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關燈
五,臘二十八。

     華藏民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石橋可宣禅師 蜀嘉定許氏子,别峰印公、橘洲昙公之師弟。

    昙又其同氣。

    時人謂師:“禅與印詩,與昙相颉頑。

    ”嘉定丁亥,獲知亟相魯國,俾居“徑山”。

     上堂:“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可憐明眼人,對面不相識;俱胝豎起指頭,魯祖見人面壁。

    會麼?” 今朝臘月一,師念四方雲衲重趼而來,窮其日力,食息無所,於雙溪之上築室,濟其所不及。

    甯宗錫“化城”二大字以寵之。

    因創重閣以揭于上,又賜師“佛日”之号。

    眉山楊汝明撰《化城寺記》頗詳。

    及師終,塔于寺之後。

     徑山大慧杲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大禅了明禅師 秀州陸氏,形颀腹大,道貌豐碩。

    紹興辛酉,随妙喜谪衡陽。

    州縣防送甚嚴,師為荷枷間關,辛苦未嘗少怠。

    既至貶所,衲子追随問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

    喜以齋粥不給,且慮禍屢,勉令去。

    師輙不然,每自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數十人為之荷米面、薪蔬食用成列而歸。

    食指雖多,無不具足。

    如是十七年如一日。

    喜法嗣之盛,在貶所接者居其半。

    師之力也。

     癸亥,辭,往浙西持缽,期明年上元回。

    喜以偈送之曰:“藞苴明大禅,孟浪絕方比;識得玄中玄,作得主中主。

    赤腳走長街,一日數百裡;色力既勇猛,殊不畏寒暑。

    如是二三年,日日隻如此;人皆謂渠狂,渠隻笑而已。

    秋陽方熾然,忽來辭妙喜;持铢入鬧市,普化乃知己。

    肩橫楖栗杖,其興不可止;臨行贈汝言,汝今須記取。

    甲子上元前,卻要到這裡。

    ”仍求得妙喜像,贊曰:“直饒畫得十分,猶是真常流注;普化倒翻筯鬥,爬着了明癢處。

    有個末後句,當機難禁制,咄且不要絮。

    ” 師志氣豪邁,機鋒敏捷,應酬施設,必以法喜為樂;故得“叢林大禅”之譽。

    久之,出世舒州“投子”。

    适投子諸莊牛遭疫,死斃幾盡,師化二百牛以實之。

    連歲大稔倍常。

    遷住“長蘆”,衲子輻湊,叢林改觀。

     隆興元年,奉诏住“徑山”。

    道經廣德軍“開法院”,僧首宗俨求頌,發揮其修造。

    師援筆書曰:“這個俨僧首,靈機常在手;[祝/土]着磕着處,塞卻娘生口。

    言外領略得,三三不成九。

    僧首如是傳,大作獅子吼;諸佛亦如是,喝下須彌走。

    做起參天大梵剎,千年萬歲摩星鬥。

    ” 頌趙州勘婆話雲:“幹戈中有太平基,不用幹戈始得之;若無舉鼎拔山力,千裡烏骓不易騎。

    ” 先是,揚和王夢一僧,長大奇倚緩行言,欲化蘇州一莊。

     覺而異之。

    翌旦,師忽杖屦徒步而至。

    王見與夢中無異,遽呼眷屬出,炷香作禮。

    茶罷。

    師首言:“大王莊田至多,可施蘇州一莊,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利。

    ”王未有可否。

    師飯罷便出,更無他語。

    時内外哄然,傳言王以蘇州莊施徑山,遂達孝宗聖聽。

    會,王入朝;上言:“聞卿以蘇州一莊施徑山,朕當為蠲免稅賦。

    ”王謝恩歸。

    次日以書抵徑山,而師以二日前已遷化矣。

    自是寤寐間見師在前,語曰:“六度之中,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為美矣。

    ”王即以莊隸徑山。

    此莊歲入二萬斛。

     師於缁素有大因緣,所至施供雲委。

    江浙、湖湘号之為布袋和尚再世。

     ○杭州徑山無等有才禅師 富陽楊氏,幼喪父,依僧可評出家。

    評善醫,欲授其業。

    師曰:“出家為求出世間法,豈可流於方術以自鬻耶?!”於是一意禅學,不惑他岐矣。

     時,道場慧東、禅杲為叢林師範。

    師由浙入閩,於二師處,服勤頗久;雖有發明,而非究竟;棄去,之江西百丈。

    解後宗鑒侍者,師之畏友也。

    因夜話論諸方優劣,鑒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子誓了大事,不見妙喜,将安之乎?”時,喜谪衡陽,居“花藥寺”山堂。

