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諸人向甚麼處安身立命?”靠拄杖,喝一喝,下座。
上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曲?’雲門雲:‘臘月二十五。
’”師雲:“雲門曲調,和者應稀。
雅山冬病起來,疎闊尊衆,未免效颦一曲,少伸供養。
病來病去皮粘骨,抖擻起來無一物;行不成步語聲低,鼻孔依然高突兀。
将謂雅山曲,又是東山頌。
”擊拂子,下座。
上堂:“六橋楊柳,十裡荷花,常在諸人眼睛裡轉大法輪。
”拈拄杖,“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渡水不穿雲,般若波羅蜜。
” 薦福月澗明禅師法嗣 ○饒州東山崇禅師 上堂:“趙州無,雲門普,雪峰球,禾山鼓,東山聻,黑漆拄杖七尺五。
” 上堂:“泥牛吞卻南山虎,萬象森羅齊起舞;木人笑兮石女歌,露柱燈籠齊唱和。
是何曲調?萬年歡。
” 上堂:“春風習習,春日遲遲。
是處桃花破萼,發明向上真機。
堪悲堪笑靈雲老,打失眼睛鼻孔,剛道不疑。
”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 天童了堂一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敬中普莊禅師 自号“呆庵”,台州仙居袁氏。
初住撫州“北禅”,選“雲居”。
洪武甲戌,奉 旨居“徑山”。
師一日問新到雲:“我這裡虎狼塞路,荊棘參天。
上人到來,有何忙事?”僧雲:“特來禮拜和尚。
”師雲:“入門一句則不問,且道你腳下草鞋甚處得來?”僧拟議,師便喝。
又問一僧雲:“昨日離何處?”僧雲:“廬山。
”師雲:“不勞再勘。
” 上堂:“或喜或嗔,或動或靜,總是一相三昧,切忌妄生分别。
”蓦拈拄杖卓一下,雲:“雲自帝鄉去,水從江漢流。
” 法華會,上堂:“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今當說之,各宜善聽。
”良久,雲:“我不敢輕於汝等,皆當作佛。
” 因雪,上堂:“大地雪漫漫,山深分外寒;斷肱人不到,面壁也無端。
大衆,且道是祖師無端,山僧無端?”拈拄杖擲下,雲:“無端,無端。
” 上堂:“鳥窠吹布毛,通侍者便解悟去。
如蟲禦木,偶爾成文。
雲門揚下柴片,一大藏教隻這是。
為蛇畫足,取笑傍觀。
徑山與麼批判。
譬如獅子王哮吼,獅子兒聞之,悉增勇猛。
若是野幹之流,自壞狂怖,又争怪得。
”喝一喝,下座。
瑞岩恕中愠禅師法嗣 ○應天府靈谷圓極居頂禅師 别号“圓庵”,生台之黃岩陳氏,父頤道,母葉氏。
師産時,得吉夢;因願舍之出家。
年十五能詩文,入鄉之“淨安寺”為沙彌,依迪元瑀公講授《楞嚴》、《圓覺》。
會空室主瑞岩,遂從得度。
繼為侍者,盡得心要。
空室退寓慈溪“永樂”,師随侍之。
因得從庸庵宋先生,妙盡作文之法。
已而金華宋潛溪、天台朱雲巢見師着作,皆共稱賞。
蜀王殿下,亦嘗賜詩歎美,有“僧中班馬是何人”之句。
洪武十六年,出世鄞之翠山;延空室,奉養至於送終。
塔葬克盡其禮,江湖稱孝焉。
二十五年, 蜀王召師主成都“大慈”,力辭弗就。
适金華雙林虛席,僧錄司檄請補處。
二十八年, 太祖高皇帝召至京師。
明年正月, 勑補僧錄司左講經,繼住“靈谷”。
寵錫便蕃,又升左闡教師。
有《送遠侍者》偈雲:“香林曾把紙衣書,潦倒圓庵一字無;有口惟能吞飯顆,遠來參侍恐相孤。
”又,《送勇藏主還徑山》偈雲:“一大藏教破故紙,達磨西來無直指;道人更欲問何如,井底蓬塵山上鯉。
” 永樂二年二月初二日入寂。
阇維,異香襲人。
門人收骨石葬翠山空寄塔右。
靈岩南堂欲禅師法嗣 ○鎮江金山穆庵文康禅師 慈溪人。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雲:“頭上着枷,腳下着杻。
”僧雲:“見後如何?”師雲:“要坐即坐,要行即行。
” 師室中垂語雲:“威音王已前與你日用現行相去多少?”又雲:“打破髑髅,向什麼處見釋迦老子?”又雲:“來時因甚無口。
” 上堂:“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
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一曲?’門雲:‘臘月二十五。
’摩诃般若波羅蜜,甚深般若波羅蜜。
”卓拄杖,下座。
上堂,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師雲:“狗子無佛性,頭正尾亦正;跳出向上關,急急如律令。
” ○蘇州靈岩天彰文煥禅師 别号“本光”,溫之林民。
依南堂於“靈岩”頗久,智證日深,嘗分座說法;精究《楞嚴》要旨,極愛環師所注,尋常不釋手。
師貌與蘇城東禅酒仙賢禅師相類,或謂酒仙再來也。
師因禮其像,有偈雲:“人言我貌似仙翁,況與仙翁姓又同;是汝是吾俱莫論,笊籬撈取西北風。
”又嘗燒線香,有偈雲:“雜華香散一絲煙,寶網雲台悉現前;但把寸心灰得盡,熏聞不在鼻頭邊。
” 徑山南楚悅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見心來複禅師 豫章人,别号“蒲庵”。
