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續燈正統卷十三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臨濟宗
大鑒下第二十一世
太原益禅師法嗣
汾州筏渡普慈禅師
初參徑山端。
高峰妙。
各有契處。
後北還遊燕。
如五台。
禮文殊。
感大士放光。
居台二年。
入太原。
參益和尚。
尚問曰。
行腳高士。
發足甚處。
師曰五台。
尚曰。
文殊與汝說甚麼。
師曰。
腳下草鞋。
唱成一百文。
尚曰。
腳跟為甚麼不落地。
師曰。
且喜老漢見得親切。
尚曰。
老僧罪過。
師喝一喝而出。
自此常造室中。
久之益囑曰。
汝緣當在本處。
他後設大法藥。
宜号筏渡。
禮謝歸汾州。
天曆己巳。
出住祥符。
上堂。
靈鋒寶劍。
觌露現前。
照夜神珠。
随機變轉。
誰家竈裡無煙。
不曾欠多欠少。
隻為面前路徑稍窄。
一身毛竅太多。
障蔽自己一段光明。
慶劫已來。
空被埋沒。
如今事不獲已。
為諸仁。
略露些子光铓。
俾汝等樂業榮家。
乃以拄杖橫肩曰。
看看。
老漢入葛藤窩裡去也。
至正壬寅六月一日。
偶示微疾。
沐浴更衣。
書偈曰。
性海波澄。
太虛寥廓。
報與諸人。
無法可說。
端坐而逝。
閱世八十有八。
夏六十有五。
葬全身于祥符之西崦。
徑山端禅師法嗣 杭州府靈隐竹泉法林禅師 别号了幻。
台之甯海黃氏子。
依法安太虛同出家。
因看睦州語有省。
往參元叟於中竺。
機契。
俾掌藏鑰。
行省左丞相。
請主萬壽。
遷中竺。
至佛殿曰。
撥塵見佛。
誰知佛亦是塵。
罕逢穿耳客。
多見刻舟人。
上堂。
法是常法。
道是常道。
拶破面門。
點即不到。
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識。
朝夕隻輥三個木球。
趙州七百甲子老頭陀。
見人隻道吃茶去。
中峰居常見兄弟相訪。
隻是叙通寒溫。
燒香叉手。
若是金毛師子子。
三千裡外定誵訛。
至元戊寅。
遷靈隐。
上堂。
舉僧問趙州。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曰。
我在青州。
做一領布衫重七斤。
師曰。
趙州雖則善用太阿。
截斷者僧舌頭。
未免傷鋒犯手。
靈隐則不然。
忽有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隻向他道。
今日熱如昨日。
上堂。
古杭管内靈隐名山。
肇建於東晉鹹和年間。
慧理法師。
為第一代。
今日上元令節。
諸處放燈。
知事直歲。
各各照管風燭。
便下座。
為森監寺秉炬。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即今為汝拈卻金剛圈栗棘蓬了也。
喚甚麼作一法。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火裡烏龜。
作師子吼。
大龍翔虛席。
星吉大夫。
三返往遣币聘。
師辭不赴。
避會稽山中行院。
知不可強。
乃具疏請。
師仍領靈隐。
三年退處了幻庵。
至正乙未春。
感微疾。
二月二日。
集衆叙平生行腳本末。
且誡衆曰。
佛法下衰。
無甚今日。
宜各努力。
吾世緣止於斯矣。
索筆書偈曰。
七十二年。
虛空釘橛。
末後一句。
不說不說。
遂奄然而化。
留龛十日。
顔色不變。
葬全身於松源塔西。
杭州府徑山古鼎生銘禅師 奉化應氏子。
受業金峨得度。
會竺西坦主天童。
往依之。
典内記。
複走閩歸浙。
适元叟住靈隐。
師往參谒。
一日入室。
請益黃龍見慈明因緣。
叟诘曰。
隻如趙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慈明笑曰。
是罵耶。
你道。
