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表。
歸極乎無礙之真。
智周三界。
神妙諸方。
澤及大千。
功用不宰。
其大有如此者。
慈航所至無溺不援。
法雨所沾有生皆潤。
臣盤等敬為之書。
俾學老氏者有所警焉(通載)。
程文海 文海。
字巨夫。
避武宗諱。
以字行。
自号雪樓。
特授光祿大夫。
贈大司徒柱國。
追封楚國公。
谥文憲。
【标】仁宗建旃檀像殿。
巨夫撰記。
略曰。
道非有像。
作易者必拟諸形容。
法本皆空。
度世者暫資於色相。
謂如指空為鏡。
不若以鏡而喻空。
即樹占風。
将使識風而忘樹。
是以雙林付囑舍利以凡聖而遍分。
千輻經行足迹亘古今而常在。
非眩神通於幻境。
實開方便於迷津。
所謂由自以會心。
即心而即佛者也。
栴檀瑞像者。
佛之真像也。
其猶萬影沉江如如不異。
孤光透隙一一皆圓。
夫豈擇地而容。
蓋以随緣而應。
望梅林而止渴。
靡不同瞻。
泛竹葉以言歸。
誰堪共載。
惟我聖天子道跻先聖。
慈等覺皇。
祝長樂之春秋恒遊佛地。
企如來之歲月坐閱人天。
爰命集賢大學士李衎及教禅耆德叙其本末。
乃雲。
釋迦如來。
淨飯王太子。
生於甲寅四月八日。
為成周昭王二十六年。
既生七日。
佛母摩耶夫人往生忉利。
太子出家進道。
穆王三年癸未道成。
八年辛卯思報母恩。
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優阗國王自以久失瞻仰。
欲見無從。
乃刻栴檀為像。
目犍連慮有缺漏謬。
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
谛觀相好。
三返乃得其真。
既成。
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為摩頂授記曰。
我滅千年之後。
汝從震旦廣利人天。
由是瑞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龜茲六十八年。
涼州十四年。
長安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十七年。
複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梁一百七十六年。
北至燕京居今聖安寺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内殿五十四年。
大元丁醜歲三月燕宮火。
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
居今五十九年。
當世祖至元十二年。
遣大臣孛羅等四衆備法駕仗衛音伎奏迎萬壽山仁智殿。
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
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
世祖躬臨大作佛事。
計自優阗王造像之歲至今延佑三年。
凡二千三百有七年矣(雲雲)。
古之聖人教民追遠報本之道。
而於祭祀之禮。
廟則木為之主。
祭則孫為之屍。
後也乃有像設焉。
而不知其所由始。
由斯觀之。
其原於西域之俗也欤。
夫佛為世出世間之尊。
又何俟於贊述。
然欲知佛之為佛。
固不在於色相。
而況於其似色相者乎。
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
又将無所措其歸向之心。
是故法身無相必假相以表真。
至道絕言亦因言而階妙。
若於粗者猶拳拳而不忘。
則其進也殆庶幾乎。
夫以金石之捍堅猶未能必可久。
今以一木之為而綿曆若此。
然而佛之自衛固甚周。
而人之保之也抑豈一手足之功哉。
嗟夫遡延二千年有奇。
至於陛下然後發德音。
紀洪烈。
非緩也。
熙明之治至是而始隆。
雖典祀之外猶必以斯文文之也。
然則化之漸被者廣矣。
不其盛欤(通載)。
趙孟俯 孟俯。
字子昂。
吳興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
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禦史程巨夫奉诏搜訪遺逸。
於江南得孟俯。
以之入見。
孟俯才氣英邁。
神彩煥發。
如神仙中人。
世祖顧之喜。
使坐右丞葉李之上。
或言孟俯宋宗室子。
不宜使近左右。
帝不聽。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至治元年六月卒。
年六十九。
追封魏國公。
谥文敏(元史)。
【标】孟俯四五歲時聞母丘夫人說臨月夢一僧入寝室。
覺而生孟俯。
故十一二歲便好寫金剛經。
後但與僧語便若眷屬。
至於今六十有五矣。
日擾擾人事。
不能有所悟入。
恒以自歎(公跋華嚴經合部)。
孟俯重天目中峰之道。
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
