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關燈
?無本可據”。

    置筆,安坐而逝。

    全身塔于寺西。

    壽六十一,臘三十七。

    天曆乙巳,文宗谥曰:“智覺禅師”。

    塔曰“法雲”。

    《語錄》及《楞嚴》《或問》等,總三十卷。

    元統二年,“大慶壽”住持善達密的理奏聞,賜入《大藏》,仍賜号“普應國師”。

     ○天目山斷崖了義禅師 湖州德清楊氏,父大宥,母張氏。

    師始能言,便從其母誦《法華經》,於人事懵無所知。

     年十七,有禅者過門,誦高峰上堂語,忽有感。

    遂往見于天目山之左關,為童子。

    峰令提“萬法歸一”話。

    他日,峰為僧舉“牛過窗棂”話。

    師聞,遂大疑,參究益精進。

    一日,告峰雲:“上極天宮,下窮水際,盡大地一瑠璃瓶。

    ”峰曰“莫作聖解。

    ”偶過缽盂塘,見松上雪墜,有悟。

    即詣呈頌雲“不分南北與西東,大地山河一片雪。

    ”聲未絕,峰棒之,不覺隕身崖下。

    人意其必絕,同學救之,則已出崖半,無所苦也。

    謂同學曰:“我往江西見雪岩去也。

    ”同學曰:“汝孤負老和尚痛棒矣。

    ”力挽之還,師乃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則決去矣。

    ”遂直堅壁,忘廢寝食,夜則攀樹露立達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

    馳至死關,呼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照并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

    ” 明日,峰上堂雲:“我布漫天大網,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一蟹;今日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後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

    且道叫個甚麼?”舉拂子曰:“大地山河一片雪。

    ” 自是,與母入武康,上栢山,結茅以居。

    越五年,還山。

    峰為剃落,名“了義”。

    元貞乙未,峰示寂,師亦韬晦。

    然所至,四衆歸重,未嘗受請立。

    僧鹹稱之曰“義首座”。

     泰定三年,勉循衆請,歸坐祖庭一載,即“師子正宗禅寺”。

    師室中垂語雲:“除卻語默動靜,道将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元統元年歲除日,忽謂徒衆曰:“有一件事大來大,你還委悉麼?”良久,雲:“明日是年朝。

    ”正月六日至夜分,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禅者曰:“某甲随和尚去。

    ”師曰:“你走馬也趕不着。

    ”翌早,跏趺而逝。

    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九。

    全身葬獅子岩之後“雲深庵”。

     ○杭州中天竺布衲祖雍禅師 明州定海人,題《李源訪圓澤圖》曰:“天竺山前相會時,源公認得澤阇梨;果然頭角能奇特,十二年前也似伊。

    ”師嘗赓永明壽禅師山居詩,其意趣不相上下。

    句法圓熟,間有過之者。

    臨終書偈,坐逝。

    火餘,設利頗多。

     ○處州白雲山福林室中以假禅師 衢州括蒼人,姓葉氏,宋鹹淳生。

    早失恃怙,年十七入郡之岑峰出家,禮榮枯木為師。

    越二年,剃染受具。

     首谒高峰於“天目”。

    峰問:“汝名什麼?”師曰:“以假。

    ”峰曰:“汝性假否?”師曰:“性尚無真,豈有假耶?” 峰令參堂。

    師然指自誓雲:“不明此事,不下此山。

    ”因入室,聞舉“狗子無佛性”話,有省。

    呈頌曰:“趙州一個無,春暖花齊發;直饒與麼會,眼裡重添屑。

    ”峰雲:“未在。

    ”師雲:“這回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

    ”峰便喝,師拂袖而出,峰深肯之。

     服勤十載,住後法化大行,得其開發者頗衆。

    晚年退居一室,淵默自怡。

    一日,喚弟子智光智度,謂曰:“我将行矣。

    ”書偈已,擲筆泊然而逝。

    壽六十九,臘五十。

    全身塔福林中麓。

     徑山虛谷陵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竺遠正源禅師 族出盧陵歐陽氏,從舅氏梅溪清公於裡之“甘竹寺”。

