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龜鏡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梨。
及王五百黃門是。
佛告大王。
身口意業。
不可不慎。
爾時王聞佛說。
對佛忏悔。
慚愧自責。
豁然意解。
得阿那含果。
王所将八千人。
求佛出家。
并成羅漢。
餘一萬六千人。
皆發菩提心。
八萬諸天。
亦俱發心。
八萬四千金色猕猴。
聞昔因緣。
慚愧自責。
繞佛千匝。
向佛忏悔。
各發無上菩提心。
随壽長短。
命終之後。
當生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
得不退轉。
更過百萬億那由他。
阿僧祗恒河沙劫。
當得成佛。
八萬四千。
次第出世。
共同一劫。
劫名大光。
同一佛号。
并名金光明如來(古時禽獸能言語者。
以彼堕落受畜生身日淺。
今不能言者。
由其流轉地獄畜生道中日久。
故不能解人言也)。
天女 首楞嚴三昧經雲。
佛告阿難。
汝今見是二百天女合掌敬禮如來者不。
阿難言。
已見。
佛言。
是諸天女。
已曾於昔五百佛所。
深種善根。
從是已去。
當複供養。
無數諸佛。
過七百阿僧祇劫已。
皆得成佛。
号曰淨王。
是諸天女。
命終之後。
得轉女身。
皆當生於兜率天上供養奉事彌勒菩薩。
童子 生經雲。
時有五百幼童。
相結為伴。
日日遊戲。
俱至江水。
聚沙興塔。
各言塔好。
諸有善心。
宿命福薄。
時天卒雨。
江水暴漲。
流溺而死。
佛告衆人。
五百童子。
生兜率天。
皆同發心。
為菩薩行。
佛放光明。
令其父母。
見子所在。
佛遙呼五百幼童天子來。
尋時皆至。
住於虛空中。
華散於佛下。
稽首禮言。
蒙世尊恩。
雖身喪亡。
得見彌勒佛。
佛言善哉。
卿等快計。
知道至真。
興立塔寺。
因是生天。
見於彌勒。
咨受法誨。
佛為說經。
鹹然歡喜。
立不退轉。
各白父母。
勿複愁苦。
努力精進。
以法自修。
父母皆發道意。
天子禮佛。
右繞三匝。
忽然不現。
還兜率天。
禽獸 心地觀經雲。
過去世。
迦葉如來。
為諸禽獸。
而說偈言。
是身為苦本餘苦為枝葉若能斷苦本衆苦悉皆除汝等先世業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量雜類受苦身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澤衆罪皆消滅是身苦不淨無我及無常汝等鹹應當深生厭離心 爾時無量諸禽獸等。
聞此偈已。
於一念心。
至誠忏悔。
便舍惡道。
生第四天。
奉觐一生補處菩薩。
聞不退法。
究竟涅盤。
野幹 未曾有因緣經雲。
昔毗摩國。
徙陁山。
有一野幹。
為師子所逐。
堕一丘野井已經三日。
安心分死。
自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恨不饷師子奈何死厄身貪命無功死無功已可恨複污人中水我悔十方佛願垂照我心前代諸惡業現償皆令盡從是值明師修行盡作佛 時天帝釋聞之。
與八萬諸天。
到其井側。
曰不聞聖教。
久處幽冥。
向說非凡。
願更宣法。
野幹答曰。
天帝無訓。
不識時宜。
法師在下。
自處其上。
初不修敬。
而問法要。
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
叩頭忏悔。
憶念我昔。
曾見世人。
先敷高座。
後請法師。
諸天即各脫寶衣。
積為高座野。
幹升座。
曰有二大因緣。
一者說法開化人天福無量故。
二者為報施食恩故。
天帝白曰。
得免井厄。
功報應大。
雲何恩不及耶。
答曰。
生死各宜。
有人貪生。
有人樂死。
有愚癡人。
不知死後更生。
違遠佛法。
不值明師。
貪生畏死。
死堕地獄。
有智慧人。
奉事三寶。
遭遇明師。
