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集續傳燈錄卷第四

關燈
人道了也。

    畢竟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僧出雲:“東廊頭,西廊下。

    ”師雲:“什麼處見趙州?”僧拟對,師雲:“捧上不成龍。

    ” 一日,有僧來參。

    師雲:“豎拂拈槌,古佛榜樣;擎叉舞劍,列祖條章。

    衲僧門下一句作麼生道?”僧:“珍重!”便行。

    師雲:“不消一劄。

    ” 上堂:“安養國中,水鳥樹林,悉皆念佛。

    知足天上,樹相撐觸,演說苦空,豎起拂子,山僧拂子,穿汝諸人鼻孔。

    諸人向甚處出氣?” 入新寺,升座:“第一義谛,明如杲日,寬若太虛。

    萬彙森然,纖塵不立。

    明今舉古,無非節外生枝;立主立賓,何異虛空釘橛。

    然聖旨建寺,諸官臨筵,不可隻恁麼休去。

    還有共相激揚底麼?問!”答罷乃雲:“釋迦世尊,舍金輪而登佛位。

    今上皇帝從佛位而禦金輪。

    收攝三千剎海於一印中,具足八萬法門於一毫上,如華嚴會上,菩薩得無盡福德,藏解脫門於一器中,出生種種美味飲食,又於衆會,仰觀空中,而雨種種珍寶,随衆生心悉令滿足。

    然後得其寶者,盡證法門;食其味者,鹹成妙道。

    無一塵而不具足佛事,無一法而不圓滿正宗。

    即今崇建寶坊,闡揚法施,諸天音樂不鼓自鳴;梵呗詠歌自然敷奏;十方菩薩鹹集道場;八部天龍同伸慶贊。

    還有不曆化城、徑登寶所者麼?”擊拂子雲:“四海已歸皇化裡,時清休唱太平歌!” 上堂:“拈花微笑,彩奔齩家;斷臂安心,漏逗不少。

    汝諸人分上又作麼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 至正四年五月,俄示微疾。

    肩輿與禦史大夫脫歡公為别留書,凡與交遊之善者,囑其徒以兩朝賜己金币,作萬佛閣,上報國恩。

    二十四日,遂書偈,趺坐而化。

    春秋六十一,夏四十六。

     金陵保甯仲萬天倫禅師 明之象山張氏,幼而岐嶷,投廣德天甯竺源嗣公,剃落竺源,謂曰:“汝志趣宏遠,堪任大法,無為我滞此。

    ”遂往依虎丘、東州永偶,過旃檀林,與一僧看傳燈錄語之曰:“千七百則公案,渾如生鐵鎖子,還有得鑰匙入手者麼?”師於言下有省。

    時,晦機在淨慈,師遂往見,才入門,機雲:“湖山霭霭,湖水洋洋;浸爛你鼻孔,塞破你眼睛,因甚不知?”師雲:“通身無影象,步步絕行蹤。

    ”機雲:“未在,更道!”師拂袖便出。

    未幾,俾居侍司,複命掌藏鑰師,僤人事繁雜。

    歎曰:“世降道,衰人根浮薄宿。

    ”師碩德,具大知見,猶不為學者信服。

    無他,蓋表裡不純故也。

    自是必欲鏟蹤削迹於深靜地。

    聞吳興桃花塢尤僻,邃乃往縛茅焉。

    一日灌園,忽四山雲瞑驟雨,疾風摧折林木,霹靂一聲,胸中疑礙頓釋。

    乃曰:“大奇大奇也大奇,掇轉虛空颠倒騎,蟭螟吞卻五須彌,曩於南屏室中。

    屢扣老和尚終不肯為我說,使當時說破,安有今日耶?“泰定丁卯出,主廣德東泉,遷明之佛岩,龍翔笑隐招居第一座,南台治書吐魯公數來問道,泛及楞嚴,玄旨契合。

    會保甯虛席台章,薦舉宣院,劄付俾主之。

    有僧至,參師雲:“好個僧,恁麼行履?”僧雲:“撥草瞻風,豈因别事?”師雲:“汝吃得棒也未?”僧拟議,師便喝。

    又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雲:“誰人看不見?”又問:“如何是一相三昧?”師曰:“青黃赤白。

