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關燈
無根兮得活,離地兮不倒;日用尚不會,更於何處讨?”師雲:“切忌喚鐘作甕。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喚作無根得麼?‘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

    ’喚作離地得麼?日用尚不會,會又會個什麼?”喝!“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 上堂:“古德道:‘結夏已五日了也,水牯牛作麼生?’又有道:‘結夏已十日了也,寒山子作麼生?’聊成一偈,舉似大家。

    ‘一頭水牯一寒山,困則眠兮饑則餐;終日拈香并擇火,不知身在畫圖間。

    ’”下座。

     ○蘇州穹窿子原自厚禅師 本郡人。

    佛誕,上堂:“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

    佛‘毗藍園’裡示現受生,九龍吐水灌沐金軀。

    汝等諸人眼裡還着得屑麼?”喝一喝,下座。

     請藏主,上堂:“諸佛出世,說個甚麼?祖師西來,傳個甚麼?有眼如盲,有口如啞;一默酬僧,柴瓣揚下。

    五千四十八卷,翻成黃葉止啼。

    咄咄咄!力圍希,禅子訝,中眉垂。

    ” ○蘇州虎丘中行本複禅師 本郡人。

    上堂:“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亂縱橫;心滅種種法滅,如淨琉璃含寶月。

    也無生,也無滅,雨後千山呈秀色。

    正法眼藏破沙盆,無位真人乾屎橛。

    ”蓦拈拄杖,雲“大丈夫須猛烈,賊來須打客來看,五台問取三菩薩。

    ” ○蘇州芝塘明因天淵湛禅師 天曆改原,師在鳳山“資福”一源靈會中,居前堂。

    秉拂雲:“翔鳳山前,行看白雲,乍舒乍卷;禺泉亭上,坐聽流水,或抑或揚。

    眼處作耳處佛事,耳處作眼處佛事,便見非唯觀世音,我亦從中證。

    ” 已而一源雲:“有‘便見’二字,是與别人說話;無此二字,方是自家說話。

    ”師不覺退席,謂人曰:“還丹一粒,點鐵成金,堂頭之謂也。

    ” ○台州萬年橫江浩禅師 郡之仙邑東溪鄭氏,出世“紫岩”。

    上堂:“曹溪路上,水洩不通;紫岩山前,千郊兩足。

    所以道,今年雨水非常足,管取秋來田稻熟;牧童齊唱太平歌,笑倒東村王大叔。

    好大衆,楊廣山前草,憑君待價炖;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

    ”擊拂子,“将謂白雲老祖,卻是大陽和尚。

    ” 上堂:“佛無衆生不成佛。

    ”良久,“一雨普施,三草二木。

    ” 頌“趙州柏樹子”話曰:“趙州禅在口皮邊,方便垂慈為指南;可笑死於言下者,競從庭柏樹頭參。

    ” 師室中嘗垂語雲:“抝折無星秤,将什麼稱斤定兩?猛虎當路坐,鹞子過羅。

    ” ○天台明岩太古熙禅師 久依雙清,得心法。

    愠恕中早歲嘗參。

    師問雲:“藏主久參竺原和尚,世尊初生下時,做出許多神頭鬼面,還知落處麼?”愠對雲:“美食不中飽人吃。

    ”師忽離位,分手指上下,乃至步武,厲聲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蘇州吳縣寶華枯林澤禅師 本邑人,“餘慶院”受業。

