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師雲:“四五二十也不識。
”僧禮拜。
僧問:“一大藏教是個切腳,未審切個什麼字?” 師雲:“切個不字。
” 僧雲:“隻如不字又切個什麼?” 師雲:“莫錯舉似人。
” 僧雲:“謝師指示。
” 師雲:“石羊頭子向東看。
” 僧問:“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 師雲:“更要注解那[耶]?” 上堂:“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 拈拄杖雲:“沖開碧落松千尺,截斷紅塵水一溪。
” 上堂:“米裡有蟲,麥裡有面。
廚庫僧堂,山門佛殿。
盞子撲落地,揲子成七片。
” 上堂:“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夫。
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 上堂:“聞聲悟道,塞卻你耳根;見色明心,換卻你眼睛。
蒲團上端坐,針眼裡穿線。
西風一陳來,落葉兩三片。
” 晚年,於永祚築西齋,而終老焉,因自号“西齋老人”。
洪武元年九月,上念将臣或沒於戰,氏庶或死於兵,宜以釋氏法設冥以濟拔之。
於锺山建大法會,征師說法。
廷臣奏其說, 上大悅。
明年三月,複用元年故事,召師說法。
又明年秋,上又召師以鬼神為問。
師與同召諸師,援據經論,辨核其理,成書。
将入朝敷奏。
師忽示微疾,索浴更衣,取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
木馬夜鳴,西方日出。
”置筆,謂夢堂曰:“師兄,我去也。
”堂曰:“何處去?”師曰:“西方去。
”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乃震威一喝而逝。
實七月二十六日也。
禮部宮以遺偈聞,上為嗟悼之。
缁白瞻禮,如佛涅盤。
天界住持白庵,乃法門猶子也,為治後事。
時制火化,上以師故,特開僧家火化之例。
火餘,牙齒、數珠不壞,舍利紛綴遺骼。
參徒奉其遺骼,歸葬西齋而塔焉。
壽七十五,臘六十三。
○杭州徑山愚庵智及禅師 字“以中”,别号“西麓”。
蘇之吳縣顧氏,父茂卿,母周氏。
入海雲院為童子,釋書、儒典并進。
閩國王清獻公都中見之,特加賞異。
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通太虛。
但涉言辭,即成剩法。
”乃去。
谒廣智於龍翔,微露文采,廣智大驚。
有嶼上人者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
即歸海雲。
胸中如礙巨石。
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
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山。
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滞。
山遂命執侍。
久之,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
未幾,行省左丞相達失公,延主淨慈。
複請升徑山。
僧問:“語是謗,默是诳。
語默向上有事在。
如何是向上事?” 師雲:“胡孫上樹尾連颠。
” 僧問:“如何是賓中賓?” 師雲:“君向潇湘,我向秦雲。
” “如何是賓中主?” 師雲:“常在途中,不離家舍。
” “雲如何是主中賓?” 師雲:“常在家舍,不離途中。
” “雲如何是主中主?” 師雲:“橫按镆耶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
” 一日,達失帖穆爾丞相到方丈,問:“淨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淨慈丈室容多少?” 師雲:“一塵不立。
” 相雲:“得與麼觌體相違?” 師揭起簾,雲:“請丞相鑒。
” 相呵呵大笑,雲:“作家宗師,不勞再勘。
”師便供茶。
上堂,舉: 東山演祖示衆雲:“祖師說不着,諸佛看不見;四面老婆心,為君通一線。
” 師雲:“若教頻下淚,滄海也須乾。
” 上堂:“諸方今日開爐,未免與諸人說些火爐頭話。
”乃以拂子作吹火勢,雲: “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你。
