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居三載。
初攝心如浮瓜。
起滅相乘。
茫無所厝。
始南參萬松林於徑山。
通所疑。
林诘曰。
疑是何人。
厝者何物。
師未谕。
抵九華。
一夕覺身同虛空。
就客質之。
客以為理障。
閱楞嚴。
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處有省。
廓然如鏡中象。
不落幻空。
乃知前境。
直塵勞一息耳。
次參大方蓮。
問現鏡中象時如何。
蓮曰。
直須打破。
師曰。
打破後如何。
蓮曰。
亦未離心境。
師亦未決。
聞小山書法道異諸方。
往參焉。
舉前話。
書曰。
何必打破。
師曰。
其奈鏡象何。
書曰。
鏡象安在。
師默而已。
一日書問疇昔之疑決不。
師舉掌。
書曰。
毋以罔象問景耶。
師曰。
此外更複何有。
書曰。
子試披衣檢看。
師於是益加精進。
力究者二年。
書一日舉洞山偈。
問曰。
既不是渠畢竟是何人。
師豁然契悟。
呈偈曰。
若要識此人。
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
有形沒蹤迹。
曾為佛祖師。
常作乾坤。
則龜毛拂子清風生。
兔角杖挑明月出。
書複把住曰。
子毋剿說。
更須自入悟門。
師曰。
尚不借緣。
何從門入。
書曰。
既不借緣。
何為至此。
師曰。
因不借緣。
所以至此。
書曰。
就不借緣一語。
為我道看。
師曰。
彩鳳翻飛身自在。
鐵牛奔诟意常閑。
書乃付以大法。
有定作人天主。
當思少室秋之句。
師後應诏過獲嘉。
止一精舍。
諸僧預設至恭。
師詢所以。
諸僧曰。
昨夢伽藍。
神掃門雲旦日有祖師過此。
師曰。
祖師過去久矣。
逮書遷化。
輿議繼席者非。
師不可。
衆再請。
師再卻。
有舉書。
所以付囑意。
師始允之。
以萬曆甲戌秋。
入院拈提說法。
人皆歎未曾有。
臨衆肅然。
有上古風。
度司馬汪道昆謂。
師魁然修碩容止莊嚴。
其響應如洪鐘。
其溥渡如廣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随機而顯化。
如珠走盤。
至其秉大覺。
覺群迷日。
孳孳然。
以道自任。
(雲雲)蓋實錄也。
乙酉四月七日。
說偈告寂。
備載全錄。
宗伯陸樹聲文其石。
塔本山。
建昌府廪山蘊空常忠禅師 本郡□氏子。
從鶴林老宿剃落。
甲子參少林小山。
值山外出。
乃前問曰。
達磨面壁石何在。
山指那青青黯黯處。
師曰。
指東話西作麼。
山曰。
杜撰禅和。
如麻似粟。
師曰。
者老漢在者裡。
魔魅人那。
山便打。
侍山遷宗鏡師。
服勤三載。
受囑還旴江隐從姑。
山日唯趺坐。
有問者。
師但搖手曰。
汝不會我語。
曰試說看。
師曰。
南城城外水。
滔滔向北流。
問者目瞪。
師曰。
向道汝不會我語。
後縛茅廪山二十年。
不與世接。
缙紳過谒。
唯默坐而已。
羅近溪輩。
相與論理學。
師則以向上語直掃之。
僧有以經論旨趣見難者。
師呵曰。
宗眼不明。
非為究竟。
僧便問。
如何是宗眼。
師振衣而起。
無明參呈所得。
師曰。
悟則不無更須受用得着。
始得不然。
祇是個汞銀禅。
遂舉南泉打破鍋因緣。
問曰。
古人意在甚處明。
曰拂袖便行鈎有餌。
鍋兒打破玉無瑕。
師曰。
去牧牛場上。
待汝久在。
萬曆戊子。
忽一日告衆曰。
我有件要了底大事。
汝等須知。
衆茫然。
師豎拳曰會麼。
衆無對。
乃揮案一下曰。
吽吽為汝了去。
遂趨寂。
塔於本山之麓。
壽七十五。
臘五十。
生平言行缜密。
非有真心為法者。
槩不輕示。
順德府蓬鵲山石河庵天然圓佐禅師 字少溪。
本郡仙人鄉範氏子。
幼從普利瀛祝發。
性好學。
偕大方。
往參小山於少室。
機契受大法之托。
歸裡隐蓬鵲山。
堅不赴請。
柱史蓬岩吳。
相勸請再四。
始起而從之。
上堂。
