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人修因證果。
拈拄杖曰。
一年三百六十日。
一日日從今日始。
拄杖子亦從今日始。
卓拄杖曰。
擊碎三玄三要門。
普天匝地清風起。
上堂。
舉玄沙因鼓山至。
畫一圓相。
山曰。
人人出者個不得。
沙曰。
情知你向驢骀馬腹裡作活計。
山曰。
和尚又作麼生。
沙曰。
人人出者個不得。
山曰。
為甚和尚恁麼道卻得。
某甲恁麼道卻不得。
沙曰。
我得你不得。
師曰。
玄沙與鼓山。
難兄亦難弟。
若要出得者個。
總欠悟在。
雪窦曰。
隻知貪觀白浪。
不知失卻手桡。
缁素眼何在。
蓦拈拄杖畫一畫曰。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闌幹。
浴佛上堂。
舉藥山因遵布衲浴佛話。
師曰。
藥山能縱不能奪。
布衲能奪不能縱。
總未具超宗眼在。
黃龍南曰。
二尊宿一出一入。
未見輸赢。
三十年後。
不得錯舉。
早是錯下名言。
徑山見處。
也要諸人共知。
今日殿中普請浴佛。
者個那個。
不得動着。
杓柄到手。
更莫颟顸。
擊拂子曰。
将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永樂癸未十月二十三日。
示寂於不動軒。
世壽五十八。
僧臘四十五。
阇維。
煙焰所至。
舍利如貫珠。
塔于淩霄之陽。
壽昌源禅師法嗣 甯波府天童元明原良禅師 甯海周氏子。
初住瑞岩。
後遷天童。
有侑宏智祖塔辭曰。
嗚呼山不讓塵。
故能成其高。
海不讓流。
故能成其深。
師非宿備六度萬行之願輪。
則曷由樹斯大法之功於古今。
聖人出興。
作百世師。
千載一時。
惟師得之。
巍巍窣堵。
鎮茲東谷。
洞上一宗。
真規複複。
昭告菲詞。
深勒崖谷。
願師再來。
為法作則。
徑山悅禅師法嗣 甯波府慈溪定水見心來複禅師 南昌豐城王氏子。
至正壬午。
祝發于邑之西方寺。
走雙徑谒南楚。
久之乃得證入。
無何避兵會稽。
遂主慈溪定水。
凡廢者煥然一新。
以幹戈間阻。
不能省母。
作室于澗東名蒲庵。
取陳尊宿義。
後遷鄞之天甯。
杭之靈隐。
舉馬祖遣人送圓相上徑山話。
頌曰。
緘回特地謝殷勤。
海月山雲見處親。
莫怪南陽太饒舌。
乾坤誰是不疑人。
舉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話。
頌曰。
一幅氷绡五色新。
玉梭巧織鳳池春。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舉文殊維摩各說不二法門話。
頌曰。
妙喜天中問疾過。
機先勘破老維摩。
剎塵常說虛空聽。
一默相酬早是多。
舉文殊令善财采藥話。
頌曰。
是藥拈來會得麼。
神方不必問耆婆。
若言殺活全工巧。
大地群生病轉多。
舉靈雲見桃花玄沙未徹話。
頌曰。
盡向長安踏早春。
紫骝随處逐芳塵。
年年歌管東風裡。
解識桃花有幾人。
洪武戊申。
召至京。
賜食内庭。
慰勞優渥。
适建锺山大會。
敕師升座說法。
複命蜀王椿。
從師問道。
有答蜀王問參禅法要書。
一千餘言。
又答晉王問禅要書。
五百餘言。
所着有蒲庵集。
及蒲庵外集。
行世。
靈隐明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休庵無旨可授禅師 台州臨海李氏子。
年十二。
依季父沙門仲智於石門寺。
十九得度為大僧。
參普覺於靈隐。
問答之頃。
疑情頓釋。
至正丙戌。
出世台州安聖。
閱五年。
遷隆恩。
又二年。
補真如。
明年行宣政院。
選主龍華。
一坐十三夏。
洪武癸醜。
杭郡侯命主中竺。
至則淨慈諸勤舊。
相與力争。
屢卻不聽。
不得已強居二載。
退卧竹院。
一日示疾。
召左右曰。
吾逝矣。
左右進觚翰。
師麾去曰。
吾宗本無言說。
泊然而寂。
世壽六十九。
僧臘五十。
火浴。
齒牙貫珠不壞。
設利光瑩。
色如金晶。
其徒斂諸不壞。
并遺骼。
歸龍華塔而藏焉。
天界信禅師法嗣 溫州府江心覺初慧恩禅師 久依孚中信。
信居護龍河上。
師嘗分座說法。
後信示寂。
師出世建業之聖泉。
次遷永嘉雅山。
未幾江心虛席。
牧守請主之。
所着有三會語錄。
天目本禅師法嗣 金華府義烏伏龍無明千岩元長禅師 蕭山董氏子。
