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鄰座引裾覺之。
上笑曰。
此老人無機心真善知識也。
後示寂。
塔於石耳峰。
生於元成宗大德甲辰。
嘉興府資聖克新仲銘禅師 鄱陽盧裡餘氏子。
久依笑隐於大龍翔。
掌内記。
至正間住嘉禾資聖。
時了庵退居南堂。
與師雅相契合。
洎庵示寂。
師為文祭之。
略曰。
哲人雲。
亡宗教陵替予來醉李惟師宿契或往或來。
於今五歲。
論核道真。
窮根極底。
又曰。
矧彼妄庸。
傲然高位利鬻豪。
争善類喪氣。
老成真萎弛。
焉何恃師。
嘗卻宣讓王之命。
有偈曰。
數椽茅屋萬株松。
蒲榻高眠海日紅。
不是賢王招不起。
山人隻合住山中。
所着有雪廬稿。
杭州府靈隐介庵用真輔良禅師 吳縣範文正公十葉孫也。
自幼聰穎。
經書若素習。
十五從迎福院剃發。
受具戒。
參方天平白雲杓指見笑隐。
遂詣龍翔相見。
問答頃情解。
頓忘石室。
瑛主育王令掌藏鑰。
至正壬午。
出世嘉禾資聖。
曆十三載。
遷越之天章。
尋移中竺。
最後補靈隐。
嘗示衆曰。
達磨一宗。
陵夷殆盡。
汝等努力。
如救頭然。
百千法門。
無量妙義。
於一毫端。
可以周知。
如知之變大地為黃金。
受之當無所讓。
否則素餐之愧咎将誰歸歲月流電向上事請各急着眼。
洪武辛亥正月十五日。
親理後事。
謂左右曰。
翌日巳時吾逝矣。
及期澡浴端坐書偈而寂。
世壽五十五。
僧臘四十。
阇維齒牙。
舌根不壞。
設利無算。
瘗歸雲塔中。
杭州府淨慈竹庵清遠懷渭禅師 南昌魏氏子。
實全悟俗姓甥也。
幼誦書攻文。
不待師授。
悟挽緻座下。
不數年。
其學大進。
一日悟垂問。
衆罕對者。
師直前應對。
悟叱之。
師氣不少沮。
悟诘難再四。
師皆不少滞。
悟乃謂之曰。
吾四十年。
接人非不夥。
能弘大慧之道。
唯爾與宗泐耳。
悟既寂。
虞文靖歐陽玄雅。
重師文行佥曰。
是無忝於舅氏也。
師曰。
佛法與世法。
不相違背。
吾故以餘力及之。
将光潤其宗教耳。
苟用此相誇豈知我哉。
元至正末。
避地匡廬。
悍兵來索金帛。
師瞋目呵之曰。
僧家何有是物耶。
兵怒欲害之。
師引頸就刃。
兵不敢歎息而去。
師出世四坐道場。
住淨慈。
則入聖朝矣。
锺山之會名德鹹集。
後退居。
良渚問道益。
至洪武乙卯十二月示微恙。
召弟子囑以後事。
怡然而逝。
壽五十九。
茶毗不壞者三。
法語有四會錄。
詩文有集。
行世。
萬壽霖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孤峰明德禅師 昌國朱氏子。
母夢僧玠托宿。
覺而有娠。
幼好跏趺端坐。
諸父明上座奇之。
挾至金鵝俾侍灑掃。
年十七。
得度為大僧。
遊方首谒竺西坦聆上堂語有省。
複造淨慈。
見晦機。
機問。
甚麼物恁麼來。
師曰。
胡張三黑李四。
機拈棒。
師拂袖徑出。
複抵雙林。
見明極俊。
會日本遣使迎俊師。
送至海濱。
适晤竺田於明州。
田挽師歸雪窦。
處以第一座。
一日田上堂舉。
隐山泥牛入海。
公案音聲如雷。
師不覺廓然述偈呈田。
田歎曰。
人天眼目俨然猶在。
自是提唱宗乘。
稱性而說。
嘗與仲方倫。
結庵桃華塢。
相與激揚。
足不踰戶者五年。
後出住松江東禅。
再遷集慶保甯湖之道場杭之淨慈。
帝師授圓明定慧之号。