    清之徒師濟為剃發。

    一日,善相者過之,曰:“師五短人也,異時必主大方,為人天師。

    ” 延佑初,上徑山。

    值佛鑒入室次,舉“德山見龍潭,因甚向吹滅紙燭處悟去?”師雲:“焦磚打着連底凍。

    ”鑒雲:“打着後如何?”師雲:“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漉始應知。

    ”鑒雲:“知個甚麼?”師拟對,鑒便打,師豁然有省。

    遂俾執侍左右。

    鑒示滅,原叟繼其席,命師掌記。

     泰定四年,出世上海“觀音”;遷嘉禾“興聖”。

    帝師頒旨,賜“佛慧慈照普應”之号。

    至正二年,主湖之道場;十四年,遷“靈隐”居三年。

    “徑山”以兵毀,丞相達失公起師主之。

    拂歲畚礫,經營佛殿,龍王堂未就緒而疾作。

    将寂,書偈别衆;複緻書丞相,畢而逝。

    壽七十一,臘五十五。

     ○袁州仰山了堂圓照禅師 南昌徐氏,禮“大雲寺”臞庵越公九世孫海公出家。

    凡内外典籍,無不該習。

    至元庚辰,試經得度。

     初參“翠岩”讷公,岩累策發之,然未有證入。

    谒佛鑒于“仰山”,鑒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雲:‘無’。

    古人意旨作麼生?”師雲:“某甲近離‘翠岩’。

    ”鑒雲:“畢竟古人意作麼生?”師雲:“夜來宿山前接待。

    ”鑒喜,以藏鑰留之。

    未幾,去。

     遊兩浙,“天童”東岩命分座說法。

    及佛鑒遷“徑山”,師再參。

    又命分座。

    出世“旌忠”。

    還仰山,法化大振。

    示寂日,策學者務勤修,即怡然而逝。

    龛奉七日,顔貌如生時。

    阇維,煙成五色,俄火光粲,若白蓮花。

    既燼,舍利如菽者無算,頂骨、牙齒亦不壞。

    建塔梅洲藏之。

     ○嘉禾興聖覺隐本誠禅師 崇德人,号“道原”。

    師嘗着《性學指要》十卷、《宛陵注》,叔志、古汴、段天佑、吉甫皆序之于前段。

    序有雲:“是編發明心性,至為詳密。

    ”又曰:“吾儒欲為極本窮源之學,此書不可以不觀也。

    ” 中有《真性篇》曰:“心性本一,故曰真如。

    真如者,一真心源也,(一真即性,心性一源;心性皆如,如者不變也。

    )故曰真如性,又曰真如心。

    性無形,心有質;心以性為體,性以心為主。

    是故體則俱體,故曰‘性體’,又雲‘心體’;用則俱用,心為能用,性為所用。

    能用者智,所用者理(謂之理智圓融)。

    能用非所用,則真智無以顯;所用非能用,則實體無以彰。

    所以心非性不立,性無心不行。

    故雲:理智交徹,體用一源也。

    (言真如,則心與性不可相離○真是真實,如是如常。

    以實故,不變不異,無毫發私妄;以常故,自然而然,無錻微作為。

    )又謂之真如法界(此言體用一源)。

    法界者,一真之體,萬化之本,真如凝然本之一也。

    真如随緣,化之萬也。

    一即萬,無不從此法界流;萬即一,無不還歸此法界。

    理事交徹,皆一心之妙用。

    (理事相即,物物一法界。

    法界即性,妙用即心之用;心之用即是情,亦言心之全體。