” 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地水火風空覺識。
拈來數日甚分明,明眼衲僧數不出。
也大奇!烏龍鑽敗壁,雞向五更啼。
” 洪武癸醜,诏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寺。
師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穹窿山,即海雲也。
戊午八月,忽示疾。
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
其徒以遺骨藏海雲山陰,又分爪發歸徑山於無等才禅師塔左[療-(日/小)+土]焉。
壽六十八,臘五十一。
○蘇州萬壽行中至仁禅師 自号“澹居子”,又曰“熙怡叟”。
番陽吳氏。
父仲華,為江州儒學教授。
師方五歲,其父俾從州之報恩真牧純公,七歲得度。
自幼見地颕拔,逈出常兒。
西域指空和尚赴英宗召,便道憩報恩,見師歎異。
曰:“再世人天師也。
”因授以戒,及持摩利胝天咒法。
師受真牧,囑參原叟於徑山。
叟視師,軒渠一笑。
師罔知所以,汗流浃背,失展尼師壇。
叟咄曰:“參堂去!”次日,又見。
叟曰:“爾何處人?” 師曰:“番陽人。
” 叟曰:“番陽湖深多少?闊多少?”師展手作量勢。
叟曰:“不是,不是。
” 師曰:“合取臭口。
” 遂留侍香,繼掌外記。
叟喜得師,謂其徒曰:“仁書記,虎而翼者也。
” 出世蕲之德章,次住越之雲頂崇報,蘇之虎丘萬壽。
法道衰微,位以求得。
獨師務韬晦。
五名剎皆公卿敦迫而赴,故一出人皆尚之。
師室中拈木枕子,問僧雲: “者個是甚麼?” 僧雲:“也知和尚老婆心切。
”師擲枕于地,僧拟議,師便喝出。
一日,雲:“一切衆生性清淨,因甚麼輪回六趣?” 時有僧雲:“願和尚慈悲指示。
” 師雲:“缽盂口向天。
” 上堂,豎拂子:“這個是馬祖家風。
” 喝一喝!(雲):“這個是臨濟家風。
” 以拂子畫一畫,雲:“這個是什麼家風?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 上堂:“疊疊遠山青,迢迢江水綠。
盡日小吳軒,倚闌看不足。
” 蓦喚侍者雲:“收取拂子!”便下座。
上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五台山上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三個胡孫夜簸錢。
” 師旁通外典,尤邃於《易》。
其所論着,務在匡宗,不以此自多。
若虞文靖公集、黃文獻公溍、張潞公翥、宋侍講濂輩皆稱之。
文靖見師《黃州思賢寺蘇文忠公祠堂記》,曰:“文辭簡奧,有西漢風。
”潞國嘗以詩寄,有“今代能仁叟,高風播海涯”之句。
國朝洪武初,皇上以鬼神之理,召釋氏之老問焉。
師與同召者曰:“鬼神之說,當本佛旨以對。
”及為書以進。
上大悅。
師暮年,養閑於松林蘭若。
道望益尊,人不敢叱名,鹹稱曰“松林和尚”。
十五年三月,忽示疾。
十九日,有同參如愚仲來問訊。
曰:“師兄,時節既至矣。
諸弟子在側,可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 師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
” 曰:“與師締交五十年矣,此别直至淨土相見。
” 師厲聲曰:“盡大千界是一個淨土,何處不相見?” 良久,索紙書偈已,泊然而逝。
世壽七十四,臘六十七。
○杭州徑山複原福報禅師 台之甯海人,俗姓方,母張氏。
禀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出家。
時石湖美公主淨慈,師往參。
湖器之,為祝發。
徑山原叟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
叟問:“近離甚處?” 師雲:“淨慈。
” 叟雲:“來作甚麼?” 師雲:“久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
” 叟雲:“趙州見南泉作麼生?” 師雲:“頭頂天,腳踏地。
” 叟雲:“見後如何?” 師雲:“饑來吃飯,困來眠。
” 叟雲:“何處學得這虛頭來?” 師雲:“今日親見和尚。
” 叟颔之。
次日,命居侍司。
明年,升掌藏教。
久之,出世慈溪廬山,遷越之東山四明智門。
皇朝洪武初,驿召道行沙門。
師與徑山以中及上竺日章你赴京。
館天界寺。
屢入内庭,應對稱旨。
留三年,賜還智門。