上堂:“馬颔驢腮,一真妙相;鴉鳴鵲噪,一佛妙聲。
”豎拂子雲:“且道這個是甚麼相?”擊拂子雲:“且道這個是甚麼聲?汝諸人若以有相有聲,即是常見;若以無相無聲,即是斷見。
直饒有無俱遣,猶在半途。
更須透出向上一關始得。
且道向上一關作麼生透?”良久,“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潮風月有誰争。
” 上堂:“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
”豎拂子,“且道這個因甚在山僧手裡?”以拂子擊禅床一下,“百雜碎了也。
向這裡莫有轉得身,吐得氣底麼?夜短路長休把火,大家吹滅暗中行。
” 上堂:“古人道,一口吞三世諸佛,一氣轉一大藏教。
點撿将來,大似無事生事。
槎峰則不然,有口且咽唾,有氣且養神。
那得間肚腸,吞三世諸佛;那有閑工夫,轉一大藏教。
隻圖省事過時,免見動勞心力。
何故?了了了時無可了,玄玄玄處亦須呵。
” 天童正宗匡禅師法嗣 ○湖州道場竺芳慕聯禅師 别号“朽庵”,四明定海人,父錢。
幼依大白山“佛龍寺”行宣為沙彌。
逾年往“五台寺”受具。
遊浙西,首谒“靈隐”竹泉和尚。
泉問雲:“汝何處人?”師雲:“明州。
”泉雲:“我聞明州有三佛,是否?”師答雲:“一尚不見,何況有三。
”泉雲:“汝不是明州人。
”師顧旁僧雲:“這老漢又醉也。
”泉雲:“且坐吃茶。
” 繼往“蔣山”見正宗。
一日,宗問:“汝本師有聽雨頌,還記得麼?”師雲:“記得。
”宗雲:“試舉看。
”師舉雲:“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己衆生認作聲。
”宗以手約住,雲:“既不喚作聲,喚作什麼?”師雲:“終不喚作碗脫丘。
”宗雲:“見面不如聞名。
”師雲:“圓悟關踏倒了也。
和尚還知麼?”宗便作掌勢,師退步雲:“和尚已後錯打人去也。
” 久之,行宣政院命出世“石門”,遷寶陀“普慈”。
洪武十年, 朝命升道場建佛殿,衆屋俱倍勝舊規。
十一年,奉 旨校雠新注三經。
十五年, 朝廷新開僧道衙門;衆推師為僧綱司都綱。
管内僧徒無不聽命為善,吳興清規為之魯變。
上堂:“一大藏教,不是黃面老子說底;直指人心,不是達磨大師傳底。
”拈拄杖,“牛角長三寸,兔角長八尺。
牧羊海畔女貞花,拒馬河邊望夫石。
” 上堂:“古德道,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佛法徧天下,譚玄口不開。
古德恁麼道,隻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龍峰則不然,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落花二五片,點破階前苔。
” 上堂,舉“保甯勇和尚示衆雲:‘智不到處,切忌道着。
道着則頭角生。
大衆,頭角生也。
是牛是馬?’”師雲:“大小保甯牛馬也不識。
既是頭角生也,有甚難辨?雖然,汝諸人也不得草草勿勿。
” 七十年六月一日示微疾,十二日早發諸山書訖,移頃而逝。
龍翔昙芳忠禅師法嗣 ○昆山薦嚴蘭江清濋禅師 天台人,姓镏。
初從“集福”遠公習天台教。
去,依嶽林“水南”湘公。
久之,走谒金陵保甯。
仲方倫公以太随話诘之,半載間猶不契。
一旦,行護龍河上,脫然有省。
遂自慶曰:“大随鼻孔令入我手矣。
”仲方曰:“此固善矣,未可以自足也。
” 師既辭去眼膺,此言剎那不敢忘。
偶過湖州菁山市中,俯仰之間,頓忘移步,始知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
呵呵大笑。
既而見廣慈於“蔣山”,俾居侍司,複掌藏鑰。
尋,遊吳興。
靈岩欲公分座說法。
出世常之“翠微”,遷湖之“顯慈”。
天界淨覺延居第一座。
複俾居昆山薦嚴。
僧問:“世尊拈華,迦葉微笑。
意旨如何?”師雲:“世尊手裡一花紅,迦葉面門雙眼碧。
”僧雲:“鼻祖面壁,神光斷臂。
又且如何?”師雲:“當年用毒流支有,今日安心慧可無。
”僧雲:“隻如分皮分髓又作麼生?”師雲:“機先領旨猶成滞,言下知歸亦是迷。
”僧拟議,師遂喝。
上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石女肝腸錦繡纏,波斯鼻孔黃金突。
突出虛空,蓦拶相逢。
” 上堂,舉百丈野狐話畢,作野狐叫,雲:“号狐。
”下座。
上堂:“感之所召,越山河而非遙;緣之所乖,附耳目而有間。
當求於己,莫讓於人;用黑豆法吞栗棘蓬。
” 上堂:“清淨行者,不入涅盤;破戒比丘,不入地獄。
十二闌幹倚遍時,海門一點遠山綠。
” 師偶成偈曰:“略無世事可思量,隻恨人間夜不長;一覺起來天大亮,西風滿院桂花香。
” 化渡船偈曰:“岸南岸北聲相接,活路不通千裡賒;全藉個中人着力,船頭撥轉便歸家。
” 不求人偈曰:“尋常柄杷在吾手,二六時中受用多;癢處蓦然抓得着,通身無奈喜歡何。
” 終于松江,“松隐”唯庵禅師為竭力其後事。
天目中峰本禅師法嗣 ○婺州伏龍山聖壽千岩元長禅師 号“無明”,越之蕭山人,姓董氏;随諸父曰“昙芳”者,學佛於富陽法門院。
諸書經目輙成誦。
十九剃染。
走武林習律於“靈芝寺”。