    )然心之與性,其靜則一,其用則殊。

    所以或一或異者,以心之有生滅也。

    故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心有真妄,性體惟一。

    (心有真心、妄心之名,性則無私妄之目。

    )妄心者,心違性而動也,故謂之無明心。

    無明妄心,倐起倐滅;如天忽雲,如鏡忽塵。

    然雲昏、塵翳黯蔽其外,天鏡之體本無增損。

    (雲塵聚散,妄心之生滅;天鏡常如,性真不動。

    )蓋心能随物而轉,性則無有變遷;心則可善可惡,性則純一無雜。

    (主一身萬事,皆是心性。

    體常靜,心随性,是循理上來,故善;心随情,是附氣上去,有不善。

    心主發用,情有善惡,性體常靜。

    )又謂之‘法性’。

    法以軌持為義,至正無私,方堪軌範;略有偏頗,則非法矣。

    所以,此真性體,從無始來,湛湛真如,淨無纖翳。

    故雲:‘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是所謂大覺之真體,生靈之大本也。

    ” ○杭州中竺空海良念禅師 賀“淨慈”,起“千佛閣”,兩牌門畫五十三參,壁改路。

    偈曰:“千佛束之高閣了,百城煙水一毛吞;縱饒别有通天路,也落南山第二門。

    ” ○甯州兩峰千福木岩本植禅師 中秋,上堂:“靈山指月,曹溪話月,寒山比月,馬師玩月。

    這一隊漢總是弄光影底,要見真月未得在。

    且如何是真月?”以拂子打圓相雲:“會麼?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 上堂:“若論此事,如隔牆看馬騎,貶得眼來,千裡萬裡。

    高亭見德山隔江招手,便乃橫趨,早遲八刻。

    更待揚眉瞬目,豎拂拈槌,堪作何用?靈利漢向這裡拂袖便行,西峰有棒也未到你吃在。

    ” 上堂,:“雞鳴醜,愁見起來還漏逗,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

    裈無裆,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指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成不唧[口*留]。

    趙州老人大似積世故家,富貴固是熏人,隻是不合風流太過。

    西峰今日不是眼皮熱他,也隻要後代兒孫太家知有。

    ”道場及庵信禅師法嗣○嘉興福源石屋清琪禅師蘇州常熟溫氏,依“崇福”永惟祝發。

     一日,有僧過門,曰:“将登天目見高峰和尚。

    ”師忻然偕行。

    見峰,峰授以“萬法歸一”話,令參究。

    三年無所入。

    辭,“參諸方”。

    峰曰:“溫有瞎驢,淮有及庵,宜參谒,不可後。

    ” 師遂往見及庵於達陽西峰。

    庵問:“何處來?”師答曰:“天目。

    ”庵曰:“天目有何指示?”師曰:“萬法歸一。

    ”庵曰:“此是死句。

    什麼害熱病底教汝與麼?”師懇求啟發,庵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意旨如何?”師屢答,不契。

