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九

關燈
者。

    時默堂宣受寶月記。

    歸自繁昌。

    師往谒。

    服勤久之。

    複詣東禅從昂祝發。

    參吉庵。

    庵門庭孤峻。

    師能朝夕咨叩。

    一日聞磬聲。

    豁然洞徹。

    尋趨方丈。

    庵曰。

    子着賊也。

    師曰。

    賊已收下。

    曰贓在甚處。

    師振坐具曰。

    狼藉狼藉。

    曰者掠虛漢。

    狼藉個甚麼。

    師一喝歸衆。

    庵可之。

    未幾長安覺王寺。

    請居第一座。

    室中秉拂機用。

    莫能湊泊。

    嘉靖初住金陵安隐。

     僧問。

    如何是安隐境。

    師曰。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曰如何是安隐家風。

    師曰。

    石虎山前鬥。

    泥牛水底眠。

    曰不會。

    師曰。

    用會作麼。

     精嚴寺晚參。

    精嚴寺裡撞鐘。

    府谯樓上擂鼓。

    同時顯大神通。

    穿透千門萬戶。

    大衆還聞麼。

    若道不聞。

    争奈鐘鼓分明。

    人人有耳。

    若道聞。

    将甚麼聞。

    即今鼓絕鐘消。

    聞底事又作麼生。

    試道看。

    卓拄杖曰。

    黃金自有黃金價。

    終不和沙賣與人。

     陸五台問。

    畫前元有易不。

    師曰。

    若無。

    伏羲将甚麼畫。

    台曰。

    畫後如何。

    師曰。

    元無一畫。

    台曰。

    現有六十四卦。

    何得言無。

    師曰。

    莫着文字。

    台曰。

    請和尚離文字發一爻看。

    師召居士。

    台應諾。

    師曰。

    者一爻從何處起。

    又問。

    至人無夢何也。

    師曰。

    常人於現前虛幻分别境界。

    不知全體是夢。

    認為實有。

    而以昏昧想心系念。

    神識紛飛。

    境界為夢。

    所謂寤寐俱夢。

    夢中複作夢也。

    至人於自心境界。

    如實而知。

    故於現前虛幻境界。

    妙用冷然。

    通徹無礙。

    而睡夢亦自明明而知。

    曆曆而覺。

    所謂寤寐一如者也。

    故至人無夢之說。

    非有無之無。

    乃是無夢無非夢。

    夢與非夢。

    一而已矣。

    又問。

    夢裡須臾。

    何以曆涉萬裡。

    師彈指一下曰。

    千裡萬裡。

    隻在者裡。

    問聖人有妄念不。

    師曰無。

    曰既無妄念。

    何用兢兢業業。

    師曰。

    兢兢業業。

    故無妄也。

    問為政如何得無倦。

    師曰。

    榮辱得喪。

    毀譽是非。

    一切不管。

    但虛其心行其所無事。

    則無倦矣。

    問終日吃飯。

    何故不曾齩着一粒米。

    師曰。

    吃飯底人。

    居士還曾見不。

    問四方上下有窮盡不。

    師曰。

    居士試返觀自己心量。

    有窮盡不。

    士良久曰。

    實無窮盡。

    師曰。

    世界亦然。

    又問。

    地獄實有不。

    師曰。

    人作了惡。

    曆曆自知。

    雖經久遠。

    憶持不忘。

    便是業鏡。

    自心明知自惡。

    不能自釋。

    便是法王。

    心地不空。

    地獄實有。

    心若空了。

    地獄随空。

     示禅人偈曰。

    工夫不間四威儀。

    聽闆聞鐘好下疑。

    打破未生時面目。

    好來爐畔受鉗錘。

    道本無為豈屬修。

    有修頭上更安頭。

    虛空若使重加柄。

    野草閑華正好愁。

    将謂衣中有寶珠。

    衣穿方信寶珠無。

    前年尚有無珠說。

    今日無珠說也無。

    内不尋思外不求。

    大千沙界一毫收。

    塵塵剎剎蓮華藏。

    認着依然是外頭。

    後遷弁山。

    晚退歸天甯。

    嘉靖庚申秋示寂。

    壽七十四。

    臘五十二。

    茶毗塔禅悅堂。

     天通顯禅師法嗣 湖州府天池月泉玉芝法聚禅師 嘉禾富氏子。

    母馮。

    生弘治壬子子月晦日。

    兒時每藉地趺坐。

    折草念佛。

    母曰。

    此兒佛弟子也。

    稍長通經史。

    年十四。

    從資聖堅受業。

    受具後。

    矢志參學。

    夙夜匪懈。

    一日閱壇經有省。

    往谒吉庵不契。

    複見法舟。

    舟多所啟發。

    一日聞僧舉。

    僧問大颠。

    如何是見性。

    颠曰見即是性。

    不覺釋然一笑。

    述偈曰。

    湖光倚杖三千頃。

    山色開門五六峰。

    觸目本來成現事。

    蒲團今不煉頑空。

    未幾結制於漏澤之雲峰。

    忽憶雪岩問高峰。

    正睡着時。

    無夢無想。

    無見無聞。

    主人公在甚麼處話。

    便見得生死一緻。

    寤寐一如。

    一日聞友人誦天通夢居碧峰寺裡有如來之句。

    遂詣碧峰。

    才見便問。

    碧峰寺裡有如來。

    莫便是和尚不。

    峰曰。

    上座還見麼。

    師曰。

    縱見也是金屑落眼。

    峰曰。

    者漢死去多少時。

    汝來為他乞命。

    便歸方丈。

    次日峰上堂。

    舉古德曰。

    打破大唐國。

    覓個不會佛法底也無。

    又曰。

    向南方走了一轉。

    拄杖頭不曾撥着一個會佛法底。

    此二語甚有誵訛。

    試為酬一語看。

    師曰。

    前不構村。

    後不疊店。

    峰曰。

    未在更道。

    師曰。

    不遇知音者。

    徒勞話歲寒。

    峰曰。

    有甚得力句。

    試舉看。

    師遂呈二偈。

    峰曰。

    未免落人圈缋。

    師曰。

    如何得不落人圈缋。

    峰便掌曰。

    是落不落。

    師豁然大悟。

    平昔所蘊。

    皆氷釋已。

    而侍峰過杭遊南屏。

    至宗鏡堂。

    峰登座曰。

    此處正好說法。

    師曰。

    說法已竟。

    峰便下座。

    顧師問曰。

    還記得我所說底法麼。

    師曰。

    劍去久矣。

    峰颔之。

    遂為印可。

    後出住天池。

     示衆。

    至道無為。

    非有為無以造其深。

    絕學無學。

    非力學無以臻其極。

    譬猶玉之在璞。

    珠之在淵。

    非剖鑿探求。

    終無以獲。

    故趙州三十年。

    不雜用心。

    香林四十年。

    方成一片。

    孜孜矻矻。

    廢寝忘餐。

    惟欲究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