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問答
關燈
小
中
大
随父。
終有會化之期故言視父 問。
雲何名皆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答。
四衢道中。
謂四谛心見中學地有障可言覆無學障盡故言路。
所作已辨故言而坐 問。
門外三車譬于何法 答。
譬三乘。
羊車譬小。
鹿車譬中乘。
牛車譬大乘。
羊形小而力小故譬聲聞小乘。
鹿形中而力中故譬緣覺中乘。
牛形大而力大故譬菩薩乘 問。
三車譬智。
化城譬何意 答。
車是遊戲之具故以譬智。
城是息疲之所故譬斷 問。
設車以誘諸子言不其開問以出諸子言一不言三何也 答。
問可貴賤同行所以言一不言三。
車則尊卑别載所以言二不言一 問。
何故門外引子智以三車道中自子而以一城何也 答。
車是獨載之物。
是故言三以外引。
城是衆苦之所是故言以總入 問。
諸子出于門外不見車而索車。
諸子苦于道中不見城何故不索 答。
車為虛指令取之不得。
是以索之。
城為實化入入即是得何須索之。
說引息有沾實雨用以門外有索道中不索 問。
何故火宅之中乃言諸子争出火宅。
化城中乃言衆人前入化城 答。
諸子在家以生死為火宅。
由求離故。
何以争出。
衆人苦道以涅槃為化城。
由求諸故所以言前入 問。
火宅中何故言汝等出來。
化城中何故言汝等去來 答。
火宅是舊苦之處。
前說未有出故喚言出來。
化城是中息之所。
說息己故喚言去來 問。
雲何名互相推排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答。
互相推排者為所狹小。
競共馳走者。
譬登八正之路。
争出火宅者。
譬免五痛之災。
五痛者破五戒得五燒為五痛。
出無量壽經 問。
雲何名等一大車複駕以白牛 答。
以一切智為大車。
駕以白牛者。
以大悲為白牛。
車以運載為義。
悲拔苦為能非智運拔衆生如牛引物故。
涅槃雲。
是故稱佛為大非牛 問。
雲名故名物貪粗弊色聲香味觸 答。
色聲香味觸是五言言界故。
言粗污人稱弊也 問。
長者門内許子三車。
而門外與一車。
于三則許當不與。
于一則與而不許。
此非長者虛妄耶 答。
長者全其軀命利益事實故非虛妄 問。
經雲如來利益一切人生三界。
未審五生中以何生生于三界 答。
五生中以最後生而生三界。
五生者。
一息苦生。
二随類生。
三最勝生。
四增上生。
五最後生 問。
經言火宅何法是宅。
何法是火 答。
三界為宅。
三苦為火。
苦受以苦苦為火。
樂受以壞苦為火。
舍受以行苦為火。
欲界具三火。
無色界具一火。
是故火名火宅。
信解品三條 問。
窮子五十餘年。
何名五十年後得一日之價 答。
以五十二賢聖為五十餘年。
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名五十。
菩薩等覺二位名日餘年。
小乘示得涅槃故雲一日之價。
藥草喻品一條 問。
三草二木各喻何人 答。
小草喻凡夫。
中草喻二乘。
大草喻地前菩薩。
大木喻後三地菩薩。
小木喻初地至七地菩薩。
是名三草二木所譬之人。
授記品二條 問。
聲聞有幾種授記。
何者聲聞作佛 答。
授應化聲聞退菩提心。
聲聞作佛以根熟故。
決定性及增上慢不授作佛以根未熟故 問。
若前後二俱授記作佛可使破二明一。
後既不授作佛應非破二明一 答。
授通授記故四種皆破。
據外授記故兩不記 問。
菩薩發心理應進發。
有何障礙退作聲聞。
假顯退由示其性弱 答。
此至本發大心希大果中間須行八萬四千波羅蜜行。
後經三大阿僧祇時。
雖言鼓玄掉于法流怯長波而自息。
由是菩薩退作聲聞。
故上文言佛道長遠久受勤者乃可得成。
我等疲極。
今言退還即自證也。
化城喻品一條 問。
如來初立作城引接何人。
後滅引接何人 答。
為引凡夫至聖故。
立作城為喻。
小乘入大乘故滅為作滅作差别 問。