    ”又問:“如何是鳳台境?”師雲:“鳳台有什麼境?” 上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滞句者迷。

    與麼也不得,不與麼也不得,與麼不與麼總不得,你有拄杖子我與你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奪卻你拄杖子。

    ” 上堂舉:“僧問:‘雲門久雨不晴時如何?’門雲:‘劄雲門一劄。

    ’猿啼巴峽,熊耳峰高,石頭路滑。

    ” 初在桃花塢定惺時,見一僧禮拜,師問:“汝何禮拜?”僧雲:“菩薩也!”不見。

     晚年,蔔築於鳳台西,曰新庵将終。

    謂淨覺昙公曰:“欲将後事相浼,今日何日?”淨覺曰:“二十九日。

    ”師雲:“月窮日不宜去,明日五月一,吾即行矣。

    ”至期,召門人付囑已,舉手作别,或請書偈,叱:“去!”端坐而逝,世壽六十六,僧臘五十一。

     四明育王石室祖瑛禅師 族姓陳氏,蘇之吳江人,龆年出家,住裡之普向寺。

    十五祝發,尋受具戒,即杖策遊方。

    初從虛谷於仰山,聞淨慈晦機道化,亟往投之,一見契合,遂留執侍,繼掌記室,聲聞日章,出世四明隆教,升浙江萬壽,鄞之雪窦育王。

    謝天童平石砥問疾有偈,曰:“是身無我病根深,慚愧文殊遠訪臨,自有檐花談不二,青燈相對笑吟吟。

    法身徧在一切處,噇飯噇空得自由,太白鄮峰煙雨裡,筍輿來往亦風流。

    ”迨謝事遂退處于受經,自号罷休老子,又稱鴻一道人。

     昆陽鄭東季明作《罷休老子傳》:(罷休老子)晚年得痿痹疾,造一龛,诏曰木裰,日坐其中,絕不涉人事。

    至正癸未三月,定中見一衰衣婦人扣頭,請師應身為國王。

    師曰:“吾不願生天王家。

    ”逾月十有七日,趺坐化去。

    阇維以其遺骨煅之,遵治命也。

    既而,炭灰已盡,益以香薪百煉不回,镕作金銅色,扣之有聲,四衆驚異,附葬於三藏道法師塔右。

     粵三年,吳興鄭希聖七月二日夜,夢師高坐,語希聖曰:“此兜率内院也,慈氏菩薩今現在宮中說法,汝往拜之。

    ”希聖往觀内院,境之勝,衆之多,如經所雲。

     古林[廿/戌]悼以偈,有雲:毗岚風折須彌柱,摩竭魚吞般若舟。

     杭州中天竺一關正逵禅師 番易人,姓方氏,參晦機於淨慈。

     機問:“甚處人?” 師曰:“番易人。

    ” 機曰:“番易湖水深多少?” 師曰:“瞪目不見底。

    ” 機曰:“恁麼則浸爛衲僧鼻孔也。

    ” 師曰:“終不借和尚鼻孔出氣。

    ” 機曰:“畢竟借誰鼻孔出氣?” 師曰:“恭惟和尚萬福!” 機肯之。

    命充侍者,逾二年,往依中峰於天目山。

    久之,徑山原叟命掌記,中天竺笑隐又俾分座,既而出世,金陵崇因帝師授以“佛日普照”之号,遷鳳山資福,升主報國,至中天竺。

     示衆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一念涉思惟,全身入荒草。

    所以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倫,頭頭顯露,物物全彰。

    不從千聖借,不向萬機求;内外絕承當,古今無處所。

    恁麼解?會猶是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雖然既是泗州大聖,因甚在揚州出現?”良久雲:“參!” 示寂,年五十又七,臘四十又四。

