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釋弘贊在犙輯
○中集 上生内院
上生經雲。
佛告優波離。
佛滅度後。
我諸弟子。
若有精進。
修諸功德。
威儀不缺。
掃塔塗地。
以衆名香。
妙花供養。
行衆三昧。
深入正受。
讀誦經典。
如是等人。
應當至心。
雖不斷結。
如得六通。
應當系念。
念佛形像。
稱彌勒名。
如是等輩。
若一念頃。
受八戒齋。
修諸淨業。
發弘誓願。
命終之後。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於蓮花上。
結加趺坐。
五千天子。
作天妓樂。
持天曼陀羅花。
摩阿曼陀羅花。
以散其上。
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於閻浮提。
廣修福業。
來生此處。
此處名兜率陀天。
今此天主。
名曰彌勒。
汝當歸依。
應聲即禮。
禮已。
谛觀眉間白毫相光。
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時菩薩。
随其宿緣。
為說妙法。
令其堅固。
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如是等衆生。
若淨諸業。
行六事法。
必定無疑。
當得生於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
亦随彌勒下閻浮提。
第一聞法。
於未來世。
值遇賢劫一切諸佛。
於星宿劫。
亦得值遇諸佛世尊。
於諸佛前。
受菩提起。
佛告優波離。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
天龍八部人等。
是諸大衆。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阿薩名者。
聞已歡喜。
恭敬禮拜。
此人命終。
如彈指頃。
即得往生。
如前無異。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
命終亦不堕黑暗處。
邊地邪見。
諸惡律儀。
恒生正見。
眷屬成就。
不謗三寶。
天龍鬼神。
若有欲生兜率天者。
當作是觀。
系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
持佛禁戒。
一日至七日。
思惟十善。
行十善道。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彌勒前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若見一天人。
坐一蓮花。
若一念頃。
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聞彌勒名。
合掌恭敬。
此人除卻五千劫生死之罪。
若有禮敬彌勒者。
除百億劫生死之罪。
設不生天。
未來世中。
龍華菩提樹下。
亦得值遇。
發無上道心。
佛說是語時。
無量大衆。
頂禮如來。
及彌勒足。
繞百千匝。
未得道者。
各發誓願。
我等天人八部。
今於佛前。
發誠實誓。
願於未來世。
值遇彌勒。
舍此身已。
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記曰。
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
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
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金色猕猴 師子月佛本生經雲。
佛在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爾時衆中。
有一菩薩比丘。
名婆須蜜多。
遊行竹園間。
綠樹上下。
聲如猕猴。
或旋三鈴。
作那羅戲。
時諸長者。
及行路人。
競集看之。
衆人集時。
身到空中。
跳上樹端。
作猕猴聲。
耆阇崛山。
八萬四千金色猕猴。
集菩薩所。
菩薩複作種種變現。
令其歡喜。
時諸大衆。
各作是言。
沙門釋子。
猶如兒戲。
幻惑衆人。
所行惡事。
無人信用。
乃與鳥獸而作非法。
如是惡聲。
徧王舍城。
王聞此語。
嫌諸釋子。