諸葛昔年稱隐者。
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花若也沾春力。
根在深岩也着開。
我豈敢哉。
古蓋如此。
今既推委無由。
隻得與諸人眉毛厮結。
以拂子。
作圓相曰。
會麼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苟非忘形去智喪。
耦息機到。
虛靈不昧。
了了常知的田地。
過來要見他拈花之旨。
面壁之宗。
大似數他。
桃李宮牆外。
終非己有。
諸人還要知佛祖。
直指的消息麼。
乃以拂擊案曰。
适來山僧。
已自告報了也。
便下座 僧問。
拈椎豎拂。
舉古明今。
皆是止啼。
黃葉如何是金錢。
師曰。
隻見雷霆施号令。
那知星鬥煥文章。
曰和尚是把火行。
其如學人何。
師曰。
閉目中秋坐。
卻怨月無光。
吳蓬岩問。
如何是般若體。
師曰。
寂然不動。
曰如何是般若用。
師曰。
感而遂通。
曰如何是下手得力處。
師曰。
罔象到時光燦爛。
曰如何是不得力處。
師曰。
離婁行處浪滔天。
曰恁麼則儒釋未始有異也。
師指空曰。
此儒耶釋耶。
同耶異耶。
岩作禮曰。
謝指示。
自是畿南河北。
靡不望風而歸。
萬曆乙酉亥月。
坐化於本庵。
門人建塔於受業舊隐。
大名府大伾山興國如進禅師 廣平永年陳氏子。
年十七投東山曉。
剃染受具。
抵京都遊講肆。
知非究竟。
於是抽身南遊。
結伴渡河。
參小山於少室。
久之。
有所得。
室中征诘。
皆當仁不讓山慮。
師性不通情。
嘗誡之曰。
吾宗漸與世異。
慧命如一絲之系九鼎。
貴有得力。
兒孫深心保護。
子既知石龜夜步。
可如木馬遊春。
直須處處忘機。
方見頭頭顯露。
然尚有向上一路。
猶當審悉。
嗣囑偈曰。
長羽石龜月下行。
渠今觌面得分明。
直須收斂藏箱箧。
不遇知音決莫呈。
尋隐舊裡。
影不出山。
不喜見内客。
久之開法。
機如走珠。
衲子日益盛。
一
居三載。
初攝心如浮瓜。
起滅相乘。
茫無所厝。
始南參萬松林於徑山。
通所疑。
林诘曰。
疑是何人。
厝者何物。
師未谕。
抵九華。
一夕覺身同虛空。
就客質之。
客以為理障。
閱楞嚴。
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處有省。
廓然如鏡中象。
不落幻空。
乃知前境。
直塵勞一息耳。
次參大方蓮。
問現鏡中象時如何。
蓮曰。
直須打破。
師曰。
打破後如何。
蓮曰。
亦未離心境。
師亦未決。
聞小山書法道異諸方。
往參焉。
舉前話。
書曰。
何必打破。
師曰。
其奈鏡象何。
書曰。
鏡象安在。
師默而已。
一日書問疇昔之疑決不。
師舉掌。
書曰。
毋以罔象問景耶。
師曰。
此外更複何有。
書曰。
子試披衣檢看。
師於是益加精進。
力究者二年。
書一日舉洞山偈。
問曰。
既不是渠畢竟是何人。
師豁然契悟。
呈偈曰。
若要識此人。
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
有形沒蹤迹。
曾為佛祖師。
常作乾坤。
則龜毛拂子清風生。
兔角杖挑明月出。
書複把住曰。
子毋剿說。
更須自入悟門。
師曰。
尚不借緣。
何從門入。
書曰。
既不借緣。
何為至此。
師曰。
因不借緣。
所以至此。
書曰。
就不借緣一語。
為我道看。
師曰。
彩鳳翻飛身自在。
鐵牛奔诟意常閑。
書乃付以大法。
有定作人天主。
當思少室秋之句。
師後應诏過獲嘉。
止一精舍。
諸僧預設至恭。
師詢所以。
諸僧曰。
昨夢伽藍。
神掃門雲旦日有祖師過此。
師曰。
祖師過去久矣。
逮書遷化。
輿議繼席者非。
師不可。
衆再請。
師再卻。
有舉書。
所以付囑意。
師始允之。
以萬曆甲戌秋。
入院拈提說法。
人皆歎未曾有。
臨衆肅然。
有上古風。
度司馬汪道昆謂。
師魁然修碩容止莊嚴。
其響應如洪鐘。
