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關燈
與道合。

    夢堂噩上人示所為慈照師行述。

    泊焉若玄酒之緻其誠。

    韬兮若絅衣之蒙其飾。

    逞奇闡幽大小委折。

    各當其職。

    合儒者之辭。

    傳信永遠為無疑也(清容集)。

     虞集 集。

    字伯生。

    宋丞相允文五世孫。

    其先蜀人。

    父汲。

    宋黃崗尉。

    宋亡僑居臨川之崇仁。

    大德初始至京師。

    以大臣薦授大都儒學教授。

    除國子助教。

    自将仕郎十二轉為通奉大夫。

    封仁壽郡公。

    谥文靖。

    嘗辟右室。

    書邵堯夫詩題曰。

    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接方外士。

    必扣擊其說。

    以為聖人之教不明。

    為學者無所底止。

    苟於吾道異端疑似之間不能深知。

    而欲竊究夫性命之原。

    死生之故。

    其不折而歸之者否矣(元史)。

    嘗曰。

    佛以因果二法制服得天下人心。

    無智愚賢不肖。

    總出不得這兩個字。

    【标】撰北磵簡公塔銘。

    有曰。

    自昔奇偉之士。

    或曠世一遇。

    其不恒見於天下者何也。

    蓋嘗聞之。

    豈無其人哉。

    自夫世務之沉冥。

    俗學之纏糾。

    有不足以摯而留之者。

    於是脫然自拔於浮沉起滅之表。

    以求其本初之極至者。

    皆其人也。

    晦機熙公塔銘有曰。

    聞佛氏之宗。

    禅者其度人也。

    以悟為則。

    必使自緻於思慮之所不及。

    時至機應則決而啟之。

    是以言發意解。

    解泯言忘。

    謂之不立文字。

    豈欺我哉。

    水陸緣起贊略曰。

    一切衆生皆具佛性。

    如摩尼珠五色随應。

    如何累劫業識相因。

    無明展轉生死根塵。

    我佛慈悲施方便力。

    如大醫王救彼痼疾。

    餓者與飽渴者與漿。

    幽暗與明熱惱與涼。

    況爾六道諸苦随業。

    不藉佛恩何由自潔。

    杭州報國寺鐘銘曰。

    我以慈悲大願力。

    運大音聲作佛事。

    充滿虛空體無礙。

    有間即覺成解脫。

    人天龍海無盡際。

    過去未來見在者。

    一音所攝悉平等同我報國如報佛。

    永住堅固宣妙法(邵庵集)。

     揭奚斯 奚斯。

    字曼顧。

    龍興富州人。

    大德初擢為授經郎。

    累官至翰林直學士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階中奉大夫。

    封豫章郡公。

    谥文安。

    【标】嘗撰中峰廣錄序。

    略曰。

    叢林栽培滋植必以其道。

    苟不以其道而偷安利養貪欲嗔恚。

    是皆叢林斫伐之斧斤殒獲之霜霰耳。

    至於推明其法。

    必使之斷言語。

    絕依解。

    參則真參悟則實悟。

    乃始謂之傳佛心宗。

    其煅煉之穩密。

    勘辯之明确。

    無假借。

    無回互。

    凜凜然烈日嚴霜可畏也已。

    至若提撕放揚。

    則如四渎百川。

    千盤萬轉沖山激石。

    不歸於海不已也。

    其大機大用見於文字有如此也(廣錄并元史)。

     馮子振 子振。

    攸州人。

    自号海粟居士。

    其豪俊與陳剛中略同。

    剛中敬畏之。

    子振於天下書無所不記。

    當其為文也。

    酒酣耳熱。

    命侍史二三人潤筆。

    以俟子振疾書。

    随紙多寡頃刻輙盡(元史)。

    嘗撰梅花百詠呈中峰和尚。

    【标】又為中峰撰淨土偈贊并序曰。

    幻住道人淨土偈。

    一百八首數等念珠。

    若人念念阿彌。

    如晉唐向上諸賢劉遺民.白香山輩同參淨社。

    是人獲福無量。

    即得淨土現前。

    到他日持珠默坐時。

    一百八偈三千二十有四言。

    元不曾說一字爾。

    時發願學人馮子振稽首作禮而作贊曰。

    我觀幻住師。

    於幻無所住。

    雖不住於幻。

    能覺如幻人。

    幻人汝當知。

    垢與淨相對。

    雖垢即淨性。

    淨土應現前。

    是故幻住師。

