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為大龍翔集慶寺。

    妙簡名德開山。

    師首膺其選。

    賜号廣智全悟大禅師。

    複驿召赴阙。

    入見奎章閣。

    賜坐。

    咨問法要。

    及順帝禦極。

    待遇益隆。

    後以老病求退。

    優诏不許。

    敕外台護祝。

    使安居終老。

     上堂。

    安養國中。

    水鳥樹林悉皆念佛。

    知足天上。

    樹相撐觸演說苦空。

    豎拂子曰。

    山僧拂子。

    穿卻諸人鼻孔。

    諸人向甚處出氣。

    聻。

    入新寺上堂。

    第一義谛。

    明如杲日。

    寬若太虛。

    萬彙森然。

    纖塵不立。

    若乃明今舉古。

    無非節外生枝。

    立主立賓。

    何異虛空釘橛。

    然聖旨建寺諸官臨筵。

    不可隻恁麼休去。

    還有共相激揚底麼。

    問答不錄。

    乃曰。

    釋迦世尊。

    舍金輪而登佛位。

    今上皇帝。

    從佛位而禦金輪。

    收攝三千剎海於一印中。

    具足八萬法門於一毫上。

    如華嚴會上菩薩。

    得無盡福德藏解脫門。

    於一器中。

    出生種種美味飲食。

    又於衆會。

    仰觀空中。

    而雨種種珍寶。

    随衆生心。

    悉令滿足。

    然後得其寶者。

    盡證法門。

    食其味者。

    鹹成妙道。

    無一塵而不具足佛事。

    無一法而不圓滿正宗。

    即今崇建寶坊。

    闡揚法施。

    諸天音樂。

    不鼓自鳴。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十方菩薩。

    鹹集道場。

    八部天龍。

    同伸慶贊。

    還有不曆化城。

    徑登寶所者麼。

    遂擊拂子曰。

    四海已歸皇化裡。

    時清休唱太平歌。

     上堂。

    孤峰頂上目視雲霄。

    無乃埋沒己靈。

    十字街頭和泥合水。

    且貴流通正眼。

    拈拄杖曰。

    釋迦已滅。

    彌勒未生。

    正當今日。

    千聖命脈列祖鉗錘。

    總在新報國手裡。

    拈起也。

    七穿八穴。

    頭頭現無邊妙身。

    放下也。

    鑒地輝天。

    處處彰寶王剎海。

    說甚麼溪山各異。

    雲月是同。

    至化無為。

    功不宰。

    蕩然一片古皇風。

    複舉志公令人傳語思大曰。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去。

    一向目視雲漢作甚麼。

    思大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何處更有衆生可度。

    師曰。

    思大被志公一拶。

    直得倒退三千。

     進退兩序上堂。

    心空及第。

    選佛何必選官。

    荷負叢林。

    為衆一以為己。

    報國為法擇人。

    量材授職。

    如樂奏九成。

    左右進退無不合度。

    隻如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諸人作麼生甄别。

    喝一喝曰。

    九萬裡鵬才奮迅。

    三千年鶴便翺翔。

     上堂。

    言發非聲。

    色前不物。

    着甚來由。

    聲色裡睡眠。

    聲色裡坐卧。

    卻較些子。

    所以道。

    即此見聞非見聞。

    無餘聲色可呈君。

    個中若了全無事。

    體用何妨分不分。

    蓦拈拄杖曰。

    水流黃葉來何處。

    牛帶寒鴉過遠村。

    卓拄杖下座。

     上堂。

    舉黃龍南室中垂語曰。

    我手何似佛手。

    我腳何似驢腳。

    人人有個生緣。

    那個是上座生緣。

    師曰。

    黃龍三關。

    如商君立法。

    法雖立。

    而先王之道廢矣。

    故當時出其門者甚多。

    得其傳者益寡。

    使其恪守慈明家法。

    子孫未緻斷絕。

     僧侍立次。

    師展兩手曰。

    八字打開了也。

    為甚麼不肯承當。

    僧曰。

    恐鈍置和尚。

    師曰。

    許多時沒一點氣息。

    便打。

     問衆曰。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已道過了也。

    畢竟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一僧出曰。

    東廊頭。

    西廊下。

    師曰。

    甚麼處見趙州。

    僧拟議。

    師曰。

    棒下不成龍。

     僧參。

    師曰。

    豎拂拈椎。

    古人榜樣。

    擎叉舞劍。

    列祖條章。

    衲僧門下。

    合作麼生。

    僧珍重便行。

    師曰。

    不消一劄。

     問僧。

    甚處來。

    曰遊山來。

    師曰。

    笠子下拶破。

    洛浦徧參底作麼生。

    曰未入門時。

    已呈似和尚了也。

    師曰。

    即今為甚麼不拈出。

    僧拟議。

    師便打。

     至正甲申五月。

    示微疾。

    作手書别交遊。

    囑其徒。

    以兩朝所賜金币。

    作萬佛閣。

    上報國恩。

    二十四日。

    書偈。

    趺坐而寂。

    其年秋八月十有六日。

    葬於石頭城塔院之後岡。

    壽六十一。

    臘四十六。

    洪武甲寅。

    遷葬於撥雲山。

    與康僧會古塔相鄰。

     江甯府保甯仲方天倫禅師 象山張氏子。

    幼而岐嶷。

    投廣德天甯竺源剃落。

    源俾其見虎丘東州。

    永偶過栴檀林。

    同一僧看傳燈錄。

    僧曰。

    千七百則公案。

    渾如生鐵鎖子一般。

    隻要鎖匙入手。

    師言下點首默契。

    乃參晦機於淨慈。

    才入門。

    機曰。

    湖山霭霭。

    湖水漾漾。

    浸爛你鼻孔。

    塞破你眼睛。

    因甚不知。

    師曰。

    通身無影象。

    步步絕形蹤。

    機曰。

    未在更道。

    師拂袖便出。

    機俾居侍司。

    旋掌藏鑰。

    師憚其繁。

    歎曰。

    世降道衰。

    人根浮薄。

    即宿師碩德具大知見。

    猶不為學者信服。

    無他。

    蓋表裡不純故也。

    自是遂縛茅於吳興桃華塢。

    一日灌園次。

    忽驟雨疾風。

    摧析林木。

    霹靂一聲。

    胸中疑礙頓釋。

    乃曰。

    大奇大奇也大奇。

    掇轉虛空颠倒騎。

    蟭螟。

    吞卻五須彌。

    曩於南屏室中。

    屢叩老和尚。

    終不肯為我說。

    使當時說破。

    安有今日耶。

    元泰定丁卯。

    出主廣德東泉。

    遷明之佛岩。

    笑隐居龍翔。

    招師分座說法。

    南台治書吐魯。

    舉師主保甯。

     僧參。

    師曰。

    好個師僧。

    恁麼行腳。

    僧曰。

    撥草瞻風。

    豈圖别事。

    師曰。

    吃得棒也未。

    僧拟議。

    師便喝。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誰人看不見。

     問如何是一相三昧。

    師曰。

    青黃赤白。

     問如何是鳳台境。

    師曰。

    鳳台有甚麼境。

     上堂。

    初三十一。

    中九下七。

    七九六十三。

    九九八十一。

    朝往西天。

    暮歸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