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得。
無耳卻知音。
圓通掉背去。
和天徹地傾。
巴掌老和尚示寂。
上堂。
卓三卓曰。
驢頭不鬥馬嘴。
從三掌中得來。
且放過虛張聲勢。
從班步下。
聽來不堪計較。
直饒未出茅廬。
三分已定。
如龍如鬼底。
死退活走底。
咄。
看破了也。
除夕上堂。
小盡二十九。
大盡三十日。
鼠[門@身]牛角尖。
到頭知委悉。
無須鎖子兩頭搖。
赤眼烏龜吹鐵笛。
明日又新春。
不用舊年曆。
上堂。
倒曳遼天拄杖。
牢拴三耳草鞋。
漫雲結解為期。
尚有末後一着。
今與汝等解開布袋。
於中竹頭木屑囊藏不少。
若遇虛空落地處。
一任抖擻。
解制上堂曰。
佛華經破故紙。
文殊普賢田厍奴。
五十三員花酒店。
善财百一十城。
腳跟未動。
毗盧七處九會。
磕睡未惺。
咄。
毗盧了。
善财了。
文殊普賢了。
若凡若聖。
乃俗乃僧。
無不了了。
卓一卓曰。
了不可得。
僧俗凡聖不可得。
文殊普賢不可得。
善财不可得。
毗盧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到者裡莫謂聲聞二乘不見不聞。
佛眼觑亦無分。
問。
未生事如何。
師雲。
劫風吹不起。
曰已生後如何。
師雲。
逆水泛輕舠。
曰前後際斷又如何。
師雲。
提起三十棒。
曰即今在甚麼處。
師便打。
問。
空劫前是誰承當。
師曰。
王大耳。
曰相見得麼。
師曰。
沒頭腦。
曰仲冬嚴寒。
伏惟尊重。
師打曰。
雪火恰投機。
問。
四十九年。
未曾說一字。
教從何來。
師曰。
如蟲禦木。
曰如何演唱。
師曰。
風和萬籁清。
問。
如何是雲門宗。
師曰。
辣。
如何法眼宗。
師曰。
瞎。
如何是沩仰宗。
師曰。
恰。
如何是臨濟宗。
師曰。
煞。
如何是曹洞宗。
師曰密。
師。
晚年罷席祖山。
遊鄂城訪卧雲。
退休於齊安之燕雲山雪堂。
所着有草堂規制。
金剛大義。
折疑略釋。
栗園典要。
三字經說。
内篇诠釋等書。
傳於叢林。
忠州福城山慶雲衡山燈炳禅師 合江馮氏子。
落發於寶峰洞然禅師。
偶得四家評唱。
至無義味處。
輙自喜之。
适萬和尚宗風大振。
時師方年少。
即随業師。
禮聚雲。
未幾即許入堂。
經三七日。
無門可入。
乃對露柱曰。
吾此身若不與露柱同體者。
誓不肯休。
從暮至旦。
果獲如一。
一日偶舉曰。
佛殿入燈籠。
牛皮鞔露柱。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未六十日。
忽然前後際斷。
走見雲。
雲曰。
子雖入矣。
三句四喝四賓主。
又當何如。
師又茫然。
時慶忠老人為首座。
一日随忠山行次。
見磊石三座。
忠曰。
此不是三句。
前行又見四人。
忠曰。
此不是四賓主。
師當下釋然。
即拜之曰。
元來得恁麼近。
後二年。
先聚雲滅度。
慶忠廬墓。
師晨夕侍焉。
不踰年。
忠受平山請。
師充第一座。
時方在髫。
酆陵以蜀東第一名勝。
四方龍象。
一時會集者千有五百人。
師雖於稠人中。
更勤接納。
是時石樓昱。
眉山甫。
汾陽覺。
喬松億。
鹹受煅煉焉。
除夕忠問師。
汝還腳忙手亂麼。
師曰。
大盡三十日。
忠曰。
意旨如何。
師曰。
小盡二十九。
出住吉祥。
上堂。
六三六四六五。
吉祥大震法鼓。
黃梅三擊祖意。
旛華羅列飛舞。
今乃諸護法。
建普利道場。
特請山僧升座。
舉揚般若。
若論般若。
無說無聞。
向何處開口。
隻聽得一尊宿。
在山僧拄杖頭上道。
大乘井索。
小乘錢索。
有漏笊籬。
無漏木杓。
德山臨濟。
