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六

關燈
徑山興聖萬壽禅寺前住持比丘吳郡文琇集 大鑒下第二十三世 紫箨竺原道禅師法嗣 ○四明天童了堂唯一禅師 别号“芥室”,台之甯海人,宋丞相葉夢鼎之的裔。

    從四明“萬壽”雪崖莊公,學出世法。

     初住延慶,遷台之紫箨四明“天甯”。

    僧問:“金剛眼中着得什麼?”師雲:“着得什麼則且置,喚什麼作金剛眼睛?”僧雲:“學人不會”師雲:“問取燈籠”。

    僧雲:“十二時中如何用力?”師雲:“無汝用力處。

    ”僧禮拜。

    僧問:“如何是佛?”師雲:“八角磨盤空裡走。

    ”僧雲:“如何是法?”師雲:“赤腳踏氷棱。

    ”僧雲:“如何是僧?”師雲:“井底種林檎。

    ”僧雲:“如何是一體三寶?”師雲:“骅骝将捕鼠,不及跛貓兒。

    ”僧問:“萬法歸真,真歸何所?”師雲:“三腳蝦蟆着錦裆。

    ” 上堂:“我此間也無禅,也無道,也無玄,也無妙;隻有一口劍,佛來也斬,魔來也斬。

    衆中忽有人出來道:借和尚劍看。

    隻向他道:三年一閏,五年再閏。

    ” 上堂,舉“盤山積禅師示衆雲:‘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複是何物?’”師雲:“天台則有,南嶽則無,趙州東壁挂葫廬。

    ” 上堂:“飲光論劫坐禅,布袋終年落魄。

    質庫何曾典牛,蟻子不食生鐵,占波國人語言難辨。

    一二三四五,虛空缺處補;五四三二一,黃昏候日出。

    ”拍禅床下座。

     上堂:“佛祖向上巴鼻,諸人本地風光。

    觑得破者,銀山鐵壁;觑不破者,銀山鐵壁。

    且道一大藏教是個切腳,畢竟喚什麼作正文?”拈拄杖,“興化棒頭知落處,笑看千嶂起風雷。

    ”退院。

     上堂:“百尺竿頭抛鐵網,千峰頂上棹金船;行來此日難行事,了得前生未了緣。

    ” 終時壽八十四。

     ○台州瑞岩恕中無愠禅師 台之臨海人,别号“空室”,族姓陳。

    七歲入鄉校,所讀書不煩再授。

    往徑山,依寂照剃落。

    辭,遊方,見“淨慈”靈石芝、“資福”一源靈。

    源造詣深遠,師扣問細大事至詳切。

    既而歸徑山,寂照令居擇木寮。

    東還,見“太白”平石,典藏教。

    久之,又偕聰木、庵興、大宗參竺。

    原於紫箨以“看狗子”話未破為問,才開口被一喝,即大悟。

    因進一頌曰:“狗子佛性無,春色滿皇都,趙州東院裡,壁上挂葫蘆。

    ”原乃笑曰:“恁麼會,又争得。

    ”師拂袖便出。

    開法明之“靈岩”、台之“瑞岩”。

     室中示衆曰:“穩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識?掀翻大海,掴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擡腳不起?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盡,因甚不見?”僧問:“如何是‘瑞岩’境?”師雲:“風吹不入。

