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六

關燈
溫禅師 字其玉。

    刑州郝氏子。

    生宋甯宗嘉定丁醜。

    幼聰敏異常。

    兒六歲。

    見寂照善應對。

    照曰。

    汝其為釋乎。

    師心許之。

    會照避亂。

    遠隐遼西。

    乃從照上首。

    辨庵讷祝發。

    當理宗紹定戊子也。

    聞無還富開法萬壽。

    莅衆甚嚴。

    師偕十僧。

    往佐之。

    師好學博記多聞。

    論辨無礙。

    參萬松典侍司。

    凡松所示。

    一聞輙了。

    松常令代應對。

    機鋒不可犯。

    遂得記。

    太保劉文貞。

    以師有經世才。

    數薦於上。

    世祖诏見。

    與語大悅。

    留内庭者三載。

    於王化多有贊翊理授以官。

    師辭曰。

    天下佛法流通。

    實僧至願。

    富貴非所望也。

    世祖嘉之。

    賜号佛國普安大禅師。

    憲宗末年。

    缁羽之士。

    各為違言。

    以相傾上命。

    聚訟於和。

    林剖決真。

    僞師從少林諸師辨之道。

    士義堕。

    自是法道大興。

    至元丁卯五月。

    示寂於桓州天宮寺。

    異香遠聞者三晝夜。

    火浴心舌。

    牙齒不壞。

    後有掊其地。

    深數尺。

    皆得舍利者。

    世壽五十一。

    臘四十。

     河南府少林法王複庵圓照禅師 上黨李氏子。

    幼穎悟。

    不嗜暈茹。

    年十一。

    出家於紫團山慈雲寺。

    十六登具。

    遂遊學精教乘。

    後依萬松有年。

    得悉禅旨。

    出世德州大甯。

    次遷齊河之普照鵲裡之崇孝登封之法王京師之萬壽。

    後仍歸宿普照。

    至元癸未三月六日示寂。

    壽七十八。

    僧臘六十二。

    塔於本山。

    其臨瘗時。

    有鶴百數。

    盤旋其上。

     丞相移剌真卿居士 字楚材。

    本姓耶律。

    及金滅遼。

    歸金改姓移剌。

    初京師禅宿。

    居多唯聖安。

    澄獨尊士。

    常訪以祖道。

    屢舉古尊宿語錄中所得扣之。

    安間有許可。

    士亦自恃為得。

    及遭憂患。

    薄功名而求道之心益切。

    遂再以前得訪聖安。

    安為大翻前案。

    不然所見。

    士甚惑焉。

    問其故。

    安乃從容谕之曰。

    昔公居要地。

    易為喜怒。

    又儒者多無谛信。

    搜摘語錄。

    不過一資譚枘。

    故餘不即痛下鉗錘耳。

    今揣公之心。

    果為本分事問餘。

    餘豈敢更孤負乎。

    於是乎不吝苦口。

    然餘老矣。

    萬松老人。

    宗門大匠。

    公能見之。

    自當了公大事。

    士唯唯。

    走參萬松於報恩。

    甚相契合。

    於是杜絕人迹。

    苦心力究者幾三年。

    始獲印記。

    因号湛然居士。

     嘗叙萬松評唱。

    其略曰。

    佛祖諸師。

    埋根千丈。

    機緣百則。

    見世生苗。

    天童不合抽枝。

    萬松那堪引蔓。

    湛然向枝蔓上。

    更添芒索。

    穿過尋香逐氣者。

    鼻孔絆倒行。

    玄體妙底。

    腳跟向去。

    若要腳跟點地鼻孔。

    撩天卻須向者。

    葛藤裡穿過始得。

     先是。

    元世祖将西征。

    有司奏。

    五台等處僧徒。

    有能咒術。

    武略及有膂力者。

    可為部兵[一/(屍@邕)]。

    從西征。

    士為言於上曰。

    釋氏之高行者。

    必守不殺戒。

    奉慈忍行。

    故有危身。

    不證鵝珠。

    守死不拔。

    生草者。

    法王法令。

    拳拳奉持。

    雖死不犯。