庵于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
徑山虛席,起師補處。
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
一着落在第二。
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叫屈。
東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
一着落在第七。
到這裡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雲:“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
” 上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
誰謂北郁單越,不是南瞻部洲。
剛自騎牛,更覓牛。
” 上堂:“語是謗,默是诳。
還有二俱不涉者麼?”拍禅床,雲:“洎合停囚長智。
” 上堂:“一默一語,一作一止,何似水銀落地!僧問趙州雲:‘乞師指示。
’州雲:‘吃粥已未?’僧雲:‘吃粥了也。
’州雲:‘洗缽盂去!’” 上堂:“終日着衣,未嘗挂着一縷絲;終日吃飯,未嘗咬着一粒米。
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
”拈拄杖:“有時乘好月,特地過滄洲。
” 前住山象原經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
其費則出姑蘇葛德潤氏。
兩住徑山,甫八年。
忽一日,得疾甚。
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終時壽八十四,夏六十四。
門人奉全身,窆寂照塔右之岡。
○杭州靈隐性原慧明禅師 “幻隐”,别号也。
出台之黃岩項氏,母陳。
既長,不甘俗處,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
谒竺原道公於仙居紫箨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
去參徑山原叟。
叟問:“東嶺來?西嶺來?” 師指腳下草鞋,曰:“此是三文錢買得。
” 叟曰:“未在,更道!” 師曰:“某甲隻與麼,未審和尚作麼生?” 叟曰:“念汝遠來,放汝三十棒。
” 久之,職侍香。
朝參夕究,一旦默契。
育王雪窗招師掌藏教。
未幾,出住鄞之五峰,遷金峨。
洪武五年春,诏天下高僧建大齋會於锺山。
師與徑山季潭俱與是選。
既竣事,季潭奉旨住天界。
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
又明年,鎮江金山請師補處。
十一年,升居靈隐。
學徒坌集,宗風大振。
上堂:“今朝閏五月初一,依舊日從東畔出。
衲僧個個解知音,短詠長歌皆中律。
梅雨晴樹陰密,林下優遊何得失?無位真人赤肉團,等閑靠倒維摩诘。
” 佛涅盤(日),上堂:“涅盤生死等是空華,佛及衆生皆為剩語。
諸人到這裡作麼生會?”良久,拍禅床雲:“但見落花随水去,不知流出洞中春。
” 浴佛(節),上堂,舉: “香嚴和尚雲:‘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衆中忽有個漢出來問:‘長老錯了也。
’今朝四月八,是佛生日。
如何舉此公案?山僧隻對道,住持事煩。
”下座。
師始至,經畫大雄寶殿,僅一載即落成,巋然山峙。
師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蚍蜉食卻半邊,因甚麼不知?” 又曰:“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鬥額,是第幾機?”罕有契之者。
示滅于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壽六十九,夏五十。
○杭州上天竺我庵本無法師 黃岩人。
從淨慈方山落發,依寂照於中天竺,掌綱維。
有舅氏教庠,老成挽之更宗。
於是見湛堂于演福,研精教部。
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雲:“從教入禅今古有,從禅入教古今無。
一心三觀門雖别,水滿千江月自孤。
”後,出世,既為湛堂嗣。
仍爇一香,報寂照。
不以迹異,而二其心。
寂照示寂,師住四明。
延慶遺書,祝其力弘大蘇宗趣,餘無他言。
