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佛祖不得已權設方便。
令咬嚼一個無滋味話頭。
意識有所不行。
将蜜果換苦葫蘆。
淘汝業識都無實義。
今時學者卻於話頭上強生穿鑿。
或至逐個解說。
以當事業遠之遠矣。
然禅門一着須徹見自己本地風光方為究竟。
此地人人本有。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若不痛加煅煉。
終不明淨。
張镃 镃。
号約齋。
官至直秘閣學士。
見密庵傑禅師之後。
以書告其悟由曰。
镃曩造籌室。
蒙垂示。
歸來應接外常以此鞭策。
一日靜坐。
因舉狗子話胸臆豁然如太虛空了無障礙。
祖師言句是入道之門。
守着不放舍為大病也。
自此塵緣世念不着排遣。
自此淨盡。
古人公案昔所茫然。
今亦無疑矣(資監)。
【标】镃嘗聞鐘聲悟道。
有偈曰。
鐘一撞。
耳根塞。
赤肉團邊去個賊。
有人問我解何宗。
舜若多神面門黑。
後舍宅建寺曰慧雲。
請破庵先禅師開山疏曰。
舍林居為阿蘭若。
夫豈小緣。
請宗師據曲錄床。
隻因大事。
況開山作第一代。
要為衆說不二門。
快便難逢。
當仁不讓。
破庵禅師聲傳江海道重岷峨。
幾度遍參遭密庵打失鼻孔。
一朝拈出。
向冷泉捋下面皮。
不謂馨香奚煩鄭重。
老居士偶然相遇。
舊冤家果是難逃。
不必多言。
何勞遠涉。
辭青松於北澗。
穿幾重出岫之雲。
對綠水於南湖。
祝萬歲如山之壽。
林希逸 希逸。
号鬳齋。
仕至中大夫直寶谟閣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有莊老列三子口義行於世。
【标】嘗撰斷橋倫禅師塔銘。
略曰。
餘謂富鄭公於颙華嚴。
範文正於古薦福。
張紫岩於杲大慧。
皆以元勳大老敬向其人。
故叢林至今以為法棟。
今師之得魏公者又何遜哉。
非公無以知師。
而非師無以得公也。
其大機大用具在語錄。
乃為銘曰。
斷橋之學不以言句傳。
所可傳竹溪已序。
師於叢林末法砥柱。
我觀其初信有異趣。
麻矢何疑。
楞伽何悟。
無準室中不契何故。
所聞何聲。
始得汗去。
師今何故闆鳴不住。
是聲何如必有落處。
我為此銘來者轉注。
鄭清之 清之。
相理宗。
封魏國公。
嘗撰妙峰善公塔銘曰。
西方心法難思惟。
真淨妙明無一絲。
廣長舌語包須彌。
誰知認指為月非。
九年面壁老古錐。
傳付不在缽與衣。
非佛非法非事為。
透地透天生光輝。
餘塵明極兩若遺。
悟者無有迷者誰。
我識妙峰再見之。
語真貌古無他奇。
野隺同往雲與歸。
昭琴雖鼓何成[(虎-兒+隹)*兮]。
雪肥梅瘦扃泉扉。
無邊春意一枯枝。
作死生觀真遊嬉。
在旁知狀惟穹碑。
【标】又建東山寺於鄞之橫溪。
仿謝安東山也。
吳潛 潛。
号履齋。
相理宗。
因赴貶所宿楓亭接待寺。
謂寺僧曰。
昔文殊告世尊曰。
我初入不思議三昧。
系心一緣。
若久習成就。
更無他想。
常與定俱。
此系心一緣乃成佛作祖之階梯也。
所謂系心一緣。
如日觀月觀眉間毫相與鼻準白之類。
事雖淺近。
理實幽微。
如趙州雲。
老僧十二時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
沩山問懶安雲。
汝十二時當作何務。
安雲牧牛。
沩雲作麼生牧。
安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來。
此皆系心一緣也。
是後尊宿又生巧妙方便。
令學人看個話頭。
如狗子佛性。
麻三斤。
乾屎橛。
青州布衫。
鎮州蘿蔔。
庭前栢樹子之類。
都是理路不通處教人取次看一則。
看來看去疑來疑去。
十二時中常不放舍。
忽然鼻孔噴地一下。
即是當人安身立命處。
此皆系心一緣之證據也。
此寺僧徒或行嚴潔誦經禮佛脅不附席。
蓋禅教律剎之所希有。
亦謂精進矣。
有此镃基更能趱上一層。
系心一緣習定生慧。
則人人是佛自家現成公案。
不用借他珍寶開張鋪席。
可惜隻在有為法上過了一生。
縱然以今世持戒福德來世不失人身。
又重作家計。
脫殼入殼何時休歇。
萬一有少蹉跌。
永劫扶頭不起。
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此語最為悲切。
履齋老子未能自度先願度人。
因書此以效法施雲(資監)。
