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莊贍衆。
峰力辭。
瞿乃别營大覺。
請師領寺事。
及峰臨寂。
乃囑師以後事焉。
嘗有山居偈曰。
就樹縛茅成屋住。
拾荊編戶傍溪開。
是他懶瓒無靈驗。
惹得天書三度來。
高風遠韻。
槩可想見雲。
後於中竺桂子堂。
書偈坐逝。
處州府白雲山禅智寺空中以假禅師 得旨高峰。
後栖遲白雲。
四方禅侶。
聞風來赴。
屦滿戶外。
至元丙子夏一日。
援筆書偈曰。
地水火風先佛記。
掘地深埋第一義。
一免檀那幾片柴。
二免人言無舍利。
擲筆趺坐而化。
靈雲定禅師法嗣 南昌府般若絕學世誠禅師 示衆。
有志之士。
趂衆中柴乾水便。
僧堂溫暖。
三年不出門。
決定有大受用。
有等才作工夫。
覺得胸次輕安。
目前清淨。
便一時放下。
作偈作頌。
口快舌便。
将謂是大了。
當悞了一生。
可惜前來許多心機。
中途而廢。
三寸氣斷。
将何保任。
衆兄弟。
若欲出離生死。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閻羅大王。
不怕你能言能語。
徑山陵禅師法嗣 金華府寶林桐江紹大禅師 嚴州吳氏子。
世居桐江。
因以為号。
幼入裡之鳳山剃染。
受具戒。
參虛谷于徑山。
佩服心印。
曆事徧參。
一日曰。
吾今而後。
乃知法之無異味也。
遂罷參。
翻大藏凡三過。
内外學鹹通其旨。
東嶼居淨慈。
命典藏鑰。
至順壬申。
出世裡之烏龍。
後遷雲黃寶林。
法會稱極盛。
一日示微疾。
鳴鼓集衆叙謝。
衆請偈。
師接筆擲地曰。
縱書到彌勒下生。
甯複離此。
言畢而化。
世壽七十四。
僧臘五十八。
阇維舍利如绀珠。
齒牙不壞。
有三會語錄。
杭州府徑山竺遠正源禅師 歐陽文忠公之裔。
世居南康。
年二十七。
棄家剃染。
受具參方。
首谒虛谷。
谷舉龍潭吹滅紙燭話問。
意旨如何。
師曰。
焦石可破層氷。
谷曰。
破後如何。
師曰。
探索乃知。
谷曰。
所知者何事。
師拟對。
谷劈脊便棒。
師悚然喻旨。
後出世觀音興聖。
次補道場靈隐。
後遷徑山。
賜号佛慧慈照普應禅師。
以至正辛醜六月示寂。
全身塔于徑山。
弟子分爪發舍利。
藏于道場。
世壽七十三。
僧臘四十五。
道場信禅師法嗣 湖州府福源石屋清珙禅師 常熟溫氏子。
生鹹淳初。
幼依崇福寺剃染。
受具戒。
首參高峰。
峰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
令參。
服勤三年。
無所發明。
辭峰。
峰曰。
溫有瞎驢。
淮有及庵。
宜往見之。
因至建陽參及庵。
庵問何來。
師曰天目。
庵曰。
有何指示。
師曰。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庵曰。
汝作麼生會。
師無語。
庵曰。
此是死句。
甚麼害熱病底。
教汝與麼。
師拜求指的。
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意旨如何。
師不契。
庵曰。
者也是死句。
師不覺悚栗汗下。
一日入室。
庵再理前話。
師曰。
上馬見路。
庵呵曰。
汝在此六年。
猶作者個見解。
師發憤而去。
中途忽舉首見風亭。
豁然有省。
遂返語庵曰。
某甲今日會得活句也。
庵曰。
汝作麼生會。
師曰。
清明時節雨初晴。
黃莺枝上分明語。
庵颔之。
因複親炙。
久之辭去。
庵門送之曰。
他日與汝同龛。
未幾庵遷道場。
師複依之。
典藏鑰。
悅堂誾主靈隐。
師居第二座。
罷參後。
結庵湖之霞霧山。
喜吟詠。
有山居諸偈。
至順辛未四月。