其溥渡如廣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随機而顯化。
如珠走盤。
至其秉大覺。
覺群迷日。
孳孳然。
以道自任。
(雲雲)蓋實錄也。
乙酉四月七日。
說偈告寂。
備載全錄。
宗伯陸樹聲文其石。
塔本山。
建昌府廪山蘊空常忠禅師 本郡□氏子。
從鶴林老宿剃落。
甲子參少林小山。
值山外出。
乃前問曰。
達磨面壁石何在。
山指那青青黯黯處。
師曰。
指東話西作麼。
山曰。
杜撰禅和。
如麻似粟。
師曰。
者老漢在者裡。
魔魅人那。
山便打。
侍山遷宗鏡師。
服勤三載。
受囑還旴江隐從姑。
山日唯趺坐。
有問者。
師但搖手曰。
汝不會我語。
曰試說看。
師曰。
南城城外水。
滔滔向北流。
問者目瞪。
師曰。
向道汝不會我語。
後縛茅廪山二十年。
不與世接。
缙紳過谒。
唯默坐而已。
羅近溪輩。
相與論理學。
師則以向上語直掃之。
僧有以經論旨趣見難者。
師呵曰。
宗眼不明。
非為究竟。
僧便問。
如何是宗眼。
師振衣而起。
無明參呈所得。
師曰。
悟則不無更須受用得着。
始得不然。
祇是個汞銀禅。
遂舉南泉打破鍋因緣。
問曰。
古人意在甚處明。
曰拂袖便行鈎有餌。
鍋兒打破玉無瑕。
師曰。
去牧牛場上。
待汝久在。
萬曆戊子。
忽一日告衆曰。
我有件要了底大事。
汝等須知。
衆茫然。
師豎拳曰會麼。
衆無對。
乃揮案一下曰。
吽吽為汝了去。
遂趨寂。
塔於本山之麓。
壽七十五。
臘五十。
生平言行缜密。
非有真心為法者。
槩不輕示。
順德府蓬鵲山石河庵天然圓佐禅師 字少溪。
本郡仙人鄉範氏子。
幼從普利瀛祝發。
性好學。
偕大方。
往參小山於少室。
機契受大法之托。
歸裡隐蓬鵲山。
堅不赴請。
柱史蓬岩吳。
相勸請再四。
始起而從之。
上堂。
諸葛昔年稱隐者。
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花若也沾春力。
根在深岩也着開。
我豈敢哉。
古蓋如此。
今既推委無由。
隻得與諸人眉毛厮結。
以拂子。
作圓相曰。
會麼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苟非忘形去智喪。
耦息機到。
虛靈不昧。
了了常知的田地。
過來要見他拈花之旨。
面壁之宗。
大似數他。
桃李宮牆外。
終非己有。
諸人還要知佛祖。
直指的消息麼。
乃以拂擊案曰。
适來山僧。
已自告報了也。
便下座 僧問。
拈椎豎拂。
舉古明今。
皆是止啼。
黃葉如何是金錢。
師曰。
隻見雷霆施号令。
那知星鬥煥文章。
曰和尚是把火行。
其如學人何。
師曰。
閉目中秋坐。
卻怨月無光。
吳蓬岩問。
如何是般若體。
師曰。
寂然不動。
曰如何是般若用。
師曰。
感而遂通。
曰如何是下手得力處。
師曰。
罔象到時光燦爛。
曰如何是不得力處。
師曰。
離婁行處浪滔天。
曰恁麼則儒釋未始有異也。
師指空曰。
此儒耶釋耶。
同耶異耶。
岩作禮曰。
謝指示。
自是畿南河北。
靡不望風而歸。
萬曆乙酉亥月。
坐化於本庵。
門人建塔於受業舊隐。
大名府大伾山興國如進禅師 廣平永年陳氏子。
年十七投東山曉。
剃染受具。
抵京都遊講肆。
知非究竟。
於是抽身南遊。
結伴渡河。
參小山於少室。
久之。
有所得。
室中征诘。
皆當仁不讓山慮。
師性不通情。
嘗誡之曰。
吾宗漸與世異。
慧命如一絲之系九鼎。
貴有得力。
兒孫深心保護。
子既知石龜夜步。
可如木馬遊春。
直須處處忘機。
方見頭頭顯露。
然尚有向上一路。
猶當審悉。
嗣囑偈曰。
長羽石龜月下行。
渠今觌面得分明。
直須收斂藏箱箧。
不遇知音決莫呈。
尋隐舊裡。
影不出山。
不喜見内客。
久之開法。
機如走珠。
衲子日益盛。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