師於祭筵拈香,雲:“妙喜五傳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門。
等閑觸着肝腦裂,氷霜忽作陽春溫。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北來歲雲暮,掣電讨甚空中痕?”我庵臨終,無疾坐蛻。
○蘇州開原愚仲善如禅師 吳江人。
上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為甚麼滬渎居民黃老之流,迎之而風濤駭吐,像即沒沉?吳縣朱膺東靈帛尼一請,而靈相峨峨倐然雙泛?試就提捧,豁爾勝舟,今山中所奉維衛、迦葉二石像是也。
豈非‘随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大衆,若作恁麼會,大蟲看水磨;不作恁麼會,真州望長蘆。
恁麼不恁麼總拈卻,又作麼生?——清平世界,不用訛言!” 師動止安徐,言不妄發。
或有求偈語,信筆而書,皆有警策之意。
若寄阊門草庵僧雲:“國師萬代善知識,雁宕草庵天下聞。
得在其中居住者,生難遭想報深恩。
度牒親從天上降,得來何翅萬黃金。
時中若不修僧行,孤負皇王一片心。
” 師晚年,因法門從子瓛瑩中住萬壽,辟一室延之養老。
及相本空繼席,待之尤至。
故得優遊,以樂其道。
嘗居葑門“直指庵”,人因稱之曰“直指和尚”。
将終,呼本空及松林諸子貞松石等訣别,泊然而逝。
○杭州靈隐天鏡原淨禅師 會稽倪氏。
幼從至大寺雪庭立公祝發及受具。
遂往杭之集慶,從天岸濟公學止觀。
一日,師自謂:“從上諸老,多由教入禅。
吾亦究别傳之旨乎!”登華頂,參無見睹,又如玉幾,見石室瑛。
室與語,大奇之,曰:“吾法叔徑山原叟和尚具大眼目,今代妙喜也。
子欲了己躬事,往見勿後。
” 師遂參叟於不動軒。
入門,叟震威一喝!師不覺汗流浃背,即禮三拜。
已而,俾居侍司,繼掌記室。
尋遊金陵,見笑隐於龍翔上江。
西禮諸祖塔像。
過臨川,訪虞文靖公,道話契合。
延師度夏,為作《斷江塔銘》、《樸隐軒銘》。
至正丙申,出世邑之長慶,遷天衣。
聖朝洪武五年,設廣薦法會于锺山,诏天下名尊宿輪座說法。
師預焉。
九年冬,杭諸山請居靈隐。
辭,再四佥。
曰:“而祖佛照妙峰、而父寂照、而兄了幻,皆說法。
靈隐于今振墜緒,提宏綱。
舍和尚其誰哉!” 師幡然而起,上堂:“即心即佛,嘉州牛吃禾;非心非佛,益州馬腹脹。
不是心,不是佛,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
”良久(雲):“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 上堂:“聲不是聲,觀音三昧;色不是色,文殊法門;聲色無礙,普賢境界。
”拈拄杖,畫一畫,雲:“大鵬展翅蓋十洲,籬邊燕雀空啾啾。
”終時年六十七,臘五十五。
” ○台州護聖迪原啟禅師 臨海人。
為書生時,拜叔父堅上人于裡之寶藏寺。
偶閱其幾上《首楞嚴經》至“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處,置卷紬繹。
良久,豁然有省。
白父母求出家,禮寂照為師。
服頭陀行,久而益勤。
出世護聖,退居東堂。
七年着書,曰《大普幻海》、曰《法運通略》、曰《贅譚》、曰《疣說》、曰《儒釋精華》,總若幹卷;又作《佛祖大統賦》。
終時壽四十三。
○蘇州萬壽佛初智淳禅師 送忠侍者。
偈曰:“鳥窠吹起布毛,侍者當下悟去。
一對無孔鐵錘,賣弄鬼家活計。
若是靈利阿師,别有天然氣宇。
恢張本地風光,顯出衲僧巴鼻。
以大千攝入毫端,将須彌納向芥子,直踏毗盧頂上行,千手大悲攔不住。
” ○甯波府天甯仲猷祖闡禅師 别号“歸庵族”,陳氏鄞人也。
依佛智匡禅師於永樂,而獲剃染參寂照于徑山。
得旨。
久之,出世蘆山,遷香山,升郡之天甯。
上堂:“第一句,三世諸佛道不得,六代祖師道不得,天下老和尚道不得,山僧道不得,大衆道不得。
”拈拄杖:“拄杖子道得也是第二句。
” 上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
五台山上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
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三個胡孫夜簸錢。
” 元宵,上堂:“十五日已前,腳頭腳尾黃金蓮;十五日已後,白牯狸奴成隊走;正當十五日,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