出住當湖福源。
上堂。
把住也鋒铓不露。
放行也十字縱橫。
水雲深處相逢。
卻在千峰頂上。
千峰頂上相逢。
卻在水雲深處。
今朝福源寺裡開堂演法。
昨日天湖庵畔墾土耕煙。
所以道。
法無定相。
遇緣即宗。
可傳真寂之風。
仰助無為之化。
正與麼時如何。
拈拄杖卓一下曰。
九萬裡鵬才展翼。
一千年鶴便翺翔。
謝專使并三塔和尚首座都寺上堂。
睦州唆臨濟吃棒。
不是好心。
楊岐逼慈明晚參。
不是好心。
趙州訪道吾。
不是好心。
福源專使逼人住院。
且道是好心。
不是好心。
珊瑚枕上兩行淚。
半是思君半恨君。
謝殿主淨頭上堂。
一身清淨。
則多身清淨。
一世界清淨。
則多世界清淨。
東司頭臭氣。
佛殿裡蓬塵。
且道從甚麼處得來。
以手掩鼻曰。
又是一點也。
中秋謝藏主上堂。
天上月正圓。
人間月方半。
諸人恐未知。
打鼓普請看。
道是如來藏裡摩尼珠。
又似賓頭盧尊者手中瑠璃碗。
比也不可比。
辯也不可辯。
天風吹露濕桂花。
香浸雲邊廣寒殿。
上堂。
我有一句子。
欲與諸人說破。
又恐諸人罵我。
不與諸人說破。
又恐諸人疑我。
且道。
如今說即是。
不說即是。
撫膝曰。
知我罪我。
吾無辭焉。
上堂。
黃梅俾老盧踏碓。
石頭譏藥山不為。
有一丈蓬。
可以使八面風。
無三尺鞭。
難以控千裡馬。
伊蘭園裡不生栴檀。
黃檗樹頭讨甚蜜果。
上堂。
動若行雲。
止猶谷神。
水中醎味。
色裡膠青。
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
上堂。
所聞不可聞。
所見不可見。
昨夜五更風。
吹落桃華片。
蒼苔面上生紅霞。
百鳥不來春爛熳。
上堂。
吃飯要止饑。
飲水要止渴。
着衣要免寒。
歸鄉要到家。
學道要到三世諸佛開口不得處。
參禅要到曆代祖師插腳不入處。
若不如此。
倚
峰力辭。
瞿乃别營大覺。
請師領寺事。
及峰臨寂。
乃囑師以後事焉。
嘗有山居偈曰。
就樹縛茅成屋住。
拾荊編戶傍溪開。
是他懶瓒無靈驗。
惹得天書三度來。
高風遠韻。
槩可想見雲。
後於中竺桂子堂。
書偈坐逝。
處州府白雲山禅智寺空中以假禅師 得旨高峰。
後栖遲白雲。
四方禅侶。
聞風來赴。
屦滿戶外。
至元丙子夏一日。
援筆書偈曰。
地水火風先佛記。
掘地深埋第一義。
一免檀那幾片柴。
二免人言無舍利。
擲筆趺坐而化。
靈雲定禅師法嗣 南昌府般若絕學世誠禅師 示衆。
有志之士。
趂衆中柴乾水便。
僧堂溫暖。
三年不出門。
決定有大受用。
有等才作工夫。
覺得胸次輕安。
目前清淨。
便一時放下。
作偈作頌。
口快舌便。
将謂是大了。
當悞了一生。
可惜前來許多心機。
中途而廢。
三寸氣斷。
将何保任。
衆兄弟。
若欲出離生死。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閻羅大王。
不怕你能言能語。
徑山陵禅師法嗣 金華府寶林桐江紹大禅師 嚴州吳氏子。
世居桐江。
因以為号。
幼入裡之鳳山剃染。
受具戒。
參虛谷于徑山。
佩服心印。
曆事徧參。
一日曰。
吾今而後。
乃知法之無異味也。
遂罷參。
翻大藏凡三過。
内外學鹹通其旨。
東嶼居淨慈。
命典藏鑰。
至順壬申。
出世裡之烏龍。
後遷雲黃寶林。
法會稱極盛。
一日示微疾。
鳴鼓集衆叙謝。
衆請偈。
師接筆擲地曰。
縱書到彌勒下生。
甯複離此。
言畢而化。
世壽七十四。
僧臘五十八。
阇維舍利如绀珠。
齒牙不壞。
有三會語錄。
杭州府徑山竺遠正源禅師 歐陽文忠公之裔。
世居南康。
年二十七。
棄家剃染。
受具參方。
首谒虛谷。
谷舉龍潭吹滅紙燭話問。
意旨如何。
師曰。
焦石可破層氷。
谷曰。
