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關燈
州士女修念佛三昧。

    以旌昶之迹而嗣忠之業。

    於無窮志甚遠矣。

    夫浮圖以身為旅泊。

    而嚴其宮室不已。

    以言為贅疣而傳於文字愈久。

    固予所不解。

    嘗以問昶。

    昶亦不能言也(本集)。

     真德秀 德秀。

    字希元。

    本姓慎。

    避孝宗諱改姓真。

    端平間參大政。

    谥文忠。

    号西山先生。

    帥湖南潭人為立生祠。

    一夕有題于壁雲。

    舉世知公不愛名。

    湘人苦欲置丹青。

    西方又出一活佛。

    南極今添兩壽星。

    幾百年萬鐘間氣。

    八千春願祝修齡。

    不須更作生祠記。

    四海蒼生口是銘。

    嘗題楊文公所書遺教經曰。

    蓋瞿昙氏最後教諸弟子語。

    今學佛者罕常誦而習之也。

    蓋自禅教既分。

    學者往往以為不階言語文字而佛可得。

    於是脫略經教而求所謂禅者。

    高則高矣。

    至其身心颠倒。

    有不堪檢點者。

    則反不若誦經持律之徒。

    循循規矩中。

    猶不緻大謬也。

    今觀此經。

    以端心正念為首。

    而深言持戒為禅定智慧之本。

    至謂制心之道如牧牛。

    如禦馬。

    不使縱逸。

    去瞋止妄。

    息欲寡求。

    然後由遠離以至精進。

    由禅定以造智慧。

    具有造次梯級。

    非如今之談者以為一超可到如來地位也。

    宜學佛者患其迂而不若禅之捷欤。

    以吾儒觀之。

    聖門教人以下學為本。

    然後可以上達。

    亦此理也。

    學佛者不由持戒而欲至定慧。

    亦猶吾儒舍離經辨志而急於大成。

    去灑掃應對而語性與天道之妙。

    其可得哉。

    餘謂佛氏之有此經。

    猶儒之有論語。

    而金剛.楞嚴.圓覺等經則易.中庸之比。

    未有不先論語而可遽及易.中庸者也。

    儒釋之教其趣固不同。

    而為學之序則有不可易者焉。

    跋蓮經普門品曰。

    予自少讀普門品。

    雖未能深解其義。

    然嘗以意測之曰。

    此佛氏之寓言也。

    昔唐李文公問藥山俨禅師曰如何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

    師曰李翺小子問此何為。

    文公愓然怒形於色。

    師笑曰。

    發此嗔恚心。

    便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

    籲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

    以是推之。

    則知利欲熾燃即是火坑。

    貪愛沉溺便是苦海。

    一念清淨烈焰成池。

    一念警覺舡到彼岸。

    災患纏縛随處而安。

    我無怖畏如械自脫。

    惡人侵淩待他橫逆。

    我無忿疾如獸自奔。

    讀是經者作如是觀。

    則知補陀大士真實為人。

    非浪語也。

    讀楞嚴經曰。

    餘讀楞嚴。

    知六根源出於一外緣。

    六塵流而為六随物。

    淪逝不能自返。

    如來憐愍衆生。

    為說方便。

    使知出門即是歸路。

    故於此經指涅盤門初無隐蔽。

    若衆生能洗心行法。

    使塵不相緣。

    根無所偶。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晝夜中流入。

    與如來法流水接。

    則自其内身便可成佛。

    如來猶恐衆生於六根中未知所從。

    乃使二十五弟子各說所證。

    而觀世音以聞思修為圓通第一。

    其言曰。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若能如是。

    圓拔一根則諸根皆脫。

    於一彈指頃徧曆三空。

    即與諸佛無異矣。

    又讀金剛經至四果乃廢經而歎曰。

    須陀洹所證則觀世音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者耶。

    入流非有法也。

    唯不入六塵。

    安然常住。

    斯入流矣。

    至於斯陀含。

    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蓋往則入塵。

    來則返本。

    斯陀含雖能來矣。

    而未能無往。

    阿那含非徒不往。

    而亦無來。

    至阿羅漢則往來意盡。

    無法可得。

    然則所謂四果者。

    其實一法也。

    但曆三空有淺深之異耳。

    予觀二經之言本若符契。

    而世或不喻。

    故明言(文獻通考)。

    三交嵩禅師住淨慈。

    公入其室問曰。

    世人請僧誦經有據乎。

    師曰。

    佛書可以煅心煉性。

    定慧因之而生。

    金剛.楞嚴.圓覺.法華。

    先德誦之證道。

    聞見者俱獲饒益。

    公於是徧閱諸經(資監)。

     劉克莊 克莊。

    字潛夫。

    号後村。

    詩文闳肆瑰奇超邁。

    淳佑中除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

    遷秘閣修撰。

    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有十釋詠。

    其瞿昙詠曰。

    世傳漢明帝始夢見金身。

    曷不觀列子西方有聖人。

    維摩詠曰。

    面色削瓜黃。

    眉毫覆雪長。

    安知四天下。

    隻在一禅床。

    善财詠曰。

    放勳訪吾叔。

    魯叟問弘聃。

    所以此童子。

    諸方亦遍參。

    達磨詠曰。

    直以心為佛。

    西方說最高。

    始知周孔外。

    别自有英豪。

    六祖詠曰。

    明鏡偷神秀。

    菩提犯卧輪。

    更将舊衣缽。

    占斷不傳人。

    圖澄詠曰。

    值亂行何适。

    随緣住亦安。

    能将石虎輩。

    隻作海鷗看。

    支遁詠曰。

    若以色見我。

    幾於貌失人。

    林公少須發。

    澄觀欠冠巾。

    志公詠曰。

    寺甲於江左。

    身迎入禁中。

    如何淨居殿。

    餓殺老蕭公。

    馬祖詠曰。

    若非大氣魄。

    隻是小機鋒。

    老子一聲喝。

    學人三日聾。

    德山詠曰。

    此老手中棒。

    輕輕已有瘢。

    佛來與三十。

    某甲莫須餐(本集)。

     陳貴謙 貴謙。

    官至樞密。

    真西山問禅門事。

    貴謙答書。

    略曰。

    承下問禅門事。

    即見虛懷樂善之意。

    顧淺漏何足以辱此。

    然敢不以管見陳白。

    所謂話頭合看與否。

    以某觀之。

    初無定說。

    若能一念無生。

    全體是佛。

    何處别有話頭。

    隻緣多生習氣背覺合塵。

    剎那之間念念起滅。

    如猴狲拾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