好!大衆且道,好在什麼處?”衆眼難謾,便下座。
江心一山萬禅師法嗣
”僧禮拜。
僧問:“一大藏教是個切腳,未審切個什麼字?” 師雲:“切個不字。
” 僧雲:“隻如不字又切個什麼?” 師雲:“莫錯舉似人。
” 僧雲:“謝師指示。
” 師雲:“石羊頭子向東看。
” 僧問:“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 師雲:“更要注解那[耶]?” 上堂:“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 拈拄杖雲:“沖開碧落松千尺,截斷紅塵水一溪。
” 上堂:“米裡有蟲,麥裡有面。
廚庫僧堂,山門佛殿。
盞子撲落地,揲子成七片。
” 上堂:“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夫。
不因柳毅傳書信,何緣得到洞庭湖?” 上堂:“聞聲悟道,塞卻你耳根;見色明心,換卻你眼睛。
蒲團上端坐,針眼裡穿線。
西風一陳來,落葉兩三片。
” 晚年,於永祚築西齋,而終老焉,因自号“西齋老人”。
洪武元年九月,上念将臣或沒於戰,氏庶或死於兵,宜以釋氏法設冥以濟拔之。
於锺山建大法會,征師說法。
廷臣奏其說, 上大悅。
明年三月,複用元年故事,召師說法。
又明年秋,上又召師以鬼神為問。
師與同召諸師,援據經論,辨核其理,成書。
将入朝敷奏。
師忽示微疾,索浴更衣,取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
木馬夜鳴,西方日出。
”置筆,謂夢堂曰:“師兄,我去也。
”堂曰:“何處去?”師曰:“西方去。
”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乃震威一喝而逝。
實七月二十六日也。
禮部宮以遺偈聞,上為嗟悼之。
缁白瞻禮,如佛涅盤。
天界住持白庵,乃法門猶子也,為治後事。
時制火化,上以師故,特開僧家火化之例。
火餘,牙齒、數珠不壞,舍利紛綴遺骼。
參徒奉其遺骼,歸葬西齋而塔焉。
壽七十五,臘六十三。
○杭州徑山愚庵智及禅師 字“以中”,别号“西麓”。
蘇之吳縣顧氏,父茂卿,母周氏。
入海雲院為童子,釋書、儒典并進。
閩國王清獻公都中見之,特加賞異。
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通太虛。
但涉言辭,即成剩法。
”乃去。
谒廣智於龍翔,微露文采,廣智大驚。
有嶼上人者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
即歸海雲。
胸中如礙巨石。
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
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山。
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滞。
山遂命執侍。
久之,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
未幾,行省左丞相達失公,延主淨慈。
複請升徑山。
僧問:“語是謗,默是诳。
語默向上有事在。
如何是向上事?” 師雲:“胡孫上樹尾連颠。
” 僧問:“如何是賓中賓?” 師雲:“君向潇湘,我向秦雲。
” “如何是賓中主?” 師雲:“常在途中,不離家舍。
” “雲如何是主中賓?” 師雲:“常在家舍,不離途中。
” “雲如何是主中主?” 師雲:“橫按镆耶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
” 一日,達失帖穆爾丞相到方丈,問:“淨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淨慈丈室容多少?” 師雲:“一塵不立。
” 相雲:“得與麼觌體相違?” 師揭起簾,雲:“請丞相鑒。
” 相呵呵大笑,雲:“作家宗師,不勞再勘。
”師便供茶。
上堂,舉: 東山演祖示衆雲:“祖師說不着,諸佛看不見;四面老婆心,為君通一線。
” 師雲:“若教頻下淚,滄海也須乾。
” 上堂:“諸方今日開爐,未免與諸人說些火爐頭話。
”乃以拂子作吹火勢,雲: “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你。
” 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地水火風空覺識。
拈來數日甚分明,明眼衲僧數不出。