    庵曰:“這個亦是死句。

    ”師不覺汗下。

    後因入室,庵理前話征诘;師曰:“上馬見路。

    ”庵呵曰:“在此六年,猶作這個見解?!”師發憤棄去。

    途中,忽舉首見風亭,豁然有省。

    即回語庵曰:“‘有佛處不得住’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

    某甲今日會得活句了也。

    ”庵曰:“汝作麼生?”師曰:“清明時節雨初晴,黃鹂枝上分明語。

    ”庵颔之。

     未幾,庵遷道場;命師典藏教。

    庵謂衆曰:“此子乃透網金鱗也。

    ”已而,見悅堂誾於“靈隐”,延居第二座。

    尋,卓庵湖之霞霧山。

    天湖樵蘇之役,皆躬為之。

    有古宿遺風,禅暇喜作山居詩,叢林盛傳。

    廣教府請居當湖“福源”,師堅不應。

    或曰:“弘法為要,何乃獨善?”遂番然而起,居七年,法席大振,名聞朝廷,降香币以旌異。

    皇後又錫以金襕衣。

     上堂:“四月十五日已前,夜短睡不足;四月十五日已後,日長饑有餘。

    正當四月十五日,‘福源寺’裡禅和子,飯亦足,睡亦足,遊戲‘圓覺伽藍’,安居平等性智。

    敢問諸人,因甚得到這般田地?熏風入戶自生涼,湖水到門非有意。

    ” 臨終,書偈而逝。

    阇維,其徒收骨石,塔于天湖。

    弟子愚太古,高麗人,其王尊為國師;遣使分舍利歸國建塔。

     ○杭州淨慈平山處林禅師 仁和王氏子,母黃氏。

    師既生,比旦有僧過其家,持木刻梵僧像僅尺許,遺其父母曰:“此即汝所生兒也。

    ”語訖,不知僧所往。

    父母異之,曰:“此必佛種也。

    ”因不茹葷肉,以保護之。

     年十二,俾禮邑之“廣嚴院”廣修剃發。

    既具戒,告母曰:“兒欲參學四方。

    ”母曰:“此汝分内事也。

    ”為治衣履,使行。

    不數日,複還見母。

    母曰:“學佛當持不退心,何趑趄若是?”師因痛自警省,即往金華,谒及庵于西峰。

    庵一見,器之;命處侍室。

     一夕侍次,庵撚紙清膏以代燭,因舉示師曰:“龍潭吹滅,汝作麼生會?”師拟答,庵遽以手掩其口,忽有省。

     未幾,庵遷湖之“道場”,師從之典藏。

    冬至,師秉拂,學者發百餘問,随問随答,如矢中的,衆皆詟服。

     庵還化,師往見虛谷於“仰山”。

    偶因禅者乞,作《茶瓢頌》。

    谷見,驚喜,命居第二座。

     出世大慈“嘉禾”。

    當湖張某建寺,曰“福源”,請師開山。

    遷中天竺行院,選師居“淨慈”,學者坌集至萬,指施者亦向風而來;殿堂像設皆一新之。

    勘辨學者,随機策勵;且營淨居、塔院,為終老計。

     一日,師語左右曰:“吾世緣殆盡矣。

    ”肩輿入城,與丞相别。

    還至淨居,索浴;浴罷,書偈已,泊然而化。

    乃至正辛醜五月一日也。

    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六。

     靈雲鐵牛定禅師法嗣 ○豫章般若絕學世誠禅師 吉水镏氏,年十七,諸父迫使從商。

    行寓興國大冶三泉山,有異僧無相者,通宿命。

    見師,呼曰:“昔黃梅同參,能記識乎?”師惘然。