     越州天衣業海了清禅師 上堂:“三歲孩兒抱花鼓,八十翁翁輥繡球;嬌羞老醜都呈露,直得諸人笑不休。

    山僧昔在南屏山下,糞掃堆頭,拾得一領破襕衫子。

    抖擻将呈,天目不為顧采。

    又過崇德,撞着惡辣漢,被渠撦(昌者切裂開也)破,七孔八穿。

    收拾仍歸南屏,深藏四十餘年,不将輕與外人。

    無端今日來,天衣比看,破舊相似,顔色一般。

    着來嫌袖大,起舞覺天寬。

    直得十峰齊起舞,雙澗共鳴湍。

    盡看當場,鮑老不知,笑倒旁觀。

    ”遂大笑,拈拄杖,畫一畫:“更把一枝無孔笛,等閑吹出萬年歡。

    ” 複舉“三聖我逢人則出話”,師雲:“二大老竊得臨濟家私,各自賣弄,檢點将來,好與一坑埋卻。

    ” 同參至,上堂:“飒飒涼風景,同人訪寂寥。

    煮茶山下水,燒鼎洞中樵。

    慈明老祖将常住物作自己人情,天衣則不然:供佛懶拈花,延賓不煮茶;莫嫌無禮數,冷淡是僧家。

    ” 徑山原叟端禅師法嗣 ○杭州靈隐竹泉法林禅師 别号“了幻”,族姓黃,台之甯海人。

    依同邑法安太虛同禅師出家。

    因看睦州語有省,白虛曰:“從生至死,隻是這個,不由别人也。

    ” 參原叟于中天竺。

     叟問:“何處來?” 師曰:“天台。

    ” 叟曰:“曾見寒山、拾得麼?” 師叉手而前,曰:“今日親見和尚。

    ” 叟曰:“脫空謾語漢,參堂去!” 尋俾侍香,複掌藏鑰。

     看經次,叟曰:“看經那[耶]?” 師曰:“是。

    ” 叟曰:“将甚麼看?” 師曰:“将眼看。

    ” 叟豎起拳,曰:“何不道将這個看?” 師曰:“放下拳頭,将甚麼看?”叟微笑。

     東嶼在淨慈,招分半座。

    時竺原在浮山,得師提唱語,稱譽不置,尋美以偈,有“五百衆中居上首,妙解堪作人天”之句。

    居淨慈蒙堂,不出戶者九年。

    行省左丞相脫歡公請主浙江萬壽,遷中天竺。

    後至元四年,遷靈隐。

    宗風大振,順帝錫以金襕法衣。

    時寂照在徑山,父子同時唱道,五山人以為盛事。

     上堂:“法是常法,道是常道。

    拶破面門,點即不到。

    雪峰一千七百人善知識,朝夕隻輥三個木球;趙州七百甲子老禅和,見人隻道‘吃茶去’;中峰居常見兄弟相訪,隻道叙通寒溫燒香叉手;若是金毛師子子,三千裡外定誵訛。

    ” 上堂,舉: 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雲:“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 師雲:“趙州雖則善用太阿,截斷這僧舌頭,未免自揚家醜。

    靈隐則不然,忽有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隻向他道:‘今日熱如昨日。

    ’” 元宵,上堂:“今朝上原節,雪霁見晴春。

    梵剎燈千點,長空月一輪。

    鼓鐘喧靜夜,歌管鬧比鄰。

    總是圓通境,何須别問津。

    ” 上堂:“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頓也?漸也?權也?實也?偏也?圓也?隻作一句道卻,三世諸佛在你腳跟下。

