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甚麼對。

    師雲。

    今日見兩人舁野豬。

     問。

    如何是三世諸佛。

    師雲。

    馬牛羊。

     問。

    如何是超生死不相幹句。

    師雲。

    山菌子。

     問。

    如何是生前面目。

    師雲。

    描不成畫不就。

     商州牧沈赤肩居士。

    初任新甯。

    參師。

    師痛加錐劄。

    士低首良久。

    師雲。

    曾見夾山參船子機緣麼。

    士雲。

    見。

    師雲。

    試舉看。

    士舉。

    至夾山辭行頻頻回顧處。

    師蓦豎掌雲。

    将謂别有耶。

    士當下釋然。

    後見貓捕雞。

    雞飛入草中。

    師取磚一塊置地雲。

    是甚麼。

    士作雞鳴聲。

    師雲。

    者話猶未圓在。

    士将磚一腳踢去。

    師乃印可。

     曹秋嶽沈赤肩。

    同師坐次。

    話及布袋和尚機緣。

    師向嶽索雲。

    乞我一文錢。

    嶽雲。

    者一文急忙拈不出在。

    赤肩雲。

    請向弟子乞看。

    師雲。

    你做窮官底人。

    向你乞個甚麼。

     晚居天甯二載。

    缁素景從晨夕參請。

    師與唱酬無倦。

    一時達者。

    稱為大慧再來。

    康熙己酉。

    編梓聚雲三世語錄。

    附楞嚴大藏。

    即返蜀。

    為慶忠。

    建塔於高峰。

    乙醜歲七月十五日。

    集衆謂曰。

    汝等當訃聞同門。

    十八日午時吾行矣。

    至期。

    命門人舁龛至丈室。

    親書得大自在額。

    懸於龛首。

    端坐龛中。

    手書遺偈雲。

    行年七十有二。

    開堂四十有三。

    生死瞥然無與。

    去來有甚相幹。

    老僧直實而道。

    一任諸人疑者疑。

    信者信。

    參者參。

    雖然如是。

    也不得放過。

    咦。

    擲筆泊然而逝。

    阇維齒牙不壞。

    舍利盈坎。

    附葬於慶忠塔右。

    與衡山塔并。

    遵治命也。

    有六會語錄。

    宗旨纂要。

    松林閑評三十卷。

    行世。

     梁山太平三空燈杲禅師 蓬州鄭氏子。

    初為郡吏。

    一旦投華銀山南宗律師披剃。

    即下山參聚雲。

    時慶忠為首座。

    師嘗扣之。

    忠出世平都吟翁東明青山。

    師皆總院事。

    當時名宿。

    如破山明眉山甫鹹下之。

    蓋其機辯穎逸。

    出入宋元。

    自印心於忠後。

    出住栖賢。

    一日燒畬次。

    丈雪禅師過訪。

    師曰。

    水鎖雙溪。

    峰高萬仞。

    向甚處去。

    雪曰。

    行路倦了上栖賢歇歇去。

    師曰。

    看狗子及至。

    雪曰。

    請和尚奉禮。

    師曰。

    适才相見了也。

    傍僧曰。

    莫眼花。

    師喝曰。

    非汝境界。

    雪曰。

    果然名不虛傳。

    師曰。

    吃茶去。

    一日師遊忠路。

    與敏樹禅師。

    談及時事。

    樹曰。

    萬事俱要造化好。

    師把住曰。

    梅花不在樹枝上。

    白雪豈從天降來。

    且道。

    還是造化。

    不是造化。

    樹曰。

    普天匝地。

    師曰。

    須向者裡評論始得。

    四方屢請升座說法。

    師叱曰。

    我三空非布販子禅。

    待五百人方說小參。

    衆不盈千者。

    誓不上堂。

    後迎忠於太平。

    忠一日謂曰。

    諸方号汝為牙爪。

    平時有甚機緣麼。

    師曰。

    古今語錄。

    塞海堆山。

