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又十年。
始獲印記。
出世住鄭州之大覺嵩山之少林沂州之普照。
最後住清涼。
元遺山好問。
與師同遊蘭若峰。
道中偶談。
及避寇事。
時師以為。
凡出身以對世。
能外生死。
然後有所立。
生死雖大事。
視之要如翻覆手。
然則坎止流行。
無不可者。
此須從靜工中來。
念念不置境。
當自熟耳。
時雪途石滑。
師失跌。
同行莫能救。
直下數十尺。
僅礙大樹而止。
遺山驚問。
師方神色自若。
徐曰。
學禅四十年。
腳跟乃為石頭取勘。
聞者笑服。
因漢境熟之言。
果其日用事。
純而不妄也。
年六十四示寂。
有語錄文集行世。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雪岩滿禅師法嗣 順天府報恩寺萬松行秀禅師 河内人。
族蔡氏。
氣骨不凡。
幼便超然有出世志。
父母難之。
然知終不可。
以世相奪。
因攜送刑州淨土寺。
禮赟允落發秉具。
後決力參究。
擔囊距燕。
曆潭柘過慶壽。
參勝默老人。
老人曰。
學此道如鍛金。
滓穢不淨。
則精金不顯。
觀君眉宇間。
大有物在。
此物非一番寒徹骨。
不能放下。
子後自見。
不在老僧多言。
且令看長沙轉自己。
歸山河大地話。
半載無所入。
默曰。
我隻願你遲會。
久之。
一日忽有省。
於玄沙未徹語。
尚未透。
次參雪岩滿於磁之大明。
言下忽悟曰。
得恁麼近。
從前伎倆。
一火而燼。
始知勝默為人處。
依雪岩二年。
盡得其底蘊。
岩付衣偈。
勉以流通大法。
自是兩河三晉。
皆欽師名。
於是法門。
隐然倚以為重。
尋歸淨土。
構萬松庵。
寺中耆宿。
敦請開法。
師應之。
次住中都萬壽。
金明昌癸醜。
章宗诏入禁庭升座。
帝躬自迎禮。
聞法感悟。
賜錦绮大僧伽衣。
承安丁巳。
诏住大都仰山栖隐寺。
以繼開山玄冥顗席。
次移錫報恩洪濟。
元太宗庚寅。
複奉敕。
主中都之萬壽。
晚年退居從容庵。
數遷巨剎。
大振洞上之宗。
道化稱極盛焉。
上堂舉。
昔有跨驢人。
問僧何往。
僧曰。
道場去人。
曰何處不是道場。
僧以拳毆之。
曰者漢沒道理。
向道場裡。
跨驢不下。
其人無語。
師曰。
盡道者漢。
有頭無尾。
能做不能。
當殊不知。
卻是者僧前言。
不副後語。
汝既知舉足下足。
皆是道場。
何不悟騎驢跨馬。
無非佛事。
萬松要斷。
者不平公案。
更與花判道。
吃拳沒興漢。
茅廣杜禅和。
早是不克己。
那堪錯過他道場。
惟有一佛法。
本無多留。
與阇黎道。
戶唵薩哩嚩。
栖隐上堂。
蓮宮特作梵宮修。
聖境還須聖駕遊。
雨過水澄禽泛子。
霞明山靜錦蒙頭。
成湯也展恢天網。
呂望稀垂釣月鈎。
試問風光甚時節。
黃金世界桂花秋。
上堂。
所謂道人者。
不知月之大小。
不知歲之餘閏。
山僧即不然。
今年三百八十四日。
前月大盡。
此月小盡。
即今閏四月一日。
辰末巳初。
忽有個漢出來道。
疏通伶俐。
知時按節。
即不無要。
且無道人氣息。
山僧以手掩鼻道退後退後。
為甚麼聻道。
人氣息太煞熏人。
示衆。
機輪轉處。
智眼猶迷。
寶鏡彰時。
纖塵不度。
開拳不落地。
應物善知時。
兩刃相逢時。
如何回互咄。
示衆。
踢翻滄海大地塵。
飛喝散白雲虛空。
粉碎嚴從立令。
猶是半提。
大用全彰。
如何施設。
示衆。
去即留住。
住則遣去。
不去不住。
渠無國土。
何處逢渠。
在在處處。
且道。
是甚麼物。
得恁麼奇特。
示衆。
動則埋身千尺。
不動則當處生苗。
直須兩頭撒開。
中間放下。
更買草鞋。
行腳始得。
示衆。
向上一機。
鶴沖霄漢。
當陽一着。
鹞過新羅。
直饒眼似流星。
未免口如匾擔。
且道。
是甚麼宗旨。
僧問。
諸佛不出世。
為甚卻降誕王宮。
師曰。
青山常舉足。
曰亦無有涅盤。