    早依雙清,于“淨慈”掌記室。

    出世郡之楓橋“普門”,遷“太平”,升“寶華”。

     上堂,拈拄杖示衆雲:“喚作拄杖子則觸,不喚作拄杖子則背。

    ”卓拈杖雲:“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 解制,上堂,卓拄杖雲:“布袋頭解了也。

    ”又卓,雲:“鐵彈子百雜碎了也。

    衲僧家一任東去西去。

    ”喝一喝,“逢人切忌錯舉。

    ” 歲旦,上堂,舉“僧問黃龍雲:‘舊歲已去,新歲未臨;不涉二途,請師速道。

    ’黃龍雲:‘東方甲乙木。

    ’”師頌雲:“東方甲乙木,言端語亦端;曉來風色緊,依舊孟春寒。

    ” 萬壽南州珍禅師法嗣 ○蘇州萬壽中峰宗海禅師 上堂:“即心即佛,舌頭無骨;非心非佛,此地無金。

    還識馬大師用處麼?聽雨寒更盡,開門發華深。

    ” 慈淨靈石芝禅師法嗣 ○嘉興法喜嶽雲一嵩禅師 上堂:“靈機絕待,妙應無差;南泉斬貓,歸宗斬蛇。

    星河秋一鷹,砧杵夜千家。

    ” 上堂:“靈光獨輝,逈脫根塵;左眼八兩,右眼半斤。

    ”卓拄杖,“石牛闌古路,一馬生三寅。

    ” 上堂:“大海乾枯,虛空突兀;南嶽磨磚作鏡,馬祖坐禅成佛。

    靈山會上,無許多事;少室峰前,無許多事。

    ” 一日,三人新到相看,師問雲:“識得一萬事,喚什麼作一?”僧豎起一指。

    師雲:“你既不會,第二近前。

    ”僧雲:“也知和尚慣用此機。

    ”師雲:“過那邊着。

    ”指第三僧雲:“者個僧卻較些子。

    ”僧罔措。

    師雲:“同坑無異土。

    ” 徑山虎岩伏禅師法嗣 ○四明育王月江正印禅師 自号“松月翁”,福之連江劉氏。

    參虎岩於“靈隐”,岩授以狗子話,俾參究。

    久之,以偈呈露,岩颔之。

    令侍香,複掌藏教。

    自是聲譽隆着。

    “育王”橫川慎許可與師語,喜愕曰:“此後學甘露門。

    ”元貞乙未,開法常之碧雲。

    遷松江澱山南禅湖之何山道場,至“育王”,所至弘道樹業厥功茂焉。

     師室中垂示雲:“鐘樓上念贊,床腳下種菜;荊棘林中是什麼人行履?兩個泥牛鬥入海。

    無位真人因甚額頭汗出?達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祖師鼻孔長多少?” 上堂:“古德道:菩提、涅盤、真如、佛性,名異體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

    镕瓶、盤、钗、钏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

    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

    ” 上堂,舉“僧問廣德周和尚雲:‘阿逸多不斷煩惱,不修禅道,佛說此人成佛無疑。

    此理如何?’德雲:‘鹽盡炭又無。

    ’僧雲:‘鹽盡炭無時如何?’德雲:‘愁人莫向愁人說,說向愁人愁殺人。

    ’”師頌曰:“行看山兮坐看山,春風花鳥自關關;善财别後無人到,樓閣門開盡日閑。

    ” 師居“育王時”,帝師聞其道,賜以金襕法衣,号曰“佛心”。

    普鑒将終,索浴更衣,書偈而逝。

    阇維,舍利不可勝數,其徒塔于松江真淨。

     ○蘇州萬壽别岸若舟禅師 嘉興人,姓朱氏,禮華亭“海慧寺”覺源祝發。

    參虎岩於徑山,即投以偈,遂蒙印可。

    住後,上堂:“一葉落,天下秋;涼風暗度,酷暑潛收。

    一種可人描不得,夜明簾外月如鈎。

    ” 上堂:“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如井觑驢,如驢觑井。

    聖遠乎哉?體之則神。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一夏九十日過了也,且道之與聖在什麼處?金風兮浙浙,玉露兮瀼瀼。