    ”僧雲:“如何是境中人?”師雲:“水灑不着。

    ”僧問:“如何是函蓋乾坤句?”師雲:“猛虎口裡活雀兒。

    ”僧雲:“如何是截斷衆流句?”師雲:“金剛手裡八棱棒。

    ”僧雲:“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師雲:“李白捉月,張骞乘槎。

    ” 上堂,豎起拂子雲:“世尊拈花,達磨面壁;乃至後來,或行棒行喝,或擎叉舞笏,神頭鬼面,百種施呈,總向這裡出擲下。

    ”雲:“好事不如無。

    ” 上堂:“辭親割愛,剃發染衣,入此門中,合為何事?若也知慚識愧,是真出家。

    一出俗塵恩愛家,二出三界火宅家,三出粗感煩惱家,四出細惑無明家。

    出得四家,始稱衲僧家。

    且如何是衲僧家?撞着冤家、惡口小家。

    ” 上堂:“情塵易遣,理障難除。

    十二時中,放教虛豁豁地,不取一法,不舍一法。

    情塵不遣而自遣,理障不除而自除。

    饑則吃飯,寒則添衣,又不可違時失候。

    ” 上堂:“若以語言名狀心,終不得心;不以語言名狀心,亦不得心。

    去此二途,如何湊泊?驢唇先生開口笑,阿修羅王打[跳-兆+孛]跳;海神失卻夜明珠,擘破毗盧穿七竅。

    ” 學者景從。

    俄,謝事,居“松岩”。

    洪武七年夏,日本國主遣使入貢就奏,請師化其國。

    以水晶數珠、峨山石硯為贽。

    上召師至阙,師以老病辭。

    上憫而不遣,留處界。

    時,金華宋公濂在翰林,休沐日則訪師,劇談道妙。

     是年冬奉诏東還。

    宋公為制《語錄序》,晚年因弟子居頂住翠山,迎師奉養,四方參扣者無虛日。

    忽遘微疾,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無法可說,末後一句露柱饒舌。

    ”端坐而逝,實洪武十九年丙寅七月十日也。

    阇維,奉骨窆翠山之唐岙。

     ○甯波天童木庵司聰禅師 台州臨海謝氏,宋宰相方叔之後;父嶽,母黃氏。

    年十五,從鄞之“靈峰”汶公,學出家法。

    既祝發受具,谒“天童”平石砥公,居侍司;登徑山,依原叟端禅師,升典藏之職。

     師自察所得不離見聞覺知,豈為究竟。

    有老宿言,紫箨道公,本色鉗錘。

    時,道公春秋高,棧絕人事。

    師至,卻之;如是者三,方納之。

     一日,舉圓照以“庭前柏樹子”答僧問“古帆未挂機緣”。

    師豁然開悟,徹見從上諸祖用處。

     至正辛卯,來太白蒙堂;閉一室禅誦,日有常規。

    久之,行宣政院檄,師出世裡之“洪佑”,遷“國清”。

    皇朝洪武二年,升“天童”法席,出諸方。

     上堂:“從緣有者,終成敗壞;不從緣有者,曆劫常存。

    舉起拂子,穿卻德山鼻孔,換卻臨濟眼睛。

    ” 上堂:“百丈卷席,秘魔擎叉,南泉斬貓,大随燒蛇。

    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

    ” 上堂:“一切法即諸佛法,一切道即諸佛道,一切語即諸佛語,一切事即諸佛事。

    南瞻部洲,北郁單越,西瞿耶尼,東拂于逮,家家門底透長安。

    ”卓拄杖一下,下座。

     五年,朝廷即锺山設無遮大會,诏兩浙高行僧,校雠《藏經》,儀袁法事。

    師預焉。

    屢獲賜坐,從容論道;诏師說法,開示幽顯。

     及東還,尋,退居東堂。

    因自号“東院”。

    十四年四月朔入滅,壽七十。

     ○杭州徑山大宗法興禅師 别号“松石”,台之黃岩陣氏,幼岐巍。

    在龆齓中,重默如成人。

    年十五投同邑“瑞嚴寺”明公出家,依平石砥于“天童”。

    命侍香。

    逾浙,見古鼎于“徑山”,延入藏司。

     時,歸源藏老于仙居紫箨。

    師與木庵聰等,折節輪誠,咨決法要,有省。

    出世永嘉“太平”,遷樂清“壽昌”、鷹山“能仁”。

     上堂:“青海崖頭,雙溪那畔;煙波萬頃,漁市千家。

    突出衲僧,巴鼻顯示;第一義谛,當頭坐斷。

    百匝千重,一句全提,十方通暢。

    所以道:佛佛授手,祖祖相傳。

    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秘魔擎叉,俱胝豎指。

    檢點将來,總是三家村裡賣草鞋底相識。

    ”蓦拈拄杖,“須彌山上走馬,大洋海底橫身。

    天無私臨,日無私照;山嶽穹崇,江河浩渺。

    是故金輪禦,萬國鹹甯;玉燭調,四時式叙。

    狸奴、白牯齊歌至化,露柱、燈籠共樂升平。

    ”卓拄杖,“洪鈞妙力先天地,五葉花開徧界春。

    ” 上堂,舉楊岐拈拄杖示衆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以拄杖畫一畫雲:“山河大地,天下老和尚百雜碎。