即敕長者迦蘭陀曰。
此諸釋子。
多聚猕猴。
在卿園中。
為作何等。
如來知不。
長者啟王。
婆須蜜多。
作變化事。
令諸猕猴。
一時歡喜。
諸天雨花。
持用供養。
為作何等。
臣所不知。
爾時大王。
前後導從。
往詣佛所。
遙見世尊。
身放光明。
如紫金山。
普合大衆。
同於金色。
尊者蜜多。
及八萬四千猕猴。
亦作金色。
時諸猕猴。
見大王來。
作種種變。
中有采花。
奉上大王者。
大王見已。
與諸大衆。
俱至佛所。
為佛作禮。
右繞三匝。
卻坐一面。
白佛言。
此諸猕猴。
宿有何福。
身作金色。
複有何罪。
生畜生中。
尊者蜜多。
複宿殖何福。
生長者家。
出家學道。
複有何罪。
雖生人中。
諸根具足。
不持戒行。
與諸猕猴。
共為伴侶。
歌語之聲。
悉如猕猴。
使外道笑。
惟願世尊。
為我分别。
令我開解。
佛告大王。
谛聽。
善思念之。
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
有佛出世。
名曰然燈。
彼佛滅後。
有比丘。
於山澤中。
修行佛法。
堅持禁戒。
如人護眼。
因是即得阿羅漢。
時空澤中。
有一猕猴。
至羅漢所。
見於羅漢。
坐禅入定。
即取羅漢坐具。
披作袈裟。
如沙門法。
偏袒右肩。
手擎香爐。
繞比丘行。
時彼比丘。
從定覺已。
見此猕猴。
有好善心。
即為彈指。
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應發無上道心。
猕猴聞說。
歡喜踴躍。
五體投地。
敬禮比丘。
複采花散比丘上。
爾時比丘。
即為猕猴說三歸依。
爾時猕猴。
即起合掌。
白言。
大德。
我今欲歸依佛法僧。
比丘為受三歸已。
次當忏悔。
具說罪業。
我得阿羅漢。
能除衆生無量重罪。
如是殷懃三為忏已。
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清淨。
是名菩薩。
汝今盡形壽。
受五戒已。
求阿耨菩提。
爾時猕猴依教受已。
發願已竟。
踴躍歡喜。
走上高山。
懸樹墜死。
由受五戒。
破畜生業。
即生兜率天上。
值一生補處菩薩。
為說無上道心。
即持天花。
下空澤中。
供養羅漢比丘。
羅漢見已。
即便微笑。
告言。
天王善惡之報。
如影随形。
終不相舍。
猕猴天子白言。
大德。
我前身時。
作何罪業。
生猕猴中。
複有何福。
值遇大德。
得免畜生。
生於天上。
羅漢答言。
乃往過去。
此閻浮提。
有佛出世。
名曰寶慧如來。
至涅盤後。
於像法中。
有一比丘。
名蓮花藏。
多與國王長者居士。
而為親友。
邪命謟曲。
不持戒行。
身壞命終。
落阿鼻獄。
如蓮花敷。
滿十八隔。
具受諸苦。
壽命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經曆諸大地獄。
滿八萬四千劫。
從地獄出。
堕餓鬼中。
吞飲镕銅。
經八萬四千歲。
從餓鬼出。
複堕牛豬狗猴中。
各五百身。
緣前供養持戒。
結誓重要。
今複遇我。
得生天上。
持戒比丘。
即我身是。
放逸比丘。
即汝身是。
猕猴天子。
聞此語已。
心驚毛豎。
忏悔前罪。
即還天上。
佛告大王。
彼猕猴者。
雖是畜生。
一見羅漢。
受持三歸五戒。
緣前功德。
超越千劫。
極惡重業。
得生天上。
值遇一生補處菩薩。
從是已後。
值佛無數。
淨修梵行。
具六波羅蜜。
住不退地。
於最後身。
次彌勒後。
當成阿耨菩提。
佛号師子月如來。
佛告大王。
欲知當來師子月佛者。
今此會中婆須蜜多比丘是也。
王聞此語。
即起合掌。
徧體流汗。
悲泣雨淚。
悔過自責。
向婆須蜜多。
頭面着地。
接足為禮忏悔前罪。
佛告大王。
欲知此等八萬四千金色猕猴者。
乃過去拘樓秦佛時。
波羅奈國。
拘睒彌國。
二國之中。
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
行諸非法。
犯諸重禁。
狂愚無智。
如癡猕猴。
見好比丘。
視之如賊。
時有羅漢比丘尼。
名善安隐。
俱為說法。
複懷忿恨。
時羅漢尼見諸惡人不生善心。
即起慈悲。
身升虛空。
作十八變。
時諸惡人。
見變化已。
各脫金環。
散羅漢尼上。
願我生生。
身作金色。
前所作惡。
今悉忏悔。
時諸惡人。
身壞命終。
堕阿鼻地獄。
次第曆。
至九十二劫。
恒處地獄。
從地獄出。
五百身中。
恒為餓鬼。
從餓鬼出。
一千身中。
常為猕猴。
身作金色。
大王當知。
爾時八萬四千犯戒尼。
罵羅漢尼者。