    耶舍塔中敲鐵磬,天台雁宕絕人行。

    ” 上堂:“一切法是佛法,一切心是佛心。

    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濘,出沒大虛之中。

    ”下座。

     上堂:“十二時中,無纖毫系念,猶是陰界。

    那裡是汝放身命處?栴檀叢林栴檀圍繞,荊棘叢林荊棘圍繞。

    ” 贈延上人,書《華嚴》偈曰:“雜華林裡展戈矛,筆陣堂堂巧運籌;五十三人俱納欵,百城煙水一毫收。

    ” ○杭州徑山南楚師說禅師 南昌鄧氏,初見一山萬于“開先”。

    侍次,山顧謂曰:“馬祖升堂,百丈卷席,意作麼生?”師抗聲曰:“二俱不了!”山器之。

     辭去,谒虎岩於“靈隐”。

    岩問:“從甚處來?”師曰:“廬山‘開先’。

    ”岩曰:“青玉峽吞卻華藏世界,五老峰走入藕絲竅裡。

    汝還知麼?”師曰:“賴有和尚證明。

    ”岩駭異。

     未幾,岩移“徑山”,師與俱侍香。

    久之,去,掌天童“東岩”書記。

    岩化去,竺西繼之,複命分座,出世番易“妙果”。

     先有旨,遭義學僧三十六人,開講席于諸郡名剎。

    在饒州“妙果”,師至,以禅講混雜,别作一寺處之。

    曰“天壽萬安教寺”。

    主廬山“開先”,複一新之。

    中吳“承天”既毀,強師來居。

    既至,施者麇集。

    大緻堅良之林;所征衆工,必極天下之選。

    故樓殿巨麗,像設嚴好,東南無與,俪踵昙芳。

     居“徑山”,法席亦鼎盛。

    僧問:“說法者當如法說。

    作麼生是如法而說?”師曰:“綿裹蒺藜,錦包特石。

    ”僧雲:“專為流通去也。

    ”師曰:“且莫詐明頭。

    ” 上堂:“洪機在掌,巨靈神擘,開泰華之峰;明鏡當台,演若多爍,破迷妄之域。

    諸禅人會不會?蝦蟆跳上梵天,蚯蚓蓦過東海。

    ” 上堂,舉“僧問趙州:‘如何是毗盧圓相?’趙州雲:‘自小出家,不曾眼花。

    ’”忽有問徑山:“如何是毗盧圓相?”隻向道:“桃花帶日舒紅錦,草色連天屐展茵。

    ” 終于蘇城“法喜庵”,其徒奉全身歸葬徑山之東崦。

     ○婺州寶林明極楚俊禅師 四明昌國黃氏,依虎岩於“冷泉”。

    一日,岩見問曰“是什麼?”師拱而前曰:“和尚莫瞞某甲好。

    ”岩曰:“未在,更道。

    ”師曰:“某甲無侍者,祇對和尚。

    ”岩休去。

     住後,上堂:“好諸禅德,一切智通無障礙。

    五須彌山障礙你不得,百億剎土障礙你不得,四大海水障礙你不得。

    拈燈籠向佛殿裡,将山門來燈籠上。

    ” 上堂:“有時教伊揚眉瞬目白雲萬裡,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白雲萬裡;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白雲萬裡,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白雲萬裡。

    定林如此批判,還契得馬大師麼?白雲萬裡。

    ” 日本國王具書,以國師禮聘至彼。

    對揚稱旨,命住巨福山“建長寺”。

    示寂時,年七十五歲。

     ○杭州靈隐獨孤淳朋禅師 俗姓楊氏,臨海人。

    上堂:“晃晃焉於色塵之内,而相不可睹;昭昭然於心目之間,而理不可分。

    古人垂示處,不妨明白;後人領解處,多是颟顸。

    ‘天甯’今日矢上加尖去也。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 上堂:“因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妄體本空。