    作麼生是諸人鼻孔?”良久,“劍為不平離寶匣,藥因救病出金瓶。

    ”喝一喝,卓拄杖一下,師拈雲:“大小楊岐,巧盡拙出。

    ”蓦拈拄杖,雲:“諸人鼻孔即且置,作麼生是山河大地,天下老和尚百雜碎?”靠拄杖,“不因紫陌花開早,争得黃鸬下柳條。

    ” 洪武丁卯,僧錄司選師補處“徑山”。

    衲子向風雲合。

    齋廚不給,乃吳江望族葛德潤樂為之赈,與師若有宿契然。

     明年遘微疾,前住侍複原報禅師,居“寂照庵”。

    一日來問疾。

    師危坐欵茶話而别。

    忽顧待僧,雲:“吾行矣。

    ”侍僧曰:“臨行一句作麼生道?”師雲:“空手捏雙拳,開口落第二。

    ”僧曰:“恁麼,則與和尚流通去也。

    ”師雲:“也不消得。

    ”侍僧拟再進語,師豎一拳示之。

    即索筆,書偈雲:“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如是如是。

    咄咄。

    ”擲筆而逝,乃三月十一日也。

    茶毗,舌根、牙齒不壞,其徒塔于支隴東崦,其營立之費,則出義士山左者,姓姚彥仁氏。

     ○四明保福一庵如禅師 溫州人。

    上堂:“昨日說凡夫法,聖人不會;今日說聖人法,凡夫不知。

    ”拈拄杖卓一下,“蝦蟆跳上梵天,蚯蚓蓦過東海。

    ” 上堂:“三德六味供佛供僧;有情無情均沾利樂。

    還有知恩報恩者麼?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 上堂,“粥罷吃茶,茶罷升座。

    摩诃衍法,離四句,絕百非。

    ”便下座。

     ○黃岩靈石古帆新禅師 初,見東州永於虎丘。

    俾典藏鑰。

    次見竺原於鴻福。

    一夕,上方丈,請益雲:“某甲看狗子無佛性話,無入頭處。

    望和尚垂示。

    ”原厲聲雲:“夜深,下去!”師歸堂中,诟罵雲:“不為我說則休,何得見嗔?!”有人說向竺原。

    竺原雲:“他向後自會去在。

    ”師聞之,當下廓然。

     保甯古林茂禅師法嗣○蘇州靈岩了庵清欲禅師别号“南堂遺老”,台之臨海大雄山朱氏,母黃。

    九歲而孤,仲父茂上人,引登徑山,為童子;依虎岩試經,得度受具。

    希白明藏主亦師之叔父,自“育王”橫川會中來,一見,以法器期之;提誘辨诘,無所不至。

    謂曰:“子氣銳甚,非佛性不足為師;今在蘇之開原,往見不可後。

    ” 師即谒佛性。

    性問雲:“近離何處?”師雲:“徑山”。

    性雲:“船來,陸來?”師雲:“二俱不涉。

    ”性雲:“汝安得到此?”師便喝。

    性雲:“雖是後生,卻堪雕琢。