年七歲。
從諸父比丘昙芳於富陽法門院。
十九剃發。
受具戒。
學律於靈芝。
會行丞相府飯僧。
中峰适在座。
遙見師。
呼而問曰。
汝日用如何。
師曰念佛。
峰曰。
佛今何在。
師拟議。
峰厲聲叱之。
師作禮求示法要。
峰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
縛茅靈隐。
脅不沾席者三年。
一日聞雀聲有省。
亟往見峰。
峰複叱之。
師憤然歸。
夜靜。
忽鼠翻食貓器。
堕地作聲。
恍然開悟。
複往質峰。
峰曰。
趙州何故雲無。
師曰。
鼠餐貓飯。
峰曰未也。
師曰。
飯器破矣。
峰曰。
破後如何。
師曰。
築碎方甓。
峰乃微笑。
囑曰。
善自護持。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師受囑。
隐天龍之東庵。
笑隐主中竺。
力薦起之。
宣政院脫歡。
亦遣使見迫。
師皆不諾。
居亡何。
諸山争相勸請。
師度不為時所容。
遂杖錫踰濤江。
東至義烏之伏龍山。
山如青蓮華。
乃卓錫岩際曰。
山有水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師遂依大樹以居。
時泰定丁卯十月也。
初山有禅寺名聖壽。
久荒廢。
師入山。
鄉民鹹夢異僧來。
遂相率為伐木構精廬。
尋因舊号。
成大伽藍。
朝廷三遣重臣降香。
錫号佛慧圓鑒普濟禅師。
并賜金襕法衣。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野馬入牛欄。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今日好雨。
曰如何是道。
師曰。
此去義烏不遠。
問。
如何是賓中賓。
師曰。
當胸叉手問他人。
曰如何是賓中主。
師曰。
堂上坐來日正午。
曰如何是主中賓。
師曰。
有時歡喜有時瞋。
曰如何是主中主。
師曰。
橫按镆铘無佛祖。
問。
如何是露地白牛。
師曰。
草裡卧。
曰甚麼人騎得。
師曰。
無髭須胡子。
曰三身中那身說法。
師曰
拈拄杖曰。
一年三百六十日。
一日日從今日始。
拄杖子亦從今日始。
卓拄杖曰。
擊碎三玄三要門。
普天匝地清風起。
上堂。
舉玄沙因鼓山至。
畫一圓相。
山曰。
人人出者個不得。
沙曰。
情知你向驢骀馬腹裡作活計。
山曰。
和尚又作麼生。
沙曰。
人人出者個不得。
山曰。
為甚和尚恁麼道卻得。
某甲恁麼道卻不得。
沙曰。
我得你不得。
師曰。
玄沙與鼓山。
難兄亦難弟。
若要出得者個。
總欠悟在。
雪窦曰。
隻知貪觀白浪。
不知失卻手桡。
缁素眼何在。
蓦拈拄杖畫一畫曰。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闌幹。
浴佛上堂。
舉藥山因遵布衲浴佛話。
師曰。
藥山能縱不能奪。
布衲能奪不能縱。
總未具超宗眼在。
黃龍南曰。
二尊宿一出一入。
未見輸赢。
三十年後。
不得錯舉。
早是錯下名言。
徑山見處。
也要諸人共知。
今日殿中普請浴佛。
者個那個。
不得動着。
杓柄到手。
更莫颟顸。
擊拂子曰。
将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永樂癸未十月二十三日。
示寂於不動軒。
世壽五十八。
僧臘四十五。
阇維。
煙焰所至。
舍利如貫珠。
塔于淩霄之陽。
壽昌源禅師法嗣 甯波府天童元明原良禅師 甯海周氏子。
初住瑞岩。
後遷天童。
有侑宏智祖塔辭曰。
嗚呼山不讓塵。
故能成其高。
海不讓流。
故能成其深。
師非宿備六度萬行之願輪。
則曷由樹斯大法之功於古今。
聖人出興。
作百世師。
千載一時。
惟師得之。
巍巍窣堵。
鎮茲東谷。
洞上一宗。
真規複複。
昭告菲詞。
深勒崖谷。
願師再來。
為法作則。
徑山悅禅師法嗣 甯波府慈溪定水見心來複禅師 南昌豐城王氏子。
至正壬午。
祝發于邑之西方寺。
走雙徑谒南楚。
久之乃得證入。
無何避兵會稽。
遂主慈溪定水。
凡廢者煥然一新。
以幹戈間阻。
不能省母。
作室于澗東名蒲庵。
取陳尊宿義。
後遷鄞之天甯。
杭之靈隐。
舉馬祖遣人送圓相上徑山話。
頌曰。
緘回特地謝殷勤。
海月山雲見處親。