二老用處。
是同是别。
師曰。
一對無孔鐵錘。
叟曰。
黃龍直下悟去。
又且如何。
師曰。
也是病眼見空華。
叟曰。
不是不是。
師拟進語。
叟便喝。
師當下廓然。
年五十四。
始出主隆教。
遷寶陀。
次中竺。
至正丁亥。
遷徑山。
順帝錫師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禅師号。
僧問。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師曰。
破畚箕秃苕帚。
僧禮拜曰。
謝師指示。
師曰。
昨夜三更失卻牛。
天明起來失卻火。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秤錘蘸酢。
曰如何是向上事。
師曰。
仰面不見天。
曰記得僧問雲門。
如何是佛。
門曰。
乾屎橛。
又作麼生。
師曰。
雲門不是好心。
曰乾屎橛與秤錘。
蘸酢相去多少。
師曰。
镬湯無冷處。
僧拟進語。
師便喝。
上堂。
将十方世界。
安向諸人眼睫上。
絲毫不動。
把四大海水。
傾向諸人腳跟底。
涓滴不流。
會醫還少病。
知分不多愁。
上堂。
舉大愚示衆。
大家相聚吃莖齑。
若喚作一莖齑。
入地獄如箭射。
師曰。
宗師為人。
如蠱毒之家。
置毒於飲食中。
未嘗不欲斷人命根。
雖然。
是冤對者。
能有幾人。
中竺用貞良謂。
師嘗闡化是山。
請歸了幻庵。
至正戊戌。
将遷寂。
遺書囑丞相外護。
複書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充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擲筆而逝。
茶毗。
舌根數珠皆不壞。
舍利無數。
徑山隆教寶陀三處。
分而塔焉。
世壽七十九。
僧臘五十五。
有四會語錄暨外集。
行世。
台州府天台國清夢堂昙噩禅師 慈溪王氏子。
祖父皆名宦。
母周。
師幼有遠志。
稍長博通經史。
藻思浚發。
年
高峰妙。
各有契處。
後北還遊燕。
如五台。
禮文殊。
感大士放光。
居台二年。
入太原。
參益和尚。
尚問曰。
行腳高士。
發足甚處。
師曰五台。
尚曰。
文殊與汝說甚麼。
師曰。
腳下草鞋。
唱成一百文。
尚曰。
腳跟為甚麼不落地。
師曰。
且喜老漢見得親切。
尚曰。
老僧罪過。
師喝一喝而出。
自此常造室中。
久之益囑曰。
汝緣當在本處。
他後設大法藥。
宜号筏渡。
禮謝歸汾州。
天曆己巳。
出住祥符。
上堂。
靈鋒寶劍。
觌露現前。
照夜神珠。
随機變轉。
誰家竈裡無煙。
不曾欠多欠少。
隻為面前路徑稍窄。
一身毛竅太多。
障蔽自己一段光明。
慶劫已來。
空被埋沒。
如今事不獲已。
為諸仁。
略露些子光铓。
俾汝等樂業榮家。
乃以拄杖橫肩曰。
看看。
老漢入葛藤窩裡去也。
至正壬寅六月一日。
偶示微疾。
沐浴更衣。
書偈曰。
性海波澄。
太虛寥廓。
報與諸人。
無法可說。
端坐而逝。
閱世八十有八。
夏六十有五。
葬全身于祥符之西崦。
徑山端禅師法嗣 杭州府靈隐竹泉法林禅師 别号了幻。
台之甯海黃氏子。
依法安太虛同出家。
因看睦州語有省。
往參元叟於中竺。
機契。
俾掌藏鑰。
行省左丞相。
請主萬壽。
遷中竺。
至佛殿曰。
撥塵見佛。
誰知佛亦是塵。
罕逢穿耳客。
多見刻舟人。
上堂。
法是常法。
道是常道。
拶破面門。
點即不到。
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識。
朝夕隻輥三個木球。
趙州七百甲子老頭陀。
見人隻道吃茶去。
中峰居常見兄弟相訪。
隻是叙通寒溫。
燒香叉手。
若是金毛師子子。
三千裡外定誵訛。
至元戊寅。
遷靈隐。
上堂。
舉僧問趙州。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曰。