    ”他日,性又問:“汝豈不是‘徑山’來?”師雲:“是。

    ”性雲:“山上有鯉魚,井底有蓬塵,作麼生?”師雲:“和尚甚處得這消息來?”性雲:“欽師因甚猶被馬師惑?”師雲:“也少和尚一分不得。

    ”性雲:“參禅須是些子始得。

    ”師乃掩耳而出。

     皇慶初,佛性被旨複住“開原”,師為入院侍者,繼掌藏教。

    還徑山虛谷陵,選為後堂首座。

    佛性遷建業“保甯”,分第一座說法。

     天曆乙巳,出世漂水“開福”。

    元統癸酉,遷嘉禾“本覺”。

    帝師大寶法王有旨,賜金襕衣并“慈雲普濟禅師”号。

    居十年,退居南堂。

    至正乙酉,應中吳靈岩請,衲子聞風而萃。

     室中垂語雲:“文殊、普賢起佛見、法見,貶向二鐵圍山則固是。

    且道釋迦老子還有過也無?”良久,雲:“休”。

     上堂:“一大藏教,束之高閣;長期短期,無繩自縛。

    莫更紛紛纭纭,直須灑灑落落。

    楊岐一頭驢,隻有三隻腳;潘阆倒騎歸,颠殺黃幡綽。

    五味拈來饡枰錘,别有香風滿寥廓。

    ”喝一喝。

     上堂:“前無釋迦,後無彌勒,中無自己。

    鐘樓上念贊,床腳下種菜;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

    ” 閱五載,複歸“南堂”。

    時,江浙行省丞相遣使延請,師堅卧不起,作三偈答之。

    有“綠蘿窗下垂垂老,軒蓋林中不得來”之句。

     癸卯秋八月十三日,感微疾,默而不言。

    至二十五日,索筆書偈雲:“七十六年,無後無先;聖凡情盡,明月中天。

    ”适通守陳公元禮來候疾,謂師曰:“和尚,東南大法幢也。

    時既至矣,可無一言啟迪我輩乎?”師瞪目大笑,遂泊然而逝。

    阇維,火未盛,有紅白二圓光盤旋龛頂,良久,浮空而滅。

    頂骨、舌齒俱不壞,舍利無算。

    侄僧祖灊等收而藏之“南堂”,即千佛塔院。

     ○台州龍華會翁清海禅師 臨海人,年三十始入道。

    投“徑山”虎岩披剃,至旃檀林巡按。

    有見其舉止山野,竊譏诮之。

    即發憤,翼日往天目求中峰誨示,晝夜彈力參究,睡重難遣,摘數珠撒暗地,摸足數乃已,久之無所入。

     時,東州住“虎丘”,古林住“開原”,東岐住楓橋“寒山”。

    師如蘇州,出入三大老之門,漸臻阃奧。

    出世“龍華”。

     師室中垂語雲:“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因甚卻踏不着父母未生面目?開眼便見,因甚不識?”一日,問僧雲:“甚處來?”僧雲:“天台。

