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又嘗發明洞上宗旨曰。

    既有尊貴之位。

    須明尊貴底人。

    須知尊貴底人。

    不處尊貴之位。

    方明尊貴。

    不落階級。

     五位頌曰。

    正中偏。

    夜深古殿鎖輕煙。

    寂爾苔封臣不立。

    密密光輝未兆前。

    偏中正。

    玉人不睹臨台鏡。

    子夜星河霧氣濃。

    依舊青山不露頂。

    正中來。

    木人攜杖火中回。

    趂起泥牛耕練色。

    放教石馬步蒼苔。

    兼中至。

    轉側相逢全意氣。

    交輝終不犯鋒铓。

    大用縱橫無變異。

    兼中到。

    明暗盡時光不照。

    石女有智妙難窮。

    解栽絕頂無根草。

     □□府□□仁山恒禅師 久待大明。

    深入堂奧。

    明一日以衣法付之。

    師曰。

    恒不是恁麼人。

    明曰。

    不是恁麼人。

    自不殃及伊。

    師乃唯唯受之。

    蓋法乳恩深也。

    明囑曰。

    汝既如是。

    第一不得。

    容易出世。

    若躁進輕脫。

    中間必有坎坷。

    厚養久之。

    乃出住□□焉。

     僧問。

    洞山已邈雲岩真。

    因甚到過水睹影。

    始雲大悟。

    師曰。

    不是深心人不知。

    曰如何是深心人。

    師曰。

    十八女兒不系腰。

    複示以頌曰。

    柳底黃鹂送好音。

    輕輕喚着愈傷心。

    闌幹倚徧無聊賴。

    夢裡如何許。

    我尋無路尋。

    怨殺月明花下影。

    依俙拂斷枕頭琴。

     普照寶禅師法嗣 順天府大慶壽寺虛明教亨禅師 濟州任城王氏子。

    先是有汴州慈濟寺僧福安者。

    山居有年。

    於邙山村。

    倚樹而化。

    王氏母。

    夢其求托宿。

    遂生師焉。

    七歲出家。

    十五遊方。

    參普照。

    未有所入。

    一日以事往睢陽。

    宿趙渡。

    於馬上憶擊闆因緣。

    疑情百結。

    将抵河津。

    同行警曰。

    此河津也。

    師忽有省。

    下馬悲喜交集。

    至隕涕歸。

    以告照。

    照曰。

    此僵卧人。

    似欲轉動。

    日面佛。

    月面佛。

    意旨如何。

    師複茫然無所對。

    後聞闆聲乃大悟。

    以頌呈照曰。

    日面月面星。

    流電卷少或遲疑。

    面門着箭咄。

    照曰。

    吾今後瞞。

    汝不得也。

    後出世五坐道場末。

    繼席普照。

    尋奉旨主慶壽金興定。

    己卯七月十日索筆書偈。

    端坐而化。

    其偈失錄。

    尚記其末雲。

    咦一二三四五六七塔於。

     大鑒下第二十二世 王山體禅師法嗣 彰德府磁州大明雪岩滿禅師 初參普照寶。

    寶曰。

    兄弟年後。

    正宜參扣。

    老僧當年。

    念念以佛法為事。

    師遽避席進曰。

    和尚而今如何。

    寶曰。

    如生冤家相似。

    師曰。

    若不得此語。

    幾累我枉行千裡。

    寶下禅床。

    握師手曰。

    作家那。

    師與勝默光同參。

    有所逆。

    嘗跪受呵斥。

    或問其故。

    師曰。

    今諸方師資。

    法屬诤訟招譏。

    獅子身中蟲。

    自食其肉。

    滿雖不肖。

    複敢蹈覆轍邪。

    聞者鹹歎以為賢。

    後造王山。

    山舉洞山睹影話。

    師疑甚。

    山曰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

    子今既疑。

    則病發矣。

    子知此病。

    則子藥也。

    師一日讀五位頌。

    至折合終歸炭。

    裡坐忽大悟曰。

    今日方知。

    病即藥也。

    呈山。

    山曰。

    料掉沒交涉。

    師曰。

    和尚此回瞞不得也。

    山可之。

