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問答
關燈
小
中
大
。
此是諸品中經文。
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故。
以莊嚴乃至肩所荷擔也 問。
此經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答。
方便門者。
開小乘方便門。
入一佛乘是真實 問 見寶塔品中明何義 答。
明清淨國土無上。
故論雲。
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
示現多寶如來塔 問。
雲何名有功德人 答。
是有學聲聞人。
斷少煩惱故有功德。
解珠譬中。
前賜由宅明與小果。
後賜明珠與大衆故為對治論雲。
有功德人說大乘法。
而非大乘對治。
此說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喻亦名說無上 問。
從地踴出品中明何義 答。
明教化衆衆無上故。
論雲。
示現教化衆生無上故。
說無量菩薩從地踴出 問雲何對治不舉功德人 答。
即三乘種性人。
佛說一乘不肯受持修習故。
醫師譬中。
明醫師設增權身癡子始眼妙藥佛現滅度鈍性萬修一乘故。
論雲。
無功德人于第一乘不舉功德。
說第一乘不取對治。
此故說醫師譬喻。
應知複是涅槃無上。
故論雲。
不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譬 問。
何名陀羅尼用何為體 答。
亦以惠為體故。
涅槃雲。
陀羅尼者亦大念。
亦名無事惠念者定也。
定能生惠故。
維摩經雲念定持即其義也 問。
何名咒 答。
咒辭不出三義。
或說三寶功德使聞者發心。
或說大神力勢使諸魔驚退。
或說甚深法相使聞者得悟 問。
方便品中為小乘人說九部經。
十二部中不說何經 答。
無授記經。
無無自說經。
無方廣經 問。
經雲。
中有人言。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定中。
有人言。
汝諸子等是何人來入此宅從何處來 答。
聞有人言中十方諸佛言來入此宅者。
凡夫人等行雖未出願門。
已出其人夫本願故來入此宅 問。
汝來說法必有要歸。
未審此經以何為宗旨 答。
諸師辯宗各各不同。
今依征宗有二種。
一者體宗。
二者用宗。
非二非一。
是其體宗。
破三歸一。
是其用宗。
法無二會。
對器得名。
會假歸真。
形三一立三名無遣一号亦三故。
法句經雲。
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識之所聞見一以為一即其義也。
淨法師以一乘為宗 問。
佛說法花經。
何以不入法花三昧。
乃入無量義處三昧 答。
法花論雲。
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第一名無量義處經。
第十六名法花。
故知入無量義處三昧即入法花三昧 問。
何故欲說法花。
在眉間豪相放光不在餘處放光 答。
說此法花。
欲表一乘中道故在眉間放光 問。
此經既明一乘甚深之行。
何故不告菩薩乃告聲聞 答。
論明有五義。
故不告聲聞為諸聲聞所化事故。
二為諸聲聞回取大菩提故。
三為談諸聲聞恐怖弱故。
四為令解人善思念故。
五為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辯心故 問。
法花會上乃有一萬二千聲聞。
故獨告舍利不告餘人 答。
舍刹弗與如來相應。
是以獨告舍利不告餘人 問。
佛放光明計應普照。
何因唯照有頂已還不照空處已上 答。
解有二種。
一二乘先是色法唯在有頂不及空處以上。
二就大乘解。
如來光者遍一切無物不照 故經說言上到有頂下至水際。
此就化相說遍通十方據大乘說 問。
經雲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其義雲何 答。
謂退菩提心聲聞及應化聲聞得成阿羅漢者。
于法花一乘之法決定生信。
此乘無有是處 問。
雲何名五濁。
何者是五濁 答。
濁亂不清淨名之為濁。
濁義不同有其五。
經一劫二煩惱三衆生四見五命。
劫者時也。
劫中有為濁故曰劫濁。
煩惱者令四住他門名煩惱。