    妄既歸空,空亦不立。

    ”良久,雲:“蕩蕩一條官驿路,晨昏曾不禁人行。

    ” 上堂:“會即事同一家,不會萬别千差。

    不會則且置,如何是事同一家?雞寒上樹,鴨寒下水。

    ” 上堂:“畢缽岩前,風清月白;曹溪路上,浪靜波平。

    靈鹫山中,從苗辨地;三段不同,收歸上科。

    ” 上堂:“春風吹,春雨滴,落花滿地春狼藉;雲外青山青又青,獨立寥寥[筐-匚]何極。

    諸人要識朱頂王,者漢從來頭腦赤。

    ” 延佑甲寅,住“靈隐”。

    至元丙子秋入寂,壽七十八。

    全身葬“普光庵”後。

     ○溫州江心無際本禅師 入院山門佛事,雲:“江心門戶,逈與諸方不同;不設樞機,晝夜開豁。

    ”示徒偈曰:“大地撮來如粟粒,九旬禁足诳嬰孩;楊岐種子無碑記,時把龜毛眼裡栽。

    ” 有岐上座者,乃“明岩”太古熙公弟子。

    一日,持郁山主《跨驢圖》請題。

    師援筆疾書曰:“策蹇溪橋蹉腳時,悞将豌豆作真珠;兒曹不解藏家醜,笑倒楊岐老古錐。

    ”置筆,乃問雲:“你且道,楊岐這一笑,落在什麼處?”岐雲:“無風荷葉動,必定有魚行。

    ”師掌,雲:“歸去!”師前分明舉似,岐即仲邠也。

     天童竺西坦禅師法嗣 ○金陵龍翔孚中懷信禅師 明之奉化姜氏,母劉。

    禮裡之鹿頂山“法華院”子思剃[髟/采],徧扣浙西諸德之門,平昔胸中凝滞,淘汰殆盡。

    會“華藏”竺西,遷“天童”。

    遂随以來,於其言下悟旨,領綱維職。

    迨雲外岫繼席,留掌藏教。

    泰定三年,出世四明“觀音”;遷“寶陀”。

     元統二年,朝廷降香,營修功德莊嚴大士妙相。

    使冂,特旨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禅師”号,及金襕紫伽黎。

    至正乙酉,赴“天童”,衆廢具舉。

    且營壽塔於中峰祖庭,為終焉計。

    未幾,應龍翔之辟,不得已也。

     師不倦提唱,随機示用,出於自然,德性真率,和氣霭然,未嘗以聲色忤人。

     至正丁酉八月二十四日,晨起更衣,趺坐而瞑,如入禅定,良久氣盡。

    停龛七日,顔貌如生。

    阇維,設利不可算,貯以寶瓶,光發於外。

    塔牛首山東麓。

    壽七十八,臘六十九。

     ○四明雪窦華國子文禅師 “慈覺圓通”者,帝師大寶法王所賜之号也。

    俗姓趙氏,宋清獻公之裔孫,父諱“烨博”,學号“純儒”。

    故師於經史詩書,皆自幼習。

     出家裡剎“淨慧”,從畢萬一經公剃染。

    公天台性,具少林心要,悉能淹貫。

    師親杖屦既久,所獲非常流可比。

    辭,遊兩浙,參扣諸碩德,求是正之耳。

     時,竺西在毗陵“華藏”,一見契合;及遷“天童”,起師為記室。

    “雪豆”橫山錫又以第一座招之。

    尋,開法“奉慈”;遷“萬壽”,升“雪豆”。

     至正辛卯二月六日,示微疾而卒。

    龛留七七日,顔無異於存日,流汗被面。

    阇維,頂骨牙齒不壞。

    壽八十三,臘七十。

     ○四明天童正宗法匡禅師 定海人,俗姓趙,依竺西於“太白”。

    入室次,竺問曰:“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隻麼得?”師随答雲:“寐語作麼。

    ”竺揮竹篦,師拂袖退,竺颔之,命為侍者。

    尋,掌藏鑰。

     初住明之“開壽”,遷龍興“上藍”,升“蔣山”。

    江浙丞相赤憐真班入山,作禮寶公,問曰:“大士生鷹巢中,是否?”師曰:“要且謾丞相不得。

    ”又問:“大士十二面,那個是正面?”師以手打圓相,雲:“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僧繇斂手有分,梁皇窺觑無門。