洪武壬子。
退居道場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饬其徒曰。
汝等一真圓性與如來等。
世相起滅無異石火電光。
晝夜勤行。
毋生退轉。
吾沒後。
當遵佛制。
依法茶毗。
勿令衣麻而哭。
言畢書偈。
泊然而逝。
世壽七十九。
僧臘六十二。
茶毗頂骨不壞。
舍利叢布灰燼中。
建塔瘗於東岡。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相國顯禅師法嗣 西京小庵行密禅師 初以白衣禮一言。
師凡見便禮拜言。
一日謂曰。
道人禮拜且止。
佛法在甚麼處。
師方舉首忽聞闆聲鳴言曰。
隻者是師從此入。
遂求度言曰。
汝誠精進。
宜名行密力參座下三年言偶舉南泉三不是等問語未絕。
師曰。
畢竟如何言。
笑曰。
已多了也。
師言下得大安樂。
言曰。
佛法下衰。
正宜潛隐。
毋拘城隍。
得安身處。
最為佳耳。
宣德丙午。
出住西京小庵。
入院上堂。
句能刬意。
意能刬句。
意句交馳。
無你立處。
吹糠見米。
退一取三。
汝諸人腳下。
還有許多般也無。
乃拈拂子擊案兩下。
又示衆雲。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上是白雲青天。
下是石頭土塊。
靈鹫山中拈花。
金色尊者破顔。
正是與賊人過梯一個。
渾沒縫底弄得七穿八穴。
莫怪張郎底是。
李郎底卻不是。
乃冷笑一聲。
天順戊寅八月十一日。
告衆曰。
吾自住此二十餘年。
不曾将一字腳點染。
諸方随拈拄杖曰。
者個交與何人。
衆無對。
倚杖而化。
天甯金禅師法嗣 江甯府保甯敏機慧禅師 吳興人。
得法西白。
出世嘉禾祥符。
尋主保甯。
宋文憲公濂。
嘗為師。
作沖默齋記。
竺昙敷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佛鑒簡庵希古師頤禅師 住杭之崇福。
徙萬壽。
明永樂中。
征修大典。
師應诏事竣。
敕主淨慈。
宣德壬子。
忽語衆曰。
吾行矣。
書偈曰。
須彌一拳。
大海一口。
海竭山崩。
烏飛兔走。
遂危坐而寂。
塔雷峰之陽。
雙林誾禅師法嗣 杭州府徑山月江宗淨禅師 蘭溪倪氏子。
十七從正覺院文譯受業。
誦楞嚴。
至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是人因指應當見月處。
豁然有省。
往參雙林正庵。
庵問。
黃檗打臨濟。
你作麼生會。
師曰。
按牛頭吃草。
庵奇之。
命典維那。
後出世徑山。
示衆坐斷淩霄已十年。
拖犂拽杷飽蒼煙。
如今休去。
便休去。
嘯月吟風樂。
自然晚退居東堂。
正統壬戌十月三日示疾。
當午集衆。
說偈曰。
祖師門下客。
開口論無生。
老我百不會。
日午打三更。
泊然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
全身塔於圓照庵。
天界昙禅師法嗣 江甯府靈谷定岩淨戒禅師 吳興人。
參覺原於天界。
原舉桶篐爆因緣問師。
師拟議。
原厲聲曰。
早遲八刻了也。
師言下大悟。
洪武初。
诏住靈谷。
舉。
長慶道總似今日老胡有望。
保福道總似今日老胡絕望。
話頌曰。
平展機籌不用誇。
抑揚元屬當行家。