兵将破敵應酬重賞。
何故不解明珠乃賜田宅。
為是輪王有燒為是将士動一輕仰頓所由使無監 答。
王心神珠價重唱賞不伐之勳。
佛以妙法經拟被罰群之力。
若使勳輕賞重眷屬必緻驚嗟。
法大機小。
菩薩能無怪或所以未解明珠且賜田宅。
壽量品一條 問。
時我及衆僧俱出靈鹫山者。
為是報佛為是應佛。
若是報佛靈鹫山即是應報土。
若是應佛不應道常在靈鹫山 答。
實是報佛故常在靈鹫山。
由現應相故現有滅不滅。
靈鹫山者。
約體即法性之山鹫應說是靈鹫山故。
論雲如來淨土即第一義谛攝。
法師功德品一條 問。
持經人得幾種功德。
仰顯其數。
又得六根清淨。
何故功德多少不同者 答。
六根淨土令得千功德。
顯數者。
以十善為本。
一善以九善助成十善。
各九即九十善。
通其本十即為一百。
自持經得一百。
勸人持經得一百。
自勸人贊歎持經人得一百成四百。
即此此十善從心所生生善。
三心有其三品。
謂上中下。
以經力故。
上品心中得四百。
中品心中得四百。
下品心中并得四百。
合三令成一千二百功德。
眼鼻身三根。
以持經功用劣故。
唯得中下品。
各得八百功德。
三八二十四即二千四百。
耳舌意三根。
以持經功德能勝故。
得具三品心别各四百。
一根一千二百。
三根三千六百帖。
前二千四百合成六千功德 問。
經雲種種諸璎珞無能識其價聞香智貴賤出處及所在者。
此乃是鼻識所知應言臭。
何故言聞。
未知所以假碓各并辯其人。
于何所任得此功德能也 答。
六根雖殊心識是一。
鼻雖受入分别。
是以遙臭故義同。
于耳故言聞也。
何行位者四依法者。
若依經文即有五種。
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即通凡也。
故法花論雲。
此得六根清淨。
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
又雲。
谛根亦互用。
一一根中皆得。
乃色聞香别味覺觸故。
下文言雖未得菩
終有會化之期故言視父 問。
雲何名皆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答。
四衢道中。
謂四谛心見中學地有障可言覆無學障盡故言路。
所作已辨故言而坐 問。
門外三車譬于何法 答。
譬三乘。
羊車譬小。
鹿車譬中乘。
牛車譬大乘。
羊形小而力小故譬聲聞小乘。
鹿形中而力中故譬緣覺中乘。
牛形大而力大故譬菩薩乘 問。
三車譬智。
化城譬何意 答。
車是遊戲之具故以譬智。
城是息疲之所故譬斷 問。
設車以誘諸子言不其開問以出諸子言一不言三何也 答。
問可貴賤同行所以言一不言三。
車則尊卑别載所以言二不言一 問。
何故門外引子智以三車道中自子而以一城何也 答。
車是獨載之物。
是故言三以外引。
城是衆苦之所是故言以總入 問。
諸子出于門外不見車而索車。
諸子苦于道中不見城何故不索 答。
車為虛指令取之不得。
是以索之。
城為實化入入即是得何須索之。
說引息有沾實雨用以門外有索道中不索 問。
何故火宅之中乃言諸子争出火宅。
化城中乃言衆人前入化城 答。
諸子在家以生死為火宅。
由求離故。
何以争出。
衆人苦道以涅槃為化城。
由求諸故所以言前入 問。
火宅中何故言汝等出來。
化城中何故言汝等去來 答。
火宅是舊苦之處。
前說未有出故喚言出來。
化城是中息之所。
說息己故喚言去來 問。
雲何名互相推排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答。
互相推排者為所狹小。
競共馳走者。
譬登八正之路。
争出火宅者。
譬免五痛之災。
五痛者破五戒得五燒為五痛。
出無量壽經 問。
雲何名等一大車複駕以白牛 答。
以一切智為大車。
駕以白牛者。
以大悲為白牛。
車以運載為義。
悲拔苦為能非智運拔衆生如牛引物故。
涅槃雲。
是故稱佛為大非牛 問。
雲名故名物貪粗弊色聲香味觸 答。
色聲香味觸是五言言界故。
