臨寂時。
黃龍岑。
按師身問。
屋破不蔽風雨時如何。
師曰。
乾坤翻轉更由誰。
曰與麼則一衆景仰有分也。
師拱手而逝。
壽七十九。
臘六十二。
塔靈骨於本山蓮華峰之陽。
開府大成餘公居士 字集生。
法名道裕。
别号布衲。
桐城人。
參博山。
睹法堂聯密移一步語。
有省。
自是決信無疑。
上山書曰。
自見和尚後。
覺向來胸臆雜毒。
被少分醍醐。
洗括頓盡。
歸來。
硯筆付之祖龍。
書籍付之豚犢。
丈室而外。
一物不将。
獨是坐斷十方。
密移一步。
粗知奉教而行。
而長安甚鬧。
我國晏然。
且喜歸源有路。
中間自信得力處。
是去冬解組歸時。
於凍舟中。
結八十日不語期。
所謂佛也沒奈何。
良然良然。
若問某甲見個甚麼。
纜開口。
便自肉麻了也。
一日。
與同參持論。
互相不肯。
公乃曰。
我最喜長慶道。
唯人自肯乃方親。
同參曰。
此個公案。
被和尚改了也。
他道。
唯人不肯乃方親。
公曰。
者老漢惑亂人。
無有了日。
雪關誾問。
閉門作活為何事。
公曰。
出賣[車*度]轹鑽。
曰補網張風成何用。
公曰。
添個黑撈波。
曰八卦正位如何排。
公曰。
初忌當頭。
曰路逢猛虎如何避。
公曰。
一任[跳-兆+孛]跳。
曰一條直路如何入。
公曰。
巍巍堂堂。
曰斜街曲巷如何通。
公曰。
婆婆和和。
曰中心樹子如何斫。
公曰。
亞交空勞樽爼計。
曰關津把斷如何過。
公曰。
蘇卿元是漢朝臣。
曰如何是透頂的人。
公曰。
腳跟點地。
曰如何是透底的人。
公曰。
鼻孔撩天。
斷拂老人住雪峰時。
公問。
當年真覺大師。
所遺三個球子。
和尚還是一時用。
次第用。
總不用。
斷拂答以偈曰。
雪峰球子總不用。
死爛蛇頭能活弄。
次第拈來舉向人。
眉毛與眼一齊動。
一時抛出大家看。
波斯乞命無門縫。
三轉語酬餘石頭。
莫教磕破人間夢。
公於是。
竭力雪峰者無倦容。
晚嘗與黃元公輩結社。
究心禅學。
所着。
有五燈華。
行世。
東苑鏡禅師法嗣 江甯府天界覺浪道盛禅師 别号杖人。
閩柘浦張氏子。
于明萬曆壬辰十二月十六戌時生。
幼而聰慧。
天縱性成。
聞大父坐化。
輙疑曰。
此個靈明。
向何處去。
一日街行。
聞貓聲有省。
适瑞岩源過浦。
密投剃落。
時年二十。
随掩關夢筆。
一日閱百丈再參因緣。
忽有悟。
會博山來主董岩。
往求具戒。
且問。
從上佛祖。
如何行履。
山曰。
須從工夫透脫始得。
師曰。
佛祖行履。
豈因工夫耶。
山曰。
子且去做到那田地着。
師辭拟參壽昌。
道經書林。
見東苑。
苑問。
曾聞博山提唱維摩經否。
師曰。
曾聞。
苑曰。
彌勒得一生受記作麼生。
師曰。
大有人疑着。
苑曰。
你又恁麼去。
師異之。
圍爐次。
師舉僧問古德。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
者個壞不壞。
有雲壞。
有雲不壞。
此意如何。
苑曰。
你又恁麼來。
師遂折節過冬。
因呈生平所見。
苑喜。
一日以偈付之。
時年丙辰也。
次年。
随苑禮足壽昌。
昌勘問明驗奇之。
因問東苑。
當時答一語。
和尚便滿口見許。
若是道盛。
決不輕易放過。
昌曰。
祇如他道和尚莫作怪。
你作麼生。
師才啟口。
昌便劈面一掌。
師曰。
也是賊過後張弓。
昌曰。
且喜。
有人吃掌在。
嗣以臨濟趙州玄沙諸公案诘之。
師以六頌發明。
昌颔之。
戊午。
昌寂。
為父兄攙歸浦。
次年。
結制羅山。
冬之興化。
開法國歡。
天啟壬戌。
禮足博山。