律師問曰:“八法往來片無乖角,何謂也?”師曰:“何不問第九法乎?”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禅,真大乘器也。
” 會丞相府飯僧,師随衆入。
中峰亦在座,遙見師,即呼謂:“汝日用如何?”師曰:“唯念佛耳。
”峰曰:“佛今何在?”師拟議,峰叱之。
師遂作禮,求指示。
峰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
繼往,習禅於靈隐山中。
雪庭傳公召師,掌内記。
俄,歸法門将十載。
一旦,忽喟然歎曰:“生平氣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甕裡酰雞耶。
”複造靈隐,脅不沾席者三載。
因聞雞聲有省。
亟見中峰,峰複叱之,師憤然來歸。
夜将寂,忽鼠翻貓食器堕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身躍起數丈。
且複往質於峰,峰曰:“趙州何故雲‘無’?”師曰:“老鼠食貓飯。
”峰曰:“未在”。
師曰:“椀子撲落地,打破常住磚。
”峰乃微笑,祝曰:“善自護持。
”既而師隐居“天龍東庵”。
有一蛇日來座下,師為說歸戒,蛇即矯首低昂作拜勢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
行省丞相脫歡公遣使,逼師出世;諸山亦争相歡請,師皆謝絕。
乃踰江之伏龍山,卓錫岩際,警曰:“山若有泉,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
遂依大樹而止。
邑大姓樓君如浚等為構屋以居。
尋,因舊寺基,号曰“聖壽”。
缁白向慕輻湊,鎮南王親書寺額以賜,并僧伽梨及普應弘辯妙智之号。
資政院又為咨于東朝,命臣制“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大禅師”之号,并金襕衣以賜。
僧問:“釋迦彌勒猶是他奴,未審他是阿誰?”師雲:“糞掃堆頭生苕帚。
”僧雲:“學人不會?”師雲:“問取淨頭。
”僧問雲:“大悲千手眼,那個是正眼?”師雲“點。
” 宋公景濂嘗訪師,師問曰:“聞汝閱盡大藏教,有諸?”濂曰:“然。
”師雲:“汝用耳閱乎,抑眼觀也?”濂曰:“亦眼觀耳。
”師雲:“眼之能觀者,汝謂誰耶?”濂揚眉向之,於是相視一笑。
示衆雲:“轉山河國土歸自己則易,轉自己歸山河國土則難。
拈了也。
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來?” 上堂,指香爐雲:“大衆,香爐與諸人說法了也。
”便下座。
上堂:“秋風涼,秋夜長,未歸客思故鄉。
大衆,如何是你故鄉?”喝!幸然家裡在,不用苦思量。
至正丁酉六月十四日,書偈曰:“半生饒舌,今日敗阙;一句轟天,正法眼滅。
”投筆而逝,全身瘗青松庵。
○蘇州獅子林天如維則禅師 廬陵人。
師在“幻住”室中,偶一新到問:“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亦如喪考妣。
”問聲未絕,幻便打。
師於侍傍,疑情頓發。
既而屢呈己解,皆不契。
一日,忽自笑曰:“今日瞞我不可得了也。
”幻勘之,曰:“明與未明即不問,且喚什麼作大事?”師随口應曰:“露柱吞卻獅子岩,燈籠笑破半邊口。
”幻肯之,且囑曰:“汝須向孤絕處一坐坐斷,三十年後不相負也。
”尋,命師居闆首,師力辭;幻遽下床一拜,師急閃身曰:“和尚這一拜卻拜在虛空裡。
”幻曰:“你且不在虛空外。
”遂鳴鐘送師歸寮。
自是幻每曰:“堂中有首座,老幻可偷閑矣。
”幻既寂,師於蘇城中結庵,名曰“師子林”。
示衆雲:“如何是佛麻三斤?如何是佛殿裡底?如何是佛乾屎橛?三文大光錢,買得個油糍,吃向肚皮裡,當下便不饑。
” 示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阿呵呵。
個是衆寮之物,誰敢私而有之!?雖然如是,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師嘗集《楞嚴經》諸家注釋要語,合為一書,名曰《會解》,闆行于世。
淨慈平山林禅師法嗣 ○應天府天界止庵德祥禅師 杭州人,出世郡之“龍華”,遷蘇之“天平”,移杭之“報國”,升淨慈“徑山”,至“天界”。
徑山新方文成。
上堂:“闊一丈,斬新日月;深十尺,别是乾坤。
東來西來底,南來北來底,總在這裡相見。
且道不來不去底,向甚麼處相見?”拈拄杖卓一下,“鶴飛千尺雪,龍卧一潭氷。
” 大鑒下第二十五世 聖壽千岩長禅師法嗣 ○蘇州鄧尉山聖恩萬峰和尚 諱“時蔚”,溫州樂清金氏,母鄭。
夢儒釋二人入其寝室,逮旦産二子。
次即師也。
有光燭室,衆怪,欲棄去;姑育之,在襁褓見僧輙微笑合掌。
年十一,得度於越“永慶”,禮升講主為師。
升授《法華》,誦至“諸法從本來”,忽有省。
遂遊方。
既受具,即參止岩於虎跑。
岩示“南泉三不是”話,俾參究。
尋,往達蓬山“佛迹寺”故基,卓庵而居,晝夜究竟所參話,殆忘寝食。
久之,往華頂禮無見。
不契。
聞千岩道化,亟往見。
一日,入室次,岩問:“汝莫要受戒麼?”師即掩耳而出。
明日普請斫松次,師拈一圓石作獻珠狀,雲:“請和尚酬價。
”岩雲:“不直半分錢。
”師雲:“瞎!”岩雲:“我也瞎,你也瞎。
”師雲:“瞎瞎。