    往從之。

    一日,因入室。

    喜問庵内人:“為什麼不見庵外事?”師曰:“鲇魚上竹竿。

    ”喜以竹篦迅擊一下,師平生疑情渙然氷釋。

     喜每呼師為杭州子。

    堂窄衆多,師乃結廬林中以居。

    喜往見,一榻蕭然。

    因索筆大書“無庵”二字於壁。

    師取以為号。

    喜徙梅陽,師回浙右。

    久之,出世儀真北山,遷“資福”。

    紹興辛巳,繼應庵居中吳“萬壽”。

     乾道元年秋,“徑山”明大禅謝世;參政錢公雅聞師名,遂取旨以師住持。

    明年春,太上皇高宗車駕幸山,命師升座說法;大悅,賜度牒金帛。

    師尋建“禦寝”、“龍遊”二閣。

    帝聞,大書“龍遊閣”三字賜之。

    四年夏,孝宗召師赴阙,入對選德殿。

    師首奏:“先師宗杲,蒙陛下寵遇,施及臣僧。

    ”上曰:“素聞汝師名,恨不及見也。

    ”師劇談其道,上嘉歎不已。

     五年六月,感疾;二十六日呼衆告别,書偈而逝。

    壽五十四,臘三十九。

    其徒葬師於南塔之後。

    上聞,嗟啅久之,賜谥“無等禅師”。

    塔曰“寂光”。

     ○杭州徑山雲庵祖慶禅師 上堂,舉“楊岐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楊岐雲:‘三腳驢子弄蹄行。

    ’僧雲:‘莫隻這便是麼?’岐雲:‘湖南長老’。

    ”師頌雲:“楊岐一頭驢,眼光如電爍;踏殺天下人,說甚三隻腳。

    ” ○袁州仰山圓禅師 盰江人,禀戒後,為道勇決。

    聞妙喜居”梅陽“,往依之;服勤炊爨,精苦自勵。

    妙喜見其器識精敏,異之。

    因小參,聞舉修山主“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

    聖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

    ”忽然有契。

     後主衢之“祥符”,遷袁之“仰山”。

    視事閱七日,講“雲門告香之禮”。

    首座領衆羅拜,咨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伏望慈悲開示因緣。

    師徐曰:“若欲究明生死,直須於行住坐卧處,觑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畢竟生死作何面目。