我在青州。
做一領布衫重七斤。
師曰。
趙州雖則善用太阿。
截斷者僧舌頭。
未免傷鋒犯手。
靈隐則不然。
忽有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隻向他道。
今日熱如昨日。
上堂。
古杭管内靈隐名山。
肇建於東晉鹹和年間。
慧理法師。
為第一代。
今日上元令節。
諸處放燈。
知事直歲。
各各照管風燭。
便下座。
為森監寺秉炬。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即今為汝拈卻金剛圈栗棘蓬了也。
喚甚麼作一法。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火裡烏龜。
作師子吼。
大龍翔虛席。
星吉大夫。
三返往遣币聘。
師辭不赴。
避會稽山中行院。
知不可強。
乃具疏請。
師仍領靈隐。
三年退處了幻庵。
至正乙未春。
感微疾。
二月二日。
集衆叙平生行腳本末。
且誡衆曰。
佛法下衰。
無甚今日。
宜各努力。
吾世緣止於斯矣。
索筆書偈曰。
七十二年。
虛空釘橛。
末後一句。
不說不說。
遂奄然而化。
留龛十日。
顔色不變。
葬全身於松源塔西。
杭州府徑山古鼎生銘禅師 奉化應氏子。
受業金峨得度。
會竺西坦主天童。
往依之。
典内記。
複走閩歸浙。
适元叟住靈隐。
師往參谒。
一日入室。
請益黃龍見慈明因緣。
叟诘曰。
隻如趙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慈明笑曰。
是罵耶。
你道。
二老用處。
是同是别。
師曰。
一對無孔鐵錘。
叟曰。
黃龍直下悟去。
又且如何。
師曰。
也是病眼見空華。
叟曰。
不是不是。
師拟進語。
叟便喝。
師當下廓然。
年五十四。
始出主隆教。
遷寶陀。
次中竺。
至正丁亥。
遷徑山。
順帝錫師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禅師号。
僧問。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師曰。
破畚箕秃苕帚。
僧禮拜曰。
謝師指示。
師曰。
昨夜三更失卻牛。
天明起來失卻火。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秤錘蘸酢。
曰如何是向上事。
師曰。
仰面不見天。
曰記得僧問雲門。
如何是佛。
門曰。
乾屎橛。
又作麼生。
師曰。
雲門不是好心。
曰乾屎橛與秤錘。
蘸酢相去多少。
師曰。
镬湯無冷處。
僧拟進語。
師便喝。
上堂。
将十方世界。
安向諸人眼睫上。
絲毫不動。
把四大海水。
傾向諸人腳跟底。
涓滴不流。
會醫還少病。
知分不多愁。
上堂。
舉大愚示衆。
大家相聚吃莖齑。
若喚作一莖齑。
入地獄如箭射。
師曰。
宗師為人。
如蠱毒之家。
置毒於飲食中。
未嘗不欲斷人命根。
雖然。
是冤對者。
能有幾人。
中竺用貞良謂。
師嘗闡化是山。
請歸了幻庵。
至正戊戌。
将遷寂。
遺書囑丞相外護。
複書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充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擲筆而逝。
茶毗。
舌根數珠皆不壞。
舍利無數。
徑山隆教寶陀三處。
分而塔焉。
世壽七十九。
僧臘五十五。
有四會語錄暨外集。
行世。
台州府天台國清夢堂昙噩禅師 慈溪王氏子。
祖父皆名宦。
母周。
師幼有遠志。
稍長博通經史。
藻思浚發。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