”岩休去。
佛降誕日,岩上堂雲:“今日有種種好事。
一者世尊降誕,二者天道晴明,三者有大施主設齋。
諸人若向此識得老僧舌頭落處,日消萬兩黃金。
”師從西過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中天,天中天,釋迦彌勒誰後先?”岩喝雲:“這溫州子也胡做。
”已而請居後闆。
自是,蔚首座之名播于四方。
未幾,複還“佛迹”。
後岩寄以偈,仍囑雲:“汝緣在浙西,當往彼化導。
”師至姑蘇,缁白蟻慕。
建四道場,從受歸戒者不可以數計;聞名睹影靡不以手加額。
繪其像奉祀者甚衆。
豈非與蘇人宿有因緣?! 将終,沐浴更衣,索筆書偈而逝。
全身塔于聖恩之右涅盤山。
壽七十九,臘五十九。
○松江松隐唯庵德然禅師 郡之張氏。
參千岩,聞其提唱,有悟。
繼而踵其席。
示衆:“德山棒,臨濟喝,拈放一邊;諸人腳跟下,道将一句來?”以拄杖畫一畫,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 上堂:“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永嘉大師滿口道了也。
大衆還知落處麼?”卓拄杖,“劫石有銷日,黃金無壞時。
” 暮年養間於松隐,人因稱為松隐和尚。
遐方異域宰官士庶缁流,如水赴壑。
宋翰林景濂題其《語錄》。
有曰:“語言峭拔,銅關鐵壁,利劍長矛。
豈惟不可湊泊,亦無縫罅之可乘,籲可畏哉。
”翰林之言可不信夫。
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五燈會元補遺 徑山興聖萬壽禅寺前住持比丘吳郡文琇集 大鑒下第十七世 華藏明極祚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東谷光禅師 常之無錫人。
與侍讀尤煜(餘六切,盛也。
)厚善。
初住嘉禾“本覺”,遷蘇之“靈岩”、常州“華藏”,而中吳“萬壽”居之最久。
衆盈七百,法道為之一振。
勑授明之“育王”,特旨移“靈隐”。
僧問:“借功明位時如何?”師雲:“未問已前。
”僧雲:“借位明功時如何?”師雲:“遍地日頭黑似漆。
”僧雲:“即今為複是借功明位?借位明功?”師雲:“大似不曾齋。
”僧雲:“學人到這裡,進之無路,退之無門。
”師雲:“你是一枚草賊。
”僧雲:“今日親遭捉敗。
”師雲:“三十棒付在别時。
” 上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霜林玉鳳生雛,月戶金雞唱曉。
從來隻個,家風端的,與誰同到?到不到?仰面不揚眉,低頭拍手笑。
” 上堂:“萬籁吼松風,千林飛敗葉。
缺齒老躁胡,一去無消息。
”拈拄杖豎起,雲:“即今來也。
還見麼?”複安舊處,雲:“諸人既是不領,又入少林去也。
” 歲夜小參,“否極泰來,梅萼香傳春谷暖;力窮位轉,松風聲度夜堂寒。
時節分明,去來有準。
可謂當塗息耗葉路通宗。
正恁麼時如何?金鋤不動土,靈苗在處生。
” 寶佑元年臘月初五日示寂。
書偈辭衆雲:“東谷片雲收,月圓當古渡;寒驚白鳥飛,夜宿無影樹。
” 雪窦足庵鑒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長翁如淨禅師 上堂,舉“達磨見梁武帝”因緣,頌曰:“金烏飛上玉欄幹,黑漆昆侖對面看。
畢竟這些傳不得,落花流水太無端。
” 黃龍牧庵忠禅師法嗣 ○袁州慈化普庵印肅禅師 亘春縣餘氏子。
六歲,夢一僧點其心,曰:“汝他日當自省。
”既覺,以意白母。
視之當心一點紅瑩,大似世之櫻珠。
父母因此許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
年二十七落發。
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
賢器之,勉令誦經。
師曰:“嘗聞諸佛原旨,必貴了悟于心;數墨修行,無益於事。
” 遠遊湖湘,谒大沩牧庵。
因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豎起拂子,師遂有省。
後歸受業,有鄰寺慈化者,衆請住持。
寺無常住,師布衾楮衣,粥食禅定;偶閱《華嚴論》,乃大悟,徧體污流。
喜曰:“我今親到華嚴境界。
”說偈曰:“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嶽又天台;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 平居有偈曰:“靈妙如如,不異大虛;造化萬物,不礙方隅。
”慕道向風者日衆。
師随宜而為說法。
有病患, 草為藥,與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來者。
書頌與之,鹹得十全。
或問師:“修何行得此?”師乃當空畫一畫,雲:“會麼?”其人雲:“不會。
”師雲:“止止,不須說。
” 一日,忽告衆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
入吾室者,必能玄契。
善自護持,無令退失。
”索浴更衣,跏趺而寂。
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