    無相勉學佛,以還舊習。

    師即棄貨殖,從修禅定。

    又教以出神。

    師曰:“神往形存,被人舁緻水火,神返将何所寄?”知不足學,棄去。

    禮真颠肉身剃落。

     久之,入吳,見蒙山異公、及庵信公。

    複歸裡,見徙崖戒公。

    戒卒,見鐵牛于湘南。

    征诘數返,始嚗然如釋所滞。

    鐵牛遂留分座洪之淩景,仁即靈鹫峰築庵曰“般若生”。

    采市鄧實齊亦舍所居,為庵師往來居之。

    學者坌集。

    西域、高麗、雲南、日本諸師,向風趨慕若公卿,儒士、黎庶、老稚接踵于道。

    家繪其像祀之,每剪爪發或堕齒牙則争取,持去皆獲舍利。

     至順壬午十月二十三日化。

    壽七十三,臘四十二。

    全身沙瘗,三年出,視之貌如生,爪發俱長,眉須亦皆長寸餘。

    飾以香泥,迎置于堂,砻密石為塔以奉之。

     淨慈方山寶禅師法嗣 ○天台華頂無見先睹禅師 台州仙居葉氏子,世業儒。

    從郡之“天甯”古田垕公剃染。

    既具戒,遂參方山於瑞岩,盡得其要領。

     乃翩然上華頂,尋高庵所居故址,結茅而居。

    久之,道化大行。

    鹹謂:“高庵再來也。

    ”四方學者争集,人以為無田不可蓄,衆往往持田劵來施。

    師皆卻之。

    冬夏一衲,食惟充饑,不分粗細。

     示衆曰:“風冷冷,日杲杲,薝蔔花開滿路香,池塘一夜生春草。

    堪悲堪笑老瞿昙,四十九年譚不到。

    阿呵呵。

    ”拍禅床,下座。

     山居偈雲:“一樹青松一抹煙,一輪明月一泓泉;丹青若寫歸圖畫,添個頭陀坐石邊。

    ”又“偶挑野菜過坑西,懶草齊腰路欲迷;春雨弄晴春日淡,杜鵑啼住竹雞啼。

    ” 遷化,火浴,忽胸堂清水迸出如瓶之注,得舍利大如菽,光耀人目。

     ○嘉興天甯鏡堂古禅師 上堂,舉“僧問雲門:‘和尚,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雲:‘東山水上行’。

    ”師頌雲:“東山水上行,直截為敷揚;靜裡乾坤大,閑中日月長。

    ” 上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六根門頭空索索,十方世界空索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麼得來?”喝一喝。

     上堂:“一不成,二不是,閃電未成,霹靂随至。

    耳裡着得須彌山,眼裡着得大海水。

    ”擊拂子,“萬論千經隻這是。

    ” ○湖州資福一源靈禅師 甯海人,徑山雲峰手度弟子。

    參方山于台州“瑞岩”,充 維那。

    以趙州勘台山婆子話扣問,山雲:“靈維那,你下一轉語看。

    ”師随口便道:“盡大地人無奈這婆子何。

    ”山雲:“我則不然,盡大地人無柰趙州何。

    ”師當下如饑得食,如病得汗。

     住後上堂,舉“世尊升座文殊白槌”公案。

    師雲:“世尊以是錯說,文殊以是錯傳,鳳山今日以是錯舉。

    會麼?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 時,竺原隐居六和塔,聞之歆豔,曰:“宣政院舉許多長老,惟鳳山較些子。