改惡修善。
如斯之人。
惡生樂死。
死生天上。
天帝曰。
如尊所誨。
全命無功者。
願聞施食施法。
答曰。
布施饑餓。
濟一日之命。
施珍寶者。
濟一世之乏。
增益生死。
說法教化者。
能令衆生出世間道。
得三乘果。
免三惡道。
受人天樂。
是故佛說。
以法作施。
功德無量。
天帝曰。
師今此形。
為是業報。
為是應化。
答曰。
是罪非應。
天帝曰。
我謂是聖。
方聞罪報。
未知其故。
願聞因緣。
答曰。
昔生波羅奈國。
波頭摩城。
為貧家子。
剎利之種。
幼懷聰朗。
特好學習。
至年十二。
逐師於山。
不失時節。
經五十年。
九十六種經書。
靡所不達。
皆由和尚之恩。
其功難報。
由先學慧。
自識宿命。
由受王位。
奢淫着樂。
報盡命終。
生地獄畜生。
(自下雲雲。
略而不述)時天帝釋。
與八萬諸天。
從受十善。
欲還天宮。
問曰。
和尚何時舍此罪報。
得生天上。
野幹曰。
克後七日。
當舍此身。
生兜率天。
汝等便可願生彼天。
多有菩薩說法教化。
時野幹一心。
專念十善行法。
不行求食。
七日命終。
生兜率天宮。
複識宿命。
複以十善教化諸天(野幹。
似狐而小。
色青黃如狗。
巢於絕岩高木上)。
須達長者(亦名給孤獨) 時須達共舍利弗。
往舍衛城外。
規圖精舍基址。
須達自手捉繩一頭。
舍利弗自捉一頭。
共經精舍。
時舍利弗。
欣然含笑。
須達問言。
尊者何故笑。
答言。
汝始於此經地。
六欲天中。
宮殿已成。
即借彼道眼。
悉見六天。
嚴淨宮殿。
問舍利弗言。
六天。
何處最樂。
舍利弗言。
下三天色染。
上二天憍逸。
第四天中。
少欲知足。
恒有一生補處菩薩。
來生其中。
法訓不絕。
須達曰。
我正當生第四天中。
出言已竟。
餘宮悉滅。
唯第四天。
宮殿湛然。
雜阿含經雲。
給孤獨長者疾病。
佛自往看之。
記其得阿那含果。
乃至命終。
生兜率陀天。
恒下來禮拜佛。
聽法已。
還歸天上(此據迹中。
說其得小果。
若論其實。
是大菩薩)。
無着世親菩薩(世親舊雲天親) 無着菩薩。
天竺健馱邏國人也。
佛去世後一千年中。
誕靈利見。
承風悟道。
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
頃之。
回信大乘。
其弟世親菩薩。
於說一切有部。
出家受業。
博聞強識。
達學研機。
無着弟子佛陀僧诃。
(唐言師子覺)者。
密行莫測。
高才有聞。
二三賢哲。
每相謂曰。
凡修行業。
願睹慈氏。
若先舍壽。
得遂宿心。
當相報語。
以知所至。
其後師子覺。
先舍壽命。
三年不報。
世親菩薩尋亦舍命。
時經六月。
亦無報命。
時諸外道。
鹹皆譏诮。
謂世親菩薩及師子覺。
流轉惡趣。
遂無靈鑒。
其後無着菩薩。
於夜初分。
方為門人教授定法。
燈光忽翳。
空中大明。
有一天人。
乘虛下降。
即進階庭。
敬禮無着。
無着曰。
爾來何暮。
今名何謂。
對曰。
從此舍壽命。
往睹史多天。
慈氏内衆。
蓮花中生。
蓮花才開。
慈氏贊曰。
善來廣慧。
善來廣慧。
旋繞才周。
即來報命。
無着菩薩曰。
師子覺者。
今何所在。
曰我旋繞時。
見師子覺。
在外衆中。
耽着天樂。
無暇相顧。
讵能來報。
無着菩薩曰。
斯事已矣。
慈氏何相。
演說何法。
曰慈氏相好。
言莫能宣。
演說妙法。
義不異此。
然菩薩妙旨。
清暢和雅。
聞者忘倦。
受者無厭。
雲雲(今人皆謂師子覺耽着天樂。
以此為病。
然生兜率。
本為求見彌勒。
親承法誨。
悟無生忍。
豈求天樂。
既無耽樂之念。
何患不生内衆。
又其師子覺。
初心發願。
所祈誰知。
既雲密行莫測。
豈可得而思議哉)。
道安法師 安姓衛氏。
常山扶抑人也。
少出家。
驅役田舍。
至於三年。
執勤就勞。
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
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入田。