    ”良久,不起于座,泊然蟬蛻。

     ○感山雲卧曉瑩禅師 生緣洪州,學博而贍,善為文章。

    久親妙喜,所得叵量。

    因聞同參遁庵分座“徑山”,以祇夜寄之曰:“徑山突兀上雲煙,高遁山颠絕世緣;握以竹篦分半座,卻将毒氣噴人天。

    ”師有《雲卧紀》、《譚蘿湖野錄》二書行世。

     ○桐江大悲間禅師 閑居福州閩縣“般若精舍”。

    紹興甲寅,時年八十有四,大慧居“洋嶼”,與“般若”一水之隔。

    師雖老而尤笃參究。

    日來随衆入室。

    大慧因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師曰:“扶不起。

    ”慧曰:“扶不起底是什麼人?速道,速道。

    ”師拟對,大慧以竹篦便打,師忽契悟。

    大慧說偈印之,曰:“一棒打破生死窟,當時凡聖絕行蹤;反笑趙州心不歇,老來猶自走西東。

    ” ○湘西鹿苑無言信禅師 早,以詩名於叢林。

    徐公師川、洪公玉父第其詩“韻緻高古”,出“瘦權癞可”一頭地。

    及參大慧於泉南小溪,俱康、南二道者事蔬供衆。

    因镢地次,南曰:“镢頭邊道将一句來。

    ”康以土塊擲中柄上,師忽有省。

     嘗有詩曰:“新庵小溪上,英俊頗浩浩。

    從渠作佛祖,任渠會禅道。

    荷鋤向東園,事蔬誓畢老。

    乘月始抱甕,破午正殺草。

    芥藍被蟲食,秋茄亦旱槁。

    齋盂從此去,但願蔓菁好。

    ” 士大夫遊小溪,好言詩者,大慧必曰:“此間有個園頭,能詩。

    ”随侍之“徑山”,過衡陽,放浪於衡嶽,栖遲道吾最久。

    削木以蔽風雨,於院之西偏榜以版庵,禅燕自牧。

    于湖居士張公師潭聞其高風,力緻之,出世“鹿苑”。

    贈之以詩曰:“詩卷随身四十年,忹中參得竹篦禅;而今投老湘西去,卧看湘江水拍天。

    句中有眼悟方知,悟處還應痛着錐;一個身心無兩用,鳥窠拈起布毛吹。

    ”師和一首曰:“竹篦子話選當年,直下無私不是禅;院遇狀元真眼目,敢拈沉水向人天。

    ” ○泉州舟峰庵主 諱“慶老”,字“龜年”。

    泉州北山之頂有橫石如舟,世人以舟峰名。

    師既結茅山麓,遂号“舟峰庵主”。

    蚤,以道德文章為泉南缁素歆豔。

    李參政漢老嘗訪之,不值。

    有詩略曰:“慧遠過溪應送陸,玉川入寺不逢羲。

    ” 于時,大慧庵小溪之上,百衲所栖,師亦預焉。

    因謂慧曰:“和尚竹篦話,如民家被科胥;産業已籍沒,猶要其納?”慧曰:“你隻道得一半在。

    若無得納,何不投河自缢,放身舍命去也?”師自是於道,日臻其奧。

    慧遷“徑山”,遂與俱行,為掌記室。

    詞章華贍,殊增叢林光潤。

     嘗自題其像曰:“撿點眉毛大逼真,伏犀插腦見精神;霜髭漸茁何妨老,褛褐長披卻耐貧。

    一壑平生專畏影,十方從此倦分身;君看逐塊紛無數,孰與青原獨角麟。

    ” 紹興癸亥孟秋,委順。

     ○懷玉山宣首座 初於筠陽“黃蘗”,聞祥和尚小參,舉“一葉飄空大地秋,法身須透鬧啾啾”,忽有省。

     尋,造“徑山”。

    或有謂大慧曰:“明州宣來探宗旨。

    ”大慧曰:“我禅如蚌蛤,開則五髒皆露,何用探焉。

    ”師聞而駭異,洎随侍。

    過衡陽,服勤,久之有省。

     嘗頌竹篦話曰:“背觸大乖張,癡禅眼似羊;貪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

    ”雪峰慧日聞公受懷玉,命師與偕行,相與建保社。

    汪聖錫半刺宜春時,以疏币緻師住南源。

