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關燈
耳。

    武宗次子。

    即位改天曆元年。

    革行宣政院。

    立十六處廣教總管府。

    命高昌作佛事於延春閣。

    二年命改集慶潛邸建龍翔集慶寺。

    建承天護聖寺(元史)。

    帝聞中峰高行。

    於是賜谥與碑。

    谥曰智覺。

    塔曰法雲。

    召奎章閣學士虞集至便殿。

    命撰中峰塔銘(廣錄)。

    龍翔集慶寺成。

    妙揀碩德開山。

    笑隐欣禅師首膺其選。

    特升三品文階。

    明年驿召赴阙入見奎章閣。

    賜坐。

    咨問法要。

    對揚稱旨(塔銘)。

    【标】诏以平江官田一百五十頃賜龍翔寺及崇禧寺。

    诏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賜予者悉除其租。

    其有當輸租者仍免其役。

    僧還俗者聽複為僧。

    武宗忌辰命高麗漢僧三百四十人誦經二藏于崇恩福元寺。

    至順元年帝及皇後燕王受佛戒。

    以西僧旭你疊八答剌班的為三藏國師。

    賜金印。

    帝幸上都。

    命西僧作佛事於乘輿。

    命西僧於五台山及霧靈山作佛事各一月。

    為皇太子祈福。

    遣使召趙世延於集慶。

    以泥金畏兀寺書無量壽佛經千部。

    诏以泥金書佛經一藏。

    命西僧於萬歲山闵忠閣作佛事(元史)。

     順帝 順帝。

    諱妥歡貼睦爾。

    明宗長子。

    即位改元統元年。

    二年正月罷廣教總管府。

    複立行宣政院。

    【标】是年大普慶寺住持善達密的理表奏。

    以先師明本廣錄入藏。

    帝可其奏。

    加普應國師(廣錄)。

    至元三年征西域僧迦剌麻至京。

    号灌頂國師。

    賜玉印。

    至正元年十一月命永明寺寫金字藏經一藏。

    免天下稅糧。

    三年十二月诏寫金字藏經。

    六年十二月诏複立護國仁王寺。

    七年二月興聖宮作佛事。

    賜鈔二千錠。

    二十八年國除。

     大明皇帝以其知順天命。

    退避而去。

    谥曰順帝(元史)。

     沈王 王姓王氏。

    諱章。

    号海印居士。

    高麗王子也。

    仁宗時為驸馬太尉。

    聞天目中峰之道。

    嘗使人從師問法要意。

    以為未足。

    請於仁宗親往見之。

    【标】於是萬裡函香登山拜禮。

    起謂人曰。

    吾閱人多矣。

    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

    獲師開示。

    涕淚感發。

    王乃構亭岩前曰真際。

    表得法也(中峰塔銘)。

    王問法書曰。

    弟子太尉沈王章頓首百拜和南。

    天目中峰和尚大禅師座下。

    章眇德。

    叨預天姻。

    爵祿雖榮。

    常遵佛化。

    仰靈山之付囑。

    懷覺樹之潛輝。

    每對真容。

    誠切瞻戀。

    至於修崇勝事。

    聽演教乘。

    頗嘗及矣。

    而禅宗向上一着罔知所趣。

    伏審吾師。

    道傳天目名簡帝心。

    良以江山迢遙尚阻執侍。

    渴仰醍醐。

    思沾花雨。

    極懸懸也。

    緬想天人葉贊法候勝常。

    今專遣洪鑰謹赍信香代伸禮敬。

    久向和尚養高泉石。

    他方多請住持。

    曾未垂諾。

    柰無相法身欲隐彌露。

    曷若出世度生廣開利益。

    然聞江南靈迹聖境久欲遊觀。

    秋冬間倘得旨南來。

    首當參扣。

    願興悲濟。

    先此布區區。

    幸祈法照(廣錄)。

     劉秉忠 秉忠。

    字仲晦。

    因從釋氏。

    又名子聰。

    拜官後始更今名。

    其先瑞州人也。

    世仕遼。

    曾大父仕金為刑州節度使。

    因家焉。

    遂為刑州人。

    父潤為刑州錄事。

    秉忠生而風骨秀異。

    志氣英爽不羁。

    八歲入學。

    日誦數百言。

    年十三為質子於帥府。

    【标】十七為刑台節度使府令史。

    以養其親。

    居常郁郁不樂。

    一日投筆歎曰。

    吾家累世衣冠。

    乃汩沒於刀筆吏乎。

    丈夫不遇於世。

    當隐居以求其志耳。

    即棄去。

    隐武安山中久之。

    天甯寺虛照禅師招緻為僧。

    俾掌書記。

    複遊雲中。

    留居南堂寺。

    世祖在潛邸。

    海雲禅師被召過雲中。

    聞博學多藝。

    邀與俱行。

    既入見。

    應對稱旨。

    屢承顧問。

    秉忠於書無所不窺。

    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