也大奇!烏龍鑽敗壁,雞向五更啼。
” 洪武癸醜,诏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寺。
師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穹窿山,即海雲也。
戊午八月,忽示疾。
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
其徒以遺骨藏海雲山陰,又分爪發歸徑山於無等才禅師塔左[療-(日/小)+土]焉。
壽六十八,臘五十一。
○蘇州萬壽行中至仁禅師 自号“澹居子”,又曰“熙怡叟”。
番陽吳氏。
父仲華,為江州儒學教授。
師方五歲,其父俾從州之報恩真牧純公,七歲得度。
自幼見地颕拔,逈出常兒。
西域指空和尚赴英宗召,便道憩報恩,見師歎異。
曰:“再世人天師也。
”因授以戒,及持摩利胝天咒法。
師受真牧,囑參原叟於徑山。
叟視師,軒渠一笑。
師罔知所以,汗流浃背,失展尼師壇。
叟咄曰:“參堂去!”次日,又見。
叟曰:“爾何處人?” 師曰:“番陽人。
” 叟曰:“番陽湖深多少?闊多少?”師展手作量勢。
叟曰:“不是,不是。
” 師曰:“合取臭口。
” 遂留侍香,繼掌外記。
叟喜得師,謂其徒曰:“仁書記,虎而翼者也。
” 出世蕲之德章,次住越之雲頂崇報,蘇之虎丘萬壽。
法道衰微,位以求得。
獨師務韬晦。
五名剎皆公卿敦迫而赴,故一出人皆尚之。
師室中拈木枕子,問僧雲: “者個是甚麼?” 僧雲:“也知和尚老婆心切。
”師擲枕于地,僧拟議,師便喝出。
一日,雲:“一切衆生性清淨,因甚麼輪回六趣?” 時有僧雲:“願和尚慈悲指示。
” 師雲:“缽盂口向天。
” 上堂,豎拂子:“這個是馬祖家風。
” 喝一喝!(雲):“這個是臨濟家風。
” 以拂子畫一畫,雲:“這個是什麼家風?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 上堂:“疊疊遠山青,迢迢江水綠。
盡日小吳軒,倚闌看不足。
” 蓦喚侍者雲:“收取拂子!”便下座。
上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五台山上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三個胡孫夜簸錢。
” 師旁通外典,尤邃於《易》。
其所論着,務在匡宗,不以此自多。
若虞文靖公集、黃文獻公溍、張潞公翥、宋侍講濂輩皆稱之。
文靖見師《黃州思賢寺蘇文忠公祠堂記》,曰:“文辭簡奧,有西漢風。
”潞國嘗以詩寄,有“今代能仁叟,高風播海涯”之句。
國朝洪武初,皇上以鬼神之理,召釋氏之老問焉。
師與同召者曰:“鬼神之說,當本佛旨以對。
”及為書以進。
上大悅。
師暮年,養閑於松林蘭若。
道望益尊,人不敢叱名,鹹稱曰“松林和尚”。
十五年三月,忽示疾。
十九日,有同參如愚仲來問訊。
曰:“師兄,時節既至矣。
諸弟子在側,可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 師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
” 曰:“與師締交五十年矣,此别直至淨土相見。
” 師厲聲曰:“盡大千界是一個淨土,何處不相見?” 良久,索紙書偈已,泊然而逝。
世壽七十四,臘六十七。
○杭州徑山複原福報禅師 台之甯海人,俗姓方,母張氏。
禀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出家。
時石湖美公主淨慈,師往參。
湖器之,為祝發。
徑山原叟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
叟問:“近離甚處?” 師雲:“淨慈。
” 叟雲:“來作甚麼?” 師雲:“久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
” 叟雲:“趙州見南泉作麼生?” 師雲:“頭頂天,腳踏地。
” 叟雲:“見後如何?” 師雲:“饑來吃飯,困來眠。
” 叟雲:“何處學得這虛頭來?” 師雲:“今日親見和尚。
” 叟颔之。
次日,命居侍司。
明年,升掌藏教。
久之,出世慈溪廬山,遷越之東山四明智門。
皇朝洪武初,驿召道行沙門。
師與徑山以中及上竺日章你赴京。
館天界寺。
屢入内庭,應對稱旨。
留三年,賜還智門。
庵于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
徑山虛席,起師補處。
