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釋弘贊在犙輯
○初集 應化垂迹
一切大地菩薩。
住首楞嚴定。
於十方世界。
以種種色像。
普門示現。
誘化群生。
同歸覺岸。
故首楞嚴三昧經雲。
爾時名意菩薩。
白佛言。
世尊。
此彌勒菩薩。
一生補處。
次於世尊。
當得阿耨菩提。
得是首楞嚴三昧耶。
佛言。
其諸菩薩。
得住十地。
一生補處。
受佛正位。
皆得是首楞嚴三昧。
時彌勒菩薩。
即示現神力。
一切衆會。
見此三千大千世界。
諸閻浮提中。
皆是彌勒菩薩。
或見在天上。
或見在人間。
或見出家。
或見在家。
或見侍佛如阿難。
或見智慧如舍利弗。
或見神通如目犍連。
或見頭陀如大迦葉。
或見說法如富樓那。
或見密行如羅睺羅。
或見持律如優波離。
或見天眼如何那律。
或見坐禅如離婆多。
如是一切中。
皆見彌勒。
或見入諸城邑聚落乞食。
或見說法。
或見坐禅。
時諸菩薩及諸天衆。
一切皆見彌勒菩薩。
現首楞嚴三昧神通勢力。
見已。
即大歡喜。
白佛言。
世尊。
譬如真金。
雖複鍛磨。
不失其性。
是諸大士。
亦複如是。
随所試處。
皆能示現。
不思議法性。
若能通達此三昧。
當知則能通達三乘一切道行。
餘如華嚴經。
善财童子。
入毗盧樓閣所見。
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
今時退失菩提心者。
亦為教化父母親屬。
及諸婆羅門。
而生於此閻浮提界。
摩羅提國。
拘咤聚落。
婆羅門家。
我住此大樓閣中。
為随順衆生心故。
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子故。
為欲示現将降生時。
大智法門。
與一生菩薩。
共談論故。
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
令悉開悟。
故於此命終。
生兜率天。
上生經雲。
佛告優波離。
兜率陀天。
十善報應。
勝善妙福處。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
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
及十善果者。
不能窮盡。
(依正兩觀詳如經文)優婆離白佛言。
世尊。
今此大士。
何時於閻浮提沒。
生於彼天。
佛告離波離。
卻從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於波羅奈國。
劫波利村。
波婆利大婆羅門家。
本所生處。
結加趺坐。
如入滅定。
身紫金色。
光明豔赫。
如百千日。
上至兜率陀天。
其身舍利。
如鑄金像。
不動不搖。
身圓光中。
有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蜜。
字義炳然。
時諸天人。
尋即為起衆寶妙塔。
供養舍利。
時兜率陀天。
七寶台内。
摩尼殿上。
師子床座。
忽然化生。
於蓮華上。
結加趺坐。
身如閻浮檀金色。
長十六由旬。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皆悉具足。
頂上肉髻。
發绀瑠璃色。
釋迦毗楞伽摩尼。
百千萬億。
甄叔迦寶。
以嚴天冠。
其天冠中。
有五百億色。
一一色中。
有無量百千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侍者。
複有他方諸大菩薩。
作十八變。
随意自在。
住天冠中。
彌勒眉間。
有白毫相光。
流出衆光。
作百寶色。
乃至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與諸天子。
各坐華座。
晝夜六時。
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經一時中。
成就五百億天子。
令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處兜率陀天。
晝夜恒說此不退轉法輪。
度諸天子。
閻浮提歲數。
五十六億萬歲。
爾乃下生於閻浮提。
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
生兜率陀天因緣(閻浮提。
