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六

關燈
續燈正統卷三十六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曹洞宗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 報恩秀禅師法嗣 順天府萬壽雪庭福裕禅師 字好問。

    太原文水張氏子。

    生宋甯宗嘉泰癸亥。

    九歲日誦千言。

    裡中有聖小兒稱。

    未幾遭世變。

    失天倫所在。

    茕絕無依。

    道逢老比丘。

    勸令學佛。

    且曰。

    汝能誦法華足矣。

    師曰。

    學佛止是乎。

    比丘異之。

    偕谒休林古佛於仙岩。

    古佛納之。

    為祝發受具。

    當嘉定甲申。

    與雙溪廣。

    同事者七年。

    次參萬松於燕之報恩。

    松一見便許入室。

    問子從何得個消息。

    便恁麼來。

    師曰。

    老老大大。

    向學人手裡納敗。

    曰老僧過在甚處。

    師曰。

    學人禮拜。

    暫為和尚蓋覆卻。

    松奇之。

    於是親炙者十年。

    值壬辰之變。

    祖剎荒蕪。

    尋承萬松海雲。

    見招遂有少林之命。

    自是道益隆名益着。

    學者日益廣。

    元世祖居潛邸。

    命師作資戒。

    會元定宗戊申。

    诏住和林。

    興國辛亥憲宗征。

    至北庭行在所。

    問道言簡帝心。

    庚申元世祖踐祚。

    俾師總領釋教。

    複僧尼得廢寺。

    二百三十有六區。

    仍賜光宗正辨禅師。

    号。

    為師建精舍於故裡。

    曰報恩。

    給田飯衆。

    寵錫甚至。

    時萬壽虛席。

    衆請師主之。

    尋分建和林燕薊長安太原洛陽諸剎。

    至元辛未春。

    诏天下釋子。

    大集京師。

    師之衆居三之一。

    濟濟可觀。

    上喜之。

    師穎悟異常。

    三閱大藏。

    成誦而後已。

    誘掖後學無倦色。

    通群書善翰墨吟詠。

    其上堂。

    普說幾十萬言。

    門人請梓。

    師叱曰。

    此吾一時遊戲所發。

    佛祖妙道。

    安可以形迹為哉。

    竟止之。

    既老倦於接納。

    歸隐嵩陽焉。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待乳峰點頭。

    即向汝道。

     問如何是向上尊貴一路。

    師曰。

    漁歌驚起沙汀鹭。

    飛入蘆花不見蹤。

     問僧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且道。

    畢竟在甚麼處。

    僧拟議。

    師便喝。

     問如何是西來大意。

    師曰。

    官不容針。

    曰一花五葉時如何。

    師曰。

    私通車馬。

    曰與麼則少林一曲。

    國師唱去也。

    師曰。

    誰買黃金鑄子期。

     問逢山開路。

    遇水安橋時如何。

    師曰。

    四十九年空費力。

    一千七百枉施功。

    曰如何得超然。

    獨拔今時去。

    師曰。

    逢山開路。

    遇橋渡水。

     問僧面壁石。

    有人看見達磨麼。

    曰今日幸遇和尚。

    師曰。

    拄杖子亦幸遇。

    上座遂打。

    僧作禮曰。

    恩大難酬。

    師擲下杖曰。

    脹殺懷州牛。

     師襟度夷坦。

    豐神閑靜。

    說法三十餘年。

    如鼓雷霆揭日月。

    繼踵前賢。

    标準後學綽有古上遺風。

    至於涸池出泉古殿。

    光生屢緻祥瑞。

    師皆誡勿言。

    乙亥秋七月二十日。

    示微疾。

    書偈告終。

    壽七十三。

    臘五十二。

    塔於寺西塢。

    後至仁宗履位。

    初贈号追封。

    命詞臣撰文表其塔。

    尊隆特甚。

    其為天子追慕。

    永歎有如此。

     順天府報恩林泉從倫禅師 參萬松。

    於阿那律得天眼因緣。

    有省悟。

    向上眼舉似松。

    松問。

    如何是向上眼。

    師曰瞎。

    松曰。

    真個瞎那。

    師曰瞎瞎。

    松颔之。

    後出世住萬壽。

     上堂。

    禅禅非正非偏。

    無意路有單傳。

    超今邁古絕後光前。

    但能亡影迹。

    何必守蹄筌。

    直指人心。

    即佛乘。

    槎客是張蓦。

    九年面壁無餘事。

    夜半金烏挂碧天。

     元至元壬申。

    世祖诏入内殿。

    與帝師論道。

    且命師發揮禅學大旨。

    師為舉圭峰禅源诠。

    對曰。

    禅梵語也。

    此雲思惟。

    修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

    為萬德之源。

    故名法性。

    亦是衆生迷悟之源。

    故名如來藏。

    亦即諸佛萬德之源。

    故名佛性。

    然不無淺深階級之殊。

    其帶異計。

    欣上厭下。

    而修者名外道禅。

    正信因果。

    亦以欣厭。

    而修者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

    而修者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真理。

    而修者是大乘禅。

    若頓悟自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及與菩提。

    一切智慧。

    本自具足。

    依此而修。

    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來。

    最清淨禅。

    達磨西來。

    遞代相傳者是也。

    帝曰。

    在先有問。

    皆言無說。

    如今何卻有說喋喋耶。

    師曰。

    理本無說。

    事則千差。

    帝曰。

    何謂理無言說。

    師曰。

    理與神會。

    如人食蜜。

    若問蜜之色相。

    可以紫白言。

    若味則有難於啟口。

    帝謂帝師曰。

    此語非耶是耶。

    帝師曰。

    此與教中甚深般若無異。

    帝複問祖師公案。

    師舉六祖非風旛動。

    仁者心動話對之。

    帝師诘曰。

    實風旛動。

    何名心動。

    師豎拂子。

    拂一拂曰。

    且道。

    是甚麼動。

    帝師無語。

    師曰。

    不可更道。

    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也。

    帝為稱善。

     示衆。

    北鬥似杓。

    南鬥似瓢。

    任伊斟酌。

    暖日涼飙。

    冬至寒食一百五。

    須知節令不相饒。

    到此莫有解吞吐者麼。

    僧問。

    法眼道。

    我二十年。

    隻作境話會。

    既不作境話會。

    畢竟作麼生會。

    師曰。

    猿抱子歸青嶂裡。

    鳥銜花落碧岩前。

     示衆。

    若論此事。

    如丹鳳沖霄。

    不留朕迹。

    直得星攢碧落。

    月浸丹墀。

    翡翠簾垂。

    燭香人靜。

    當此之際。

    那容喘息。

    甯許窺窬。

    密室不通風。

    玄關難厝足。

    雖然要不出一點靈犀明。

    宇宙那分東土與西乾。

     至元辛巳十月二十。

    聖旨就大都憫忠寺。

    聚道藏僞經。

    除道德經外。

    盡行燒毀。

    命師舉火。

    師承旨以火炬。

    打圓相曰。

    諸仁者。

    祇如上清玉樞。

    三洞靈文。

    還曾證此火。

    光三昧也無。

    若也證得。

    家有北鬥經。

    人口保安甯。

    其或未然。

    從此灰飛煙滅盡。

    任伊到處覓。

    天尊急着眼看。

    遂擲火炬僞經。

    随炬而盡。

     吾舍從寬禅師 臨終問其次兄曰。

    佛祖父母。

    我今一箭。

    射殺二哥。

    以為何如。

    随整襟坐脫焉。

     順天府華嚴全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