    ”相遂有省,施[廿/毦]段玉盞。

    至正十三年,行院請住“天童”。

     上堂:“一雨火雲盡,千峰午吹涼;幽栖無個事,高枕卧長床。

    諸禅德,‘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彈指圓成八萬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 上堂,舉五祖雲“一抽三二添四黃,牛角指天八腳垂過鼻。

    ”乃雲:“急急。

    ”以手拍禅床,雲:“趂得老鼠,打破油甕。

    ” ○四明佛隴行可直禅師 佛涅盤,上堂:“今朝二月十五,天色半晴半雨;桃花李花競開,柳條桑條正吐。

    如何天下癡人,卻謂如來滅度不滅度?”拍禅床,雲:“曉來兀坐蘿窗下,聽得竹雞三兩聲。

    ” 上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一對鐵槌,全無孔竅。

    謂之正法眼,藏涅盤妙心,有甚交涉?”拈拄杖雲:“諸人不得妄生節目。

    ”下座。

     頌玄沙三種病話:“潦倒玄沙巧用功,病源三種示宗風;巨靈擡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 聽雨偈曰:“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己衆生喚作聲;我亦年來多逐物,春宵一枕夢難成。

    ” 靈隐玉山珍禅師法嗣 ○金陵龍翔昙芳守忠禅師 南康都昌黃氏,依“雲居”玉山祝發。

    遊方至“佛陀裡官講”,聽法華。

    入吳,見蒙山於“休休庵”。

    問:“鄉裡何方?”師曰:“江西都昌蒙。

    ”山曰:“船來,陸來?”師曰:“二途不涉。

    ”蒙山展兩手,師瞠目視之。

     往徑山,見“虎岩”伏岩,命掌綱維。

    又往“育王”,見“東岩”日,留典藏教。

    及玉山居“靈隐”,師往省。

    山一日室中,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雲:‘庭前柏樹子。

    ’”師聞舉豁然。

     久之,開法金陵“保甯”,移“蔣山”。

    泰定己醜,太子梁王至金陵。

    是夕寺災。

    明日,王詣山,問師:“興複若何?”師曰:“賴有大檀越在。

    ”王颔之。

    王囑師建寺於寶珠峰,曰“崇禧”。

    自是,每至必留連,問辨。

    一日,問曰:“如何謂之衲僧門下事?”師曰:“不離殿下所問。

    ”王有契,大悅。

    緻和元年,王入登寶位,改元天曆;遣使函香至“蔣山”,謝寶公,兼勞師;賜金襕袈裟,《經》一藏,白銀器五伯兩,黃金五十兩,納失失幡一對。

    明年,遣使特授“廣慈圓悟大禅師”,住持“大崇禧寺”,兼領“蔣山”。

     至順元年,召師與大龍翔訴。

    公乘驿入京。

    既至,禮部尚書王士弘引見於奎章閣,賜坐溫問,禮賜優渥。

    勑學士虞集撰《重興蔣山寺記》。

    至正二年,行院使納麟高公起師主徑山。

    五年正月,特旨升住“龍翔”。

    雖經郁攸,而舊觀悉複。

     上堂,拈拄杖雲:“拄杖子,有時象王回旋,有時獅子嚬呻。

    ”卓拄杖,“且道是象王回旋?是獅子嚬呻?”靠拄杖雲:“龍蛇易辨,衲子難瞞。

    ” 上堂:“坐深井者,不知大虛之寬廣;忘偏見者,方明至理之圓融。

    臨濟掌黃蘗,黃蘗掌百丈;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 上堂,舉“南泉道:‘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計,’趙州道:‘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