乙亥。
結制楚之龍湖。
次主寶筏黃檗。
丙子。
繼席壽昌。
戊寅。
主匡埠圓通。
己卯。
複入楚主芝佛。
赴荊王請。
内庭說法。
庚辰。
主豫章泰定。
建安王。
請說法上藍。
次應鼓山請。
冬還壽昌。
時師年五十矣。
癸未。
結制靈谷。
甲申。
結制祖堂。
乙酉。
住徑山。
次年。
結制天界。
又次年。
主太平萬壽。
及無相寺。
是冬。
江院王公。
閱師原道七論。
謂。
不應稱明太祖三字。
坐師獄中。
師不辨陳。
大宰命吏。
省師索偈。
師為書問予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間。
詩遺之。
宰為嘉甚。
操江李公。
過太平。
特入獄詢其事。
時當道畢集。
索七論閱之。
李公曰。
此論道書也。
刻在崇祯年。
稱明太祖。
禮也。
況明亦稱元世祖。
遂一笑而釋。
師出。
略無異色。
李公顧當事曰。
禁之無愠。
釋之無喜。
非真道人何如。
辛卯。
再主萬壽。
壬辰。
主攝山栖霞。
丙申。
住浙虎跑。
因得興複崇先。
坐道場五十餘處。
語錄如之内集三十三種。
外集三十一種。
師為人。
機雖孤峻。
而性實溫和。
凡示誨人。
不豁然則不已。
故。
士大夫願就刀尺者。
比比然。
皆以道為懷。
絕無他念。
不喜索隐形怪。
不喜别戶分門。
唯參同是任。
弘法
嘗應之。
上堂。
水之濱。
山之麓。
是處是桃花。
是處是修竹。
紅者紅兮綠者綠。
一般性質出天然。
直者直兮曲者曲。
知歸謾謂許靈雲。
善用休誇隻多福。
究竟其中委宛情。
總是畫蛇重添足。
不添足。
六六誰雲三十六。
拈頭作尾尾為頭。
饑吃飯兮困就宿。
咄。
小參。
今朝九月初五。
天氣半晴半雨。
最好時節因緣。
一衆耳聞目睹。
且道。
睹聞的是個甚麼。
南山老大蟲。
咬殺重牙虎。
萬象森羅。
一齊起舞。
大衆。
虎咬大蟲。
則且置。
萬象因甚麼起舞。
不見道。
甜瓜徹蒂甜。
苦瓠連根苦。
康熙己酉春。
以院事托座元。
明年六月二十日示寂。
臨寂時。
黃龍岑。
按師身問。
屋破不蔽風雨時如何。
師曰。
乾坤翻轉更由誰。
曰與麼則一衆景仰有分也。
師拱手而逝。
壽七十九。
臘六十二。
塔靈骨於本山蓮華峰之陽。
開府大成餘公居士 字集生。
法名道裕。
别号布衲。
桐城人。
參博山。
睹法堂聯密移一步語。
有省。
自是決信無疑。
上山書曰。
自見和尚後。
覺向來胸臆雜毒。
被少分醍醐。
洗括頓盡。
歸來。
硯筆付之祖龍。
書籍付之豚犢。
丈室而外。
一物不将。
獨是坐斷十方。
密移一步。
粗知奉教而行。
而長安甚鬧。
我國晏然。
且喜歸源有路。
中間自信得力處。
是去冬解組歸時。
於凍舟中。
結八十日不語期。
所謂佛也沒奈何。
良然良然。
若問某甲見個甚麼。
纜開口。
便自肉麻了也。
一日。
與同參持論。
互相不肯。
公乃曰。
我最喜長慶道。
唯人自肯乃方親。
同參曰。
此個公案。
被和尚改了也。
他道。
唯人不肯乃方親。
公曰。
者老漢惑亂人。
無有了日。
雪關誾問。
閉門作活為何事。
公曰。
出賣[車*度]轹鑽。
曰補網張風成何用。
公曰。
添個黑撈波。
曰八卦正位如何排。
公曰。
初忌當頭。
曰路逢猛虎如何避。
公曰。
一任[跳-兆+孛]跳。
曰一條直路如何入。
公曰。
巍巍堂堂。
曰斜街曲巷如何通。
公曰。
婆婆和和。
曰中心樹子如何斫。
公曰。
亞交空勞樽爼計。
曰關津把斷如何過。
公曰。
蘇卿元是漢朝臣。
曰如何是透頂的人。
公曰。