    演說淨土偈。

    偈本不須說。

    說偈一已多。

    手提古佛機。

    數與念珠等。

    善知識觀察。

    是偈非世間。

    假使古佛生。

    所說亦如是。

    悟即一偈了。

    百八偈亦然。

    凡夫一偈迷。

    何況百八偈。

    一偈偈四句。

    句句義畢彰。

    字數逾三千。

    其實無一字。

    偈迷念珠轉。

    偈悟轉念珠。

    若人於此中。

    一一總無念。

    於無念念佛。

    無念亦複無。

    紅爪绀發螺。

    種種日毫相。

    有目具瞻仰。

    月面照日輪。

    花敷四色蓮。

    出微妙香潔。

    所生皆淨土。

    雲何更西方。

    是人見彌陀。

    悉得安隐住。

     柳貫 貫。

    字道傳。

    東陽人。

    嘗為太常博士。

    撰竺元道公語錄序。

    略曰。

    禅有機而兵有法。

    故談禅如用兵。

    必至於客主兼對迹用雙泯。

    而後忘法證法忘機契機。

    勝妙圓明有不足言矣。

    少林初祖佩道東來。

    以為三世諸佛實無有法而實未嘗忘法。

    道不累言。

    言累道矣。

    其曰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者。

    将以蕩雜識之情塵。

    示明心之指要。

    非徒以矯夫造論稱師枝辭蔓語之失而已也。

     黃溍 溍。

    字晉卿。

    婺州義烏人。

    延佑二年第進士。

    授台州甯海丞。

    自将仕郎七轉至中奉大夫。

    封江夏郡公。

    谥文獻。

    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

    溍與抑貫.虞集.揭奚斯遊。

    人号曰儒林四傑(元史)。

    【标】嘗撰虎丘寺記。

    略曰。

    自佛學行於中土。

    法幢所建必天下之名山。

    莫不侈為寶構華居以宅夫形勝。

    蓋以表靈山之未散。

    作大衆之依怙。

    俾來者睹相而生信也。

    丹青土木之事。

    雖若涉於有為。

    而事之於理不相留礙。

    推理而适於事。

    清淨覺地即大伽藍。

    混事而歸於理。

    積土聚沙皆已成佛。

    一切世間成住壞空之相。

    固未有出於心境之外者。

    苟非乘方便力。

    遊戲如幻。

    安能具大莊嚴為無上之勝因也哉。

    蔣山志公塔院記。

    結語雲。

    若夫聖師為如來使。

    密贊化機。

    乘方便而示現有生。

    假神通而攝誘群品。

    不思議事固非凡情所能度量也(本集)。

    茲上人扁其庵曰息。

    公為之銘曰。

    謂庵非人。

    孰累於名。

    謂人非庵。

    名孰與嬰。

    所息者境。

    能息者智。

    庵耶人耶。

    依正不二。

    剎那之頃。

    能所雙忘。

    十剎何短。

    一息何長。

    勿生疲勞而止中路。

    出此草庵非汝住處。

     胡長孺 長孺。

    字汲仲。

    号石塘。

    永康人。

    主甯海簿。

    晚寓武林坐逝。

    嘗構齋曰顔樂。

    與趙孟俯.韓明善.段吉甫.郭斯道諸公論道齋中。

    汲仲嘗着大同論。

    有曰。

    孟子沒一千四百年。

    道潛統絕。

    子周子出。

    然後潛者複光。

    絕者複續。

    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傳。

    周子之傳出於壯固竹林寺壽涯禅師。

    程子四傳而得朱氏文公。

    文公後得張欽夫講究此道。

    方覺脫然處。

    曰。

    前日所聞於竹林而未之契者。

    皆不我欺矣。

    元來此事與禅學十分相似。

    學不知禅。

    禅不知學。

    互相排擊。

    都不胸劄着病處。

    亦可笑也(大同論)。

     韓性 性。

    字明善。

    山陰人。

    魏忠獻公韓琦八世孫。

    隐居不仕。

    谥莊節公。

    淹貫經史。

    精通内典。

    嘗曰。

    佛居西土。

    風教有異。

    然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