因息就覽。
及王五百黃門是。
佛告大王。
身口意業。
不可不慎。
爾時王聞佛說。
對佛忏悔。
慚愧自責。
豁然意解。
得阿那含果。
王所将八千人。
求佛出家。
并成羅漢。
餘一萬六千人。
皆發菩提心。
八萬諸天。
亦俱發心。
八萬四千金色猕猴。
聞昔因緣。
慚愧自責。
繞佛千匝。
向佛忏悔。
各發無上菩提心。
随壽長短。
命終之後。
當生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
得不退轉。
更過百萬億那由他。
阿僧祗恒河沙劫。
當得成佛。
八萬四千。
次第出世。
共同一劫。
劫名大光。
同一佛号。
并名金光明如來(古時禽獸能言語者。
以彼堕落受畜生身日淺。
今不能言者。
由其流轉地獄畜生道中日久。
故不能解人言也)。
天女 首楞嚴三昧經雲。
佛告阿難。
汝今見是二百天女合掌敬禮如來者不。
阿難言。
已見。
佛言。
是諸天女。
已曾於昔五百佛所。
深種善根。
從是已去。
當複供養。
無數諸佛。
過七百阿僧祇劫已。
皆得成佛。
号曰淨王。
是諸天女。
命終之後。
得轉女身。
皆當生於兜率天上供養奉事彌勒菩薩。
童子 生經雲。
時有五百幼童。
相結為伴。
日日遊戲。
俱至江水。
聚沙興塔。
各言塔好。
諸有善心。
宿命福薄。
時天卒雨。
江水暴漲。
流溺而死。
佛告衆人。
五百童子。
生兜率天。
皆同發心。
為菩薩行。
佛放光明。
令其父母。
見子所在。
佛遙呼五百幼童天子來。
尋時皆至。
住於虛空中。
華散於佛下。
稽首禮言。
蒙世尊恩。
雖身喪亡。
得見彌勒佛。
佛言善哉。
卿等快計。
知道至真。
興立塔寺。
因是生天。
見於彌勒。
咨受法誨。
佛為說經。
鹹然歡喜。
立不退轉。
各白父母。
勿複愁苦。
努力精進。
以法自修。
父母皆發道意。
天子禮佛。
右繞三匝。
忽然不現。
還兜率天。
禽獸 心地觀經雲。
過去世。
迦葉如來。
為諸禽獸。
而說偈言。
是身為苦本餘苦為枝葉若能斷苦本衆苦悉皆除汝等先世業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量雜類受苦身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澤衆罪皆消滅是身苦不淨無我及無常汝等鹹應當深生厭離心 爾時無量諸禽獸等。
聞此偈已。
於一念心。
至誠忏悔。
便舍惡道。
生第四天。
奉觐一生補處菩薩。
聞不退法。
究竟涅盤。
野幹 未曾有因緣經雲。
昔毗摩國。
徙陁山。
有一野幹。
為師子所逐。
堕一丘野井已經三日。
安心分死。
自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恨不饷師子奈何死厄身貪命無功死無功已可恨複污人中水我悔十方佛願垂照我心前代諸惡業現償皆令盡從是值明師修行盡作佛 時天帝釋聞之。
與八萬諸天。
到其井側。
曰不聞聖教。
久處幽冥。
向說非凡。
願更宣法。
野幹答曰。
天帝無訓。
不識時宜。
法師在下。
自處其上。
初不修敬。
而問法要。
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
叩頭忏悔。
憶念我昔。
曾見世人。
先敷高座。
後請法師。
諸天即各脫寶衣。
積為高座野。
幹升座。
曰有二大因緣。
一者說法開化人天福無量故。
二者為報施食恩故。
天帝白曰。
得免井厄。
功報應大。
雲何恩不及耶。
答曰。
生死各宜。
有人貪生。
有人樂死。
有愚癡人。
不知死後更生。
違遠佛法。
不值明師。
貪生畏死。
死堕地獄。
有智慧人。
奉事三寶。
遭遇明師。
改惡修善。
如斯之人。
惡生樂死。
死生天上。
天帝曰。
如尊所誨。
全命無功者。
願聞施食施法。
答曰。
布施饑餓。
濟一日之命。
施珍寶者。
濟一世之乏。
