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問答
關燈
小
中
大
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即其證也 問。
何名八萬四千波羅蜜。
具數列名 答。
波羅蜜名西域梵音此翻名到彼岸。
行此諸行過生死何登涅槃彼岸也。
列數者。
佛具三百五度功德。
始從放光乃至涅槃有三百五十度功德。
一一功德以六波羅蜜助成。
計當二千一百。
又雲。
四大并六塵即為十。
此各具二千一百。
計當二萬一千。
得四四别二萬一千即八萬四千法門也 問。
一百八煩惱何者是 答。
十使煩惱為本。
十使者。
貪嗔慢癡無明名鈍使。
薩迦耶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名利使。
此十于三界四谛。
四谛各十。
下欲界即四十。
色無色界八谛。
中各除嗔。
即八九七十二。
通言四十即一百一十二。
此謂見道也。
修道中有貪嗔無明慢薩迦耶見邊見。
欲界具六色。
無色界各除嗔并有五。
即為十。
通下界六即十六。
謂修道煩惱通凡合一百二十八煩惱。
前一百一十二見道所斷。
後十六修道所斷。
初地各見道二地已者名修道。
此謂大乘見修煩惱 問。
信解品中明何義 答。
信解品中明窮子譬。
對聲聞人一向倒。
此即是聲聞種姓人。
如來方便于獲大寶。
故論雲。
聲聞人一向增上慢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别。
對此颠倒故說窮子喻 問。
信解品中長者是何身。
脫珍禦服著垢衣裳是何。
長者化何等人設具釋 答。
寂滅道場無畏之莊嚴。
飾革麗身。
盧舍那身所說之法。
是花羅等教。
所被之機純諸菩薩。
鹿苑中脫珍禦服著弊垢衣者。
是釋迦身所說之法。
是四謗法苦集滅道五乘難衆。
是人天等乘機有大小教有淺深 問。
藥草喻品明何義 答。
藥草喻品中對治求大乘人一向到此。
是菩薩種性人。
教雖一味等被三。
藥草喻中明一味之雨。
三草用潤合知根外破其迷一故。
論雲。
大乘人一向增上慢無别。
聲聞辟支佛乘對治此颠倒故說藥草喻 問。
十二因緣假釋名出體一一具釋 答。
親生名因助發為緣。
列不同有其十二者。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迷心不了故曰無明。
感果遷謝目之為行。
現心了别名之為識。
四名名色。
陰名色根。
心名六入。
和會根塵名之為觸。
領納違順名為受。
于境深著名之為愛。
四方追求名之為取。
能有當果名之為有。
未來初起曰生。
根德衰變為老。
果根代曰死。
釋名如是。
言體性者。
無明愛取以煩惱為體。
行有二種以業道體。
現在五果。
未來生老死以苦道為體 問。
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明何義 答。
對治無定人。
散亂心即是菩薩種性人習道不進。
要昔大善修空邪僻故名散亂。
系珠譬中。
示衣珠令其記憶。
故論雲。
散亂心人實無有定。
過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
被不求大乘。
于狹劣心中生虛妄解。
以為第一乘。
于治此故說寶珠譬。
妙亦是合解無上故。
論雲亦現令解無上。
故說系珠譬 問。
記雲系珠衣喻何法。
珠喻何法。
何時得珠。
何時失珠 答。
衣喻阿賴耶識所勳為因。
法珠喻聲聞。
法花一乘之教。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能勳本識。
猶若系珠。
何時失珠者。
大遍晦過之後沙彌息教之時背教既遙。
又流生死妄于本解故曰失珠。
何時得珠者。
釋迦出世演教靈山還得本悟故稱得珠 問。
授記品中明何義 答此品明與四大聲聞迦葉須菩提迦旋延目連等授記。
亦名受記。
如來談與記名之為授。
弟子領記名之為受 問。
化城喻中明何義 答。
明對治有定之實無而有增上慢。
即凡夫有漏定實非涅槃。
于中妄起生涅槃相故名為倒。
以權立化城進近令違故。
論雲。
實無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間三摩拔提實無涅槃生涅槃相。