劉谧 【标】谧。
号靜齋。
着三教平心論。
首雲。
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
自伏羲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也。
自老子着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
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
此中國有三教之序也。
大抵儒以正設教。
道以尊設教。
佛以大設教。
觀其好生惡殺則同一仁也。
視人猶己則同一公也。
懲忿窒欲禁過防非則同一操修也。
雷霆衆聩日月群盲則同一風化也。
由粗迹而論。
則天下之理不過善惡二途。
而三教之意無非欲人之歸於善耳。
儒教在中國使綱常以正人倫。
以明禮樂刑政四達不悖。
天地萬物以位以育。
其有功於天下也大矣。
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終不可去。
道教在中國使人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一洗紛纭膠轕之習。
而歸於靜默無為之境。
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
梁武帝欲除道而道終不可除。
佛教在中國使人棄華而就實。
背僞而歸真。
由力行而造於安行。
由自利而至於利彼。
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
三武之君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
隋李士謙之論三教也。
謂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豈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
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
令咬嚼一個無滋味話頭。
意識有所不行。
将蜜果換苦葫蘆。
淘汝業識都無實義。
今時學者卻於話頭上強生穿鑿。
或至逐個解說。
以當事業遠之遠矣。
然禅門一着須徹見自己本地風光方為究竟。
此地人人本有。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若不痛加煅煉。
終不明淨。
張镃 镃。
号約齋。
官至直秘閣學士。
見密庵傑禅師之後。
以書告其悟由曰。
镃曩造籌室。
蒙垂示。
歸來應接外常以此鞭策。
一日靜坐。
因舉狗子話胸臆豁然如太虛空了無障礙。
祖師言句是入道之門。
守着不放舍為大病也。
自此塵緣世念不着排遣。
自此淨盡。
古人公案昔所茫然。
今亦無疑矣(資監)。
【标】镃嘗聞鐘聲悟道。
有偈曰。
鐘一撞。
耳根塞。
赤肉團邊去個賊。
有人問我解何宗。
舜若多神面門黑。
後舍宅建寺曰慧雲。
請破庵先禅師開山疏曰。
舍林居為阿蘭若。
夫豈小緣。
請宗師據曲錄床。
隻因大事。
況開山作第一代。
要為衆說不二門。
快便難逢。
當仁不讓。
破庵禅師聲傳江海道重岷峨。
幾度遍參遭密庵打失鼻孔。
一朝拈出。
向冷泉捋下面皮。
不謂馨香奚煩鄭重。
老居士偶然相遇。
舊冤家果是難逃。
不必多言。
何勞遠涉。
辭青松於北澗。
穿幾重出岫之雲。
對綠水於南湖。
祝萬歲如山之壽。
林希逸 希逸。
号鬳齋。
仕至中大夫直寶谟閣提舉成都府玉局觀。
有莊老列三子口義行於世。
【标】嘗撰斷橋倫禅師塔銘。
略曰。
餘謂富鄭公於颙華嚴。
範文正於古薦福。
張紫岩於杲大慧。
皆以元勳大老敬向其人。
故叢林至今以為法棟。
今師之得魏公者又何遜哉。
非公無以知師。
而非師無以得公也。
其大機大用具在語錄。
乃為銘曰。
斷橋之學不以言句傳。
所可傳竹溪已序。
師於叢林末法砥柱。
我觀其初信有異趣。
麻矢何疑。
楞伽何悟。
無準室中不契何故。
所聞何聲。
始得汗去。
師今何故闆鳴不住。
是聲何如必有落處。
我為此銘來者轉注。
鄭清之 清之。
相理宗。
封魏國公。