增益生死。
說法教化者。
能令衆生出世間道。
得三乘果。
免三惡道。
受人天樂。
是故佛說。
以法作施。
功德無量。
天帝曰。
師今此形。
為是業報。
為是應化。
答曰。
是罪非應。
天帝曰。
我謂是聖。
方聞罪報。
未知其故。
願聞因緣。
答曰。
昔生波羅奈國。
波頭摩城。
為貧家子。
剎利之種。
幼懷聰朗。
特好學習。
至年十二。
逐師於山。
不失時節。
經五十年。
九十六種經書。
靡所不達。
皆由和尚之恩。
其功難報。
由先學慧。
自識宿命。
由受王位。
奢淫着樂。
報盡命終。
生地獄畜生。
(自下雲雲。
略而不述)時天帝釋。
與八萬諸天。
從受十善。
欲還天宮。
問曰。
和尚何時舍此罪報。
得生天上。
野幹曰。
克後七日。
當舍此身。
生兜率天。
汝等便可願生彼天。
多有菩薩說法教化。
時野幹一心。
專念十善行法。
不行求食。
七日命終。
生兜率天宮。
複識宿命。
複以十善教化諸天(野幹。
似狐而小。
色青黃如狗。
巢於絕岩高木上)。
須達長者(亦名給孤獨) 時須達共舍利弗。
往舍衛城外。
規圖精舍基址。
須達自手捉繩一頭。
舍利弗自捉一頭。
共經精舍。
時舍利弗。
欣然含笑。
須達問言。
尊者何故笑。
答言。
汝始於此經地。
六欲天中。
宮殿已成。
即借彼道眼。
悉見六天。
嚴淨宮殿。
問舍利弗言。
六天。
何處最樂。
舍利弗言。
下三天色染。
上二天憍逸。
第四天中。
少欲知足。
恒有一生補處菩薩。
來生其中。
法訓不絕。
須達曰。
我正當生第四天中。
出言已竟。
餘宮悉滅。
唯第四天。
宮殿湛然。
雜阿含經雲。
給孤獨長者疾病。
佛自往看之。
記其得阿那含果。
乃至命終。
生兜率陀天。
恒下來禮拜佛。
聽法已。
還歸天上(此據迹中。
說其得小果。
若論其實。
是大菩薩)。
無着世親菩薩(世親舊雲天親) 無着菩薩。
天竺健馱邏國人也。
佛去世後一千年中。
誕靈利見。
承風悟道。
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
頃之。
回信大乘。
其弟世親菩薩。
於說一切有部。
出家受業。
博聞強識。
達學研機。
無着弟子佛陀僧诃。
(唐言師子覺)者。
密行莫測。
高才有聞。
二三賢哲。
每相謂曰。
凡修行業。
願睹慈氏。
若先舍壽。
得遂宿心。
當相報語。
以知所至。
其後師子覺。
先舍壽命。
三年不報。
世親菩薩尋亦舍命。
時經六月。
亦無報命。
時諸外道。
鹹皆譏诮。
謂世親菩薩及師子覺。
流轉惡趣。
遂無靈鑒。
其後無着菩薩。
於夜初分。
方為門人教授定法。
燈光忽翳。
空中大明。
有一天人。
乘虛下降。
即進階庭。
敬禮無着。
無着曰。
爾來何暮。
今名何謂。
對曰。
從此舍壽命。
往睹史多天。
慈氏内衆。
蓮花中生。
蓮花才開。
慈氏贊曰。
善來廣慧。
善來廣慧。
旋繞才周。
即來報命。
無着菩薩曰。
師子覺者。
今何所在。
曰我旋繞時。
見師子覺。
在外衆中。
耽着天樂。
無暇相顧。
讵能來報。
無着菩薩曰。
斯事已矣。
慈氏何相。
演說何法。
曰慈氏相好。
言莫能宣。
演說妙法。
義不異此。
然菩薩妙旨。
清暢和雅。
聞者忘倦。
受者無厭。
雲雲(今人皆謂師子覺耽着天樂。
以此為病。
然生兜率。
本為求見彌勒。
親承法誨。
悟無生忍。
豈求天樂。
既無耽樂之念。
何患不生内衆。
又其師子覺。
初心發願。
所祈誰知。
既雲密行莫測。
豈可得而思議哉)。
道安法師 安姓衛氏。
常山扶抑人也。
少出家。
驅役田舍。
至於三年。
執勤就勞。
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
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入田。
因息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