曹溪波浪如相似。
那得兒孫若稻麻。
有續刻聯
上笑曰。
此老人無機心真善知識也。
後示寂。
塔於石耳峰。
生於元成宗大德甲辰。
嘉興府資聖克新仲銘禅師 鄱陽盧裡餘氏子。
久依笑隐於大龍翔。
掌内記。
至正間住嘉禾資聖。
時了庵退居南堂。
與師雅相契合。
洎庵示寂。
師為文祭之。
略曰。
哲人雲。
亡宗教陵替予來醉李惟師宿契或往或來。
於今五歲。
論核道真。
窮根極底。
又曰。
矧彼妄庸。
傲然高位利鬻豪。
争善類喪氣。
老成真萎弛。
焉何恃師。
嘗卻宣讓王之命。
有偈曰。
數椽茅屋萬株松。
蒲榻高眠海日紅。
不是賢王招不起。
山人隻合住山中。
所着有雪廬稿。
杭州府靈隐介庵用真輔良禅師 吳縣範文正公十葉孫也。
自幼聰穎。
經書若素習。
十五從迎福院剃發。
受具戒。
參方天平白雲杓指見笑隐。
遂詣龍翔相見。
問答頃情解。
頓忘石室。
瑛主育王令掌藏鑰。
至正壬午。
出世嘉禾資聖。
曆十三載。
遷越之天章。
尋移中竺。
最後補靈隐。
嘗示衆曰。
達磨一宗。
陵夷殆盡。
汝等努力。
如救頭然。
百千法門。
無量妙義。
於一毫端。
可以周知。
如知之變大地為黃金。
受之當無所讓。
否則素餐之愧咎将誰歸歲月流電向上事請各急着眼。
洪武辛亥正月十五日。
親理後事。
謂左右曰。
翌日巳時吾逝矣。
及期澡浴端坐書偈而寂。
世壽五十五。
僧臘四十。
阇維齒牙。
舌根不壞。
設利無算。
瘗歸雲塔中。
杭州府淨慈竹庵清遠懷渭禅師 南昌魏氏子。
實全悟俗姓甥也。
幼誦書攻文。
不待師授。
悟挽緻座下。
不數年。
其學大進。
一日悟垂問。
衆罕對者。
師直前應對。
悟叱之。
師氣不少沮。
悟诘難再四。
師皆不少滞。
悟乃謂之曰。
吾四十年。
接人非不夥。
能弘大慧之道。
唯爾與宗泐耳。
悟既寂。
虞文靖歐陽玄雅。
重師文行佥曰。
是無忝於舅氏也。
師曰。
佛法與世法。
不相違背。
吾故以餘力及之。
将光潤其宗教耳。
苟用此相誇豈知我哉。
元至正末。
避地匡廬。
悍兵來索金帛。
師瞋目呵之曰。
僧家何有是物耶。
兵怒欲害之。
師引頸就刃。
兵不敢歎息而去。
師出世四坐道場。
住淨慈。
則入聖朝矣。
锺山之會名德鹹集。
後退居。
良渚問道益。
至洪武乙卯十二月示微恙。
召弟子囑以後事。
怡然而逝。
壽五十九。
茶毗不壞者三。
法語有四會錄。
詩文有集。
行世。
萬壽霖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孤峰明德禅師 昌國朱氏子。
母夢僧玠托宿。
覺而有娠。
幼好跏趺端坐。
諸父明上座奇之。
挾至金鵝俾侍灑掃。
年十七。
得度為大僧。
遊方首谒竺西坦聆上堂語有省。
複造淨慈。
見晦機。
機問。
甚麼物恁麼來。
師曰。
胡張三黑李四。
機拈棒。
師拂袖徑出。
複抵雙林。
見明極俊。
會日本遣使迎俊師。
送至海濱。
适晤竺田於明州。
田挽師歸雪窦。
處以第一座。
一日田上堂舉。
隐山泥牛入海。
公案音聲如雷。
師不覺廓然述偈呈田。
田歎曰。
人天眼目俨然猶在。
自是提唱宗乘。
稱性而說。
嘗與仲方倫。
結庵桃華塢。
相與激揚。
足不踰戶者五年。
後出住松江東禅。
再遷集慶保甯湖之道場杭之淨慈。
帝師授圓明定慧之号。
洪武壬子。