壽五十
諸人向甚麼處安身立命?”靠拄杖,喝一喝,下座。
上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曲?’雲門雲:‘臘月二十五。
’”師雲:“雲門曲調,和者應稀。
雅山冬病起來,疎闊尊衆,未免效颦一曲,少伸供養。
病來病去皮粘骨,抖擻起來無一物;行不成步語聲低,鼻孔依然高突兀。
将謂雅山曲,又是東山頌。
”擊拂子,下座。
上堂:“六橋楊柳,十裡荷花,常在諸人眼睛裡轉大法輪。
”拈拄杖,“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渡水不穿雲,般若波羅蜜。
” 薦福月澗明禅師法嗣 ○饒州東山崇禅師 上堂:“趙州無,雲門普,雪峰球,禾山鼓,東山聻,黑漆拄杖七尺五。
” 上堂:“泥牛吞卻南山虎,萬象森羅齊起舞;木人笑兮石女歌,露柱燈籠齊唱和。
是何曲調?萬年歡。
” 上堂:“春風習習,春日遲遲。
是處桃花破萼,發明向上真機。
堪悲堪笑靈雲老,打失眼睛鼻孔,剛道不疑。
” 大鑒下第二十四世 天童了堂一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敬中普莊禅師 自号“呆庵”,台州仙居袁氏。
初住撫州“北禅”,選“雲居”。
洪武甲戌,奉 旨居“徑山”。
師一日問新到雲:“我這裡虎狼塞路,荊棘參天。
上人到來,有何忙事?”僧雲:“特來禮拜和尚。
”師雲:“入門一句則不問,且道你腳下草鞋甚處得來?”僧拟議,師便喝。
又問一僧雲:“昨日離何處?”僧雲:“廬山。
”師雲:“不勞再勘。
” 上堂:“或喜或嗔,或動或靜,總是一相三昧,切忌妄生分别。
”蓦拈拄杖卓一下,雲:“雲自帝鄉去,水從江漢流。
” 法華會,上堂:“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今當說之,各宜善聽。
”良久,雲:“我不敢輕於汝等,皆當作佛。
” 因雪,上堂:“大地雪漫漫,山深分外寒;斷肱人不到,面壁也無端。
大衆,且道是祖師無端,山僧無端?”拈拄杖擲下,雲:“無端,無端。
” 上堂:“鳥窠吹布毛,通侍者便解悟去。
如蟲禦木,偶爾成文。
雲門揚下柴片,一大藏教隻這是。
為蛇畫足,取笑傍觀。
徑山與麼批判。
譬如獅子王哮吼,獅子兒聞之,悉增勇猛。
若是野幹之流,自壞狂怖,又争怪得。
”喝一喝,下座。
瑞岩恕中愠禅師法嗣 ○應天府靈谷圓極居頂禅師 别号“圓庵”,生台之黃岩陳氏,父頤道,母葉氏。
師産時,得吉夢;因願舍之出家。
年十五能詩文,入鄉之“淨安寺”為沙彌,依迪元瑀公講授《楞嚴》、《圓覺》。
會空室主瑞岩,遂從得度。
繼為侍者,盡得心要。
空室退寓慈溪“永樂”,師随侍之。
因得從庸庵宋先生,妙盡作文之法。
已而金華宋潛溪、天台朱雲巢見師着作,皆共稱賞。
蜀王殿下,亦嘗賜詩歎美,有“僧中班馬是何人”之句。
洪武十六年,出世鄞之翠山;延空室,奉養至於送終。
塔葬克盡其禮,江湖稱孝焉。
二十五年, 蜀王召師主成都“大慈”,力辭弗就。
适金華雙林虛席,僧錄司檄請補處。
二十八年, 太祖高皇帝召至京師。
明年正月, 勑補僧錄司左講經,繼住“靈谷”。
寵錫便蕃,又升左闡教師。
有《送遠侍者》偈雲:“香林曾把紙衣書,潦倒圓庵一字無;有口惟能吞飯顆,遠來參侍恐相孤。
”又,《送勇藏主還徑山》偈雲:“一大藏教破故紙,達磨西來無直指;道人更欲問何如,井底蓬塵山上鯉。
” 永樂二年二月初二日入寂。
阇維,異香襲人。
門人收骨石葬翠山空寄塔右。
靈岩南堂欲禅師法嗣 ○鎮江金山穆庵文康禅師 慈溪人。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雲:“頭上着枷,腳下着杻。
”僧雲:“見後如何?”師雲:“要坐即坐,要行即行。
” 師室中垂語雲:“威音王已前與你日用現行相去多少?”又雲:“打破髑髅,向什麼處見釋迦老子?”又雲:“來時因甚無口。
” 上堂:“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
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一曲?’門雲:‘臘月二十五。
’摩诃般若波羅蜜,甚深般若波羅蜜。
”卓拄杖,下座。
上堂,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師雲:“狗子無佛性,頭正尾亦正;跳出向上關,急急如律令。
” ○蘇州靈岩天彰文煥禅師 别号“本光”,溫之林民。
依南堂於“靈岩”頗久,智證日深,嘗分座說法;精究《楞嚴》要旨,極愛環師所注,尋常不釋手。
師貌與蘇城東禅酒仙賢禅師相類,或謂酒仙再來也。
師因禮其像,有偈雲:“人言我貌似仙翁,況與仙翁姓又同;是汝是吾俱莫論,笊籬撈取西北風。
”又嘗燒線香,有偈雲:“雜華香散一絲煙,寶網雲台悉現前;但把寸心灰得盡,熏聞不在鼻頭邊。
” 徑山南楚悅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見心來複禅師 豫章人,别号“蒲庵”。
上堂:“馬颔驢腮,一真妙相;鴉鳴鵲噪,一佛妙聲。
”豎拂子雲:“且道這個是甚麼相?”擊拂子雲:“且道這個是甚麼聲?汝諸人若以有相有聲,即是常見;若以無相無聲,即是斷見。