對治此故說化城喻 問。
聲聞緣覺各得涅槃。
如何共住化城 答。
二涅槃同離一障謂煩惱障故曰一城 問。
雲何名大乘。
何者為一乘 答。
一是攝五之總名大是四三之别稱故。
下經雲。
十方世界由唯有一乘法。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除佛方便說。
五乘雖複殊分究竟同歸一法。
言大乘者。
為對三根故稱大也。
下文又言。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薩。
言一者一味平等理也 問。
如來功德超越十方讀誦之至未逾三界。
雲何罵佛尚輕嗔持經至得罪乃重 答。
若就因為論。
因有厚薄。
境有尊卑。
則罵佛甚重。
毀持經人極輕。
令就違順境中以明輕重。
如來心在平等門中離愛憎。
出入到去八風心行平等毀譽不動其罪即輕。
始行菩薩代弘經利益衆生。
慈悲攝化廣度一切物廢化斷利佛種。
就化為論故言罪重。
壽量品約判三佛菩提。
三者法菩提故。
下經言釋官托生伽耶來。
此是化菩提。
又言諸善男子。
我實成佛以來。
經無量無邊那由他劫。
此是根佛菩提。
又經言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此是法菩提也 問。
長短無乖有無願返。
雲何六十小劫。
謂如食頃理隔言違若為分雪 答。
六十之與食頃俱為時收雖複長短不同草不識心變異。
若心存分别則長有殊。
若三界唯心則長短無二。
是以須彌納芥子萬國俱舉毛端。
斯乃心長則長亦非定有長短 問。
何因履水躍火俱稱名而不禮拜。
求男請女則拜而不稱名者何設具釋 答。
觀音化物救難為懷既号觀音。
理須稱歎。
孤獨請求男女難苦未絕身躬所以得蜜禮拜牟過水火之災交恐命将殒。
遂急但得稱名何假屈身禮拜 問。
提婆達多品中明何義 答。
品内顯法花經有三。
一由達多者說此法花故。
自緻成佛有成佛力。
二由文殊說此法花經故。
無邊菩薩悟道故廣大力。
三由龍女修行現身成佛故。
即速疾力 問。
雲何藥王其有讀誦法花經者。
當知是人以佛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義雲何 答
何名八萬四千波羅蜜。
具數列名 答。
波羅蜜名西域梵音此翻名到彼岸。
行此諸行過生死何登涅槃彼岸也。
列數者。
佛具三百五度功德。
始從放光乃至涅槃有三百五十度功德。
一一功德以六波羅蜜助成。
計當二千一百。
又雲。
四大并六塵即為十。
此各具二千一百。
計當二萬一千。
得四四别二萬一千即八萬四千法門也 問。
一百八煩惱何者是 答。
十使煩惱為本。
十使者。
貪嗔慢癡無明名鈍使。
薩迦耶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名利使。
此十于三界四谛。
四谛各十。
下欲界即四十。
色無色界八谛。
中各除嗔。
即八九七十二。
通言四十即一百一十二。
此謂見道也。
修道中有貪嗔無明慢薩迦耶見邊見。
欲界具六色。
無色界各除嗔并有五。
即為十。
通下界六即十六。
謂修道煩惱通凡合一百二十八煩惱。
前一百一十二見道所斷。
後十六修道所斷。
初地各見道二地已者名修道。
此謂大乘見修煩惱 問。
信解品中明何義 答。
信解品中明窮子譬。
對聲聞人一向倒。
此即是聲聞種姓人。
如來方便于獲大寶。
故論雲。
聲聞人一向增上慢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别。
對此颠倒故說窮子喻 問。
信解品中長者是何身。
脫珍禦服著垢衣裳是何。
長者化何等人設具釋 答。
寂滅道場無畏之莊嚴。
飾革麗身。
盧舍那身所說之法。
是花羅等教。
所被之機純諸菩薩。
鹿苑中脫珍禦服著弊垢衣者。
是釋迦身所說之法。
是四謗法苦集滅道五乘難衆。
是人天等乘機有大小教有淺深 問。
藥草喻品明何義 答。
藥草喻品中對治求大乘人一向到此。
是菩薩種性人。
教雖一味等被三。
藥草喻中明一味之雨。
三草用潤合知根外破其迷一故。
論雲。
大乘人一向增上慢無别。
聲聞辟支佛乘對治此颠倒故說藥草喻 問。
十二因緣假釋名出體一一具釋 答。
親生名因助發為緣。
列不同有其十二者。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迷心不了故曰無明。