今者會中。
八萬四千諸金色猕猴是也。
爾時供養諸惡比丘尼者。
今大王是。
此諸猕猴。
因宿習故。
持花持香。
供養大王。
爾時污彼比丘尼者。
今瞿迦
佛告優波離。
佛滅度後。
我諸弟子。
若有精進。
修諸功德。
威儀不缺。
掃塔塗地。
以衆名香。
妙花供養。
行衆三昧。
深入正受。
讀誦經典。
如是等人。
應當至心。
雖不斷結。
如得六通。
應當系念。
念佛形像。
稱彌勒名。
如是等輩。
若一念頃。
受八戒齋。
修諸淨業。
發弘誓願。
命終之後。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於蓮花上。
結加趺坐。
五千天子。
作天妓樂。
持天曼陀羅花。
摩阿曼陀羅花。
以散其上。
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於閻浮提。
廣修福業。
來生此處。
此處名兜率陀天。
今此天主。
名曰彌勒。
汝當歸依。
應聲即禮。
禮已。
谛觀眉間白毫相光。
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時菩薩。
随其宿緣。
為說妙法。
令其堅固。
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如是等衆生。
若淨諸業。
行六事法。
必定無疑。
當得生於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
亦随彌勒下閻浮提。
第一聞法。
於未來世。
值遇賢劫一切諸佛。
於星宿劫。
亦得值遇諸佛世尊。
於諸佛前。
受菩提起。
佛告優波離。
佛滅度後。
四部弟子。
天龍八部人等。
是諸大衆。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阿薩名者。
聞已歡喜。
恭敬禮拜。
此人命終。
如彈指頃。
即得往生。
如前無異。
但得聞是彌勒名者。
命終亦不堕黑暗處。
邊地邪見。
諸惡律儀。
恒生正見。
眷屬成就。
不謗三寶。
天龍鬼神。
若有欲生兜率天者。
當作是觀。
系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
持佛禁戒。
一日至七日。
思惟十善。
行十善道。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彌勒前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若見一天人。
坐一蓮花。
若一念頃。
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聞彌勒名。
合掌恭敬。
此人除卻五千劫生死之罪。
若有禮敬彌勒者。
除百億劫生死之罪。
設不生天。
未來世中。
龍華菩提樹下。
亦得值遇。
發無上道心。
佛說是語時。
無量大衆。
頂禮如來。
及彌勒足。
繞百千匝。
未得道者。
各發誓願。
我等天人八部。
今於佛前。
發誠實誓。
願於未來世。
值遇彌勒。
舍此身已。
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記曰。
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
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
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金色猕猴 師子月佛本生經雲。
佛在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爾時衆中。
有一菩薩比丘。
名婆須蜜多。
遊行竹園間。
綠樹上下。
聲如猕猴。
或旋三鈴。
作那羅戲。
時諸長者。
及行路人。
競集看之。
衆人集時。
身到空中。
跳上樹端。
作猕猴聲。
耆阇崛山。
八萬四千金色猕猴。
集菩薩所。
菩薩複作種種變現。
令其歡喜。
時諸大衆。
各作是言。
沙門釋子。
猶如兒戲。
幻惑衆人。
所行惡事。
無人信用。
乃與鳥獸而作非法。
如是惡聲。
徧王舍城。
王聞此語。
嫌諸釋子。
即敕長者迦蘭陀曰。
此諸釋子。
多聚猕猴。
在卿園中。
為作何等。
如來知不。
長者啟王。
婆須蜜多。
作變化事。
令諸猕猴。
一時歡喜。
諸天雨花。
持用供養。