    師曰:“我長作粥飯僧,誓不願出人間世矣。

    ”王舍人泮登山谒之,贈以詩曰:“納帔騰騰粥飯師,無人曾見下山時;相逢隻道無能解,肯作紅樓應制詩。

    ” ○南閩修仰書記 紹興間,掌記室於泐潭。

    參大慧於衡陽,言下契旨。

    未幾,随侍遷梅陽。

    郡守謝朝議語僚屬曰:“朝廷編置,所謂長老者,但一僧耳。

    兵馬司東偏隙地,從其居止。

    ”既而,僧行日至,幾數百指。

    施鍬镢而平基址,運竹木而縛屋廬;聽其指呼,無敢怠者。

     守雖聞其服勤如此,亦未知果何人也。

    於是延見一二,觀其能為。

    師适承命,乃與從容彌日,語論英發,搉古啇今,逢原左右。

    守複征:“等伍更有蘊異能者否?”師遂告以負大經論者有之,博極書史者有之,詩文高妙者有之,翰墨飄逸者有之。

    其所以未能明徹者,則佛祖大事因緣而已。

    是以不憚艱險,随侍而來;得依仁政,幸莫大焉。

    守且駭異,知其徒皆為法忘軀之士。

    自是於大慧日益加敬,遣其子純粹求入道捷徑。

    大慧示以《法語》八篇。

     師學富才優,入道穩實故。

    罹瘴毒,卒於潮陽“光孝寺”。

     ○關西尼真如 早選入宮,以才能為内夫人,隸喬貴妃合。

    喬氏崇佛,容其剪[髟/采],參道四方。

     入閩,與大慧小溪法會。

    一日,作偈曰:“平地偶然着颠,起來都無可說;若人更問如何?笑指清風明月。

    ”慧為小參說偈曰:“今日如師姑,昔時王師父;身居羅绮叢,隻着粗麻布。

    開口便高談,嫌佛不肯做;跳出是非坑,截斷生死路。

    入虎穴魔宮,心中無怕怖。

    杜撰八陽經,自有三千部。

    愛吟落韻詩,偏不勒字數。

    行腳走天下,參禅無所悟。

    近日到雲門,一時都敗露。

    錯認碓觜頭,喚作冬瓜瓠。

    如是作師姑,勸君少吃醋。

    更有一處乖,且道那一處?嘉州大像吃炙麸,陝府鐵牛撐破肚。

    ”師之所得,於此槩可見矣。

     ○祖麟道者 嘗為太學上舍生,名“楊麟”。

    紹興丁醜夏,詣“育王”。

    冠帶,拜大慧於“無異堂”,垂泣雲:“願從和尚出家。

    ”語子竟,擲下巾帽;袖中出剪刀,自落其發。

    慧亟呼。

    左右問其故,乃以實對。

    因攝受之。

     慧次日升堂,示衆雲:“已着槽廠,将錯就錯。

    騎卻聖僧,不妨快樂。

    龍象蹴踏,非驢所作。

    堪笑諸方,妄生穿鑿。

    休穿鑿,祥麟隻有一隻角。

    ”麟便膜拜,曰:“謝師安名。

    ”即名“祖麟”。

    慧複以六祖示明上座,“不思善惡”,乃至“密意在汝邊”之語,使其於日用提撕。

     自是,除慧有問則答,其士太夫、衲子并不與交一詞。

     慧遷“徑山”,麟亦随侍於道。

    既有徹證,忽爾違和。

    慧遣了德侍者往問之。

    麟以片紙書偈曰:“衣冠不禦發齊眉,一室翛然自不知;薄相等間聊示疾,起他菩薩幾多疑。

    ”尋,市香三瓣随爇而誓曰:“後世身為男子,遇明眼宗師,童真入道。

    ”既爇罷,泊然而化。

    麟家世建陽,乃文公裔。

     ○無際道人 乃張侍郎淵道之女。

    初居家日,有相者過之,曰:“此寶座說法之人也。

    ”後果為尼,名“慧照”,繼其落發師資壽“無着”之席。

     嘗以《漁家傲》贊圓悟禅師曰:“七坐道場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時了?小玉聲中曾悟道,真堪笑,從來謾得兒孫好。