破後如何。
師曰。
探索乃知。
谷曰。
所知者何事。
師拟對。
谷劈脊便棒。
師悚然喻旨。
後出世觀音興聖。
次補道場靈隐。
後遷徑山。
賜号佛慧慈照普應禅師。
以至正辛醜六月示寂。
全身塔于徑山。
弟子分爪發舍利。
藏于道場。
世壽七十三。
僧臘四十五。
道場信禅師法嗣 湖州府福源石屋清珙禅師 常熟溫氏子。
生鹹淳初。
幼依崇福寺剃染。
受具戒。
首參高峰。
峰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
令參。
服勤三年。
無所發明。
辭峰。
峰曰。
溫有瞎驢。
淮有及庵。
宜往見之。
因至建陽參及庵。
庵問何來。
師曰天目。
庵曰。
有何指示。
師曰。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庵曰。
汝作麼生會。
師無語。
庵曰。
此是死句。
甚麼害熱病底。
教汝與麼。
師拜求指的。
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意旨如何。
師不契。
庵曰。
者也是死句。
師不覺悚栗汗下。
一日入室。
庵再理前話。
師曰。
上馬見路。
庵呵曰。
汝在此六年。
猶作者個見解。
師發憤而去。
中途忽舉首見風亭。
豁然有省。
遂返語庵曰。
某甲今日會得活句也。
庵曰。
汝作麼生會。
師曰。
清明時節雨初晴。
黃莺枝上分明語。
庵颔之。
因複親炙。
久之辭去。
庵門送之曰。
他日與汝同龛。
未幾庵遷道場。
師複依之。
典藏鑰。
悅堂誾主靈隐。
師居第二座。
罷參後。
結庵湖之霞霧山。
喜吟詠。
有山居諸偈。
至順辛未四月。
出住當湖福源。
上堂。
把住也鋒铓不露。
放行也十字縱橫。
水雲深處相逢。
卻在千峰頂上。
千峰頂上相逢。
卻在水雲深處。
今朝福源寺裡開堂演法。
昨日天湖庵畔墾土耕煙。
所以道。
法無定相。
遇緣即宗。
可傳真寂之風。
仰助無為之化。
正與麼時如何。
拈拄杖卓一下曰。
九萬裡鵬才展翼。
一千年鶴便翺翔。
謝專使并三塔和尚首座都寺上堂。
睦州唆臨濟吃棒。
不是好心。
楊岐逼慈明晚參。
不是好心。
趙州訪道吾。
不是好心。
福源專使逼人住院。
且道是好心。
不是好心。
珊瑚枕上兩行淚。
半是思君半恨君。
謝殿主淨頭上堂。
一身清淨。
則多身清淨。
一世界清淨。
則多世界清淨。
東司頭臭氣。
佛殿裡蓬塵。
且道從甚麼處得來。
以手掩鼻曰。
又是一點也。
中秋謝藏主上堂。
天上月正圓。
人間月方半。
諸人恐未知。
打鼓普請看。
道是如來藏裡摩尼珠。
又似賓頭盧尊者手中瑠璃碗。
比也不可比。
辯也不可辯。
天風吹露濕桂花。
香浸雲邊廣寒殿。
上堂。
我有一句子。
欲與諸人說破。
又恐諸人罵我。
不與諸人說破。
又恐諸人疑我。
且道。
如今說即是。
不說即是。
撫膝曰。
知我罪我。
吾無辭焉。
上堂。
黃梅俾老盧踏碓。
石頭譏藥山不為。
有一丈蓬。
可以使八面風。
無三尺鞭。
難以控千裡馬。
伊蘭園裡不生栴檀。
黃檗樹頭讨甚蜜果。
上堂。
動若行雲。
止猶谷神。
水中醎味。
色裡膠青。
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
上堂。
所聞不可聞。
所見不可見。
昨夜五更風。
吹落桃華片。
蒼苔面上生紅霞。
百鳥不來春爛熳。
上堂。
吃飯要止饑。
飲水要止渴。
着衣要免寒。
歸鄉要到家。
學道要到三世諸佛開口不得處。
參禅要到曆代祖師插腳不入處。
若不如此。
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