感果遷謝目之為行。
現心了别名之為識。
四名名色。
陰名色根。
心名六入。
和會根塵名之為觸。
領納違順名為受。
于境深著名之為愛。
四方追求名之為取。
能有當果名之為有。
未來初起曰生。
根德衰變為老。
果根代曰死。
釋名如是。
言體性者。
無明愛取以煩惱為體。
行有二種以業道體。
現在五果。
未來生老死以苦道為體 問。
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明何義 答。
對治無定人。
散亂心即是菩薩種性人習道不進。
要昔大善修空邪僻故名散亂。
系珠譬中。
示衣珠令其記憶。
故論雲。
散亂心人實無有定。
過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
被不求大乘。
于狹劣心中生虛妄解。
以為第一乘。
于治此故說寶珠譬。
妙亦是合解無上故。
論雲亦現令解無上。
故說系珠譬 問。
記雲系珠衣喻何法。
珠喻何法。
何時得珠。
何時失珠 答。
衣喻阿賴耶識所勳為因。
法珠喻聲聞。
法花一乘之教。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能勳本識。
猶若系珠。
何時失珠者。
大遍晦過之後沙彌息教之時背教既遙。
又流生死妄于本解故曰失珠。
何時得珠者。
釋迦出世演教靈山還得本悟故稱得珠 問。
授記品中明何義 答此品明與四大聲聞迦葉須菩提迦旋延目連等授記。
亦名受記。
如來談與記名之為授。
弟子領記名之為受 問。
化城喻中明何義 答。
明對治有定之實無而有增上慢。
即凡夫有漏定實非涅槃。
于中妄起生涅槃相故名為倒。
以權立化城進近令違故。
論雲。
實無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間三摩拔提實無涅槃生涅槃相。
對治此故說化城喻 問。
聲聞緣覺各得涅槃。
如何共住化城 答。
二涅槃同離一障謂煩惱障故曰一城 問。
雲何名大乘。
何者為一乘 答。
一是攝五之總名大是四三之别稱故。
下經雲。
十方世界由唯有一乘法。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除佛方便說。
五乘雖複殊分究竟同歸一法。
言大乘者。
為對三根故稱大也。
下文又言。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薩。
言一者一味平等理也 問。
如來功德超越十方讀誦之至未逾三界。
雲何罵佛尚輕嗔持經至得罪乃重 答。
若就因為論。
因有厚薄。
境有尊卑。
則罵佛甚重。
毀持經人極輕。
令就違順境中以明輕重。
如來心在平等門中離愛憎。
出入到去八風心行平等毀譽不動其罪即輕。
始行菩薩代弘經利益衆生。
慈悲攝化廣度一切物廢化斷利佛種。
就化為論故言罪重。
壽量品約判三佛菩提。
三者法菩提故。
下經言釋官托生伽耶來。
此是化菩提。
又言諸善男子。
我實成佛以來。
經無量無邊那由他劫。
此是根佛菩提。
又經言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此是法菩提也 問。
長短無乖有無願返。
雲何六十小劫。
謂如食頃理隔言違若為分雪 答。
六十之與食頃俱為時收雖複長短不同草不識心變異。
若心存分别則長有殊。
若三界唯心則長短無二。
是以須彌納芥子萬國俱舉毛端。
斯乃心長則長亦非定有長短 問。
何因履水躍火俱稱名而不禮拜。
求男請女則拜而不稱名者何設具釋 答。
觀音化物救難為懷既号觀音。
理須稱歎。
孤獨請求男女難苦未絕身躬所以得蜜禮拜牟過水火之災交恐命将殒。
遂急但得稱名何假屈身禮拜 問。
提婆達多品中明何義 答。
品内顯法花經有三。
一由達多者說此法花故。
自緻成佛有成佛力。
二由文殊說此法花經故。
無邊菩薩悟道故廣大力。
三由龍女修行現身成佛故。
即速疾力 問。
雲何藥王其有讀誦法花經者。
當知是人以佛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義雲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