新雲贍部州。
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
共有萬億閻浮提。
劫波利村。
即拘咤聚落。
釋迦毗楞伽。
此雲能勝。
甄叔迦。
此雲赤色。
兜率陀。
新雲睹史多。
此雲熹足。
彼諸天。
多修熹足定故。
亦雲知足。
於五欲知止足故)。
傅大士 大士姓傅。
名翕。
字玄風。
婺州義烏縣人。
父名宣慈。
字廣愛。
母王氏。
世為農。
以齊建武四年丁醜歲。
五月八日生。
端靖淳和。
無所愛着。
少不學問。
時與裡人漁。
每得魚。
常以竹籠盛之。
沉深水中。
祝曰。
去者去。
止者留。
時人以為愚。
梁天監十一年。
年十六歲。
娶劉氏。
名曰妙光。
生子。
一曰普建。
二曰普成。
普通元年。
年二十四。
於稽停塘下。
遇一梵僧。
号嵩頭陀。
語大士曰。
我昔與汝於毗婆屍佛前發願。
汝今兜率天宮受用現在。
何時當還。
因命臨水觀影。
乃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曰。
爐鞴之所多鈍鐵。
良醫門下足病人。
當度生為急。
何暇思天之樂乎。
於是結庵松山下雙梼樹間。
即今雙林寺是。
自号雙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日與妙光營作。
夜則行道。
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
放光集大士身。
從是身常出妙香。
又感七佛相随。
釋迦引前。
維摩接後。
每旦鐘鳴。
有仙人騰空而下。
随喜行道。
嘗謂弟子曰。
我得首楞嚴三昧。
又曰。
我得無漏智。
弟子佥曰。
首楞嚴三昧。
唯十地菩薩。
方能得之。
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薩。
示迹同凡耳。
告大衆曰。
學道若不值無生師。
終不得道。
我是現前得無生人。
昔隐此事。
今不覆藏。
以示汝等。
又弟子禮拜。
大士因謂之曰。
汝等禮我。
但禮殿中佛。
即我形像。
又曰。
我於夢中。
憶得過去師。
名曰。
善明世尊。
或問曰。
善明世尊。
得道時師耶。
發心時師耶。
答曰。
非發心時師也。
彼佛出世時。
我為國王。
供養彼佛。
彼佛壽八萬歲。
我作佛時。
壽量亦爾。
大通六年。
大士詣阙。
武帝問大士。
師事從誰。
答曰。
從無所從。
師無所師。
事無所事。
自是天下。
名僧雲集。
此處常降甘露。
大士躬寫經律。
千有餘卷。
願諸衆生。
離苦解脫。
大士三至京師。
所度道俗。
不可勝計。
謂弟子曰。
我於賢劫千佛中。
一佛耳。
若願生千佛中。
即得見我。
又告衆曰。
我舍此身時。
期嵩頭陀。
暫往忉利天。
不久還兜率天。
汝願生彼。
即得見我也。
大同八年。
立誓持上齋。
作願文曰。
弟子善慧。
今啟釋迦世尊。
十方三世諸佛。
盡虛空徧法界。
常住三寶。
弟子自念今生。
無可從心布施。
拔濟受苦衆生。
自今立誓三年。
持上齋。
每月六日不飲食。
以此饑渴之苦。
代一切衆生酬償罪業。
速得解脫。
以不食之糧。
廣作布施。
願諸衆生。
世世備足财法無量。
永離愛染。
不作三業。
得大總持。
摧伏諸魔。
成無上道。
誓舍身命财。
普為一切供養諸佛。
謹持不食上齋。
而取滅度。
執志燒身。
為大明镫。
為一切供養三寶。
遂先告衆曰。
莫懷憂惱。
夫物有生有死。
事有成有敗。
天下恩愛。
皆悉離别。
今舍此穢濁之身。
當得無上清淨法身。
唯願徒衆。
無懷悲戀。
生生世世。
不相舍離。
永為眷屬。
至成佛道。
但自相率。
共辦樵薪。
於雙林山頂。
營作火龛。
願以此因緣。
當來世界。
必為佛事。
普度一切。
共同解脫。
至四月八日。
弟子留堅意。
範難陀等。
十有九人。
各請奉代師主。
持不食上齋。
及燒身供養三寶。
複有四部弟子。
刺心燒指。
割耳。
留大士久住世間。
又曰。
吾悟道已四十劫。
釋迦世尊方始發心。
蓋謂能舍身苦行。
所以先我成佛耳。
嵩頭陀入滅。
大士心自知之。
乃集諸弟子曰。
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
我同度衆生之人。
去已盡矣。
我決不久住於世。
乃作還源詩十二章。
時太建元年。
歲次己醜。
夏四月。
丙申朔。
大士寝疾。
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曰。