莫怪南陽太饒舌。
乾坤誰是不疑人。
舉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話。
頌曰。
一幅氷绡五色新。
玉梭巧織鳳池春。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舉文殊維摩各說不二法門話。
頌曰。
妙喜天中問疾過。
機先勘破老維摩。
剎塵常說虛空聽。
一默相酬早是多。
舉文殊令善财采藥話。
頌曰。
是藥拈來會得麼。
神方不必問耆婆。
若言殺活全工巧。
大地群生病轉多。
舉靈雲見桃花玄沙未徹話。
頌曰。
盡向長安踏早春。
紫骝随處逐芳塵。
年年歌管東風裡。
解識桃花有幾人。
洪武戊申。
召至京。
賜食内庭。
慰勞優渥。
适建锺山大會。
敕師升座說法。
複命蜀王椿。
從師問道。
有答蜀王問參禅法要書。
一千餘言。
又答晉王問禅要書。
五百餘言。
所着有蒲庵集。
及蒲庵外集。
行世。
靈隐明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休庵無旨可授禅師 台州臨海李氏子。
年十二。
依季父沙門仲智於石門寺。
十九得度為大僧。
參普覺於靈隐。
問答之頃。
疑情頓釋。
至正丙戌。
出世台州安聖。
閱五年。
遷隆恩。
又二年。
補真如。
明年行宣政院。
選主龍華。
一坐十三夏。
洪武癸醜。
杭郡侯命主中竺。
至則淨慈諸勤舊。
相與力争。
屢卻不聽。
不得已強居二載。
退卧竹院。
一日示疾。
召左右曰。
吾逝矣。
左右進觚翰。
師麾去曰。
吾宗本無言說。
泊然而寂。
世壽六十九。
僧臘五十。
火浴。
齒牙貫珠不壞。
設利光瑩。
色如金晶。
其徒斂諸不壞。
并遺骼。
歸龍華塔而藏焉。
天界信禅師法嗣 溫州府江心覺初慧恩禅師 久依孚中信。
信居護龍河上。
師嘗分座說法。
後信示寂。
師出世建業之聖泉。
次遷永嘉雅山。
未幾江心虛席。
牧守請主之。
所着有三會語錄。
天目本禅師法嗣 金華府義烏伏龍無明千岩元長禅師 蕭山董氏子。
年七歲。
從諸父比丘昙芳於富陽法門院。
十九剃發。
受具戒。
學律於靈芝。
會行丞相府飯僧。
中峰适在座。
遙見師。
呼而問曰。
汝日用如何。
師曰念佛。
峰曰。
佛今何在。
師拟議。
峰厲聲叱之。
師作禮求示法要。
峰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
縛茅靈隐。
脅不沾席者三年。
一日聞雀聲有省。
亟往見峰。
峰複叱之。
師憤然歸。
夜靜。
忽鼠翻食貓器。
堕地作聲。
恍然開悟。
複往質峰。
峰曰。
趙州何故雲無。
師曰。
鼠餐貓飯。
峰曰未也。
師曰。
飯器破矣。
峰曰。
破後如何。
師曰。
築碎方甓。
峰乃微笑。
囑曰。
善自護持。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師受囑。
隐天龍之東庵。
笑隐主中竺。
力薦起之。
宣政院脫歡。
亦遣使見迫。
師皆不諾。
居亡何。
諸山争相勸請。
師度不為時所容。
遂杖錫踰濤江。
東至義烏之伏龍山。
山如青蓮華。
乃卓錫岩際曰。
山有水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師遂依大樹以居。
時泰定丁卯十月也。
初山有禅寺名聖壽。
久荒廢。
師入山。
鄉民鹹夢異僧來。
遂相率為伐木構精廬。
尋因舊号。
成大伽藍。
朝廷三遣重臣降香。
錫号佛慧圓鑒普濟禅師。
并賜金襕法衣。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野馬入牛欄。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今日好雨。
曰如何是道。
師曰。
此去義烏不遠。
問。
如何是賓中賓。
師曰。
當胸叉手問他人。
曰如何是賓中主。
師曰。
堂上坐來日正午。
曰如何是主中賓。
師曰。
有時歡喜有時瞋。
曰如何是主中主。
師曰。
橫按镆铘無佛祖。
問。
如何是露地白牛。
師曰。
草裡卧。
曰甚麼人騎得。
師曰。
無髭須胡子。
曰三身中那身說法。
師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