為甚卻滅度雙林。
師曰。
白日不移輪。
問明與無明。
其性無二。
如何是無二之性。
師曰。
天曉不露。
問撒手那邊的人。
為甚麼不居正位。
師曰。
大功不宰。
曰回途者邊的人。
為甚麼不堕偏方。
師曰。
至化無為。
問向道莫去。
歸來背父。
如何得不背父去。
師曰。
切忌回頭。
問心心放下難。
如何是放下底人。
師曰。
擔取去。
問僧洞山道。
龍吟枯木。
異響難聞。
如何是異響。
曰不會。
師曰善解龍吟。
問是處是慈氏。
無門無善财。
為甚麼卻道。
瑠璃殿上無知識。
師曰。
拆殿了相見。
瞎全真問。
某甲三十年來。
打疊妄心不下。
乞師方便。
師曰。
汝妄心有來多少時也。
未審本來有妄心否。
祇如妄心作麼生斷。
隻者妄心斷。
即是不斷。
即是真聞。
廓然作禮而去。
晚年幽居多暇。
嘗拈掇宏智百頌曰。
從容庵錄。
又着請益錄。
踵碧岩。
後塵開寶鏡重垢。
甚有補於宗門。
師天資敏利。
百家之學。
無不淹通。
三閱大藏。
首尾熟貫。
有祖燈錄。
六十二卷。
釋氏新聞鳴道集。
辨宗說心經風鳴禅悅法喜集。
若幹卷。
淨土仰山洪濟。
萬壽四剎。
皆有錄行世。
以元定宗元年丙午後四月五日示疾。
七日書偈曰。
八十一年。
隻此一語。
珍重諸人。
切莫錯舉遂逝世。
壽八十一生。
宋乾道二年丙戌。
僧臘六十。
茶毗於通玄門外。
舍利無數。
諸方門人分而塔焉。
□□府竹林巨川海禅師 有風鈴頌曰。
銅唇鐵舌太尖新。
樓角懸來不記春。
言外百千三昧法。
因風說與個中人。
學士陳秀王嘗問。
萬松彌勒菩薩。
為甚麼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松曰。
真心本淨故不修禅。
定妄想本空故。
不斷煩惱。
又問。
香山大潤。
潤曰。
禅心已定不須。
更修斷盡煩惱。
不須更斷。
後持以問師。
師曰。
本無禅定煩惱。
公曰。
惟此為快耳。
續燈正統卷三十五
又十年。
始獲印記。
出世住鄭州之大覺嵩山之少林沂州之普照。
最後住清涼。
元遺山好問。
與師同遊蘭若峰。
道中偶談。
及避寇事。
時師以為。
凡出身以對世。
能外生死。
然後有所立。
生死雖大事。
視之要如翻覆手。
然則坎止流行。
無不可者。
此須從靜工中來。
念念不置境。
當自熟耳。
時雪途石滑。
師失跌。
同行莫能救。
直下數十尺。
僅礙大樹而止。
遺山驚問。
師方神色自若。
徐曰。
學禅四十年。
腳跟乃為石頭取勘。
聞者笑服。
因漢境熟之言。
果其日用事。
純而不妄也。
年六十四示寂。
有語錄文集行世。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雪岩滿禅師法嗣 順天府報恩寺萬松行秀禅師 河内人。
族蔡氏。
氣骨不凡。
幼便超然有出世志。
父母難之。
然知終不可。
以世相奪。
因攜送刑州淨土寺。
禮赟允落發秉具。
後決力參究。
擔囊距燕。
曆潭柘過慶壽。
參勝默老人。
老人曰。
學此道如鍛金。
滓穢不淨。
則精金不顯。
觀君眉宇間。
大有物在。
此物非一番寒徹骨。
不能放下。
子後自見。
不在老僧多言。
且令看長沙轉自己。
歸山河大地話。
半載無所入。
默曰。
我隻願你遲會。
久之。
一日忽有省。
於玄沙未徹語。
尚未透。
次參雪岩滿於磁之大明。
言下忽悟曰。
得恁麼近。
從前伎倆。
一火而燼。
始知勝默為人處。
依雪岩二年。
盡得其底蘊。
岩付衣偈。
勉以流通大法。
自是兩河三晉。
皆欽師名。
於是法門。
隐然倚以為重。
尋歸淨土。
構萬松庵。
寺中耆宿。
敦請開法。
師應之。
次住中都萬壽。
金明昌癸醜。
章宗诏入禁庭升座。
帝躬自迎禮。
聞法感悟。
賜錦绮大僧伽衣。
承安丁巳。
诏住大都仰山栖隐寺。
以繼開山玄冥顗席。
次移錫報恩洪濟。
元太宗庚寅。
複奉敕。
主中都之萬壽。
晚年退居從容庵。
數遷巨剎。