    辯湧海潮聲浩浩,明如皓月當空照。

    飛錫西歸雲杳渺,巴猿嘯,大家唱起還鄉調。

    ” 坐逝後及剃發,舍利無數。

    時當伏暑,留數日,容貌俨然。

     ○超宗道人 乃劉侍郎季高猶子之母,與無際道人於大慧之門,俱受記莂者。

    無際嘗詣“徑山”掃塔,有頌曰:“衣濕靈山淚,爐焚少室香;雲山空滿目,不見法中王。

    ”時,宗不至。

    無際遣人督之,宗以偈答曰:“塔本無塵,何用去掃,掃即塵生,所以不到。

    ” 靈隐瞎堂遠禅師法嗣 ○湖隐濟颠晝記 頌達磨見梁武帝話曰:“不契梁皇暗渡江,一身無地避慚惶;九年面壁成何事,賺卻平人入镬湯。

    ” 頌五祖生緣曰:“元是黃梅舊日僧,事師年老氣彌增;翻身揚下栽松镢,轉步來分照世燈。

    皮袋假於溪畔女,衣盂付與嶺南能;佳聲籍籍能長久,雨過淮山碧層層。

    ” 慈照純禅師法嗣 ○鄭州洞林寶禅師 僧問:“人天交接,凡聖齊臻;師資相見,合談何事?”師雲:“飲光微笑處,摩竭今行時。

    ”僧雲:“檀生檀枝,時人知有。

    青出於藍,請師速道。

    ”師雲:“鴉不亂啼,鵲不亂噪。

    ”僧雲:“恁麼則宗分臨濟,燈傳慈照也。

    ”師雲:“自到孤峰頂,群山勢自高。

    ”僧雲:“可謂群芳雖有異,春力本無私。

    ”師雲:“适來話頭道什麼?”僧雲:“斬新日月,特地風光。

    ”師雲:“更嫌何處不分明?” 上堂:“男兒當自強,先捉六賊王;掀翻黑山窟,豎起光明幢。

    入事見人心,入理覺非常。

    且道覺非常時如何?镬湯爐炭真如地,劍樹刀山古道場。

    ”橫拄杖於膝上,作按劍勢,便下座。

     上堂:“大用現前,本非情解;觌體全真,應緣自在。

    逈然孤顯峭巍巍,包括虛空非内外。

    融通萬有,不隔絲頭;普照十方,徧周沙界。

    可謂離名離相,絕毫絕厘;妙出離微,心光晃耀。

    不居聞見,處處閑居。

    如斯話會,已涉閑辭;才有形聲,便成句義。

    名不相涉,如何舉唱?!”以拂子畫一圓相,雲:“三世諸如來本光瑞如此。

    ”便下座。

     五燈會元補遺(終) 未詳承嗣附 ○佛光道悟禅師 陝右蘭州人,姓冠氏。

    生而有齒,年十六祝發。

    後二年遊方。

    自臨洮歸,夜宿彎子店。

    夢梵僧喚,覺;适聞馬嘶,豁然開悟。

    自吟唱雲:“好也羅,好也羅,遍虛空界隻一個。

    ”告其母雲:“我夜來拾得一物。

    ”母雲:“你拾得何物?”答雲:“自無始已來打失底物。

    ” 一日,欲參訪知識,裡人覓偈於師。

    師偈有“水流須到海,鶴出白雲頭”之句。

    及至熊耳,谒白雲海公,契合。

    先是,有問公:“何不擇法嗣者。

    ”海不答,徐雲:“芝蘭秀發獨出西秦。

    ”比師至,公聞空中人語曰:“來日接郭相公。

    ”蓋海所住寺,乃郭子儀建。

    而師其後身也。

    海公沒,師出世,住鄭州“普照寺”,嗣其法。

    既而退居“竹閣庵”,浮沉洛川,人莫之測。

     嘗謂人曰:“道我是凡,我向聖位裡去;道我是聖,我向凡位裡去。

    道我不是聖不是凡,我向你眼睛、鼻孔裡七颠八倒去。

    ” 泰和五年五月十三日,無疾而逝。

    适所居,屋上有五色如蓋,中有紅光圓如日者三。

    壽五十五。

     ○慶壽開山第一代玄冥顗禅師 上堂:“先照後用,勘過了打;先用後照,打了來勘。

    照用同時,不消一捏;照用不同時,諸人立,老僧坐。

    隻如總不與麼,又且如何?”喝一喝,雲:“浩浩紅塵裡,幾人有腦門?!” 上堂:“今時參禅衲子,欲得成佛成祖底,如麻似粟;要作驢作馬底,遍大金國中,把火也覓個不得。

    賴得無。

    設有,“慶壽”門下,豈有許多閑草閑料,喂來茄去。