    ”師雲:“還聞長觜鳥說禅麼?”僧雲:“聞。

    ”師雲:“摩斯咤因甚心挂樹枝,身沉海底?”僧拟議,師即打出。

     僧問:“如何是三乘教外别傳底事?”師雲:“汝若不問,我即忘卻。

    ”僧雲:“恁麼,則學人有賴也。

    ”師雲:“切忌錯承當。

    ” 上堂:“木落四山空,水肅潭石見;霜氣曉蕭蕭,又是十月半。

    堪笑衲僧家,漏逗渾不算;若也算,兩個五伯,原是壹貫。

    ”喝一喝,下座。

     上堂:“諸佛時時降生,諸佛時時成道,諸佛時時滅度。

    若言有過去、未來、現在,大似無事生事。

    畢竟如何?飯籮裡還着得屎麼?”喝一喝,下座。

     上堂:“一釋迦、二原和、三佛陀,分明道了也。

    獻佛不在香多。

    ” 師謝事西遊,寓雲間南禅。

    是時,蒙尚為驅烏受經,師正宗興山。

    主迎師來雙江“紹隆”。

    有一居士行業極謹,年七十餘。

    欲禮師剃度故也,居士後名“覺顯”,号“無外”,終時多靈異。

    由是蒙得侍左右,僅一歲。

    師每舉古德語示蒙,蒙不能曉。

    寒夜愛擁爐坐,嘗引聲吟曰:“臘月寒深道者孤,一堂禅侶守寒爐;衲衣穿處氷侵骨,坐到更深炭也無。

    ”蒙遂扣問雲:“古人畢竟意在於何?”師曰:“你他後自會去在。

    ” 年九十三,抵“育王”守橫川祖塔。

    俄,跌損左足,不能良行。

    每床坐,當清夜,朗吟古人偈語。

    其徒文渙問曰:“一生參禅到此不能受用,卻托吟詠自遣。

    ”師曰:“不見大慧和尚因疾呻吟,左右雲: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

    大慧雲:癡子!呻吟便不是耶?!”渙禮拜。

    既寂,火化,異香襲人。

     ○溫州仙岩仲謀猷禅師 本郡人。

    上堂:“明頭來明頭打,着甚屎急;暗頭來暗頭打,着甚屎急;四方八面來連架打,着甚屎急。

    總不與麼來時,明日大悲院裡有齋。

    又且如何?踏破草鞋赤腳走,好山猶在最高峰。

    ” 上堂,舉松源和尚示衆雲:“石鞏張弓,魯祖面壁;正令不行,抝曲作直。

    ”師雲:“廣教則不然。

    石鞏張弓,魯祖面壁;綿裹秤錘,錦包特石。

    ” 上堂:“碧天杳杳,紅日團團;空裡無花,眼中無翳。

    成佛作祖,正是這個時節;拖犂拽杷,正是這個時節。

    ” 謝藏主侍者至,上堂:“一默酬僧,雷轟電激;三喚領旨,玉轉珠回。

    七十三,八十四;築着磕着,礙塞殺人。

    ”拈拄杖,“昨夜西風枕簟秋,無限蟬聲噪高樹。

    ” 讀《正法眼藏》,偈曰:“竹榻夜長燈焰短,蘿窗晝永日光浮;二千餘載真消息,五十平頭病比丘。

    ” ○日東建長竺仙梵仙禅師 自号“來來禅子”。

    見休,居於“保甯”,得心要。

     泰定間,日東遣使來聘。

    既至其國,道契其王臣,度人不可勝紀。

    熙怡和尚嘗叙其〈語錄》,有雲:“惟古林諸子多賢,而嶄然絕出者二人。

    其一南堂欲公,道鳴中國;其一竺仙,化徹異邦。

    可謂二甘露門矣。

    ”是《錄》稱性而談,妙得家法;縱橫迅揵,雲興泉注;示用應機,如矢中的。

    宜乎東人感化得度者夥也。

     南堂嘗以三偈悼之。

    其一曰:“五住招提盡大方,座中冠蓋擁朝行;雷音遠震扶桑國,繕寫歸來作寶藏。

    ” ○蘇州定慧大方因禅師 既謝事,居靈岩老宿華公房。

    至正壬戌九月八日,郡守周義卿以事入山,師忻然出迎。

    謂雲:“某此月十四日即此日大化,侯其為我證明。

    ”周戲諾之,别去。

     至十三日,師以偈寄侯曰:“昨日岩前拾得薪,今朝幻質化為塵;殷勤寄語賢佳道,碧落雲收月一痕。

    ”是夜,請於華,以燥薪為高棚。

    十四日晨起,與衆僧訣;遂自秉火,行升柴棚;薪得火,烈焰熾然;於火聚中,祝香雲:“靈苗不屬陰陽種,根本原從劫外來;不是休居親說破,如何移向火中栽。

    ”度數珠與華,雲:“聊當遺囑。

    ”火焰到處,多得舍利。

     侯聞之驚異,為詩二章以挽之。

    “南堂”欲公悼以四偈。

    其首章雲:“佛日西傾不柰何,奮身揮起魯陽戈;向來入室操戈者,火後争收設利羅。

    ” ○四明清涼實庵茂禅師 僧問石頭和尚道:“言語動用沒交涉,意旨如何?”師雲:“打鐵不離火星。