腳跟點地。
曰如何是透底的人。
公曰。
鼻孔撩天。
斷拂老人住雪峰時。
公問。
當年真覺大師。
所遺三個球子。
和尚還是一時用。
次第用。
總不用。
斷拂答以偈曰。
雪峰球子總不用。
死爛蛇頭能活弄。
次第拈來舉向人。
眉毛與眼一齊動。
一時抛出大家看。
波斯乞命無門縫。
三轉語酬餘石頭。
莫教磕破人間夢。
公於是。
竭力雪峰者無倦容。
晚嘗與黃元公輩結社。
究心禅學。
所着。
有五燈華。
行世。
東苑鏡禅師法嗣 江甯府天界覺浪道盛禅師 别号杖人。
閩柘浦張氏子。
于明萬曆壬辰十二月十六戌時生。
幼而聰慧。
天縱性成。
聞大父坐化。
輙疑曰。
此個靈明。
向何處去。
一日街行。
聞貓聲有省。
适瑞岩源過浦。
密投剃落。
時年二十。
随掩關夢筆。
一日閱百丈再參因緣。
忽有悟。
會博山來主董岩。
往求具戒。
且問。
從上佛祖。
如何行履。
山曰。
須從工夫透脫始得。
師曰。
佛祖行履。
豈因工夫耶。
山曰。
子且去做到那田地着。
師辭拟參壽昌。
道經書林。
見東苑。
苑問。
曾聞博山提唱維摩經否。
師曰。
曾聞。
苑曰。
彌勒得一生受記作麼生。
師曰。
大有人疑着。
苑曰。
你又恁麼去。
師異之。
圍爐次。
師舉僧問古德。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
者個壞不壞。
有雲壞。
有雲不壞。
此意如何。
苑曰。
你又恁麼來。
師遂折節過冬。
因呈生平所見。
苑喜。
一日以偈付之。
時年丙辰也。
次年。
随苑禮足壽昌。
昌勘問明驗奇之。
因問東苑。
當時答一語。
和尚便滿口見許。
若是道盛。
決不輕易放過。
昌曰。
祇如他道和尚莫作怪。
你作麼生。
師才啟口。
昌便劈面一掌。
師曰。
也是賊過後張弓。
昌曰。
且喜。
有人吃掌在。
嗣以臨濟趙州玄沙諸公案诘之。
師以六頌發明。
昌颔之。
戊午。
昌寂。
為父兄攙歸浦。
次年。
結制羅山。
冬之興化。
開法國歡。
天啟壬戌。
禮足博山。
乙亥。
結制楚之龍湖。
次主寶筏黃檗。
丙子。
繼席壽昌。
戊寅。
主匡埠圓通。
己卯。
複入楚主芝佛。
赴荊王請。
内庭說法。
庚辰。
主豫章泰定。
建安王。
請說法上藍。
次應鼓山請。
冬還壽昌。
時師年五十矣。
癸未。
結制靈谷。
甲申。
結制祖堂。
乙酉。
住徑山。
次年。
結制天界。
又次年。
主太平萬壽。
及無相寺。
是冬。
江院王公。
閱師原道七論。
謂。
不應稱明太祖三字。
坐師獄中。
師不辨陳。
大宰命吏。
省師索偈。
師為書問予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間。
詩遺之。
宰為嘉甚。
操江李公。
過太平。
特入獄詢其事。
時當道畢集。
索七論閱之。
李公曰。
此論道書也。
刻在崇祯年。
稱明太祖。
禮也。
況明亦稱元世祖。
遂一笑而釋。
師出。
略無異色。
李公顧當事曰。
禁之無愠。
釋之無喜。
非真道人何如。
辛卯。
再主萬壽。
壬辰。
主攝山栖霞。
丙申。
住浙虎跑。
因得興複崇先。
坐道場五十餘處。
語錄如之内集三十三種。
外集三十一種。
師為人。
機雖孤峻。
而性實溫和。
凡示誨人。
不豁然則不已。
故。
士大夫願就刀尺者。
比比然。
皆以道為懷。
絕無他念。
不喜索隐形怪。
不喜别戶分門。
唯參同是任。
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