煩惱迷心名為煩惱濁。
衆勞亂行人名為煩惱濁。
法成生名衆生濁。
邪見決斷名為見濁。
違持色以名之為命體從名命濁五何壽命申夭名為命濁。
出體者以衣食等命緣為劫濁體。
以貪嗔癡三毒為煩惱濁體。
以命根為衆生濁體。
以五見便為見濁。
以命根為體 問。
現瑞何故彌勒生疑正說之中由子騰清 答。
現瑞通來一部經因果之義。
唯佛能了窮子未知。
所以彌勒疑也。
正說之偏對身子。
身子是執異之瑞故。
生疑緻請也 問。
既雲樂小法者。
何故複言貪著于生死 答。
現在機緣于過去久遠貪著于生死。
又解樂于小法則是貪著于生死。
以小涅槃即是大乘生死 問。
人天善根既所德。
雲何此經比已來佛道 答。
人天善根比是德佛之違緣故雲成佛也 問。
何為兩足尊 答。
或心定惠為兩足。
或以權實為兩足。
或以緣行為兩足。
或以人天為兩足 問。
故雲何名觀樹亦經行 答。
如來在此樹下。
成道念根樹思故。
達行者本為取道故坐命得道意是故經行 問 佛為衆生故出計應說法。
何事待請耶 答。
論雲。
佛雖不須請而令請者獲福 問。
諸天請不明人請耶 答。
天勝人故明請不明人也 問。
譬喻品中明何義 答。
品内明初據舍利弗記。
後明火宅譬對治求勢力人倒求增上慢。
此是欲界凡夫無勝壞界理實粗弊非樂計樂故名倒求。
火宅譬中光明三車。
拔其大苦緣合入理與其大乘。
論雲。
以世間諸煩惱熾然。
人天以為妙境。
對治此相說火宅譬 問。
此經大宗破三歸一味知破三會雲何同異 答。
據病為言則破三歸。
約行為悟則會三歸一。
病則俱破而不會。
行則俱會而不破 問。
昔以說諸大乘經為菩薩行。
今何因緣複後菩薩行假釋 答。
菩薩有二種。
一者直往。
二者回小入大。
直往者。
花嚴坐下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經菩薩法佛所護念等故。
下文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來之人今我得中是經入于佛惠。
回小入大者。
即令法花坐廣說譬喻。
心宿草庵漸淺長等事 問。
雲何是度五百由旬。
何者是化來。
何者是寶所 答。
五百比是要法三界為三百二百喻習二乘涅槃。
後一百即四住習二乘回心已
此是諸品中經文。
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故。
以莊嚴乃至肩所荷擔也 問。
此經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答。
方便門者。
開小乘方便門。
入一佛乘是真實 問 見寶塔品中明何義 答。
明清淨國土無上。
故論雲。
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
示現多寶如來塔 問。
雲何名有功德人 答。
是有學聲聞人。
斷少煩惱故有功德。
解珠譬中。
前賜由宅明與小果。
後賜明珠與大衆故為對治論雲。
有功德人說大乘法。
而非大乘對治。
此說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喻亦名說無上 問。
從地踴出品中明何義 答。
明教化衆衆無上故。
論雲。
示現教化衆生無上故。
說無量菩薩從地踴出 問雲何對治不舉功德人 答。
即三乘種性人。
佛說一乘不肯受持修習故。
醫師譬中。
明醫師設增權身癡子始眼妙藥佛現滅度鈍性萬修一乘故。
論雲。
無功德人于第一乘不舉功德。
說第一乘不取對治。
此故說醫師譬喻。
應知複是涅槃無上。
故論雲。
不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譬 問。
何名陀羅尼用何為體 答。
亦以惠為體故。
涅槃雲。
陀羅尼者亦大念。
亦名無事惠念者定也。
定能生惠故。
維摩經雲念定持即其義也 問。
何名咒 答。
咒辭不出三義。
或說三寶功德使聞者發心。
或說大神力勢使諸魔驚退。
或說甚深法相使聞者得悟 問。
方便品中為小乘人說九部經。
十二部中不說何經 答。
無授記經。
無無自說經。
無方廣經 問。
經雲。
中有人言。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定中。
有人言。
汝諸子等是何人來入此宅從何處來 答。
聞有人言中十方諸佛言來入此宅者。
凡夫人等行雖未出願門。