    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

    論天下事如指諸掌。

    世祖大愛之。

    奔父喪。

    賜金百兩為葬具。

    服除。

    複被召奉旨還和林。

    上書數千言。

    【标】秉忠雖居帝左右。

    猶不改僧服。

    時人稱為聰書記。

    世祖至元元年翰林承旨王鹗奏言。

    秉忠野服散号。

    深所未安。

    宜正其衣冠。

    崇以顯秩。

    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預中書省事。

    以翰林侍讀學士窦默之女妻之。

    十一年扈從至上都。

    其地有南屏山。

    嘗築精舍以居之。

    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

    年五十九。

    十二年贈太傅。

    封趙國公。

    谥文貞。

    成宗贈太師。

    谥文正。

    仁宗又進封常山王。

    初世祖征雲南伐宋。

    秉忠贊之。

    以天地好生為德。

    佛氏以慈悲濟物為心。

    方便救護。

    所全活者不可勝計。

    秉忠自幼好學。

    至老不衰。

    雖位極人臣。

    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

    不異平昔。

    自号藏春散人。

    以吟詠自适。

    其詩蕭散閑澹。

    類其為人。

    有文集十卷。

    無子。

    以弟秉恕之子蘭章為後(元史)。

     王盤 盤。

    字文炳。

    廣平永年人也。

    世業農。

    進資德大夫。

    緻仕閑居不妄言笑。

    年九十卒。

    追封洺國公。

    谥文忠。

    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毀道藏僞經。

    勑盤等撰碑文。

    略曰。

    昔在憲宗朝。

    道家者流出一書曰老君化胡成佛經。

    及八十一化圖。

    镂闆傳布。

    其言鄙陋誕妄。

    意在輕篾釋門而自重其教。

    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林長老福裕奏聞。

    時世祖居潛邸。

    憲宗有旨。

    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辨析。

    二家自約。

    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

    僧勝則道削發而為僧。

    僧問道曰。

    汝書化胡成佛。

    且佛是何義。

    道對曰。

    佛者覺也。

    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

    僧曰。

    是殆不然。

    所謂覺者。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三覺圓明故号佛陀。

    豈特覺天地陰陽仁義而已耶。

    上謂近侍曰。

    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語。

    謂佛為覺仁義。

    其說非也。

    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而欲取勝。

    帝師闆的達癹合師八問曰。

    史記有化胡之說否。

    道曰無。

    又問老子所傳何經。

    曰道德經。

    曰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

    曰無。

    曰。

    史記中既無。

    道德經中又無。

    其為僞妄明矣。

    尚書姚樞曰。

    道者負矣。

    上命如約行罰。

    臣盤等聞老氏之為道也。

    以清淨為宗。

    無為為本。

    謙沖以處己。

    損抑以下人。

    非有貪欲好勝之事。

    厥後支分派列。

    徒屬寖盛。

    襲訛成僞。

    誇誕百出。

    清淨一變而為污穢。

    無為一變而無所不為。

    且夫釋氏之教宏闊勝大。

    非他教所儗倫。

    曆千百世聖帝明王莫不尊崇。

    東冒扶桑。

    西極昧谷。

    氷天桂海山河大地昆蟲草木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百千萬類皆依佛蔭。

    生息動止於天地之間。

    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

    超出乎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