與師書必自稱弟子。
公提舉江淛儒學。
叩師心要。
師為說防情複性之旨。
公後入翰林。
複遣問金剛般若大意。
師答以略義一卷。
公每見師所為文輙手書。
又畫師像以遺同參(廣錄)。
【标】中峰有勸修淨業偈一百八首。
孟俯作贊曰。
淨土偈者。
中峰和尚之所作也。
偈一百八首。
按數珠之一周也。
憫衆生之迷途。
道佛境之極樂。
或驅而納之。
或誘而進之。
及其至焉一也。
弟子趙孟俯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三千大千世界中。
恒河沙數之衆生。
一一衆生一一佛。
一一惟心一淨土。
而諸衆生無始來。
因癡有欲增愛濁。
根塵纏染不自覺。
流轉生死堕惡趣。
我師中峰大和尚。
慈悲憐憫諸衆生。
殷勤為作百八偈。
普告恒沙諸有情。
如是受病等痛切。
若人依師所教悔。
一念念彼阿彌陀。
一念念已複無念。
自然往生安樂國。
阿彌陀佛為接引。
徑坐金色蓮華台。
池中蓮花如車輪。
微風吹香遍法界。
頻伽并命及鹦鹉。
白鶴孔雀播妙音。
黃金界道七寶樹。
宴坐受茲勝妙樂。
諸惡苦趣鹹無有。
悉皆吾師之所度。
實無衆生師度者。
惟衆生心淨土故。
是故我今稽首禮。
重贊我師之弘願(廣錄并本集)。
袁桷 桷。
字伯長。
四明人。
大德初。
閻複.程文海.王構薦為國史院檢閱。
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谥文清。
有清容集行於世。
【标】撰禅林清規序。
略曰。
釋氏之教為三宗。
見於動作日用。
不敢一有犯越者為律宗。
達磨之學則不然。
調伏於準繩之外。
放形骸。
黜邊幅。
守禮者莫能與之辯。
而其從心不踰矩。
卒有合於自然。
是則繕性之效。
略外以理内於斯。
見之矣。
淫欲嗔恚皆謂之道。
大雄氏托言為喻。
将以語夫上智。
愚者不察。
悉得以自恣。
職教者憂之。
於是為清規而曲為之防(雲雲)。
華嚴寺碑有雲。
大雄氏曰。
性本至善。
遷以随欲。
欲由妄生。
性日益昏。
故為物為變。
至於摩蕩轇轕生死靡分。
於是有忏解之說焉。
有追崇之說焉。
使生得以斷。
死得以離。
則本性湛空無有垢累。
道奚病矣。
華嚴說辭以富貴為喻。
終之以返真複初。
俾世之所景慕。
由境以入。
因境而悟。
入於無相。
其於喻也深有旨矣。
書噩上人撰慈照師行述。
略曰。
佛氏之言汪洋浩博。
譯潤有工拙。
體制則一言。
佛者三宗。
而習禅學者必以悟入為證。
将從其言耶。
則質野不足以傳遠。
引而删之。
又懼其不
歸極乎無礙之真。
智周三界。
神妙諸方。
澤及大千。
功用不宰。
其大有如此者。
慈航所至無溺不援。
法雨所沾有生皆潤。
臣盤等敬為之書。
俾學老氏者有所警焉(通載)。
程文海 文海。
字巨夫。
避武宗諱。
以字行。
自号雪樓。
特授光祿大夫。
贈大司徒柱國。
追封楚國公。
谥文憲。
【标】仁宗建旃檀像殿。
巨夫撰記。
略曰。
道非有像。
作易者必拟諸形容。
法本皆空。
度世者暫資於色相。
謂如指空為鏡。
不若以鏡而喻空。
即樹占風。
将使識風而忘樹。
是以雙林付囑舍利以凡聖而遍分。
千輻經行足迹亘古今而常在。
非眩神通於幻境。
實開方便於迷津。
所謂由自以會心。
即心而即佛者也。
栴檀瑞像者。
佛之真像也。
其猶萬影沉江如如不異。
孤光透隙一一皆圓。
夫豈擇地而容。
蓋以随緣而應。
望梅林而止渴。
靡不同瞻。
泛竹葉以言歸。
誰堪共載。
惟我聖天子道跻先聖。
慈等覺皇。
祝長樂之春秋恒遊佛地。
企如來之歲月坐閱人天。
爰命集賢大學士李衎及教禅耆德叙其本末。
乃雲。
釋迦如來。
淨飯王太子。
生於甲寅四月八日。
為成周昭王二十六年。
既生七日。
佛母摩耶夫人往生忉利。
太子出家進道。
穆王三年癸未道成。
八年辛卯思報母恩。
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優阗國王自以久失瞻仰。
欲見無從。
乃刻栴檀為像。
目犍連慮有缺漏謬。
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
谛觀相好。
三返乃得其真。
既成。
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為摩頂授記曰。
我滅千年之後。
汝從震旦廣利人天。
由是瑞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龜茲六十八年。
涼州十四年。
長安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十七年。
複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梁一百七十六年。
北至燕京居今聖安寺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内殿五十四年。
大元丁醜歲三月燕宮火。
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
