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群臣各衣法服以從。

    先是上命師。

    撰獻佛樂曲進呈。

    禦署曲凡八章曰。

    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禅悅。

    徧應妙濟善成。

    敕太常歌舞。

    以節奏之。

    複命師升座說法。

    窮理盡性。

    徹果該因。

    顯密淺深。

    無機不被。

    上大悅。

    未幾總持西白金。

    以母老告退。

    舉師自代。

    上命師主天界。

    嘗欲師蓄須發以官之。

    師再懇得免。

    後以逆黨坐罪。

    着做散僧執役。

    至鳳陽槎峰建寺。

    徐察其非召還。

    上賜詩有。

    泐翁去此問誰禅。

    朝夕常思在目前之句。

    高皇後薨。

    臨葬忽風雨雷電暴作。

    帝不樂召師至曰。

    今太後将就圹。

    為朕宣偈送之。

    師應聲曰。

    雨落天垂淚。

    雷鳴地舉哀。

    西天諸佛子。

    同送馬如來。

    上意稍解。

    後以老求退。

    賜歸槎峰。

    渡江示疾於江浦石佛寺。

    謂左右曰。

    人之生滅如水一漚。

    漚生漚滅複歸於水。

    何處非寂滅之地耶。

    言訖複顧侍者曰。

    者個聻者茫然。

    師曰。

    苦遂寂。

    時洪武庚子九月十四日也。

    春秋七十四。

    阇維舍利無算。

    塔於撥雲山笑隐欣窣堵波之右。

     杭州府中竺用彰懶翁廷俊禅師 久依笑隐。

    出世明之龍峰。

    次遷瑞岩。

    後主中竺據室。

    拈拄杖曰。

    室中若無棒頭取證底。

    我拄杖子。

    誓不喚作拄杖子。

    有麼僧出。

    師曰。

    敕點飛龍馬。

    跛鼈出頭來。

     佛涅盤日。

    上堂。

    古德道。

    涅盤後有大人相。

    釋迦老子涅盤久矣。

    大人相在甚麼處。

    以拂子打圜相曰。

    還見麼。

    容顔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養。

    今複還親觐。

     上堂。

    近來衆中兄弟聰敏者多。

    徹到者亦不少。

    莫不自謂得之於心。

    應之於手。

    臨機見境踢。

    将出來活鱍鱍地。

    不費纖毫氣力。

    到龍峰門下。

    正好從頭按過。

    拈拄杖卓一下曰。

    譬如油蠟作燈燭。

    不以火點終不明。

     上堂。

    真淨道。

    天心得自在。

    盛夏複清涼。

    衲僧如薦得珍重法中王。

    即今孟秋改旦。

    盛夏已退。

    清涼複生。

    且問諸人天心。

    還得自在也。

    未直饒自在。

    更須識取法中王始得。

    其或未然。

    吽吽前頭。

    大有熱在。

     謝首座知客侍者。

    直歲上堂。

    索犀牛。

    扇子無風起浪。

    問眉間挂劍平地幹戈。

    二俱莫涉别有條章。

    撲碎玻璃盞子拈起。

    無柄镢頭淺鋤。

    明月深種白雲。

    時時歌堯舜之風。

    日日樂羲皇之化。

    且知恩報恩一句。

    作麼生道。

    九萬裡鵬才展翼。

    一千年鶴便翺翔。

     上堂。

    函蓋乾坤。

    天光回照。

    截斷衆流。

    伏惟尚飨随波逐浪。

    放汝一線道。

    如此着語還契得。

    雲門意麼。

    拈拄杖曰。

    一即三。

    三即一。

    火向水中焚。

    石從空裡立。

    以拄杖。

    卓一下。

    喝一喝。

     上堂釋迦世尊。

    未離兜率已。

    自七錯八錯。

    何況達磨航海東來。

    其錯猶甚俊。

    上座既是。

    他家兒孫隻得。

    将錯就錯。

    拈拄杖曰。

    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總在新瑞岩。

    拄杖頭上。

    提向上機。

    指其中事。

    隻要諸人明自本心。

    證自本法。

    蓦忽一個半個心法雙忘管教他。

    穿山渡口。

    虎齩大蟲。

    剪月亭前。

    蛇吞鼈鼻。

    雖然祇如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道。

    我是千佛一數。

    且道。

    是從本心中發現耶。

    從本法中發現耶。

    以拄杖。

    畫一畫曰。

    天下有星皆拱北。