已出其人夫本願故來入此宅 問。
汝來說法必有要歸。
未審此經以何為宗旨 答。
諸師辯宗各各不同。
今依征宗有二種。
一者體宗。
二者用宗。
非二非一。
是其體宗。
破三歸一。
是其用宗。
法無二會。
對器得名。
會假歸真。
形三一立三名無遣一号亦三故。
法句經雲。
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識之所聞見一以為一即其義也。
淨法師以一乘為宗 問。
佛說法花經。
何以不入法花三昧。
乃入無量義處三昧 答。
法花論雲。
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第一名無量義處經。
第十六名法花。
故知入無量義處三昧即入法花三昧 問。
何故欲說法花。
在眉間豪相放光不在餘處放光 答。
說此法花。
欲表一乘中道故在眉間放光 問。
此經既明一乘甚深之行。
何故不告菩薩乃告聲聞 答。
論明有五義。
故不告聲聞為諸聲聞所化事故。
二為諸聲聞回取大菩提故。
三為談諸聲聞恐怖弱故。
四為令解人善思念故。
五為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辯心故 問。
法花會上乃有一萬二千聲聞。
故獨告舍利不告餘人 答。
舍刹弗與如來相應。
是以獨告舍利不告餘人 問。
佛放光明計應普照。
何因唯照有頂已還不照空處已上 答。
解有二種。
一二乘先是色法唯在有頂不及空處以上。
二就大乘解。
如來光者遍一切無物不照 故經說言上到有頂下至水際。
此就化相說遍通十方據大乘說 問。
經雲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其義雲何 答。
謂退菩提心聲聞及應化聲聞得成阿羅漢者。
于法花一乘之法決定生信。
此乘無有是處 問。
雲何名五濁。
何者是五濁 答。
濁亂不清淨名之為濁。
濁義不同有其五。
經一劫二煩惱三衆生四見五命。
劫者時也。
劫中有為濁故曰劫濁。
煩惱者令四住他門名煩惱。
煩惱迷心名為煩惱濁。
衆勞亂行人名為煩惱濁。
法成生名衆生濁。
邪見決斷名為見濁。
違持色以名之為命體從名命濁五何壽命申夭名為命濁。
出體者以衣食等命緣為劫濁體。
以貪嗔癡三毒為煩惱濁體。
以命根為衆生濁體。
以五見便為見濁。
以命根為體 問。
現瑞何故彌勒生疑正說之中由子騰清 答。
現瑞通來一部經因果之義。
唯佛能了窮子未知。
所以彌勒疑也。
正說之偏對身子。
身子是執異之瑞故。
生疑緻請也 問。
既雲樂小法者。
何故複言貪著于生死 答。
現在機緣于過去久遠貪著于生死。
又解樂于小法則是貪著于生死。
以小涅槃即是大乘生死 問。
人天善根既所德。
雲何此經比已來佛道 答。
人天善根比是德佛之違緣故雲成佛也 問。
何為兩足尊 答。
或心定惠為兩足。
或以權實為兩足。
或以緣行為兩足。
或以人天為兩足 問。
故雲何名觀樹亦經行 答。
如來在此樹下。
成道念根樹思故。
達行者本為取道故坐命得道意是故經行 問 佛為衆生故出計應說法。
何事待請耶 答。
論雲。
佛雖不須請而令請者獲福 問。
諸天請不明人請耶 答。
天勝人故明請不明人也 問。
譬喻品中明何義 答。
品内明初據舍利弗記。
後明火宅譬對治求勢力人倒求增上慢。
此是欲界凡夫無勝壞界理實粗弊非樂計樂故名倒求。
火宅譬中光明三車。
拔其大苦緣合入理與其大乘。
論雲。
以世間諸煩惱熾然。
人天以為妙境。
對治此相說火宅譬 問。
此經大宗破三歸一味知破三會雲何同異 答。
據病為言則破三歸。
約行為悟則會三歸一。
病則俱破而不會。
行則俱會而不破 問。
昔以說諸大乘經為菩薩行。
今何因緣複後菩薩行假釋 答。
菩薩有二種。
一者直往。
二者回小入大。
直往者。
花嚴坐下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經菩薩法佛所護念等故。
下文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來之人今我得中是經入于佛惠。
回小入大者。
即令法花坐廣說譬喻。
心宿草庵漸淺長等事 問。
雲何是度五百由旬。
何者是化來。
何者是寶所 答。
五百比是要法三界為三百二百喻習二乘涅槃。
後一百即四住習二乘回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