直饒有無俱遣,猶在半途。
更須透出向上一關始得。
且道向上一關作麼生透?”良久,“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潮風月有誰争。
” 上堂:“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
”豎拂子,“且道這個因甚在山僧手裡?”以拂子擊禅床一下,“百雜碎了也。
向這裡莫有轉得身,吐得氣底麼?夜短路長休把火,大家吹滅暗中行。
” 上堂:“古人道,一口吞三世諸佛,一氣轉一大藏教。
點撿将來,大似無事生事。
槎峰則不然,有口且咽唾,有氣且養神。
那得間肚腸,吞三世諸佛;那有閑工夫,轉一大藏教。
隻圖省事過時,免見動勞心力。
何故?了了了時無可了,玄玄玄處亦須呵。
” 天童正宗匡禅師法嗣 ○湖州道場竺芳慕聯禅師 别号“朽庵”,四明定海人,父錢。
幼依大白山“佛龍寺”行宣為沙彌。
逾年往“五台寺”受具。
遊浙西,首谒“靈隐”竹泉和尚。
泉問雲:“汝何處人?”師雲:“明州。
”泉雲:“我聞明州有三佛,是否?”師答雲:“一尚不見,何況有三。
”泉雲:“汝不是明州人。
”師顧旁僧雲:“這老漢又醉也。
”泉雲:“且坐吃茶。
” 繼往“蔣山”見正宗。
一日,宗問:“汝本師有聽雨頌,還記得麼?”師雲:“記得。
”宗雲:“試舉看。
”師舉雲:“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己衆生認作聲。
”宗以手約住,雲:“既不喚作聲,喚作什麼?”師雲:“終不喚作碗脫丘。
”宗雲:“見面不如聞名。
”師雲:“圓悟關踏倒了也。
和尚還知麼?”宗便作掌勢,師退步雲:“和尚已後錯打人去也。
” 久之,行宣政院命出世“石門”,遷寶陀“普慈”。
洪武十年, 朝命升道場建佛殿,衆屋俱倍勝舊規。
十一年,奉 旨校雠新注三經。
十五年, 朝廷新開僧道衙門;衆推師為僧綱司都綱。
管内僧徒無不聽命為善,吳興清規為之魯變。
上堂:“一大藏教,不是黃面老子說底;直指人心,不是達磨大師傳底。
”拈拄杖,“牛角長三寸,兔角長八尺。
牧羊海畔女貞花,拒馬河邊望夫石。
” 上堂:“古德道,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佛法徧天下,譚玄口不開。
古德恁麼道,隻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龍峰則不然,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落花二五片,點破階前苔。
” 上堂,舉“保甯勇和尚示衆雲:‘智不到處,切忌道着。
道着則頭角生。
大衆,頭角生也。
是牛是馬?’”師雲:“大小保甯牛馬也不識。
既是頭角生也,有甚難辨?雖然,汝諸人也不得草草勿勿。
” 七十年六月一日示微疾,十二日早發諸山書訖,移頃而逝。
龍翔昙芳忠禅師法嗣 ○昆山薦嚴蘭江清濋禅師 天台人,姓镏。
初從“集福”遠公習天台教。
去,依嶽林“水南”湘公。
久之,走谒金陵保甯。
仲方倫公以太随話诘之,半載間猶不契。
一旦,行護龍河上,脫然有省。
遂自慶曰:“大随鼻孔令入我手矣。
”仲方曰:“此固善矣,未可以自足也。
” 師既辭去眼膺,此言剎那不敢忘。
偶過湖州菁山市中,俯仰之間,頓忘移步,始知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
呵呵大笑。
既而見廣慈於“蔣山”,俾居侍司,複掌藏鑰。
尋,遊吳興。
靈岩欲公分座說法。
出世常之“翠微”,遷湖之“顯慈”。
天界淨覺延居第一座。
複俾居昆山薦嚴。
僧問:“世尊拈華,迦葉微笑。
意旨如何?”師雲:“世尊手裡一花紅,迦葉面門雙眼碧。
”僧雲:“鼻祖面壁,神光斷臂。
又且如何?”師雲:“當年用毒流支有,今日安心慧可無。
”僧雲:“隻如分皮分髓又作麼生?”師雲:“機先領旨猶成滞,言下知歸亦是迷。
”僧拟議,師遂喝。
上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石女肝腸錦繡纏,波斯鼻孔黃金突。
突出虛空,蓦拶相逢。
” 上堂,舉百丈野狐話畢,作野狐叫,雲:“号狐。
”下座。
上堂:“感之所召,越山河而非遙;緣之所乖,附耳目而有間。
當求於己,莫讓於人;用黑豆法吞栗棘蓬。
” 上堂:“清淨行者,不入涅盤;破戒比丘,不入地獄。
十二闌幹倚遍時,海門一點遠山綠。
” 師偶成偈曰:“略無世事可思量,隻恨人間夜不長;一覺起來天大亮,西風滿院桂花香。
” 化渡船偈曰:“岸南岸北聲相接,活路不通千裡賒;全藉個中人着力,船頭撥轉便歸家。
” 不求人偈曰:“尋常柄杷在吾手,二六時中受用多;癢處蓦然抓得着,通身無奈喜歡何。
” 終于松江,“松隐”唯庵禅師為竭力其後事。
天目中峰本禅師法嗣 ○婺州伏龍山聖壽千岩元長禅師 号“無明”,越之蕭山人,姓董氏;随諸父曰“昙芳”者,學佛於富陽法門院。
諸書經目輙成誦。
十九剃染。
走武林習律於“靈芝寺”。
律師問曰:“八法往來片無乖角,何謂也?”師曰:“何不問第九法乎?”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禅,真大乘器也。
” 會丞相府飯僧,師随衆入。