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
一着落在第二。
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叫屈。
東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
一着落在第七。
到這裡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雲:“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
” 上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
誰謂北郁單越,不是南瞻部洲。
剛自騎牛,更覓牛。
” 上堂:“語是謗,默是诳。
還有二俱不涉者麼?”拍禅床,雲:“洎合停囚長智。
” 上堂:“一默一語,一作一止,何似水銀落地!僧問趙州雲:‘乞師指示。
’州雲:‘吃粥已未?’僧雲:‘吃粥了也。
’州雲:‘洗缽盂去!’” 上堂:“終日着衣,未嘗挂着一縷絲;終日吃飯,未嘗咬着一粒米。
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
”拈拄杖:“有時乘好月,特地過滄洲。
” 前住山象原經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
其費則出姑蘇葛德潤氏。
兩住徑山,甫八年。
忽一日,得疾甚。
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終時壽八十四,夏六十四。
門人奉全身,窆寂照塔右之岡。
○杭州靈隐性原慧明禅師 “幻隐”,别号也。
出台之黃岩項氏,母陳。
既長,不甘俗處,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
谒竺原道公於仙居紫箨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
去參徑山原叟。
叟問:“東嶺來?西嶺來?” 師指腳下草鞋,曰:“此是三文錢買得。
” 叟曰:“未在,更道!” 師曰:“某甲隻與麼,未審和尚作麼生?” 叟曰:“念汝遠來,放汝三十棒。
” 久之,職侍香。
朝參夕究,一旦默契。
育王雪窗招師掌藏教。
未幾,出住鄞之五峰,遷金峨。
洪武五年春,诏天下高僧建大齋會於锺山。
師與徑山季潭俱與是選。
既竣事,季潭奉旨住天界。
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
又明年,鎮江金山請師補處。
十一年,升居靈隐。
學徒坌集,宗風大振。
上堂:“今朝閏五月初一,依舊日從東畔出。
衲僧個個解知音,短詠長歌皆中律。
梅雨晴樹陰密,林下優遊何得失?無位真人赤肉團,等閑靠倒維摩诘。
” 佛涅盤(日),上堂:“涅盤生死等是空華,佛及衆生皆為剩語。
諸人到這裡作麼生會?”良久,拍禅床雲:“但見落花随水去,不知流出洞中春。
” 浴佛(節),上堂,舉: “香嚴和尚雲:‘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衆中忽有個漢出來問:‘長老錯了也。
’今朝四月八,是佛生日。
如何舉此公案?山僧隻對道,住持事煩。
”下座。
師始至,經畫大雄寶殿,僅一載即落成,巋然山峙。
師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蚍蜉食卻半邊,因甚麼不知?” 又曰:“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鬥額,是第幾機?”罕有契之者。
示滅于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壽六十九,夏五十。
○杭州上天竺我庵本無法師 黃岩人。
從淨慈方山落發,依寂照於中天竺,掌綱維。
有舅氏教庠,老成挽之更宗。
於是見湛堂于演福,研精教部。
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雲:“從教入禅今古有,從禅入教古今無。
一心三觀門雖别,水滿千江月自孤。
”後,出世,既為湛堂嗣。
仍爇一香,報寂照。
不以迹異,而二其心。
寂照示寂,師住四明。
延慶遺書,祝其力弘大蘇宗趣,餘無他言。
師於祭筵拈香,雲:“妙喜五傳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門。