我從第四天來。
為度衆生故。
住首楞嚴定。
於十方世界。
以種種色像。
普門示現。
誘化群生。
同歸覺岸。
故首楞嚴三昧經雲。
爾時名意菩薩。
白佛言。
世尊。
此彌勒菩薩。
一生補處。
次於世尊。
當得阿耨菩提。
得是首楞嚴三昧耶。
佛言。
其諸菩薩。
得住十地。
一生補處。
受佛正位。
皆得是首楞嚴三昧。
時彌勒菩薩。
即示現神力。
一切衆會。
見此三千大千世界。
諸閻浮提中。
皆是彌勒菩薩。
或見在天上。
或見在人間。
或見出家。
或見在家。
或見侍佛如阿難。
或見智慧如舍利弗。
或見神通如目犍連。
或見頭陀如大迦葉。
或見說法如富樓那。
或見密行如羅睺羅。
或見持律如優波離。
或見天眼如何那律。
或見坐禅如離婆多。
如是一切中。
皆見彌勒。
或見入諸城邑聚落乞食。
或見說法。
或見坐禅。
時諸菩薩及諸天衆。
一切皆見彌勒菩薩。
現首楞嚴三昧神通勢力。
見已。
即大歡喜。
白佛言。
世尊。
譬如真金。
雖複鍛磨。
不失其性。
是諸大士。
亦複如是。
随所試處。
皆能示現。
不思議法性。
若能通達此三昧。
當知則能通達三乘一切道行。
餘如華嚴經。
善财童子。
入毗盧樓閣所見。
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
今時退失菩提心者。
亦為教化父母親屬。
及諸婆羅門。
而生於此閻浮提界。
摩羅提國。
拘咤聚落。
婆羅門家。
我住此大樓閣中。
為随順衆生心故。
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子故。
為欲示現将降生時。
大智法門。
與一生菩薩。
共談論故。
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
令悉開悟。
故於此命終。
生兜率天。
上生經雲。
佛告優波離。
兜率陀天。
十善報應。
勝善妙福處。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
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
及十善果者。
不能窮盡。
(依正兩觀詳如經文)優婆離白佛言。
世尊。
今此大士。
何時於閻浮提沒。
生於彼天。
佛告離波離。
卻從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於波羅奈國。
劫波利村。
波婆利大婆羅門家。
本所生處。
結加趺坐。
如入滅定。
身紫金色。
光明豔赫。
如百千日。
上至兜率陀天。
其身舍利。
如鑄金像。
不動不搖。
身圓光中。
有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蜜。
字義炳然。
時諸天人。
尋即為起衆寶妙塔。
供養舍利。
時兜率陀天。
七寶台内。
摩尼殿上。
師子床座。
忽然化生。
於蓮華上。
結加趺坐。
身如閻浮檀金色。
長十六由旬。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皆悉具足。
頂上肉髻。
發绀瑠璃色。
釋迦毗楞伽摩尼。
百千萬億。
甄叔迦寶。
以嚴天冠。
其天冠中。
有五百億色。
一一色中。
有無量百千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侍者。
複有他方諸大菩薩。
作十八變。
随意自在。
住天冠中。
彌勒眉間。
有白毫相光。
流出衆光。
作百寶色。
乃至豔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與諸天子。
各坐華座。
晝夜六時。
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
經一時中。
成就五百億天子。
令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處兜率陀天。
晝夜恒說此不退轉法輪。
度諸天子。
閻浮提歲數。
五十六億萬歲。
爾乃下生於閻浮提。
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
生兜率陀天因緣(閻浮提。
新雲贍部州。
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