    用之行兵。

    奚其宜哉。

    其不循法律者。

    必無志行在彼。

    既違佛制在此。

    豈忠王事。

    故皆不可。

    以之從王師也。

    帝從之。

    乃寝其奏。

    太宗十五年卒。

    壽五十五。

    當南宋理宗淳佑癸卯也。

     仙岩德禅師法嗣 順德府天甯弘明虛照禅師 遼州申氏子。

    禮太原王山枝足。

    出家為大僧。

    未幾足命徧參。

    因谒仙岩。

    後聞版聲。

    豁然有悟。

    尋受記焉。

    去止燕之歸義。

    元太宗己醜。

    同門圓福無還超。

    請師開法淨土。

    戊戌遷刑台之天甯。

    憲宗壬子五月八日。

    沐浴更衣。

    辭衆曰。

    四大無常。

    汝輩善自珍重。

    索筆書偈曰。

    兩處住持。

    無法可說。

    打破虛空。

    一輪明月。

    擲筆而逝。

    茶毗舍利百餘顆。

    五色燦然。

    門人子顔子淇。

    塔於墳庵。

    次年世祖。

    遷舍利於天甯。

    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

     大鑒下第二十五世 萬壽裕禅師法嗣 河南府登封嵩山靈隐文泰禅師 太原汾州陽城魏氏子。

    宿秉靈知。

    穎悟過人。

    父母聽剃染受具。

    後遊學太行經入東魯。

    稍涉教乘。

    知算沙非了生死計。

    乃棄之。

    參雪峰恒有年。

    次參太原深皆有所詣。

    然心頭終不能無事。

    聞雪庭主少室往參焉。

    庭問當機一句。

    試拈出看。

    師拟開口。

    庭遽曰。

    家産被人籍沒了也。

    還在者裡叫屈。

    師乃撫掌曰。

    争奈我何。

    庭曰。

    者風颠漢出去。

    師曰。

    仁義道中。

    且與一拜。

    於是執侍十載。

    終始如一受囑。

    後奉旨開法少林。

    風規整肅。

    機用越倫。

    當時稱雪庭高弟有二泰一肅者。

    師其一焉。

     上堂。

    塵劫來事。

    隻在于今。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試教伊觌面相呈。

    便不解當風拈出。

    且道。

    過在甚麼處。

    良久卓拄杖曰。

    隻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僧參。

    提坐具拟拜。

    師曰。

    天網恢恢。

    疎而不漏。

    曰本欲投誠。

    被和尚撐。

    住拜不下時如何。

    師曰。

    撐汝飯袋子到骨。

    出有甚麼用。

    曰也須将錯就錯便拜。

    師曰。

    錯你九玄七祖。

    當甚麼碗。

    僧無語。

    師曰。

    有頭無尾漢出去。

     元世祖至元己醜正月。

    示微疾。

    謂維那曰。

    古人坐脫立化。

    即不無於衲僧分上。

    皆餘事也。

    山僧則不然。

    言畢遂掩息。

    右脅吉祥而逝。

    當正月小盡日也。

    門人舉阇維分靈骨。

    建窣堵於少林寶應兩處。

     太原府報恩寺中林智泰禅師 汾陽魚城溫氏子。

    鏟發於華嚴。

    端業經律。

    一日喟然歎曰。

    大丈夫。

    當體究大事。

    作超佛越祖一流人。

    焉能區區於此耶。

    時雪庭主法萬壽。

    師依之有年。

    一日以事觸庭。

    庭曰。

    有頭無尾。

    東西有甚交涉。

    師猶出語不遜。

    庭曰。

    不但無尾。

    亦且無頭。

    師生平疑礙。

    忽然頓釋。

    庭以其契悟超絕。

    遂囑累焉。

    朝庭響師名。

    宣住報恩。

    其入室勘驗。

    爪牙過諸方。

    嘗為諸方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