等閑觸着肝腦裂,氷霜忽作陽春溫。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北來歲雲暮,掣電讨甚空中痕?”我庵臨終,無疾坐蛻。
○蘇州開原愚仲善如禅師 吳江人。
上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為甚麼滬渎居民黃老之流,迎之而風濤駭吐,像即沒沉?吳縣朱膺東靈帛尼一請,而靈相峨峨倐然雙泛?試就提捧,豁爾勝舟,今山中所奉維衛、迦葉二石像是也。
豈非‘随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大衆,若作恁麼會,大蟲看水磨;不作恁麼會,真州望長蘆。
恁麼不恁麼總拈卻,又作麼生?——清平世界,不用訛言!” 師動止安徐,言不妄發。
或有求偈語,信筆而書,皆有警策之意。
若寄阊門草庵僧雲:“國師萬代善知識,雁宕草庵天下聞。
得在其中居住者,生難遭想報深恩。
度牒親從天上降,得來何翅萬黃金。
時中若不修僧行,孤負皇王一片心。
” 師晚年,因法門從子瓛瑩中住萬壽,辟一室延之養老。
及相本空繼席,待之尤至。
故得優遊,以樂其道。
嘗居葑門“直指庵”,人因稱之曰“直指和尚”。
将終,呼本空及松林諸子貞松石等訣别,泊然而逝。
○杭州靈隐天鏡原淨禅師 會稽倪氏。
幼從至大寺雪庭立公祝發及受具。
遂往杭之集慶,從天岸濟公學止觀。
一日,師自謂:“從上諸老,多由教入禅。
吾亦究别傳之旨乎!”登華頂,參無見睹,又如玉幾,見石室瑛。
室與語,大奇之,曰:“吾法叔徑山原叟和尚具大眼目,今代妙喜也。
子欲了己躬事,往見勿後。
” 師遂參叟於不動軒。
入門,叟震威一喝!師不覺汗流浃背,即禮三拜。
已而,俾居侍司,繼掌記室。
尋遊金陵,見笑隐於龍翔上江。
西禮諸祖塔像。
過臨川,訪虞文靖公,道話契合。
延師度夏,為作《斷江塔銘》、《樸隐軒銘》。
至正丙申,出世邑之長慶,遷天衣。
聖朝洪武五年,設廣薦法會于锺山,诏天下名尊宿輪座說法。
師預焉。
九年冬,杭諸山請居靈隐。
辭,再四佥。
曰:“而祖佛照妙峰、而父寂照、而兄了幻,皆說法。
靈隐于今振墜緒,提宏綱。
舍和尚其誰哉!” 師幡然而起,上堂:“即心即佛,嘉州牛吃禾;非心非佛,益州馬腹脹。
不是心,不是佛,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
”良久(雲):“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 上堂:“聲不是聲,觀音三昧;色不是色,文殊法門;聲色無礙,普賢境界。
”拈拄杖,畫一畫,雲:“大鵬展翅蓋十洲,籬邊燕雀空啾啾。
”終時年六十七,臘五十五。
” ○台州護聖迪原啟禅師 臨海人。
為書生時,拜叔父堅上人于裡之寶藏寺。
偶閱其幾上《首楞嚴經》至“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處,置卷紬繹。
良久,豁然有省。
白父母求出家,禮寂照為師。
服頭陀行,久而益勤。
出世護聖,退居東堂。
七年着書,曰《大普幻海》、曰《法運通略》、曰《贅譚》、曰《疣說》、曰《儒釋精華》,總若幹卷;又作《佛祖大統賦》。
終時壽四十三。
○蘇州萬壽佛初智淳禅師 送忠侍者。
偈曰:“鳥窠吹起布毛,侍者當下悟去。
一對無孔鐵錘,賣弄鬼家活計。
若是靈利阿師,别有天然氣宇。
恢張本地風光,顯出衲僧巴鼻。
以大千攝入毫端,将須彌納向芥子,直踏毗盧頂上行,千手大悲攔不住。
” ○甯波府天甯仲猷祖闡禅師 别号“歸庵族”,陳氏鄞人也。
依佛智匡禅師於永樂,而獲剃染參寂照于徑山。
得旨。
久之,出世蘆山,遷香山,升郡之天甯。
上堂:“第一句,三世諸佛道不得,六代祖師道不得,天下老和尚道不得,山僧道不得,大衆道不得。
”拈拄杖:“拄杖子道得也是第二句。
” 上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
五台山上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
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三個胡孫夜簸錢。
” 元宵,上堂:“十五日已前,腳頭腳尾黃金蓮;十五日已後,白牯狸奴成隊走;正當十五日,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
好!大衆且道,好在什麼處?”衆眼難謾,便下座。
江心一山萬禅師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