為作何等。
臣所不知。
爾時大王。
前後導從。
往詣佛所。
遙見世尊。
身放光明。
如紫金山。
普合大衆。
同於金色。
尊者蜜多。
及八萬四千猕猴。
亦作金色。
時諸猕猴。
見大王來。
作種種變。
中有采花。
奉上大王者。
大王見已。
與諸大衆。
俱至佛所。
為佛作禮。
右繞三匝。
卻坐一面。
白佛言。
此諸猕猴。
宿有何福。
身作金色。
複有何罪。
生畜生中。
尊者蜜多。
複宿殖何福。
生長者家。
出家學道。
複有何罪。
雖生人中。
諸根具足。
不持戒行。
與諸猕猴。
共為伴侶。
歌語之聲。
悉如猕猴。
使外道笑。
惟願世尊。
為我分别。
令我開解。
佛告大王。
谛聽。
善思念之。
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
有佛出世。
名曰然燈。
彼佛滅後。
有比丘。
於山澤中。
修行佛法。
堅持禁戒。
如人護眼。
因是即得阿羅漢。
時空澤中。
有一猕猴。
至羅漢所。
見於羅漢。
坐禅入定。
即取羅漢坐具。
披作袈裟。
如沙門法。
偏袒右肩。
手擎香爐。
繞比丘行。
時彼比丘。
從定覺已。
見此猕猴。
有好善心。
即為彈指。
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應發無上道心。
猕猴聞說。
歡喜踴躍。
五體投地。
敬禮比丘。
複采花散比丘上。
爾時比丘。
即為猕猴說三歸依。
爾時猕猴。
即起合掌。
白言。
大德。
我今欲歸依佛法僧。
比丘為受三歸已。
次當忏悔。
具說罪業。
我得阿羅漢。
能除衆生無量重罪。
如是殷懃三為忏已。
告猕猴言。
法子。
汝今清淨。
是名菩薩。
汝今盡形壽。
受五戒已。
求阿耨菩提。
爾時猕猴依教受已。
發願已竟。
踴躍歡喜。
走上高山。
懸樹墜死。
由受五戒。
破畜生業。
即生兜率天上。
值一生補處菩薩。
為說無上道心。
即持天花。
下空澤中。
供養羅漢比丘。
羅漢見已。
即便微笑。
告言。
天王善惡之報。
如影随形。
終不相舍。
猕猴天子白言。
大德。
我前身時。
作何罪業。
生猕猴中。
複有何福。
值遇大德。
得免畜生。
生於天上。
羅漢答言。
乃往過去。
此閻浮提。
有佛出世。
名曰寶慧如來。
至涅盤後。
於像法中。
有一比丘。
名蓮花藏。
多與國王長者居士。
而為親友。
邪命謟曲。
不持戒行。
身壞命終。
落阿鼻獄。
如蓮花敷。
滿十八隔。
具受諸苦。
壽命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經曆諸大地獄。
滿八萬四千劫。
從地獄出。
堕餓鬼中。
吞飲镕銅。
經八萬四千歲。
從餓鬼出。
複堕牛豬狗猴中。
各五百身。
緣前供養持戒。
結誓重要。
今複遇我。
得生天上。
持戒比丘。
即我身是。
放逸比丘。
即汝身是。
猕猴天子。
聞此語已。
心驚毛豎。
忏悔前罪。
即還天上。
佛告大王。
彼猕猴者。
雖是畜生。
一見羅漢。
受持三歸五戒。
緣前功德。
超越千劫。
極惡重業。
得生天上。
值遇一生補處菩薩。
從是已後。
值佛無數。
淨修梵行。
具六波羅蜜。
住不退地。
於最後身。
次彌勒後。
當成阿耨菩提。
佛号師子月如來。
佛告大王。
欲知當來師子月佛者。
今此會中婆須蜜多比丘是也。
王聞此語。
即起合掌。
徧體流汗。
悲泣雨淚。
悔過自責。
向婆須蜜多。
頭面着地。
接足為禮忏悔前罪。
佛告大王。
欲知此等八萬四千金色猕猴者。
乃過去拘樓秦佛時。
波羅奈國。
拘睒彌國。
二國之中。
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
行諸非法。
犯諸重禁。
狂愚無智。
如癡猕猴。
見好比丘。
視之如賊。
時有羅漢比丘尼。
名善安隐。
俱為說法。
複懷忿恨。
時羅漢尼見諸惡人不生善心。
即起慈悲。
身升虛空。
作十八變。
時諸惡人。
見變化已。
各脫金環。
散羅漢尼上。
願我生生。
身作金色。
前所作惡。
今悉忏悔。
時諸惡人。
身壞命終。
堕阿鼻地獄。
次第曆。
至九十二劫。
恒處地獄。
從地獄出。
五百身中。
恒為餓鬼。
從餓鬼出。
一千身中。
常為猕猴。
身作金色。
大王當知。
爾時八萬四千犯戒尼。
罵羅漢尼者。
今者會中。
八萬四千諸金色猕猴是也。
爾時供養諸惡比丘尼者。
今大王是。
此諸猕猴。
因宿習故。
持花持香。
供養大王。
爾時污彼比丘尼者。
今瞿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