無故入門便棒喝。
差甚麼使者雲行。
功曹傳奏。
大地草木鹹放光明。
天龍鬼神歡喜信受。
卓拄杖曰。
知麼。
野人恒面壁。
三星拱吉祥。
午日示衆。
石輥嚼破。
虛空冤屈。
昆侖叫苦。
痛殺海上王郎。
到處敲鑼動鼓。
喝一喝。
家家蒲劍倚天寒。
報道今朝是端午。
僧問曹洞宗旨。
師指黑白二犬曰。
者不是。
曰那個是正位。
師曰。
雞向五更啼。
問。
如何是未生前事。
師曰。
我不曾與汝同參。
如何是已生後事。
師曰。
我曾與汝同參。
曰和尚恁麼得大自在。
師曰。
我恁麼得大自在。
問。
一心不異。
萬法一如。
如何是萬法之源。
師曰。
飯缽子。
僧看夾山參船子語。
師曰。
者漢若不是道吾。
幾乎半途而廢。
曰那裡是他底半途。
師指夾山語。
曰如何是法身。
師曰。
木魚兩個口。
如何是法眼。
師曰。
香爐三隻腳。
問。
念佛底是誰。
師曰。
雞鳴犬吠。
問。
和尚将甚麼為人。
師曰。
虛空頭戴角。
曰若遇盲聾喑痖三種人來如何。
師曰。
玉兔嚼寒氷。
僧禮拜。
師撫禅床曰。
茫茫宇宙人無數。
幾個男兒是丈夫。
康熙丁未。
師遊江浙。
至雙徑掃大慧祖塔二載。
乃歸退住忠之慶雲。
庚申六月十八日。
示微疾。
說偈而逝。
世壽七十。
僧臘五十三。
門人性珏。
分靈骨一半。
附葬于高峰祖塔之左。
餘皆塔於本寺之西岡。
忠州高峰開禧三山燈來禅師 蜀墊江曾氏子。
自幼業儒。
少列黉序。
長食馔堂。
數次棘闱。
鹹推名匠。
居恒喜讀佛書及先德語錄。
遇無意味話。
輙欣好不已。
樂與缁輩往來。
有僧傳聚雲古音王傳。
并平山錄。
巴掌和尚錄。
讀之心醉。
嘗自矢曰。
吾異日必為聚雲兒孫。
越數年。
從本邑吊岩山南浙二師祝發。
避兵江南。
止東明寺。
聞慶忠住石峰。
師奉書於忠。
忠複書。
有似忍賢座不過之語。
師讀之歎
無耳卻知音。
圓通掉背去。
和天徹地傾。
巴掌老和尚示寂。
上堂。
卓三卓曰。
驢頭不鬥馬嘴。
從三掌中得來。
且放過虛張聲勢。
從班步下。
聽來不堪計較。
直饒未出茅廬。
三分已定。
如龍如鬼底。
死退活走底。
咄。
看破了也。
除夕上堂。
小盡二十九。
大盡三十日。
鼠[門@身]牛角尖。
到頭知委悉。
無須鎖子兩頭搖。
赤眼烏龜吹鐵笛。
明日又新春。
不用舊年曆。
上堂。
倒曳遼天拄杖。
牢拴三耳草鞋。
漫雲結解為期。
尚有末後一着。
今與汝等解開布袋。
於中竹頭木屑囊藏不少。
若遇虛空落地處。
一任抖擻。
解制上堂曰。
佛華經破故紙。
文殊普賢田厍奴。
五十三員花酒店。
善财百一十城。
腳跟未動。
毗盧七處九會。
磕睡未惺。
咄。
毗盧了。
善财了。
文殊普賢了。
若凡若聖。
乃俗乃僧。
無不了了。
卓一卓曰。
了不可得。
僧俗凡聖不可得。
文殊普賢不可得。
善财不可得。
毗盧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到者裡莫謂聲聞二乘不見不聞。
佛眼觑亦無分。
問。
未生事如何。
師雲。
劫風吹不起。
曰已生後如何。
師雲。
逆水泛輕舠。
曰前後際斷又如何。
師雲。
提起三十棒。
曰即今在甚麼處。
師便打。
問。
空劫前是誰承當。
師曰。
王大耳。
曰相見得麼。
師曰。
沒頭腦。
曰仲冬嚴寒。
伏惟尊重。
師打曰。
雪火恰投機。
問。
四十九年。
未曾說一字。
教從何來。
師曰。
如蟲禦木。
曰如何演唱。
師曰。
風和萬籁清。
問。
如何是雲門宗。
師曰。
辣。
如何法眼宗。
師曰。
瞎。
如何是沩仰宗。
師曰。
恰。
如何是臨濟宗。
師曰。
煞。
如何是曹洞宗。
師曰密。
師。
晚年罷席祖山。
遊鄂城訪卧雲。