    ” 上堂:“古杭管内靈隐名山,肇建于東晉鹹和年間。

    慧理法師為第一祖。

    今日上原令節,諸處放燈。

    知事直歲,各各照管風燭。

    ”便下座。

     大龍翔席虛,呈吉大夫遣币聘,師辭不赴。

    使者三往返,師避于會稽山中。

    行院知不可強,具疏請師仍領靈隐。

    又居三年,退。

    處了幻庵。

     至正十五年春,感末疾。

    二月二日,集諸徒,叙平生本末。

    且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於今。

    宜各努力,吾世緣止於斯矣。

    ”索筆書偈曰:“七十二年,虛空釘橛。

    末後一句,不說不說。

    ”遂奄然而化。

    龛留十日,顔色不變。

    全身窆幹松源塔西塔前。

    古桂當春吐,花清香滿路。

    見者歎異。

    侍講學士黃公晉卿目見其事,故自書塔銘序中。

     ○杭州徑山古鼎祖銘禅師 姓應氏,世居四明奉化。

    依金峨橫山錫公得度。

    竺西坦公主天童,辟為内記。

    後徧參諸尊宿。

    元叟在靈隐,往從焉。

    叩“黃龍見慈明因緣”,叟诘之曰: “隻如趙州雲:‘台山婆子被我勘破。

    ’慈明笑曰:‘是罵耶你。

    ’且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别?” 師曰:“一對無孔鐵錘。

    ” 叟曰:“黃龍直下悟去,又且如何?” 師曰:“也是病眼見空花。

    ” 叟曰:“不是,不是。

    ” 師拟進語,叟便喝。

    師當下廓然。

    即命居記室。

    自是聲譽頓發,而師愈謙抑自持。

    及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遷寶陀中天竺徑山。

    帝師聞法席之盛,錫号“慧性宏覺普濟大師”。

     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師雲:“破糞箕生苕帚。

    ” 僧禮拜,雲:“謝師指示。

    ” 師雲:“昨夜三更失卻牛,天明起來失卻火。

    ” 問:“如何是佛?” 師雲:“秤錘蘸醋。

    ” 僧雲:“如何是佛向上事?” 師雲:“仰面不見天。

    ” 僧雲:“記得僧問雲門‘如何是佛’,門雲‘乾屎橛’,又作麼生?” 師雲:“雲門不是好心。

    ” 僧雲:“乾屎橛與秤錘蘸醋,相去多少?” 師雲:“镬湯無冷處。

    ” 僧拟進語,師便喝。

     上堂:“将十方世界安向諸人眼睫上,絲毫不動;将四大海水傾向諸人腳跟底,涓滴不流。

    會醫還少病,知分不多愁。

    ” 上堂,舉: 大愚芝和尚示衆雲:“大家相聚,吃莖齑。

    若喚作一莖齑,入地獄如箭射。

    ” 師雲:“宗師為人,如蠱毒之家。

    置毒於飲食中與人,未嘗不欲斷其命根。

    雖然,是冤對者,能有幾人?” 颕毫作亂,師治妙明庵,以将歸老焉。

    元日,祝厘行省,現白光三道。

    丞相康裡公,奉師所贊觀音像于紫薇閣。

    是夕,瑞光煜然。

    葛獠焚掠徑山。

    丞相延至郡城雲居。

    時詣師,叩宗門玄旨。

     一日看經次,問:“長老何不看經?” 師雲:“尋行數墨為看經耶?”丞相無語。

     師翻經雲:“老僧看經去也。

    ” 丞相以手掩經雲:“請為說破。

    ” 師雲:“伊尹周公是阿誰做?中天竺用貞良。

    ” 公謂師嘗闡化是山,請歸了幻庵。

    尋示疾,緻書囑丞相外護。

    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搖籃繩斷。

    ”擲筆而逝。

     ○台州國清夢堂昙噩禅師 自号“酉庵”,慈溪王氏子也,母周氏。

    生六年而父殁,母命從鄉校師遊。

    氣岸高骞,有一日千裡之意。