中峰亦在座,遙見師,即呼謂:“汝日用如何?”師曰:“唯念佛耳。
”峰曰:“佛今何在?”師拟議,峰叱之。
師遂作禮,求指示。
峰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
繼往,習禅於靈隐山中。
雪庭傳公召師,掌内記。
俄,歸法門将十載。
一旦,忽喟然歎曰:“生平氣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甕裡酰雞耶。
”複造靈隐,脅不沾席者三載。
因聞雞聲有省。
亟見中峰,峰複叱之,師憤然來歸。
夜将寂,忽鼠翻貓食器堕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身躍起數丈。
且複往質於峰,峰曰:“趙州何故雲‘無’?”師曰:“老鼠食貓飯。
”峰曰:“未在”。
師曰:“椀子撲落地,打破常住磚。
”峰乃微笑,祝曰:“善自護持。
”既而師隐居“天龍東庵”。
有一蛇日來座下,師為說歸戒,蛇即矯首低昂作拜勢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
行省丞相脫歡公遣使,逼師出世;諸山亦争相歡請,師皆謝絕。
乃踰江之伏龍山,卓錫岩際,警曰:“山若有泉,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
遂依大樹而止。
邑大姓樓君如浚等為構屋以居。
尋,因舊寺基,号曰“聖壽”。
缁白向慕輻湊,鎮南王親書寺額以賜,并僧伽梨及普應弘辯妙智之号。
資政院又為咨于東朝,命臣制“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大禅師”之号,并金襕衣以賜。
僧問:“釋迦彌勒猶是他奴,未審他是阿誰?”師雲:“糞掃堆頭生苕帚。
”僧雲:“學人不會?”師雲:“問取淨頭。
”僧問雲:“大悲千手眼,那個是正眼?”師雲“點。
” 宋公景濂嘗訪師,師問曰:“聞汝閱盡大藏教,有諸?”濂曰:“然。
”師雲:“汝用耳閱乎,抑眼觀也?”濂曰:“亦眼觀耳。
”師雲:“眼之能觀者,汝謂誰耶?”濂揚眉向之,於是相視一笑。
示衆雲:“轉山河國土歸自己則易,轉自己歸山河國土則難。
拈了也。
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來?” 上堂,指香爐雲:“大衆,香爐與諸人說法了也。
”便下座。
上堂:“秋風涼,秋夜長,未歸客思故鄉。
大衆,如何是你故鄉?”喝!幸然家裡在,不用苦思量。
至正丁酉六月十四日,書偈曰:“半生饒舌,今日敗阙;一句轟天,正法眼滅。
”投筆而逝,全身瘗青松庵。
○蘇州獅子林天如維則禅師 廬陵人。
師在“幻住”室中,偶一新到問:“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亦如喪考妣。
”問聲未絕,幻便打。
師於侍傍,疑情頓發。
既而屢呈己解,皆不契。
一日,忽自笑曰:“今日瞞我不可得了也。
”幻勘之,曰:“明與未明即不問,且喚什麼作大事?”師随口應曰:“露柱吞卻獅子岩,燈籠笑破半邊口。
”幻肯之,且囑曰:“汝須向孤絕處一坐坐斷,三十年後不相負也。
”尋,命師居闆首,師力辭;幻遽下床一拜,師急閃身曰:“和尚這一拜卻拜在虛空裡。
”幻曰:“你且不在虛空外。
”遂鳴鐘送師歸寮。
自是幻每曰:“堂中有首座,老幻可偷閑矣。
”幻既寂,師於蘇城中結庵,名曰“師子林”。
示衆雲:“如何是佛麻三斤?如何是佛殿裡底?如何是佛乾屎橛?三文大光錢,買得個油糍,吃向肚皮裡,當下便不饑。
” 示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阿呵呵。
個是衆寮之物,誰敢私而有之!?雖然如是,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師嘗集《楞嚴經》諸家注釋要語,合為一書,名曰《會解》,闆行于世。
淨慈平山林禅師法嗣 ○應天府天界止庵德祥禅師 杭州人,出世郡之“龍華”,遷蘇之“天平”,移杭之“報國”,升淨慈“徑山”,至“天界”。
徑山新方文成。
上堂:“闊一丈,斬新日月;深十尺,别是乾坤。
東來西來底,南來北來底,總在這裡相見。
且道不來不去底,向甚麼處相見?”拈拄杖卓一下,“鶴飛千尺雪,龍卧一潭氷。
” 大鑒下第二十五世 聖壽千岩長禅師法嗣 ○蘇州鄧尉山聖恩萬峰和尚 諱“時蔚”,溫州樂清金氏,母鄭。
夢儒釋二人入其寝室,逮旦産二子。
次即師也。
有光燭室,衆怪,欲棄去;姑育之,在襁褓見僧輙微笑合掌。
年十一,得度於越“永慶”,禮升講主為師。
升授《法華》,誦至“諸法從本來”,忽有省。
遂遊方。
既受具,即參止岩於虎跑。
岩示“南泉三不是”話,俾參究。
尋,往達蓬山“佛迹寺”故基,卓庵而居,晝夜究竟所參話,殆忘寝食。
久之,往華頂禮無見。
不契。
聞千岩道化,亟往見。
一日,入室次,岩問:“汝莫要受戒麼?”師即掩耳而出。
明日普請斫松次,師拈一圓石作獻珠狀,雲:“請和尚酬價。
”岩雲:“不直半分錢。
”師雲:“瞎!”岩雲:“我也瞎,你也瞎。
”師雲:“瞎瞎。
”岩休去。
佛降誕日,岩上堂雲:“今日有種種好事。
一者世尊降誕,二者天道晴明,三者有大施主設齋。
諸人若向此識得老僧舌頭落處,日消萬兩黃金。