退休於齊安之燕雲山雪堂。
所着有草堂規制。
金剛大義。
折疑略釋。
栗園典要。
三字經說。
内篇诠釋等書。
傳於叢林。
忠州福城山慶雲衡山燈炳禅師 合江馮氏子。
落發於寶峰洞然禅師。
偶得四家評唱。
至無義味處。
輙自喜之。
适萬和尚宗風大振。
時師方年少。
即随業師。
禮聚雲。
未幾即許入堂。
經三七日。
無門可入。
乃對露柱曰。
吾此身若不與露柱同體者。
誓不肯休。
從暮至旦。
果獲如一。
一日偶舉曰。
佛殿入燈籠。
牛皮鞔露柱。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未六十日。
忽然前後際斷。
走見雲。
雲曰。
子雖入矣。
三句四喝四賓主。
又當何如。
師又茫然。
時慶忠老人為首座。
一日随忠山行次。
見磊石三座。
忠曰。
此不是三句。
前行又見四人。
忠曰。
此不是四賓主。
師當下釋然。
即拜之曰。
元來得恁麼近。
後二年。
先聚雲滅度。
慶忠廬墓。
師晨夕侍焉。
不踰年。
忠受平山請。
師充第一座。
時方在髫。
酆陵以蜀東第一名勝。
四方龍象。
一時會集者千有五百人。
師雖於稠人中。
更勤接納。
是時石樓昱。
眉山甫。
汾陽覺。
喬松億。
鹹受煅煉焉。
除夕忠問師。
汝還腳忙手亂麼。
師曰。
大盡三十日。
忠曰。
意旨如何。
師曰。
小盡二十九。
出住吉祥。
上堂。
六三六四六五。
吉祥大震法鼓。
黃梅三擊祖意。
旛華羅列飛舞。
今乃諸護法。
建普利道場。
特請山僧升座。
舉揚般若。
若論般若。
無說無聞。
向何處開口。
隻聽得一尊宿。
在山僧拄杖頭上道。
大乘井索。
小乘錢索。
有漏笊籬。
無漏木杓。
德山臨濟。
無故入門便棒喝。
差甚麼使者雲行。
功曹傳奏。
大地草木鹹放光明。
天龍鬼神歡喜信受。
卓拄杖曰。
知麼。
野人恒面壁。
三星拱吉祥。
午日示衆。
石輥嚼破。
虛空冤屈。
昆侖叫苦。
痛殺海上王郎。
到處敲鑼動鼓。
喝一喝。
家家蒲劍倚天寒。
報道今朝是端午。
僧問曹洞宗旨。
師指黑白二犬曰。
者不是。
曰那個是正位。
師曰。
雞向五更啼。
問。
如何是未生前事。
師曰。
我不曾與汝同參。
如何是已生後事。
師曰。
我曾與汝同參。
曰和尚恁麼得大自在。
師曰。
我恁麼得大自在。
問。
一心不異。
萬法一如。
如何是萬法之源。
師曰。
飯缽子。
僧看夾山參船子語。
師曰。
者漢若不是道吾。
幾乎半途而廢。
曰那裡是他底半途。
師指夾山語。
曰如何是法身。
師曰。
木魚兩個口。
如何是法眼。
師曰。
香爐三隻腳。
問。
念佛底是誰。
師曰。
雞鳴犬吠。
問。
和尚将甚麼為人。
師曰。
虛空頭戴角。
曰若遇盲聾喑痖三種人來如何。
師曰。
玉兔嚼寒氷。
僧禮拜。
師撫禅床曰。
茫茫宇宙人無數。
幾個男兒是丈夫。
康熙丁未。
師遊江浙。
至雙徑掃大慧祖塔二載。
乃歸退住忠之慶雲。
庚申六月十八日。
示微疾。
說偈而逝。
世壽七十。
僧臘五十三。
門人性珏。
分靈骨一半。
附葬于高峰祖塔之左。
餘皆塔於本寺之西岡。
忠州高峰開禧三山燈來禅師 蜀墊江曾氏子。
自幼業儒。
少列黉序。
長食馔堂。
數次棘闱。
鹹推名匠。
居恒喜讀佛書及先德語錄。
遇無意味話。
輙欣好不已。
樂與缁輩往來。
有僧傳聚雲古音王傳。
并平山錄。
巴掌和尚錄。
讀之心醉。
嘗自矢曰。
吾異日必為聚雲兒孫。
越數年。
從本邑吊岩山南浙二師祝發。
避兵江南。
止東明寺。
聞慶忠住石峰。
師奉書於忠。
忠複書。
有似忍賢座不過之語。
師讀之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