    ”僧雲:“隻如藥山道: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

    又且如何?”師雲:“一對無孔鐵錘。

    ”僧問:“德山棒,臨濟喝,是同是别?”師雲:“懸羊頭,賣狗肉。

    ”僧問:“朕兆未分人盡望,及乎天曉意如何?”師雲:“紅日上山頭,清風吹木杪。

    ”僧雲:“恁麼,則盡大地是解脫門。

    ”師雲:“把手拽不入。

    ” 上堂:“直下便是,大似眼裡撒沙;向上承當,還如空中釘橛。

    直饒上無攀仰,下絕己躬,常光現前,壁立萬仞,正是扶籬摸壁漢到這裡。

    縱有懸河之辯,齧镞之機,一點也用不着。

    ”拈拄杖卓一下,“八十翁翁輥繡球。

    ” 淨慈東嶼海禅師法嗣 ○杭州徑山悅堂希顔禅師 四明人,初住蘇州昆山“東禅”,升“萬壽”、虎林之“淨慈”;行中書省左丞相達失公舉主“徑山”。

     結制,上堂:“今朝四月十五,天下叢林結制;東禅懶散過時光,未免依時衛舊例。

    普請同道高流切莫開眼瞌睡。

    ” 上堂,舉“僧問投子:‘春雨淋淋,因甚百草不抽芽子?’雲:‘芭蕉隻恁麼長。

    ’”師雲:“今日忽有人問:‘萬壽春雨淋淋,百草因甚不抽芽?’隻向他道:‘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

    ’” 上堂:“十五日已前,水漲船高,泥多佛大;十五日已後,烏栖無影樹,花綻不萠枝。

    正當十五日,又作麼生?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上堂:“山鳴谷響,虎嘯龍吟。

    是汝諸人,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流止亭前新号令,缽盂峰下舊家風。

    ” 上堂:“一不做二不休,打爺須是鐵拳頭。

    ”拈拄杖卓一下,雲:“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

    ” ○四明育王雪窗悟光禅師 姓楊氏,成都新都人,投“天王寺”了沖剃染。

    出峽,徧曆禅林。

     至杭,谒東嶼于“淨慈”,嶼問:“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行腳句子?”師拟答,嶼亟以拄杖逐去。

    師堅坐堂中,夜半見飛蟻撲燈,忽有省;因歎曰:“若不遇善知識,不幾空過一生。

    ”已而開法蘇之“白馬”,升“開原”。

    宣政院使納麟高公舉住“育王”。

     師室中垂語雲:“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因甚不見自己?透過荊棘林是好手,因甚平地上死人無數?手擡利刃劍,因甚胡孫子不死?”僧問:“年窮歲盡時如何?”師雲:“家家門首釘桃符。

    ”問:“如何是金剛正體?”師雲:“翻檐帽子秃袖布衫。

    ” 上堂:“大衆,道不用修,但莫染污:禅不用學,隻貴明心。

    心明則無菩提可求,絕學則無煩惱可斷;自然虛而靈,寂而妙;頭頭顯露,法法全彰。

    然雖如是,要稱本色衲僧,且待三十年後。

    ” 上堂:“山僧這裡不似諸方,說影子裡話;分明向你道:日東升,月西沒;飯是米做,炭是柴燒。

    汝若自生分别,也怪老僧不得。

    ”下座。

     一日,有僧來參。

    師雲:“何處來?”僧雲:“天台。

    ”師雲:“将得缽來麼?”僧雲:“将得來。

    ”師雲:“何不呈似老僧?”僧雲:“且過中有。

    ”師雲:“我不問這個缽,我問無底缽。

    ”僧罔措。

    師雲:“俊快衲僧能有幾個。

    去!” ○四明育王大千照禅師 别号“元虛”,初住溫州“明慶”,遷明之“寶陀”。

     至“育王”,師室中手握木蛇,問學者雲:“喚作木蛇則觸,不喚作木蛇則背。

    速道速道!”僧拟議,師便打。

     上堂:“世尊三昧,迦葉不知;迦葉三昧,阿難不知;阿難三昧,商那和修不知。

    棒打石人頭,剝剝論實事。

    ” 上堂,舉法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