    俾接踵住持。

     上堂舉。

    洞山解夏曰。

    秋初夏末。

    兄弟東去西去。

    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良久曰。

    祇如萬裡無寸草處。

    作麼生去。

    石霜曰。

    出門便是草太陽。

    曰直饒不出門。

    亦是草漫漫地。

    師曰。

    三個老漢。

    雖然異口同音。

    未免撞頭磕額。

    何故一人。

    大開口了合。

    不得一人。

    高擡腳了。

    放不下一人。

    緊閉門了出不去。

    王山即不然。

    徧十方界。

    非外。

    全在一微塵。

    在一微塵非内。

    徧十方界。

    祇者一微塵及盡。

    不可得也。

    向那裡安門甚處入草。

    還委悉麼。

    休侵洞嶺。

    初秋草請看。

    疎山臘月蓮。

    下座。

     僧問高郵定。

    透網金鱗。

    以何為食。

    定曰。

    乾屎橛。

    僧無語。

    師代曰。

    謝供養。

    師於金泰和六年丙寅十月寂。

    當宋甯宗開禧二年。

    其頌語最多。

    茲僅錄正偏五位。

    如左曰。

    正中偏。

    邃洞沉沉鎖翠煙。

    午夜碧空清似鏡。

    一輪明月上層巅。

    偏中正。

    欲曉雲濃封古徑。

    雪屋靈明夢未惺。

    冥然又若寒宵永。

    正中來。

    木人攜錫下崔嵬。

    縱橫不履今時地。

    石徑祥蓮襯足開。

    兼中至。

    高提妙印無真僞。

    碧紗叢裡恣情眠。

    一任岩前花雨墜。

    兼中到。

    突兀三光曾未照。

    夢手敲空聽者稀。

    逈然不落宮商調。

     順天府慶壽勝默光禅師 初參鄭州寶。

    後參王山得法。

    出世開堂。

    嘗謂衆曰。

    傳法當如船子。

    求法當如可祖。

    苟不然者。

    其何以荷如來之大法哉。

     上堂。

    我宗無語句。

    亦無一法。

    與人德山。

    齒不關風。

    納盡敗缺。

    要識綱宗。

    先須識句岩頭。

    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

    總好與三十痛棒。

    還有不甘者麼。

    如無莫怪。

    壓良為賤。

     示衆舉。

    麻谷到章敬。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敬曰是是。

    谷又到南泉。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泉曰。

    不是不是。

    師曰。

    是無可是。

    非無真非。

    是非無主。

    萬善同歸。

    枭雞晝夜徒自支離。

    我無三寸。

    鼈得喚龜。

    迦葉不肯。

    一任攢眉。

     僧問。

    如何是祖意。

    師曰。

    針頭削鐵。

    曰如何是教意。

    師曰。

    佛面剝金。

     舉九峰不肯首座話。

    頌曰。

    元座徒亡一炷煙。

    九峰不是抑高賢。

    若将一色為承紹。

    辜負先師不借緣。

     仁山恒禅師法嗣 彰德府磁州大明诠禅師 依仁山得旨。

    賦性潇灑。

    □排諧談笑。

    仁山常囑定。

    侍者拘檢之。

    師曰。

    人生一夢而已。

    快樂一世是好夢。

    拘檢一世是惡夢。

    我甯作好夢耳。

    人以為佳言。

    徒單二驸馬。

    赴南京任道。

    過大明入堂。

    見一僧面壁而坐。

    驸馬曰。

    好個澹漢。

    師曰。

    今日被驸馬。

    着鹽醬也。

     慶壽亨禅師法嗣 開封府大覺西溪弘相禅師 沂水王氏子。

    初棄家事。

    祖照通經。

    得僧服。

    恣覽内外典。

    凡十年乃棄。

    參虛明於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