    ” 愠恕中參師。

    一日,飯後遣困,偶與朋友擲“選佛圖”。

    師聞之,令淨頭送至一偈,雲:“百千諸佛及衆生,休向圖中錯較量;心印堂陽輕擲出,堂堂高坐寂光場。

    ”怒中次日清朝問訊,師乃數雲:“古人無剪爪之工,汝後生輩忍得唐喪光陰?且擲‘選佛圖’到極合殺時,擲得一個印出,便歡喜雲:‘我成佛了。

    ’一切時一切處皆是汝成佛處,汝卻不知!?” ○針工丁生 天台人,參方山於“瑞岩”,曾蒙印可。

    詠瑠璃偈雲:“放下放下,提起提起,一點光明照破天地。

    ” 淨慈古田垕禅師法嗣 ○溫州江心東澗洵禅師 台之仙居人,出世三學。

    上堂:“山僧生緣仙居,如今把人杓柄又是仙居,可謂熟處難忘;況現前一衆,盡是舊時相識,各各心眼相照,且不用說佛法長短,家太有無。

    入院之初,但隻叙寒溫而已。

    ”喝一喝,雲:“賓主曆然。

    ” 上堂:“今朝解夏了也。

    放得腳頭闊,無往而不可。

    會 麼?紫栗一尋,青山萬朵。

    ” 上堂:“山僧平生,不曾将一法擊綴人,亦不曾将語言賺悞人;隻據平等真實處,說與諸人。

    今朝冬至節,魯史驗書雲,諸人也要知得分曉。

    ”良久,“惟有黃色是豐年。

    ” 上堂:“雙峰高聳東西塔,一日平分早晚潮;燈揭半空璇鬥出,日升東海玉龍搖。

    個是我家一片天然境界,千百億生受用不盡。

    既是千聖不傳之妙,任是真歇,老人亦乃未曾踏着。

    何故?靈蹤更在猿啼處,月照須彌第一峰。

    ” 頌大通智勝佛話曰:“直節虛心不受污,采蔽甘隐首陽居;警言不食姬周粟,千古夷齊隻餓夫。

    ” 天童東岩日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平石如砥禅師 出世保福,升定水。

    至天童,上堂,舉“三角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三寶?’角雲:‘禾、麥、豆。

    ’”師雲:“三角與麼道,大似将常住物作自己受用,其奈傍觀者哂。

    忽有人問保福:‘如何是三寶?’隻向他道:‘佛、法、僧。

    ’何故?千虛不如一實。

    ” 上堂,僧問:“三聖道:‘逢人則出,出則不為人。

    ’時如何?”師雲:“有甚巴鼻。

    ”僧雲:“興化道:‘逢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

    ’又且如何?”師雲:“卻較些子。

    ”僧雲:“古今無異路,達者自同途。

    ”師便喝,僧禮拜。

    師雲:“不快漆桶。

    ” 上堂:“魯祖面壁,雪峰輥球;動弦别曲,葉落知秋。

    便與麼會時如何?銅沙鑼裡滿盛油。

    ” 上堂:“雲門一曲,‘臘月二十五。

    ’直下會得,未敢相許。

    何故?射虎不真,徒勞沒羽。

    ” 上堂:“山僧夜來得一夢,甚是奇特。

    天明起來,拟欲舉似諸人;子細尋思,又成忘卻。

    ”便下座。

     ○靈岩虛中滿禅師 台之黃岩人。

    上堂,“千山競秀,萬壑争流;色不到耳,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萬法成辨。

    衲僧家,語、默、動、靜不知落處,将何以報佛祖垂蔭之恩?”拈拄杖卓一下,“金剛腦後鐵三斤。

    ” 示衆:“十方三世,一一周徧;不屬古今,豈離聞見。

    運水般柴,着衣吃飯;毫發無差,種種成現。

    ”擊拂子,“急須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

    ” 慧日昙石禧禅師法嗣 ○守拙上座 姓夏,蘇之嘉定人。

    中年舍緣入道。

    昙石在“淨慧”時,師往從之,究心要。

    石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

    寅夜參究至忘寝食。

    尋,得祝發披缁,自是各寺院坐期必預,預名雙江紹隆庵坐期。

     一夜五更,聞雞鳴,豁然大悟。

    素不識一丁,乃說偈曰:“幾年壁角坐堆堆,陰極陽生走出來;一夜五更雞報曉,天明紅日上高台。

    ” 終後火化,舌根不壞。

     烏石傑峰愚和尚法嗣 ○衢州福慧克庵和尚 施主設齋。

    上堂,舉“臨濟與普化赴施主齋”,濟雲:“毛吞巨海,芥納須彌。

    為複神通妙用?為複法爾如然?”化踢倒飯床,濟雲:“太粗生!”化雲:“者裡說什麼粗細?”濟休去。

     明日又同赴一家齋。

    濟雲:“今日供養何似昨日。

    ”化又踢倒飯狀。

    濟雲:“得即得,隻是太粗生。

    ”化雲:“瞎漢!佛法說什麼粗細。

    ” 師雲:“一人深深海底行,一人高高山頂立。

    我當時見化踢倒飯床,便與震威一喝,教他俱倒退三舍。

    衆中還有為二老出一口氣底麼?千山勢向嶽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 鐵關樞禅師法嗣 ○杭州淨慈逆川順禅師 上堂,豎拄杖雲:“拄杖豎,山河大地一時豎。

    ”橫拄杖雲:“拄杖橫,山河大地一時橫。

    ”卓拄杖雲:“山河大地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