    ’”師雲:“諸禅德,解作活計底,便解破家散宅;解破家散宅底,便解做活計。

    若到徑山門下,總與明窗下安排,三十年後,卻不得道曾見徑山來。

    ” 上堂,舉“雲門問僧:‘甚處來?’僧雲:‘江西。

    ’門雲:‘江西一隊老漢,寐語住也未?’僧無語。

    ”師雲:“者僧無語且置,雲門老漢面皮厚多少?”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召諸弟子,誡曰:“汝等宜勇猛精進,紹隆先聖之道。

    庶無負國家崇重吾教之心。

    ”言訖,翛然而逝。

    世壽九十四,僧臘五十六。

     天目高峰妙禅師法嗣 ○杭州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師 錢唐孫氏。

    母娠時,夢“無門”開道者,持燈籠至其家而生師。

    稍長,即愛閱經教。

    然指誓持屍羅,困則首觸柱以自警。

    一日,閱《傳燈錄》,至庵提遮女問文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甚被生死流轉?”有疑。

     往參高峰叩心要。

    誦《金剛經》至“荷擔如來阿耨菩提”處,恍然有省。

    師自謂,識量依通,非悟也。

    高峰為剃染於“獅子院”。

    尋,受具戒。

    因觀流泉,乃大悟。

     師亦閟而不聞於人,自是說法縱橫該貫,辯博無礙。

    高峰将戢化,權書真贊遺師,曰:“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

    ” 延佑戊午,仁宗特召,不起。

    賜金紋伽梨,号曰“佛慈圓照廣慧禅師”。

    英宗禦極,亦封衣香,即所居攸敬。

    附馬沈王請於朝,親詣山中禮谒,構亭岩前,曰“真際”,表得法也。

     翰林學士丞旨趙公孟俯,每與師書,必稱弟子。

    行宣政院使張闾諸達官尤加敬服,屢以徑山“靈隐”奉師,固不受。

    轉運使瞿霆發,以“大覺寺”請,亦不受。

    逾越渡淮至,浮舟以居而隐避之。

    所至結庵,皆名“幻住”。

    學徒從之者如雲。

    朔漢三韓,西域南诏;至於日本之僧,靡不來參。

    多望風信慕,尊之曰“大和尚”。

    繪像事焉,南诏僧普福奉師像南歸,至重慶,忽神光燭天,其土感悅,遂笃信禅宗。

     師凡見學者輙問曰:“汝喚什麼作生死?”或者茫然無所答;或者謂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

    師曰:“便饒知得去來,所知亦是生死。

    ”又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滅是死。

    ”師曰:“離一念起滅,亦生死也。

    ” 師之提唱辯博機峻,實由乘願力而來,為法檀度,觀時适宜,随機應物,多諸方便。

    師曰:“真造實履以先之,而不事空言。

    ”故信之者衆也。

     示衆:“雲門話堕,趙州勘婆,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焦尾錦鱗,躍開地網,摩空俊鹘,透過天羅。

    不動一塵知落處,二十年事不争多。

    還會麼?如或不然,更為你重下注腳。

    記得雪窦和尚頌‘為道日損’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台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争柰何。

    ’折東籬,補西障,回地軸,轉天關。

    在雪窦則不無。

    争柰四句,遭人撿點。

    三分光陰二早過,向甚處去也?靈台一點不揩磨,無你下手處。

    貪生逐日區區去,何處不稱尊?喚不回頭争奈何,直得分踈不下。

    高高峰頂行,擡腳不起;深深海底坐,打衣不濕。

    雪窦平地上把人埋沒,撚指二百餘年,今古之下乏人點撿。

    ‘幻住’也有一喝,還有撿點者麼?須早出來,不然則就與拈出去也。

    三尺黑[蟲*尢]眠暗室,一雙白鼠齧枯藤;家山咫尺無行路,有底間情逐愛憎。

    ” 至治癸亥八月十四日,寫偈辭衆,曰:“我有一句,分付大衆。

    更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