嘗撰妙峰善公塔銘曰。
西方心法難思惟。
真淨妙明無一絲。
廣長舌語包須彌。
誰知認指為月非。
九年面壁老古錐。
傳付不在缽與衣。
非佛非法非事為。
透地透天生光輝。
餘塵明極兩若遺。
悟者無有迷者誰。
我識妙峰再見之。
語真貌古無他奇。
野隺同往雲與歸。
昭琴雖鼓何成[(虎-兒+隹)*兮]。
雪肥梅瘦扃泉扉。
無邊春意一枯枝。
作死生觀真遊嬉。
在旁知狀惟穹碑。
【标】又建東山寺於鄞之橫溪。
仿謝安東山也。
吳潛 潛。
号履齋。
相理宗。
因赴貶所宿楓亭接待寺。
謂寺僧曰。
昔文殊告世尊曰。
我初入不思議三昧。
系心一緣。
若久習成就。
更無他想。
常與定俱。
此系心一緣乃成佛作祖之階梯也。
所謂系心一緣。
如日觀月觀眉間毫相與鼻準白之類。
事雖淺近。
理實幽微。
如趙州雲。
老僧十二時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
沩山問懶安雲。
汝十二時當作何務。
安雲牧牛。
沩雲作麼生牧。
安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來。
此皆系心一緣也。
是後尊宿又生巧妙方便。
令學人看個話頭。
如狗子佛性。
麻三斤。
乾屎橛。
青州布衫。
鎮州蘿蔔。
庭前栢樹子之類。
都是理路不通處教人取次看一則。
看來看去疑來疑去。
十二時中常不放舍。
忽然鼻孔噴地一下。
即是當人安身立命處。
此皆系心一緣之證據也。
此寺僧徒或行嚴潔誦經禮佛脅不附席。
蓋禅教律剎之所希有。
亦謂精進矣。
有此镃基更能趱上一層。
系心一緣習定生慧。
則人人是佛自家現成公案。
不用借他珍寶開張鋪席。
可惜隻在有為法上過了一生。
縱然以今世持戒福德來世不失人身。
又重作家計。
脫殼入殼何時休歇。
萬一有少蹉跌。
永劫扶頭不起。
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此語最為悲切。
履齋老子未能自度先願度人。
因書此以效法施雲(資監)。
劉谧 【标】谧。
号靜齋。
着三教平心論。
首雲。
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
自伏羲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也。
自老子着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
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
此中國有三教之序也。
大抵儒以正設教。
道以尊設教。
佛以大設教。
觀其好生惡殺則同一仁也。
視人猶己則同一公也。
懲忿窒欲禁過防非則同一操修也。
雷霆衆聩日月群盲則同一風化也。
由粗迹而論。
則天下之理不過善惡二途。
而三教之意無非欲人之歸於善耳。
儒教在中國使綱常以正人倫。
以明禮樂刑政四達不悖。
天地萬物以位以育。
其有功於天下也大矣。
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終不可去。
道教在中國使人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一洗紛纭膠轕之習。
而歸於靜默無為之境。
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
梁武帝欲除道而道終不可除。
佛教在中國使人棄華而就實。
背僞而歸真。
由力行而造於安行。
由自利而至於利彼。
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
三武之君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
隋李士謙之論三教也。
謂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豈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
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