言粗污人稱弊也 問。
長者門内許子三車。
而門外與一車。
于三則許當不與。
于一則與而不許。
此非長者虛妄耶 答。
長者全其軀命利益事實故非虛妄 問。
經雲如來利益一切人生三界。
未審五生中以何生生于三界 答。
五生中以最後生而生三界。
五生者。
一息苦生。
二随類生。
三最勝生。
四增上生。
五最後生 問。
經言火宅何法是宅。
何法是火 答。
三界為宅。
三苦為火。
苦受以苦苦為火。
樂受以壞苦為火。
舍受以行苦為火。
欲界具三火。
無色界具一火。
是故火名火宅。
信解品三條 問。
窮子五十餘年。
何名五十年後得一日之價 答。
以五十二賢聖為五十餘年。
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名五十。
菩薩等覺二位名日餘年。
小乘示得涅槃故雲一日之價。
藥草喻品一條 問。
三草二木各喻何人 答。
小草喻凡夫。
中草喻二乘。
大草喻地前菩薩。
大木喻後三地菩薩。
小木喻初地至七地菩薩。
是名三草二木所譬之人。
授記品二條 問。
聲聞有幾種授記。
何者聲聞作佛 答。
授應化聲聞退菩提心。
聲聞作佛以根熟故。
決定性及增上慢不授作佛以根未熟故 問。
若前後二俱授記作佛可使破二明一。
後既不授作佛應非破二明一 答。
授通授記故四種皆破。
據外授記故兩不記 問。
菩薩發心理應進發。
有何障礙退作聲聞。
假顯退由示其性弱 答。
此至本發大心希大果中間須行八萬四千波羅蜜行。
後經三大阿僧祇時。
雖言鼓玄掉于法流怯長波而自息。
由是菩薩退作聲聞。
故上文言佛道長遠久受勤者乃可得成。
我等疲極。
今言退還即自證也。
化城喻品一條 問。
如來初立作城引接何人。
後滅引接何人 答。
為引凡夫至聖故。
立作城為喻。
小乘入大乘故滅為作滅作差别 問。
兵将破敵應酬重賞。
何故不解明珠乃賜田宅。
為是輪王有燒為是将士動一輕仰頓所由使無監 答。
王心神珠價重唱賞不伐之勳。
佛以妙法經拟被罰群之力。
若使勳輕賞重眷屬必緻驚嗟。
法大機小。
菩薩能無怪或所以未解明珠且賜田宅。
壽量品一條 問。
時我及衆僧俱出靈鹫山者。
為是報佛為是應佛。
若是報佛靈鹫山即是應報土。
若是應佛不應道常在靈鹫山 答。
實是報佛故常在靈鹫山。
由現應相故現有滅不滅。
靈鹫山者。
約體即法性之山鹫應說是靈鹫山故。
論雲如來淨土即第一義谛攝。
法師功德品一條 問。
持經人得幾種功德。
仰顯其數。
又得六根清淨。
何故功德多少不同者 答。
六根淨土令得千功德。
顯數者。
以十善為本。
一善以九善助成十善。
各九即九十善。
通其本十即為一百。
自持經得一百。
勸人持經得一百。
自勸人贊歎持經人得一百成四百。
即此此十善從心所生生善。
三心有其三品。
謂上中下。
以經力故。
上品心中得四百。
中品心中得四百。
下品心中并得四百。
合三令成一千二百功德。
眼鼻身三根。
以持經功用劣故。
唯得中下品。
各得八百功德。
三八二十四即二千四百。
耳舌意三根。
以持經功德能勝故。
得具三品心别各四百。
一根一千二百。
三根三千六百帖。
前二千四百合成六千功德 問。
經雲種種諸璎珞無能識其價聞香智貴賤出處及所在者。
此乃是鼻識所知應言臭。
何故言聞。
未知所以假碓各并辯其人。
于何所任得此功德能也 答。
六根雖殊心識是一。
鼻雖受入分别。
是以遙臭故義同。
于耳故言聞也。
何行位者四依法者。
若依經文即有五種。
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即通凡也。
故法花論雲。
此得六根清淨。
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
又雲。
谛根亦互用。
一一根中皆得。
乃色聞香别味覺觸故。
下文言雖未得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