    人間無水不朝東。

     臘八上堂。

    晝見日。

    夜見星。

    大地衆生。

    阿誰不曉釋迦老子捏目生華剛道。

    於中有個悟處。

    二十一日。

    杜口不言。

    幸自可憐生。

    四十九載。

    脫空謾語。

    着甚死。

    急噓一聲下座。

     上堂。

    拈拄杖。

    卓一下曰。

    大衆會麼。

    良久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便下座。

     上堂。

    春山疊亂青。

    春水漾虛碧。

    寥寥天地間。

    獨立望何極。

    好諸禅德。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結夏小參。

    結卻布袋口。

    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天下老和尚。

    眼不得妄視。

    耳不得妄聽。

    口不得妄言。

    足不得妄。

    舉一禁禁住。

    無絲毫走作。

    謂之圓覺。

    伽藍九旬禁制酢。

    甕中蟲子。

    有甚出頭分。

    殊不知此道。

    如淨日輪。

    升太虛空。

    無幽不燭。

    如塗毒鼓。

    輕輕一撾。

    聞者皆喪。

    雖然隻如道。

    居有破有。

    居空破空。

    二幻既空中亦不立。

    畢竟喚甚麼作塗毒鼓。

    喚甚麼作淨日輪。

    喝一喝曰。

    大丈夫兒。

    合自由信腳。

    踏翻知見窟。

     解夏小參。

    秋江清淺時。

    白露和煙袅。

    本無迷悟人。

    隻要今日了。

    既是本無迷悟。

    又要了個甚麼。

    好諸禅德頂門正眼。

    照古照今。

    腦後神光。

    無内無外。

    雖則人人本具。

    各各現成。

    其奈妄想執着。

    不能了此。

    茲值聖制。

    将圓僧欲自恣。

    便從今日了。

    将去不妨。

    七穿八穴。

    十字縱橫。

    若了不去。

    三十年後。

    換手搥胸。

    莫言不道。

     除夕小參。

    一年将盡夜萬裡。

    未歸人咄寐語。

    作麼即今簇簇。

    上來兀兀立地。

    面面相看。

    眼眼相對。

    阿那個是未歸人。

    樓上已吹新歲。

    角聽不出聲。

    底分明聽取。

    窗前猶點舊年燈。

    見不超色。

    底端的見來。

    是個皮下有血。

    誰家竈裡無煙。

    說甚麼到與未到。

    歸與未歸。

    雖然否極泰來。

    結交頭一句子也。

    要諸人共委。

    拈拄杖卓一下曰。

    梅萼香傳春谷暖。

    松風聲度夜堂寒。

     舉五通仙人問世尊如何是那一通公案。

    拈曰。

    那一通既不識者。

    五通敢保。

    未徹不見道。

    射人先射馬。

    擒賊須擒王。

     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話。

    拈曰。

    外道饑求王膳。

    世尊和盤托出。

    阿難索短不構深泉。

    卻向鞭影裡着倒。

     舉傅大士講經公案。

    拈曰。

    大士講經。

    揮尺一下。

    百千三昧無量妙義。

    已自昭彰。

    志公道講經竟。

    言多去道轉遠。

     舉盤山作街坊公案。

    拈曰。

    歌聲哭聲在在有之。

    因甚盤山聽得。

    便解悟去。

    良久曰。

    開池不待月。

    池成月自來。

     洪武建元。

    寓锺山。

    端坐而逝。

    茶毗舍利無數。

    塔於杭之南屏。

     九江府廬山圓通約之崇裕禅師 毗陵陳氏子。

    首參元叟。

    嗣見佛慧。

    次走中竺。

    參笑隐。

    隐舉。

    無位真人話。

    師不覺釋然下拜。

    隐曰。

    汝何所見。

    而便作禮。

    師曰。

    更無第二人。

    隐曰。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師曰。

    和尚慎毋壓良為賤留侍十餘年盡得其道。

    後住南禅。

    次遷圓通。

    育王洪武壬子秋。

    召高僧。

    建大會於锺山。

    師應诏至便殿。

    上問佛法大意。

    師以偈酬之。

    上大悅。

    賜食上前。

    師假寐鼻息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