    放過某甲一人罷。

    師生平。

    戮力叢林。

    分寸不蓄。

    與衆甘苦。

    一事稍拂。

    抽杖便行。

    康熙癸卯。

    尋匡山至隆興。

    方伯餘公迎居署内。

    晨夕問道。

    未及一載。

    偶一字相違。

    宵夜遁去。

    公命人急追之。

    已渡江矣。

    丙午三月二日。

    行化廬州。

    病新起。

    語衆曰。

    八苦交煎。

    四大分散。

    如是而已。

    侍僧曰。

    和尚到此何如。

    師曰。

    老僧豈在古人之下。

    今将行矣。

    吾平生不離大海衆。

    滅後以骸骨。

    付諸水濱。

    言畢而逝。

     梁山高峰喬松燈億禅師 鄰水馮氏子。

    兒時每歎曰。

    做和尚去。

    父兄俱以和尚呼之。

    時有方士過門。

    謂父曰。

    此子命相不凡。

    非池中物。

    十七歲。

    披剃於本邑慧空庵。

    未久遇業師複初。

    初自兩都回。

    言南方禅席。

    師拜會下。

    同住邑之延福寺。

    寺嘗開經論。

    師雖聽習大意明了。

    而己躬下事。

    未得穎脫。

    時時在念。

    後於五龍庵。

    遇一禅客。

    以青州公案。

    雲門屎橛等語。

    每每相問未決。

    造華銀山。

    谒南宗宗南堂丈中。

    見聚雲老人像。

    又得一貫别傳五冊。

    從頭細看。

    覺有所得。

    遂約同志數人。

    放舟東下。

    至平山。

    聞聚雲化去。

    遂參慶忠。

    忠時廬墓。

    次年忠應平都請。

    師願入侍寮。

    一日入室次。

    師才入。

    忠曰。

    我不曾教汝。

    師珍重便出。

    腳才跨門。

    豁然領旨。

    自此傾誠座下。

    一十五載。

    初住白岩。

    上堂。

    以拄杖橫肩曰。

    會麼。

    具眼者出來。

    山僧有個驗處。

    僧問。

    如何是萬物鹹新句。

    師便打。

    如何是舜德堯仁句。

    師亦打。

    乃曰。

    山花似錦。

    澗水如藍。

    乾坤浩蕩。

    日月高懸。

    擲拄杖下座。

     上堂。

    連喝四喝曰。

    喚作金剛王寶劍得麼。

    喚作踞地獅子得麼。

    喚作探竿影草得麼。

    喚喚作一喝不作一喝用得麼。

    咄。

    臨濟老漢口門太窄。

     示衆。

    韶陽餅谂老茶。

    猶是止饑接渴。

    臨濟喝德山棒。

    且非正令全提。

    僧問。

    如何是正令全提。

    師曰。

    拈案子山來。

    曰學人不會。

    師曰。

    還安舊處着。

     示衆。

    撒手那邊。

    回頭者畔。

    聞鐘登殿。

    擊鼓升堂。

    是即是。

    且屙屎放尿。

    畢竟在甚麼處。

    請下一語。

    謾道沒閑工夫好。

    會麼。

    以拂子作相雲。

    參。

     師将往永興。

    寶善居士問。

    和尚向甚麼處去。

    師曰。

    岸南永興。

    曰那邊事作麼生。

    師劈面一掌。

    士亦作掌勢。

    師曰。

    我打你也打。

    士拱手。

    師便行。

     王太守問僧。

    月到樹留影。

    風停水不波。

    是何意旨。

    僧舉似師。

    師曰會麼。

    曰不會。

    師曰。

    石山子上虎耳草。

     一居士問。

    玉筯牙筯。

    是同是别。

    師曰。

    放下着。

    士放下。

    師曰。

    是同是别。

    士罔措。

     續燈正統卷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