”師從西過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中天,天中天,釋迦彌勒誰後先?”岩喝雲:“這溫州子也胡做。
”已而請居後闆。
自是,蔚首座之名播于四方。
未幾,複還“佛迹”。
後岩寄以偈,仍囑雲:“汝緣在浙西,當往彼化導。
”師至姑蘇,缁白蟻慕。
建四道場,從受歸戒者不可以數計;聞名睹影靡不以手加額。
繪其像奉祀者甚衆。
豈非與蘇人宿有因緣?! 将終,沐浴更衣,索筆書偈而逝。
全身塔于聖恩之右涅盤山。
壽七十九,臘五十九。
○松江松隐唯庵德然禅師 郡之張氏。
參千岩,聞其提唱,有悟。
繼而踵其席。
示衆:“德山棒,臨濟喝,拈放一邊;諸人腳跟下,道将一句來?”以拄杖畫一畫,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 上堂:“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永嘉大師滿口道了也。
大衆還知落處麼?”卓拄杖,“劫石有銷日,黃金無壞時。
” 暮年養間於松隐,人因稱為松隐和尚。
遐方異域宰官士庶缁流,如水赴壑。
宋翰林景濂題其《語錄》。
有曰:“語言峭拔,銅關鐵壁,利劍長矛。
豈惟不可湊泊,亦無縫罅之可乘,籲可畏哉。
”翰林之言可不信夫。
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五燈會元補遺 徑山興聖萬壽禅寺前住持比丘吳郡文琇集 大鑒下第十七世 華藏明極祚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東谷光禅師 常之無錫人。
與侍讀尤煜(餘六切,盛也。
)厚善。
初住嘉禾“本覺”,遷蘇之“靈岩”、常州“華藏”,而中吳“萬壽”居之最久。
衆盈七百,法道為之一振。
勑授明之“育王”,特旨移“靈隐”。
僧問:“借功明位時如何?”師雲:“未問已前。
”僧雲:“借位明功時如何?”師雲:“遍地日頭黑似漆。
”僧雲:“即今為複是借功明位?借位明功?”師雲:“大似不曾齋。
”僧雲:“學人到這裡,進之無路,退之無門。
”師雲:“你是一枚草賊。
”僧雲:“今日親遭捉敗。
”師雲:“三十棒付在别時。
” 上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霜林玉鳳生雛,月戶金雞唱曉。
從來隻個,家風端的,與誰同到?到不到?仰面不揚眉,低頭拍手笑。
” 上堂:“萬籁吼松風,千林飛敗葉。
缺齒老躁胡,一去無消息。
”拈拄杖豎起,雲:“即今來也。
還見麼?”複安舊處,雲:“諸人既是不領,又入少林去也。
” 歲夜小參,“否極泰來,梅萼香傳春谷暖;力窮位轉,松風聲度夜堂寒。
時節分明,去來有準。
可謂當塗息耗葉路通宗。
正恁麼時如何?金鋤不動土,靈苗在處生。
” 寶佑元年臘月初五日示寂。
書偈辭衆雲:“東谷片雲收,月圓當古渡;寒驚白鳥飛,夜宿無影樹。
” 雪窦足庵鑒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長翁如淨禅師 上堂,舉“達磨見梁武帝”因緣,頌曰:“金烏飛上玉欄幹,黑漆昆侖對面看。
畢竟這些傳不得,落花流水太無端。
” 黃龍牧庵忠禅師法嗣 ○袁州慈化普庵印肅禅師 亘春縣餘氏子。
六歲,夢一僧點其心,曰:“汝他日當自省。
”既覺,以意白母。
視之當心一點紅瑩,大似世之櫻珠。
父母因此許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
年二十七落發。
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
賢器之,勉令誦經。
師曰:“嘗聞諸佛原旨,必貴了悟于心;數墨修行,無益於事。
” 遠遊湖湘,谒大沩牧庵。
因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豎起拂子,師遂有省。
後歸受業,有鄰寺慈化者,衆請住持。
寺無常住,師布衾楮衣,粥食禅定;偶閱《華嚴論》,乃大悟,徧體污流。
喜曰:“我今親到華嚴境界。
”說偈曰:“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嶽又天台;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 平居有偈曰:“靈妙如如,不異大虛;造化萬物,不礙方隅。
”慕道向風者日衆。
師随宜而為說法。
有病患, 草為藥,與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來者。
書頌與之,鹹得十全。
或問師:“修何行得此?”師乃當空畫一畫,雲:“會麼?”其人雲:“不會。
”師雲:“止止,不須說。
” 一日,忽告衆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
入吾室者,必能玄契。
善自護持,無令退失。
”索浴更衣,跏趺而寂。
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
壽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