共有萬億閻浮提。
劫波利村。
即拘咤聚落。
釋迦毗楞伽。
此雲能勝。
甄叔迦。
此雲赤色。
兜率陀。
新雲睹史多。
此雲熹足。
彼諸天。
多修熹足定故。
亦雲知足。
於五欲知止足故)。
傅大士 大士姓傅。
名翕。
字玄風。
婺州義烏縣人。
父名宣慈。
字廣愛。
母王氏。
世為農。
以齊建武四年丁醜歲。
五月八日生。
端靖淳和。
無所愛着。
少不學問。
時與裡人漁。
每得魚。
常以竹籠盛之。
沉深水中。
祝曰。
去者去。
止者留。
時人以為愚。
梁天監十一年。
年十六歲。
娶劉氏。
名曰妙光。
生子。
一曰普建。
二曰普成。
普通元年。
年二十四。
於稽停塘下。
遇一梵僧。
号嵩頭陀。
語大士曰。
我昔與汝於毗婆屍佛前發願。
汝今兜率天宮受用現在。
何時當還。
因命臨水觀影。
乃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曰。
爐鞴之所多鈍鐵。
良醫門下足病人。
當度生為急。
何暇思天之樂乎。
於是結庵松山下雙梼樹間。
即今雙林寺是。
自号雙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日與妙光營作。
夜則行道。
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
放光集大士身。
從是身常出妙香。
又感七佛相随。
釋迦引前。
維摩接後。
每旦鐘鳴。
有仙人騰空而下。
随喜行道。
嘗謂弟子曰。
我得首楞嚴三昧。
又曰。
我得無漏智。
弟子佥曰。
首楞嚴三昧。
唯十地菩薩。
方能得之。
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薩。
示迹同凡耳。
告大衆曰。
學道若不值無生師。
終不得道。
我是現前得無生人。
昔隐此事。
今不覆藏。
以示汝等。
又弟子禮拜。
大士因謂之曰。
汝等禮我。
但禮殿中佛。
即我形像。
又曰。
我於夢中。
憶得過去師。
名曰。
善明世尊。
或問曰。
善明世尊。
得道時師耶。
發心時師耶。
答曰。
非發心時師也。
彼佛出世時。
我為國王。
供養彼佛。
彼佛壽八萬歲。
我作佛時。
壽量亦爾。
大通六年。
大士詣阙。
武帝問大士。
師事從誰。
答曰。
從無所從。
師無所師。
事無所事。
自是天下。
名僧雲集。
此處常降甘露。
大士躬寫經律。
千有餘卷。
願諸衆生。
離苦解脫。
大士三至京師。
所度道俗。
不可勝計。
謂弟子曰。
我於賢劫千佛中。
一佛耳。
若願生千佛中。
即得見我。
又告衆曰。
我舍此身時。
期嵩頭陀。
暫往忉利天。
不久還兜率天。
汝願生彼。
即得見我也。
大同八年。
立誓持上齋。
作願文曰。
弟子善慧。
今啟釋迦世尊。
十方三世諸佛。
盡虛空徧法界。
常住三寶。
弟子自念今生。
無可從心布施。
拔濟受苦衆生。
自今立誓三年。
持上齋。
每月六日不飲食。
以此饑渴之苦。
代一切衆生酬償罪業。
速得解脫。
以不食之糧。
廣作布施。
願諸衆生。
世世備足财法無量。
永離愛染。
不作三業。
得大總持。
摧伏諸魔。
成無上道。
誓舍身命财。
普為一切供養諸佛。
謹持不食上齋。
而取滅度。
執志燒身。
為大明镫。
為一切供養三寶。
遂先告衆曰。
莫懷憂惱。
夫物有生有死。
事有成有敗。
天下恩愛。
皆悉離别。
今舍此穢濁之身。
當得無上清淨法身。
唯願徒衆。
無懷悲戀。
生生世世。
不相舍離。
永為眷屬。
至成佛道。
但自相率。
共辦樵薪。
於雙林山頂。
營作火龛。
願以此因緣。
當來世界。
必為佛事。
普度一切。
共同解脫。
至四月八日。
弟子留堅意。
範難陀等。
十有九人。
各請奉代師主。
持不食上齋。
及燒身供養三寶。
複有四部弟子。
刺心燒指。
割耳。
留大士久住世間。
又曰。
吾悟道已四十劫。
釋迦世尊方始發心。
蓋謂能舍身苦行。
所以先我成佛耳。
嵩頭陀入滅。
大士心自知之。
乃集諸弟子曰。
嵩公已還兜率天宮待我。
我同度衆生之人。
去已盡矣。
我決不久住於世。
乃作還源詩十二章。
時太建元年。
歲次己醜。
夏四月。
丙申朔。
大士寝疾。
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曰。
我從第四天來。
為度衆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