    洎長窮覽儒籍,徹其義髓。

    學文於修道胡先生長孺。

    已而,心有所感。

    歎曰:“攻書修辭,此世間相耳,曷若求出世間法乎?”乃白母,走奉化廣法院禮良公為師。

     訪道吳楚,渡江,憩真之長蘆。

    雪庭傳公有鑒裁,知師器識,遂為剃發。

    師春秋已二十三矣。

    繼受具戒。

    凡佛經及諸宗之文,晝夜磨研,不知有饑渴寒暑。

    久之,複歎曰:“教相如海,苟執着不回,是覓繩自縛。

    曷若求明本心乎?” 原叟由中天竺補靈隐,門風高,非宿學莫敢闖其門。

    師直往咨叩,了無畏懼。

    機契,命掌内記。

    徑山虛谷慎選書記,得師,缁白交慶。

     至元五年,出主四明鹹聖,遷慈溪開壽。

    帝師錫以“佛真文懿”号。

    至元十七年,行宣政院以國清聘瑞龍院,易甲乙為十方。

    師為開山,院賴增重。

     上堂,豎拂子:“隻這個,在臨濟,則大機大用,卷舒擒縱,殺活自由;在雲門,則孤危聳峻,格外提持,言前定奪;在曹洞,則家風細密,金針玉線,明合暗投;在沩仰,則父慈子孝,用劍刃事,施陷虎機;在法眼,則箭鋒相拄,心空法了,情盡見除。

    五家提唱,金聲玉振,邁古超今,總是門庭施設。

    若是直截一句,不曾道着。

    作麼是直截一句?”厲聲雲:“看腳下!” 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黃河九曲出昆侖,摩诃般若波羅蜜。

    ” 師數誡諸徒曰:“吾與爾等,究明此道,當外形骸、志[忘]寝食,以消累劫宿習,然後心地光明。

    ”自是日惟一食,終夜凝坐,以達于旦。

     國朝洪武三年,诏征江南有道僧,而師居其首。

    館于天界。

    既奏對,上憫師年耄,賜令還山。

    晚年以梁唐宋《高僧傳》重加筆削,刻闆以傳。

    六年二月甲申,無疾,忽索浴,易衣;出器物,遺大方諸友。

    集衆而言曰:“三界空花,如風卷煙;六塵妄影,如湯沃氷。

    吾之幻軀,今将入滅。

    滅後阇維煅骨為塵,不可建塔以累後世。

    ”言訖斂目,危坐而逝。

    壽八十九。

     ○嘉興天甯楚石梵琦禅師 四明象山人,姓朱氏,母張。

    師在襁褓中,有僧來見之。

    謂其父曰:“此兒佛日也。

    必當振佛法,照耀濁世。

    ”鄉黨因以昙曜稱之。

    從族祖晉翁洵公,說法湖之崇恩,師往從焉。

    趙魏公見之,特器重。

    為鬻牒為僧,繼受具。

    晉翁遷道場,師為侍者,又司藏室。

    因閱《楞嚴》,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恍然有省。

    由是覽内外典,宛如宿習。

    然尚有凝礙。

     原叟主徑山,師往參次。

     即問:“如何是言發非聲、色前不物?” 叟遽雲:“言發非聲,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師拟答,叟震威一喝!師錯愕而退。

     會英宗诏金書大藏經。

    有司以師善書,選上京都。

    一夕,聞彩樓鼓鳴,豁然大悟。

    撫幾笑曰:“徑山敗阙處,被我識破了也。

    ”因成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蓦劄虛空就地崩。

    拾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氷,翩然東旋至雙徑。

    ” 叟迎笑曰:“西來密意,喜子已得之矣。

    ”遽處以第二座。

     初居海鹽福臻,升永祚,遷杭之報國、嘉興之本覺天甯。

     僧問:“不愁念起,惟恐覺遲。

    如何是覺?” 師曰:“牛角馬角。

    ” 僧雲:“如何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