退居道場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饬其徒曰。
汝等一真圓性與如來等。
世相起滅無異石火電光。
晝夜勤行。
毋生退轉。
吾沒後。
當遵佛制。
依法茶毗。
勿令衣麻而哭。
言畢書偈。
泊然而逝。
世壽七十九。
僧臘六十二。
茶毗頂骨不壞。
舍利叢布灰燼中。
建塔瘗於東岡。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相國顯禅師法嗣 西京小庵行密禅師 初以白衣禮一言。
師凡見便禮拜言。
一日謂曰。
道人禮拜且止。
佛法在甚麼處。
師方舉首忽聞闆聲鳴言曰。
隻者是師從此入。
遂求度言曰。
汝誠精進。
宜名行密力參座下三年言偶舉南泉三不是等問語未絕。
師曰。
畢竟如何言。
笑曰。
已多了也。
師言下得大安樂。
言曰。
佛法下衰。
正宜潛隐。
毋拘城隍。
得安身處。
最為佳耳。
宣德丙午。
出住西京小庵。
入院上堂。
句能刬意。
意能刬句。
意句交馳。
無你立處。
吹糠見米。
退一取三。
汝諸人腳下。
還有許多般也無。
乃拈拂子擊案兩下。
又示衆雲。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上是白雲青天。
下是石頭土塊。
靈鹫山中拈花。
金色尊者破顔。
正是與賊人過梯一個。
渾沒縫底弄得七穿八穴。
莫怪張郎底是。
李郎底卻不是。
乃冷笑一聲。
天順戊寅八月十一日。
告衆曰。
吾自住此二十餘年。
不曾将一字腳點染。
諸方随拈拄杖曰。
者個交與何人。
衆無對。
倚杖而化。
天甯金禅師法嗣 江甯府保甯敏機慧禅師 吳興人。
得法西白。
出世嘉禾祥符。
尋主保甯。
宋文憲公濂。
嘗為師。
作沖默齋記。
竺昙敷禅師法嗣 杭州府淨慈佛鑒簡庵希古師頤禅師 住杭之崇福。
徙萬壽。
明永樂中。
征修大典。
師應诏事竣。
敕主淨慈。
宣德壬子。
忽語衆曰。
吾行矣。
書偈曰。
須彌一拳。
大海一口。
海竭山崩。
烏飛兔走。
遂危坐而寂。
塔雷峰之陽。
雙林誾禅師法嗣 杭州府徑山月江宗淨禅師 蘭溪倪氏子。
十七從正覺院文譯受業。
誦楞嚴。
至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是人因指應當見月處。
豁然有省。
往參雙林正庵。
庵問。
黃檗打臨濟。
你作麼生會。
師曰。
按牛頭吃草。
庵奇之。
命典維那。
後出世徑山。
示衆坐斷淩霄已十年。
拖犂拽杷飽蒼煙。
如今休去。
便休去。
嘯月吟風樂。
自然晚退居東堂。
正統壬戌十月三日示疾。
當午集衆。
說偈曰。
祖師門下客。
開口論無生。
老我百不會。
日午打三更。
泊然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
全身塔於圓照庵。
天界昙禅師法嗣 江甯府靈谷定岩淨戒禅師 吳興人。
參覺原於天界。
原舉桶篐爆因緣問師。
師拟議。
原厲聲曰。
早遲八刻了也。
師言下大悟。
洪武初。
诏住靈谷。
舉。
長慶道總似今日老胡有望。
保福道總似今日老胡絕望。
話頌曰。
平展機籌不用誇。
抑揚元屬當行家。
曹溪波浪如相似。
那得兒孫若稻麻。
有續刻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