大振洞上之宗。
道化稱極盛焉。
上堂舉。
昔有跨驢人。
問僧何往。
僧曰。
道場去人。
曰何處不是道場。
僧以拳毆之。
曰者漢沒道理。
向道場裡。
跨驢不下。
其人無語。
師曰。
盡道者漢。
有頭無尾。
能做不能。
當殊不知。
卻是者僧前言。
不副後語。
汝既知舉足下足。
皆是道場。
何不悟騎驢跨馬。
無非佛事。
萬松要斷。
者不平公案。
更與花判道。
吃拳沒興漢。
茅廣杜禅和。
早是不克己。
那堪錯過他道場。
惟有一佛法。
本無多留。
與阇黎道。
戶唵薩哩嚩。
栖隐上堂。
蓮宮特作梵宮修。
聖境還須聖駕遊。
雨過水澄禽泛子。
霞明山靜錦蒙頭。
成湯也展恢天網。
呂望稀垂釣月鈎。
試問風光甚時節。
黃金世界桂花秋。
上堂。
所謂道人者。
不知月之大小。
不知歲之餘閏。
山僧即不然。
今年三百八十四日。
前月大盡。
此月小盡。
即今閏四月一日。
辰末巳初。
忽有個漢出來道。
疏通伶俐。
知時按節。
即不無要。
且無道人氣息。
山僧以手掩鼻道退後退後。
為甚麼聻道。
人氣息太煞熏人。
示衆。
機輪轉處。
智眼猶迷。
寶鏡彰時。
纖塵不度。
開拳不落地。
應物善知時。
兩刃相逢時。
如何回互咄。
示衆。
踢翻滄海大地塵。
飛喝散白雲虛空。
粉碎嚴從立令。
猶是半提。
大用全彰。
如何施設。
示衆。
去即留住。
住則遣去。
不去不住。
渠無國土。
何處逢渠。
在在處處。
且道。
是甚麼物。
得恁麼奇特。
示衆。
動則埋身千尺。
不動則當處生苗。
直須兩頭撒開。
中間放下。
更買草鞋。
行腳始得。
示衆。
向上一機。
鶴沖霄漢。
當陽一着。
鹞過新羅。
直饒眼似流星。
未免口如匾擔。
且道。
是甚麼宗旨。
僧問。
諸佛不出世。
為甚卻降誕王宮。
師曰。
青山常舉足。
曰亦無有涅盤。
為甚卻滅度雙林。
師曰。
白日不移輪。
問明與無明。
其性無二。
如何是無二之性。
師曰。
天曉不露。
問撒手那邊的人。
為甚麼不居正位。
師曰。
大功不宰。
曰回途者邊的人。
為甚麼不堕偏方。
師曰。
至化無為。
問向道莫去。
歸來背父。
如何得不背父去。
師曰。
切忌回頭。
問心心放下難。
如何是放下底人。
師曰。
擔取去。
問僧洞山道。
龍吟枯木。
異響難聞。
如何是異響。
曰不會。
師曰善解龍吟。
問是處是慈氏。
無門無善财。
為甚麼卻道。
瑠璃殿上無知識。
師曰。
拆殿了相見。
瞎全真問。
某甲三十年來。
打疊妄心不下。
乞師方便。
師曰。
汝妄心有來多少時也。
未審本來有妄心否。
祇如妄心作麼生斷。
隻者妄心斷。
即是不斷。
即是真聞。
廓然作禮而去。
晚年幽居多暇。
嘗拈掇宏智百頌曰。
從容庵錄。
又着請益錄。
踵碧岩。
後塵開寶鏡重垢。
甚有補於宗門。
師天資敏利。
百家之學。
無不淹通。
三閱大藏。
首尾熟貫。
有祖燈錄。
六十二卷。
釋氏新聞鳴道集。
辨宗說心經風鳴禅悅法喜集。
若幹卷。
淨土仰山洪濟。
萬壽四剎。
皆有錄行世。
以元定宗元年丙午後四月五日示疾。
七日書偈曰。
八十一年。
隻此一語。
珍重諸人。
切莫錯舉遂逝世。
壽八十一生。
宋乾道二年丙戌。
僧臘六十。
茶毗於通玄門外。
舍利無數。
諸方門人分而塔焉。
□□府竹林巨川海禅師 有風鈴頌曰。
銅唇鐵舌太尖新。
樓角懸來不記春。
言外百千三昧法。
因風說與個中人。
學士陳秀王嘗問。
萬松彌勒菩薩。
為甚麼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松曰。
真心本淨故不修禅。
定妄想本空故。
不斷煩惱。
又問。
香山大潤。
潤曰。
禅心已定不須。
更修斷盡煩惱。
不須更斷。
後持以問師。
師曰。
本無禅定煩惱。
公曰。
惟此為快耳。
續燈正統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