居今五十九年。
當世祖至元十二年。
遣大臣孛羅等四衆備法駕仗衛音伎奏迎萬壽山仁智殿。
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
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
世祖躬臨大作佛事。
計自優阗王造像之歲至今延佑三年。
凡二千三百有七年矣(雲雲)。
古之聖人教民追遠報本之道。
而於祭祀之禮。
廟則木為之主。
祭則孫為之屍。
後也乃有像設焉。
而不知其所由始。
由斯觀之。
其原於西域之俗也欤。
夫佛為世出世間之尊。
又何俟於贊述。
然欲知佛之為佛。
固不在於色相。
而況於其似色相者乎。
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
又将無所措其歸向之心。
是故法身無相必假相以表真。
至道絕言亦因言而階妙。
若於粗者猶拳拳而不忘。
則其進也殆庶幾乎。
夫以金石之捍堅猶未能必可久。
今以一木之為而綿曆若此。
然而佛之自衛固甚周。
而人之保之也抑豈一手足之功哉。
嗟夫遡延二千年有奇。
至於陛下然後發德音。
紀洪烈。
非緩也。
熙明之治至是而始隆。
雖典祀之外猶必以斯文文之也。
然則化之漸被者廣矣。
不其盛欤(通載)。
趙孟俯 孟俯。
字子昂。
吳興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
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禦史程巨夫奉诏搜訪遺逸。
於江南得孟俯。
以之入見。
孟俯才氣英邁。
神彩煥發。
如神仙中人。
世祖顧之喜。
使坐右丞葉李之上。
或言孟俯宋宗室子。
不宜使近左右。
帝不聽。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至治元年六月卒。
年六十九。
追封魏國公。
谥文敏(元史)。
【标】孟俯四五歲時聞母丘夫人說臨月夢一僧入寝室。
覺而生孟俯。
故十一二歲便好寫金剛經。
後但與僧語便若眷屬。
至於今六十有五矣。
日擾擾人事。
不能有所悟入。
恒以自歎(公跋華嚴經合部)。
孟俯重天目中峰之道。
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
與師書必自稱弟子。
公提舉江淛儒學。
叩師心要。
師為說防情複性之旨。
公後入翰林。
複遣問金剛般若大意。
師答以略義一卷。
公每見師所為文輙手書。
又畫師像以遺同參(廣錄)。
【标】中峰有勸修淨業偈一百八首。
孟俯作贊曰。
淨土偈者。
中峰和尚之所作也。
偈一百八首。
按數珠之一周也。
憫衆生之迷途。
道佛境之極樂。
或驅而納之。
或誘而進之。
及其至焉一也。
弟子趙孟俯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三千大千世界中。
恒河沙數之衆生。
一一衆生一一佛。
一一惟心一淨土。
而諸衆生無始來。
因癡有欲增愛濁。
根塵纏染不自覺。
流轉生死堕惡趣。
我師中峰大和尚。
慈悲憐憫諸衆生。
殷勤為作百八偈。
普告恒沙諸有情。
如是受病等痛切。
若人依師所教悔。
一念念彼阿彌陀。
一念念已複無念。
自然往生安樂國。
阿彌陀佛為接引。
徑坐金色蓮華台。
池中蓮花如車輪。
微風吹香遍法界。
頻伽并命及鹦鹉。
白鶴孔雀播妙音。
黃金界道七寶樹。
宴坐受茲勝妙樂。
諸惡苦趣鹹無有。
悉皆吾師之所度。
實無衆生師度者。
惟衆生心淨土故。
是故我今稽首禮。
重贊我師之弘願(廣錄并本集)。
袁桷 桷。
字伯長。
四明人。
大德初。
閻複.程文海.王構薦為國史院檢閱。
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谥文清。
有清容集行於世。
【标】撰禅林清規序。
略曰。
釋氏之教為三宗。
見於動作日用。
不敢一有犯越者為律宗。
達磨之學則不然。
調伏於準繩之外。
放形骸。
黜邊幅。
守禮者莫能與之辯。
而其從心不踰矩。
卒有合於自然。
是則繕性之效。
略外以理内於斯。
見之矣。
淫欲嗔恚皆謂之道。
大雄氏托言為喻。
将以語夫上智。
愚者不察。
悉得以自恣。
職教者憂之。
於是為清規而曲為之防(雲雲)。
華嚴寺碑有雲。
大雄氏曰。
性本至善。
遷以随欲。
欲由妄生。
性日益昏。
故為物為變。
至於摩蕩轇轕生死靡分。
於是有忏解之說焉。
有追崇之說焉。
使生得以斷。
死得以離。
則本性湛空無有垢累。
道奚病矣。
華嚴說辭以富貴為喻。
終之以返真複初。
俾世之所景慕。
由境以入。
因境而悟。
入於無相。
其於喻也深有旨矣。
書噩上人撰慈照師行述。
略曰。
佛氏之言汪洋浩博。
譯潤有工拙。
體制則一言。
佛者三宗。
而習禅學者必以悟入為證。
将從其言耶。
則質野不足以傳遠。
引而删之。
又懼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