    珍重!”下座。

     上堂:“十字街頭戲,猢狲上剎竿;雖然閑伎倆,莫作等閑看。

    ”舉“雲門雲:‘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拈燈籠向佛殿裡,将山門來燈籠上。

    ”頌曰:“平地怒濤千百尺,旱天霹靂兩三聲;可憐月下守株客,涼免不逢春草生。

    ” ○溫州靈雲省庵思禅師 台之甯海人,不知其氏。

    兄弟四人,師最長,一時同發心出家;将祖父遺業,悉散與宗親,惟留所居屋一所。

    族人互争不已,師與諸弟各執炬,燎之而去。

    師後參訪,具向上知見,出世溫之“靈雲”。

     結夏,上堂:“以大圓覺、牛角、馬角,為我伽藍、瓜籃、菜籃。

    ” 上堂,舉趙州“狗子無佛性”話,頌曰:“狗子佛性無,狗子佛性有;猴愁樓搜頭,狗走抖擻口。

    ”晚退止“靈雲寺”前草舍中。

     至正甲申,愠恕中偕達此、原明、性原往谒。

    時,師年逾九十,龐眉皓首,颀然清聳,曳履而出;且行且問曰:“何處來?”恕中曰:“江心。

    ”曰:“深幾百丈?”曰:“謾老和尚不得。

    ”師揖雲:“坐,吃茶。

    ”師性方介,作詩頗類寒山子。

    題罵僧詩於壁雲:“五瘟不打頭自髡,黃布圍身便是僧;佛法世法都不會,噇豬噇狗十分能。

    ”恕中等請别,不敢再犯其鋒。

    是夕宿“靈雲”,聞老宿舉師言行數端,皆可傳。

     ○溫州壽昌絕照輝禅師 坐夏“淨慈”。

    其東淨寮蜃壁中,有水墨觀音像。

    師每夜禮之,祈懇至切。

    忽見淨瓶水從壁湧出,通身歡悅;從此造詣益深,智鑒益明。

    嘗有偈雲:“工夫未到方圓地,幾度憑欄獨自愁;今日是三明日四,雪霜容易上人頭。

    ” ○江州廬山圓通思庵睿禅師 辯才無礙。

    凡禅者求偈,師雲:“道一句來。

    ”一日,有僧故欲難師,遂道雲:“西山走入滕王閣。

    ”師乃書而續之,曰:“盡大地人尋不着。

    忽然突出拄杖頭,頭峭五嶽眼三角。

    ”湖海盛傳。

     ○王文獻公 為一代儒宗,而於佛理造詣深邃。

    形諸翰墨,雖不經意,與古德提唱相吻合。

     為僧題懸崖蘭雲:“袅袅春風一樣吹,托身高處拟何為?從渠自作颠倒想,要見懸崖撒手時。

    ” 題東坡像雲:“五祖禅師世外人,娑婆久矣斷生因;誰将描貌虛空手,去覓他年身外身。

    ” 題山谷像雲:“笑殺當年老晦堂,相逢剛道桂花香;披圖面目渾依舊,鼻孔何曾有短長。

    ” ○丁安人 諱“覺真”,号“竺心”,黃岩濠頭人。

    初參田絕耕于委羽山,有省。

    遂棄家屬,結庵自居。

    見古愚於湧泉。

    愚雲:“良家女子,東走西走作麼?”對雲:“特來見和尚。

    ”愚雲:“我這裡容你不得。

    ”丁拍手一下,雲:“三十年用底,今朝捉敗。

    ”愚休去。

     見無際于鷹山“春雨庵”。

    入門雲:“春雨如膏,行人惡其泥濘。

    ”際雲:“不是,不是。

    ”拟進語,被喝出。

     晚年,就“明因寺”前開接待。

    有僧提包直入卧内。

    問曰:“你是什麼?”僧雲:“行腳僧。

    ”問雲:“你腳下草鞋[纟*爽]斷,為甚不知?”僧無語。

    即擲出其包,雲:“者裡無你措足處。

    ”又有僧才入門。

    丁雲:“達磨大師來也。

    ”僧雲:“我不是。

    ”丁雲:“是固是,隻是鼻孔不同。

    ”一日,與“明因”尼奎長老相見。

    問雲:“聞長老夜來生得兒子。

    是否?”答曰:“且道是男,是女?”丁雲:“雞銜燈盞走,鼈咬釣魚竿。

    ” 增集續傳燈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